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壽命,還是女人命硬

論壽命,還是女人命硬

作者 Richard G. Bribiescas

譯者 張海冰

出品 破殼翻譯組

歡迎下載網易新聞客戶端訂閱查看

編者註:在人們的印象中,女性往往比男性活的更長,這並不是一個錯覺。而男性之所以如此短命,因為他們忙著用下半身「思考」了。

當然是因為睾丸酮,別說你不知道。

在南美洲的森林裡,有一個年代久遠的土著部落,他們以狩獵採集為生。很多年前,我曾在這裡做我的博士論文研究,主題是該部落男性的進化史。在這裡,我偶然遇到一個男人,他戴著一頂破舊的棒球帽,那帽子可能是傳教士捐給他的,上面印著,「男人的一生會經歷三個階段:有種,少種,沒種(Stud, Dud, Thud)」。這種帽子可能在路邊的卡車服務區里就能買到,也花不了幾個錢,不過,猛然看見自己投入大量精力的研究被印在帽子的一句話給總結了,我瞬間有了點兒醍醐灌頂之感。而對於有意思的研究,這就是它們的風雅之處了。

eBay上的同款帽子 / eBay

眾所周知,在年輕男性——尤其是在那些十八九歲和二十歲出頭的年輕男性群體中,因意外和危險舉動而導致的死亡率遠遠高出其他年齡段的群體。順便說一句,這在保險公司里早不是什麼新聞了。而且,不管男性和女性的生活環境以及生活方式如何,男性比女性死得早也是真的。通常情況下,男性更容易患上癌症和心臟病,患病的年齡也比女性要早。因美國排名前15的人類死亡原因而死亡的人數,佔全美死亡總人數的80%。而男性死於這15個原因的風險,也遠高於女性。

很顯然進化也在其中發揮作用。不過問題是,為什麼會這樣?自然選擇為何要如此對待男性?這確實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學術問題。我現在已經50多歲了,我不得不承認,每新長一根白頭髮我就覺得自己和衰老的聯繫更密切了。

事實上,雄性的壽命短、死亡風險高這一現象,在很多物種中都很常見。自然選擇並不一定就青睞那些通常與健康、活力和長壽相關聯的性狀。相反,它推崇的是能夠提高生命期生殖成功率的特性,或者用進化生物學的話說,是繁殖適應度。如果增加繁殖適應度的好處能夠抵消壽命短或體質差的損失,那麼生物進化就會優先選擇前者。從本質上來說,性比長壽更重要。

對男性而言,繁殖比生日蠟燭的數目更重要 / Getty Images

自然選擇對壽命和繁殖的權衡取捨,在女性那裡表現地更明顯:懷孕、分娩和哺乳都會加重身體的負擔,並耗費大量的精力。研究發現,女人生的孩子越多,體內的氧化應激反應越大,女人停經後,這種應激反應會反過來加速女人的衰老。例如,2006年有一項關於波蘭農村婦女的歷史性研究發現,女人生育的孩子越多,停經後壽命縮短的跡象越明顯。雖然這一結論還需要更多的研究進行證實,但是多生孩子似乎確實能讓人減壽。

但是男性們呢?雖然他們顯然不用承受懷孕的代價,但是為了提高繁殖的幾率,他們也得付出大量的精力——這種精力的付出對他們以後的生活是有損害的。這種「生殖努力」發生在涉及高風險行為和更高體重積累的時候,尤其是性別二態性下的骨骼肌肉量,男性還得在肩膀、背部和胳膊處多鍛鍊出一些肌肉。

GIF/701K

此前爆紅的Pietro Boselli,這名義大利模特是倫敦大學學院的PhD,被稱為全球最性感數學老師 / GIPHY

男性的一生中,為了保持這些肌肉需要產生更多的新陳代謝,這種付出不弱於女人在懷孕和哺育期間付出的精力。但是,男性和他們所面對的健康風險,在某種程度上是可控的。鑒於身體機能對性和壽命的需求經常是矛盾的,需要進行平衡,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用生理機制調控。而激素正是其中最重要的調控機制之一。男性的睾丸酮能夠調控肌肉的增加量和繁殖行為。但是,正如其他的事情一樣,這需要付出一些代價。

睾丸酮經常被稱為雄性激素。女人也分泌睾丸酮,但是數量很少。睾丸酮除了對性徵有影響——比如刺激鬍鬚生長和聲音變粗外,它還是一種重要的同化激素,對男性的能量消耗有很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它能促進合成代謝或肌肉生長,加快新陳代謝(即肌肉消耗卡路里的速度)。睾丸酮還能促進脂肪的燃燒,當然,還能增強性慾,改善心情。所以,睾丸酮能幹很多看似有益健康的事情——不過,它是一把雙刃劍。

例如,脂肪被燃燒後,你在鏡子里可能看起來更美了些,但是在野外時,如果食物短缺,體內脂含量太少會讓你更容易被餓死和感染疾病。睾丸酮的負面作用在很多生物體中都表現得很明顯:如果這些生物體體內的睾丸酮水平急劇上升,則意味著生殖努力的增加,而結果卻可能是它們無法健康地生存。

致命誘惑——在雄性袋鼬的一生中,其體內的睾丸激素含量會經歷一次飆升,激起它旺盛的交配慾望——不過交配後雄性的死亡率很高 / Wildlife Explorer, Wikimedia Commons

以中等大小的澳大利亞有袋動物——北澳袋鼬(屬澳洲袋鼬)為例,在雄性袋鼬的一生中,其體內的睾丸酮含量會經歷一次飆升,激起它旺盛的交配慾望——不過由於雄性競爭和脂肪損耗,交配後雄性的死亡率很高。雌性袋鼬最多可活3年,而雄性能活一年就已經很幸運了。生態學家傑米·海因格曾斷言,「這些雄性袋鼬很可能就是交配死的」。

睾丸酮對人類壽命和衰老的影響很微妙,很難估算。但是考慮到男性的壽命通常較短,所以人類的身上也可能存在類似袋鼬的情況。雖然我們可以通過實驗控制男性體內的睾丸激素水平,以測試其對壽命的影響,但是這有悖倫理道德,因此,研究者不得不在歷史數據中尋找更細微的線索。

例如,在19世紀晚期的中國和奧斯曼帝國,某些宗教團體的男性們不僅被閹割,而且整個男性生殖器(包括陰莖和陰囊)都被除去了。在工業化前的朝鮮皇室宮廷中,太監很常見;17、18世紀的歐洲男童合唱團中也有很多閹伶。雖然在人類歷史上還有很多其他的閹割實例,但是這三種案例比較特別,因為它們有相關的壽命記錄。

有研究顯示,朝鮮太監的平均壽命比同期其他三個正常家族的男性要長 / 《The lifespan of Korean eunuchs》, Current Biology, 2012

中國和男童合唱團的相關記錄顯示,在壽命長短方面,被閹割的男性與沒被閹割的男人相比沒有什麼不同。而朝鮮皇室的記錄則顯示,太監的壽命更長一些。科學就是如此,即使這些研究發現的結果一致,它們提供的證據也不足以得出一個確切的結論。除了睾丸酮外,其他的因素如營養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也會影響壽命的長短。

為了掌握更全面的情況,科學家們還需測驗增補睾丸酮會對「健全」的男性產生哪些影響。鳥類學家發現,在向雄鳥體內補充睾丸酮後,它們能夠修建更多的鳥巢,有更強的能力抵禦競爭者,還能比那些沒有增補睾丸酮的雄鳥繁殖更多的後代。而且,先天睾丸酮水平高的雄鳥也顯示出類似的特徵。如果睾丸酮真的如此有利於提高繁殖適應度,為什麼不是所有的雄鳥都能維持如此高的睾丸酮水平呢?還是那句話:這是要付出代價的。雖然增補睾丸酮的雄鳥有更高的繁殖適應度,但是它們的生存率卻有所降低。這些雄鳥體內囤積的脂肪含量較少,很難度過繁殖期。

亞馬遜上的睾丸酮補充劑廣告 / Amazon

我們再把目光轉向人類。現在,健康男性增補睾丸酮的情況越來越常見,這或許能幫助我們了解此種情況下,男性在生殖努力和長壽之間的權衡取捨。雖然,就男性增補睾丸酮是否會縮短壽命這一問題,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但目前還是有一些證據的。根據2014年的一項研究,老年男性在第一次增補睾丸酮90天後,很有可能會比增補前更容易突發急性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高水平的睾丸酮有利於肌肉生長,但是老年男性的其他器官可能已經無法承受由此帶來的新陳代謝壓力。當然,我們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進行驗證。

在男人的一生中,睾丸酮不只會引起新陳代謝的變化,它還對免疫系統有顯著影響。耶魯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斯蒂芬·斯特恩斯曾說道,「太男人會讓你生病」。確實,男性通常比女性更難抵抗傳染病。之所以會存在這種差異,潛在的原因不止一個。或許只是因為男性接觸到傳染病的機會比女性多。又或許是,男性的生物化學機制本就不擅長抵抗傳染病——支持這個假設的證據越來越多。睾丸酮會抑制免疫功能,而女性體內最主要的性類固醇,即雌二醇,會增強免疫功能。(不過,雌二醇也會增加女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還是那句話,這是大自然的權衡取捨,雌激素對繁殖有利,女人就得承受相應的代價)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生病 / Everyday Health

一些研究還發現,野鳥、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體內的睾丸酮會抑制免疫功能,進而加劇它們感染疾病的程度,最後導致死亡。人類是否也存在這類情況尚待觀察,但是從傳染病高發地區收集到的有關男性的數據來看,情況是比較吻合的。2005年,研究者在宏都拉斯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感染了瘧疾的男性與沒有感染瘧疾的男性相比,前者體內的睾丸酮水平較低。當瘧疾患者被治癒後,他們體內的睾丸酮會回升到與後者一樣的水平。

但男性需要擔心的疾病不止傳染病這一種。睾丸酮和其他的性激素會增加男性罹患癌症的風險,尤其是前列腺癌。例如,相關數據顯示,睾丸酮水平越高的男人,前列腺癌的發病率越高。這再一次驗證了那句話,性比長壽更重要。

那麼雄性為什麼會容忍睾丸酮的負面作用呢?達爾文學派的解釋是,在繁殖過程中,雄性哺乳類動物獲得的潛在收益要比雌性高得多。對雄性動物的繁殖適應度來說,交配機會是一個很大的限制。假設,一個雄性動物在一年中和100個不同的雌性動物交配,那它繁殖出的後代可能有100個或者更多。但同樣的情況不會發生在雌性動物身上。

當今世界一夫多妻制情況。淺藍-法律允許;灰色-法律狀態未知;綠色-僅對穆斯林合法;深藍-不合法但無罪;黑色-法律禁止併入罪 / Wikipedia

因此,鑒於雄性和雌性在繁殖適應度方面受到的限制不同,哺乳動物群體、其他靈長類動物群體和很多的人類社會中很盛行一夫多妻制。雌性動物要想提高繁殖適應度,也可以通過增加交配機會來實現,但是卻不能通過生育更多的後代來實現。從本質上說,正是因為在適應度方面的潛在收益太高,所以雄性哺乳動物才會願意分泌代價高昂的荷爾蒙如睾丸酮、擴增肌肉組織、並作出高風險的舉動。

對於生活在兩百萬年前更新世時期的原始人類,以上說辭是行得通的。但它是否適用於當代的男性呢?或許是吧。雖然人類受文化的影響巨大,但是自然選擇的影響——性狀變異、性狀遺傳力和不同的繁殖成效——很難擺脫。

但這並不意味著男性無法進化出其他的繁殖對策。儘管他們傾向於做出危險舉動,為展現某種身體特徵不惜付出高昂的代價甚至縮短壽命,但男性已進化出一種不同類型的生殖努力,即「親代投資」——這在靈長類動物(和普通的哺乳動物)中非常少見。為了培養這種親代投資,男性需要保證待在孩子的身邊照顧他們。

GIF/1163K

「為展現某種身體特徵不惜付出高昂的代價甚至縮短壽命」 / Google

在這種情況下,作出危險的舉動和鍛煉代價高昂的肌肉組織已經不再重要,親代投資成了男性的首要職責,這不僅有利於他們的身體健康,或許還能延長他們的壽命。確實,當男性成為父親並開始照顧孩子後,睾丸酮會有所下降,體重會有所上升。正因為如此,成為父親或許會有利於身體健康。

我並不認為自然選擇已經放過了男性,或者是所有的人類。我們可能還在承受著人類進化史帶來的糟糕後果,比如短壽,身體差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化的本質會發生改變。本質上來說,人類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人類的生理機能為這種可塑性提供著支撐,所以我們這個物種才能進化出人類的特徵:昂貴的大腦,較長的壽命,漫長的童年期,以及需要悉心照料的後代。或許正因為這些特徵,所以人類的數量才能有70億之多。從繁殖適應度的角度講,這個數字很了不起。

男性已經進化出新的繁殖策略,比如親代投資照顧孩子,這種新策略也許有助於男性取得進化成功。但是,男性若要繁殖後代,仍然離不開睾丸酮,這一事實無法改變。而且他們也不可能擺脫損耗壽命和健康的代價,進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話說回來,這也比做北澳袋鼬好得多。

原標題:Why Men Don』t Live as Long as Women

原鏈接:http://aging.nautil.us/feature/189/why-men-dont-live-as-long-as-women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編輯 吳頔 邱小奕

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浪潮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加班最勤奮的往往是失敗者,他們只是在拚命殺死自己
養生大師,別再禍害我爸媽
明明活得像狗,卻偏偏喜歡擼貓
最套路吉他手,翹課30年竟成天文學家,還當上校長!
500年殖民地的「美國夢」

TAG:浪潮工作室 |

您可能感興趣

《千里命稿》之富貴吉壽篇,論壽命之格
混凝土建築的理論壽命是多長?答案顛覆了你的常識!
科學家推測人類的理論壽命上限超過120歲,是什麼限制了我們?
日韓網友爭論壽司起源!日網友:「不愧是宇宙級國家」
論壽山石印章與篆刻
八字論壽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