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虛堂凈室 自然清涼

虛堂凈室 自然清涼

夏至後十五日,斗指午,為小暑。

後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

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

——《孝經緯》

小暑大暑是夏三月最後兩個節氣。何謂暑?「暑近濕如蒸,熱近燥如烘」。可見,這時節的天氣除了高溫之外,更兼濕重。濕裹挾著熱而來,使人覺得消耗、煩悶,大大消解了夏日蕃秀、萬物華實所應帶來的喜悅。

天太熱,人就容易出汗,濕氣重,汗就粘身,讓人倍感難受。現代文明發明了空調,有效止住了出汗,但同時又衍生出了「空調病」。如何「出汗」,是暑時調養的重中之重。

東方的養生哲學相信「天人相應」,汗雖讓人不爽,卻蘊含了它「以應天時」的作用。傳統中醫認為,出汗有兩大作用,降溫與排毒。人體溫升高時,毛孔會自動打開,在排汗的同時排出熱量,而身體內的「濕」與「毒」也會隨汗液流出體外,從而避免了它們滯留五臟六腑,引發更大的禍端。

暑季里的微微細汗,其實是身體自我修復的一道重要程序,不可「趕盡殺絕」。我們雖然不必完全摒棄現代技術所帶來的清涼,但也要記得給自己一些可以出汗的時間,這著實是小暑與大暑里,天氣如蒸的意義所在。

不過,中醫對待「出汗」的態度又相當地持中道而行。夏季的養生重點在於養心,而「汗為心之液」,出汗的過程雖然能夠排濕、排毒,卻也是對人體的一種消耗,因此我們在暑季里應迴避那些讓人大汗淋漓的環境,「惟宜虛堂、凈室、水亭、木陰、潔凈空敞之處,自然清涼。」

至於飲食,古書裡面有許多記載,多為禁忌,例如:「夏至後秋分前,忌食肥膩、餅、臛(肉羹)、油酥之屬」;「勿宜過食冷水與生硬果、油膩、甜食,恐不消化」;「省食煎炒、咸臘、炙爆之物」;「勿食韭、勿食羊肉」等等。

這是因為此時「陰氣內伏,暑毒外蒸」,脾胃相對虛弱,運化能力遠不及秋冬,因此要盡量少吃難以消化的食物,以及過冷和生熱的食物,「切須飲食溫軟,不令太飽,時飲粟米 (小米)溫湯、豆蔻熟水最好。」

現代生活里司空見慣的冰水與冰鎮飲料,也是古人眼裡此時調養的大忌。《遵生八箋》里說:「冰水只可浸物,使驅日晒暑氣。不可作水服,入腹內,冷熱相搏,成疾。」 可見東方人與西方人的身體稟賦並不完全相同,來自西方的「飲冷」習慣,並不適合東方人的消夏生活。

此時最應季的中式飲品,非酸梅湯莫屬了。《千金月令》里記載:「是月可食烏梅醬止渴。方用烏梅搗爛,加蜜適中,調湯微煮飲之。水瀉渴者,以梅加砂糖、姜米飲之,不渴。」 酸梅湯在烏梅之上,又增添了山楂、陳皮等消食化積的食材,並用桂花、玫瑰茄、冰糖等調味,不僅具有了和中消食、生津止渴的功效,同時也是令人飲之難忘的舌尖滋味。

還有一個適於暑月養生的小方飲品,叫「參脈飲」,具有清熱生津、消除暑熱疲勞的功效。《遵生八箋》記載了這一用法:「三伏時,用門冬、五味子、人蔘泡湯代茶,謂之參麥散。消渴生津。」這裡的門冬即是現代藥房里的麥冬或麥門冬,人蔘則可以用党參或西洋參代替。

起居飲食雖然重要,但暑月最重要的調養還在於養心。要盡量保持心境的愉快和平和,輕快舒緩的音樂,讓人會心一笑的輕閱讀,夏日裡盛開的荷塘,都可以是心的補品。同時還要避免心氣的過度消耗,暑月白日漫長,最好能夠在午時 (11點至13點)小睡一會兒,或至少能有片刻閉目養神,這樣不僅能夠達到養心之效,還能讓下午的工作更有效率。

總之,勿貪涼,勿過勞,以此度過夏日的尾巴,便可暑月安好。

本文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及《三聯·節氣》所有

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專註傳統文化

倡導生活美學

下載閱讀IPAD電子雜誌

請移步App Store或安卓商城

搜索「三聯生活節氣」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節氣 的精彩文章:

洋風物候 山圍故國
小暑 長夏的草木
《伯遠帖》與《王琰帖》
花事 當時明月在
黃琦:來到鄉下,看天色變長

TAG:三聯生活節氣 |

您可能感興趣

空谷傳聲,虛堂習聽
「虛堂凝雪」仲夏古琴雅集曲目單
道教詩詞 太虛堂
宋代蘇軾行書《清虛堂詩興龍節帖》書法欣賞
蔡襄《虛堂詩帖》,你能想像到這種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