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進3D視覺系列(六):新興應用驅動下的圖像感測器

走進3D視覺系列(六):新興應用驅動下的圖像感測器

3D視覺系統的「眼睛」

圖像感測器,或稱感光元件,是一種將光學圖像轉換成電子信號的器件,它猶如人類的眼睛一樣,感受著大自然的絢麗多姿。圖像感測器是組成數字攝像頭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應用於智能手機、數碼相機和其它電子光學設備中。

圖像感測器

在基於結構光和飛行時間(ToF)原理的3D視覺系統中,近紅外圖像感測器能夠感受近紅外光,將近紅外光信息處理為物體的深度位置(Z軸);同時,可見光圖像感測器採集物體的二維平面(X與Y軸)可見光信息(Vis Light);圖像感測器的信息匯總至專用的圖像處理晶元,從而得到物體的三維數據,實現空間定位。兩個圖像感測器構成了3D視覺系統的「眼睛」,捕捉外界環境信息;圖像處理晶元和存儲器構成了3D視覺系統的「大腦」,進行信息的處理和存儲。

圖像感測器的圖像信息採集過程

移動市場是圖像感測器產業的主要應用領域,儘管手機數量接近飽和,但是由於3D攝像頭的出現,激光雷達、自動駕駛、無人機拍攝、生物特徵識別、增強現實(AR)等新興應用的需求,圖像感測器的市場仍將繼續保持穩定的增長勢頭。

洞悉圖像感測器原理

根據元件的不同,圖像感測器通常可分為CCD(Charge-Coupled Device,電荷耦合器件)和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補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器件)兩大類。

20世紀70年代,CCD圖像感測器和CMOS圖像感測器同時起步。CCD圖像感測器由於靈敏度高、雜訊低,逐步成為圖像感測器的主流。但由於工藝上的原因,敏感元件和信號處理電路不能集成在同一晶元上,造成由CCD圖像感測器組裝的攝像機體積大、功耗大。CMOS圖像感測器以其體積小、功耗低在圖像感測器市場上獨樹一幟。最初市場上的CMOS圖像感測器,一直沒有擺脫光照靈敏度低和圖像解析度低的缺點,圖像質量還無法與CCD圖像感測器相比。但是,近年來由於CMOS成像技術不斷提升、生產成本不斷降低,智能手機廣泛採用CMOS圖像感測器,使得CCD圖像感測器在市場的佔有率從2010年起不斷下降。圖像感測器巨頭索尼更是宣布將於2017年停產CCD圖像感測器。

1. CCD

早在1969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維拉?波義耳(Willard S. Boyle)和喬治?史密斯(George E. Smith)發明了CCD,CCD一度作為傳統膠片的取代物,引領潮流。CCD的基本功能是電荷的存儲和電荷的轉移。

構成CCD的基本單位是MOS電容器,類似於MOS晶體管結構,和其它電容器一樣,MOS電容器能夠儲存電荷。當器件受到光照時(光可從各電極的縫隙間經過SiO2層射入,或經襯底的薄P型硅射入),光子的能量被半導體吸收,產生電子-空穴對,電子被吸引存貯在勢阱中,這些電子是可以傳導的。光越強,勢阱中收集的電子越多,光弱則反之,這樣就把光的強弱變成電荷的數量,實現了光與電的轉換,而勢阱中收集的電子處於存貯狀態,即使停止光照一定時間內也不會損失,這就實現了對光照的記憶。這是電荷的儲存過程。

若CCD的基本單位MOS電容器之間排列足夠緊密,那麼MOS電容的勢阱相互耦合,慢慢電荷就可以發生轉移了。上述結構實質上是個微小的MOS電容,用它構成像素,既可「感光」又可留下「潛影」,感光作用是靠光強產生的電子電荷積累,潛影是各個像素留在各個電容里的電荷不等而形成的。若能設法把各個電容里的電荷依次傳送到輸出端,再組成行和幀並經過「顯影」就實現了圖像的傳遞,最終呈現出一幅完整的畫面。

CCD的結構和工作原理(以P型硅為例)

CCD具有技術成熟、成像質量高、靈敏度高、雜訊低、動態範圍大、響應速度快、圖像畸變小等優勢。但是,如果想要得到像素高的圖片,需要增加像素數也就是CCD上感光元件的數量,這就帶了製造成本增加和成品率下降等一系列問題。因此,CMOS圖像感測器則應運而生。

2. CMOS

CMOS圖像感測器(CMOS Image Sensor,簡稱 CIS)。CMOS圖像感測器在問世初期成本很高,但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迅速發展,量產能力提升,成本降低。相比CCD,CMOS圖像感測器功耗更低,集成度高,讀取電路簡單,讀取速度快。雖然某些成像指標差於CCD,但隨著工藝的改進,CIS的應用範圍逐步擴大。特別是3D攝像頭的出現,CMOS圖像感測器市場仍能實現2016~2022年10.5%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攝像頭從2D轉變為3D,驅動著CMOS圖像感測器產業發生變化,從成像質量到人機交互。新興應用,如無人機拍攝、生物特徵識別、增強現實(AR)等,也是CMOS圖像感測器的潛在用戶。

CMOS圖像感測器的應用趨勢

CMOS圖像感測器由微透鏡、顏色濾鏡、金屬電路、光電二極體、硅場效應晶體管所構成。可以看到顏色濾鏡的紅、綠、藍的比例為1:2:1,綠色的比例高於其他兩種顏色,這是因為人眼對綠色最敏感,這樣可以模擬人眼的視覺感受。光源經由顏色濾鏡照射光電二極體,在光電二極體內產生電子-空穴對。將電子-空穴對分離,並經硅場效應晶體管放大信號送至數據線,最後經圖像處理晶元處理後輸出影像。

CMOS圖像感測器結構示意圖

前照式(Front-illuminated Structure,FSI)曾經為CMOS圖像感測器所採用的主流技術,具有大批量生產能力、高可靠性和高良率以及頗具吸引力的性價比等優勢。從工作原理來講,光是從前面的金屬電路進入,然後再聚焦在光電二極體上。對於較大的像素,FSI都十分有效,因為像素堆疊(pixel stack)高度與像素麵積之比很大,致使像素的孔徑也很大。日益縮小的像素需要一系列像素技術創新來解決FSI技術在材料和製造方面的局限性。

背照式(Back-illuminated Structure,BSI)是如今的技術趨勢。採用BSI構建像素,光線無需穿過金屬互連層。BSI的第一步是匯聚進入光電二極體光學區域的入射光,其光學要求與FSI相同,不過現在微透鏡的位置更接近光電二極體,需要澱積更厚的微透鏡材料層,以獲得更短的焦距。

FSI、BSI和3D堆疊式BSI器件結構對比

而由索尼首創的堆疊式BSI技術正在改變競爭格局和市場狀態。堆疊BSI圖像感測器分層堆疊像素,包括片上背照式結構像素的形成,晶元包括用於信號處理的電路,將代替用於傳統背照式CMOS圖像感測器的支撐襯底。該種圖像感測器還能集成更多功能,如自動對焦(AF)和光學防抖(OIS)。除了獲得更佳畫質與先進功能,「堆疊式結構」的使用還幫助索尼實現更為緊湊的產品尺寸。

日韓稱霸,多數廠商齊成長

最近幾年,麥姆斯諮詢攜手Yole定期發布圖像感測器及3D攝像頭新聞動態,每年也都出版產業研究報告,《CMOS圖像感測器產業現狀-2017版》和《3D成像和感測-2017版》報告已於近期發布,歡迎諮詢購買。

在2016年,CMOS圖像感測器產業領導者索尼獨佔42%的市場份額,而三星獲得18%的市場份額。儘管東芝(Toshiba)表現不佳,退出市場,但是去年三分之二的廠商都有所增長。三星(Samsung)、豪威科技(Omnivision)、松下(Panasonic)都實現了同比增長15%的優秀業績。這些「大玩家」的發展,彰顯出亞洲廠商在CMOS圖像感測器產業中的重要地位。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通過開發3D飛行時間(ToF)器件來重啟CMOS圖像感測器業務。這些器件可以實現從「接近感測」到「距離測量」,再到「3D成像」。如果意法半導體在蘋果iPhone 8中的應用傳聞最終成真,那麼這將可能成為2017年最大的CMOS圖像感測器事件。

2016年CMOS圖像感測器廠商的市場份額情況

隨著3D視覺的興起,用於測量景深的近紅外圖像感測器受到追捧,多家廠商已經推出新款成像產品。索尼(Sony)/Softkinetic一直在上述領域展開深入研究,為消費類、汽車類、工業類領域的圖像感測器廠商提供獨特的像元技術(pixel technology)。對於工業類應用,索尼(Sony)/Softkinetic將其技術授權給德州儀器(TI);對於汽車類應用,索尼(Sony)/Softkinetic則將其技術授權給邁來芯(Melexis)。其它領先廠商還包括璦鐠瑞思(ESPROS)、英飛凌(Infineon)/ PMD等。當然,中國廠商也在蓄力儲備,如艾普柯(Epticore)、思比科(Superpix)等。

璦鐠瑞思通過其獨有的工藝技術,使得背照式CCD/CMOS工藝相融合,可在非常寬的光頻譜範圍內達到很高的光電效應,進而實現具有更高性能的光學感測器;其圖像感測器非常適用於超快速圖像採集,高靈敏度ToF 3D相機和TDI相機,以及基於硅的廣域光譜感測器。艾普柯是國內一家直接做ToF和VCSEL二合一的深度感測器公司。在2017年9月11日由麥姆斯諮詢主辦的『「微言大義」研討會:3D攝像頭技術及應用』上,璦鐠瑞思和艾普柯將就其公司的創新產品、技術和應用發表演講,歡迎報名參加獲取更多的訊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EMS 的精彩文章:

博世:全自動駕駛汽車三步走
《紅外新聞》-2017年上半年刊暨紅外新聞網站發布
MEMSCAP和AXLR SATT開展應用於醫療透析和血液過濾的壓力感測器項目

TAG:MEMS |

您可能感興趣

7月原廠新品推薦:變換器IC、感測器、驅動器、電感器
TDD——測試驅動開發死了嗎?
星際旅行推進器新革命 美國宇航局積極測試EM驅動器
機器人直線驅動和旋轉驅動的選用和制動
AMD將推重要顯卡驅動:語音控制啟動?
由震動驅動的3D列印微型機器人面世
特斯拉電動皮卡新細節曝光:雙電機全輪驅動 集成特殊感測器
3D列印製備彈性可控的柔性驅動器
百視通:智慧運營驅動視頻文娛+
全面電氣化的節奏,捷豹下一代XJ車型將採用純電動驅動
奧迪ATOM概念車渲染圖:全新風力貫穿系統 電力驅動行駛
領域驅動設計(DDD)高手養成記
新的一年,再「熱」一把:希捷公司測試16 TB HAMR磁碟驅動器
咖啡新零售:線上驅動和線下驅動的對壘
用心做顯卡用腳做驅動?A卡新正式版驅動
NASA 電磁推進引擎可能是地磁場驅動的
NASA電磁推進引擎可能是地磁場驅動的
三星發布全新電視驅動IC 為8K技術推動助力
USB驅動器,擁有OLED觸摸屏
電動汽車「心臟」是EDS電驅動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