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鏡頭留下老房子風采 在滬有一群痴迷守護老房子的人

用鏡頭留下老房子風采 在滬有一群痴迷守護老房子的人

巨鹿路888號老洋房被拆,上海市民感到痛惜,也因此讓我們關注到城市裡這樣一群人――痴迷老房子的人們。若不是他們的最初發現、奔走呼籲,這棟老建築被拆的事實可能就消匿於鬧市,恐怕還會有其他老建築遭此不堪境遇。這些痴迷老房子的人,散布在這座城市的各處,有的是退休職員、有的是國企幹部、有的是高中生。他們用各自的方式走進老建築、親近老建築、記錄老建築。他們找居住在老房子里的爺叔阿姨「賣萌搭訕」,套出獨家故事;一次次去老房子用餐、喝茶,只為近距離一睹芳容。這些痴迷老房子的人,在觀賞記錄老建築的同時,更憂心老建築的命運……

67歲「老上海」:

20年拍了8萬張老洋房照片

「我是一個鄔迷,鄔達克在上海的所有建築我都拍過。」今年67歲的瞿凱,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瞿凱自幼就居住生活在老洋房中,他從父輩、街坊鄰居那裡聽了不少老洋房的故事,「我從小就和老洋房相熟,這是沒法割捨的一種情感。」

1996年起,他開始拍攝老洋房,騎著一輛鳳凰牌自行車,在上海的里弄街道到處轉悠,給各式老洋房拍照留念。他常去的區域就是鄔達克舊居,20多年來,他反覆拍這處老宅,從修繕前、到修繕中,一直到修繕後,老宅每一年的模樣都留存在他的相機里。

有段時間,他每次坐車經過延安高架「外灘第一彎」,總會遠遠看到東南方向約300米處赫然矗立著一座玫瑰紅色的九尖頂的哥特式教堂。「這樣的尖頂很少見,我一定要找到這個教堂。」為了拍到這些尖頂,他費盡心思,前前後後花了8年時間。

他發現金陵東路江西路口一幢大樓上的陽台正好對著那座教堂,樓上是外灘飯店,他就跑到樓上陽台觀望那座教堂,可沒想到那個陽台是三角形的,只有0.5平方米,疊放著兩台空調外機,地上滿是電纜,腳都沒處放,陽台與教堂距離約有100米,必需帶三腳架長焦距鏡頭來拍,而且只有下午兩三點鐘光照角度最佳。

「條件再苛刻也要拍。」於是他選定一個大太陽的下午,再度登上外灘飯店三樓陽台,儘管三腳架放不下三個腳,兩點支撐也讓他興奮不已,一口氣拍了三卷膠捲……幾天後他又去對面永勝路與居民商量,這裡的居民倒也寬容。殊不知進入樓房一片漆黑,樓梯又陡又窄,踏板僅一個手掌寬。但他顧不上這些,直往樓梯上沖。忽然,樓上一條狗沖他頭頂撲下來!「照片沒拍成,卻嚇掉我半條命。」後來他又找到教堂的正門,多次入內拍攝,拍到了想要的照片。

有段時間他經常在江蘇路、利西路、武夷路一帶拍攝老建築,發現利西路南側有幾幢相連的英國式老洋房起起伏伏,高低錯落有致,十分漂亮。這麼大體量的房子,正面會是怎麼樣的呢?他開始尋找這座大房子的正南面,經過幾次踏勘,終於發現要繞到前面延安西路多幢大樓的背後一條弄堂的最深處……

「原來被遮掩在六幢六層公房的後面了。」瞿凱指給我看這個建築。「這是六幢三組連體的建築,體量龐大,東西寬度達60米,為了拍全景,我只能分段拍攝。」他說,如今這裡已經不是72家房客了,簡直是被分割成372家房客的馬蜂窩了。

拍得多了,瞿凱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只要一看照片,就知道是哪幢老房子,裡面住過哪些人。

「上世紀90年代很少有年輕人對上海老建築感興趣,現在好了,有大批年輕人對此感興趣,我很高興,終於找到知音了,很多年輕人比我還厲害,大家可以一起交流、探討。」瞿凱說。

目前,瞿凱手頭的老房子照片已積累了8萬張,足以建一個上海老建築圖庫,他將此稱為「凱迪克圖庫」,這是他20多年來的積累。他將此整理分類,在朋友圈分享。其中有一組是巨鹿路的照片,去年6月,瞿凱幾次去巨鹿路852號―892號,想拍攝鄔達克設計的英國毗連式別墅。「那時888號大門緊閉,也不大好拍,誰知不到一年,老洋房就被毀了。」他感嘆道,不可再生的優秀歷史建築就這麼毀滅了,令人痛惜。「除了呼籲,我能做的就是儘可能留下老房子在不同時期的風采。」

18歲高三學生:

開了個老房子的微信公眾號

1998年出生的姚吉崴,如今是一名高三學生,他剛剛拿到美國大學的入學通知書。開出這個老建築公眾號時,他還是個17歲的高中生。

姚吉崴對老房子的痴迷,始於武康路。「爸爸媽媽告訴我,我出生後第一次理髮便是在武康大樓下的一個名叫紫羅蘭的理髮店,這算是我和武康大樓的一個私人記憶吧。」姚吉崴說,小時候他家住在華山路,一家三口常散步到武康路、湖南路、泰安路一帶。「每次走過泰安路,經過一家用五線譜作為外牆裝飾的牛奶配送站,老爸總要嘮叨一句:這可能是上海最文藝的牛奶站了。老媽則會指著一幢其貌不揚的街面房子說:關之琳那部講理髮店故事的電影就是在這裡拍的。」

姚吉崴讀初三時,學校啟動一項社會實踐活動,他和同學選擇將上海歷史建築現狀作為課題。「我們慕名走訪很多老建築,採訪了不少人,還做了一些建築模型。」他記得,那時把研究對象鎖定在徐匯公學,虹橋路一樁四層樓的法國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就是徐匯公學建於1918年的新校舍,今名「崇思樓」。這座「新校舍」建成時,徐匯公學建校已近70年了。

初三時,阮儀三教授在復旦有個講座,14歲的姚吉崴前去聽講,還問了一個細節問題,阮儀三約他去家裡聊。「阮教授特別熱情,和我講了很多老建築的歷史知識,他對歷史建築的博學讓我眼界大開,這是非常激勵我的一段經歷。」就此,姚吉崴與老建築結緣,他不再滿足於走走看看,而是想把自己對老建築的情愫寫出來與更多人分享。高二,正是功課最忙的時候,有同學對他的全情投入表示不解,他卻不以為然,「爸媽很支持我,這是我安放自己興趣的方式。」

姚吉崴筆下的老房子絕非材料的簡單堆砌,他甚至有點兒小自負,「我只寫自己去過的、感興趣的老建築。這個公眾號的定位是清純、不做作。」他講述張園的歷史從容不迫,「當年的張園,繁華之至,真可以說是天天翻出新花樣的大觀園。不過,在我筆下,我不會劈頭蓋臉地把張園吹得飛起。雖然有人說不到張園等於沒到過上海,但如果不是熱愛石庫門的朋友,張園其實不是十分有趣的地方,不過我是真的想看一看變成石庫門前遊樂場的張園。」

他還講到對四行倉庫的感受,「有些建築非常強勢,會用斑駁的印記強加在你的視野和腦海里。」他說,當年遭受日軍炮火猛烈轟擊,槍眼密布的巨洞讓四行倉庫那堵西牆看上去像蜂窩一般,觸摸那些槍眼彷彿觸摸到歷史。

「有些建築則不同,它主人的故事就像流水一樣蜿蜒滑過牆角,有時候,你甚至不需要知道這棟房子的身份,只想感受建築藝術的美好,接收它與你將要開始的故事。」他說的是鄔達克的綠房子,他去過多次。豐富細膩的感受,讓人讀了彷彿走進了那些老樓、那些歷史場景。對公眾號,他從未做任何推廣,閱讀量卻相當不錯,「老房子本身就有密碼,喜歡老房子的人自然能嗅到。」

80後國企幹部:老房故事在「方誌上海」發表

「說到大世界,就一定會提及創始人黃楚九,這位祖籍浙江餘姚的商賈巨擘,據說還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的後代。」在鄔達克舊居的頂層閣樓,邱力立將「大世界」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這不是他第一次分享老房子的歷史掌故了。1984年出生的邱力立是國企一位黨務工作者,也是一位老建築愛好者,他以「王陽明66」開的微博號擁有近萬粉絲,每條帖子的平均閱讀量突破2萬次。邱力立從小跟著爺爺奶奶住在富民路,生活在被老房子包圍的環境里。爺爺給他講歷史往事,帶他到老房子周邊轉。「這是哈同花園,你知道哈同是怎麼發家的嗎?那是綠房子,你知道是誰設計的嗎?」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爺爺種下了一顆熱愛老房子的種子。2012年,鄔達克舊居啟動修繕,邱力立無意中瞥見新聞報道里的一幢建築,正是小時候爺爺講的綠房子,塵封的記憶瞬間被打開。從那時起,邱力立走進老房子,他用手機、相機拍下老建築,還在網上開了個微博,定期更新老房子的歷史故事。但他絕非紙上談兵,「我與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不同,拍照之前我會先去搜集資料,那是對老房子的尊重。」延安西路有一幢西班牙式花園洋房,有漂亮的彩色玻璃,大門一直關著。有一次邱力立前去拍照,門口有位老先生在抽煙,他主動搭訕,「爺叔,這棟房子跟李鴻章的孫女有關係,對吧?」爺叔興緻來了,「你說的對,但要糾正一下,書上說孫女,其實是侄女,我還和她交流過。」他們很自然地聊起李鴻章,聊到興頭上,老人拍拍他肩膀,「你進去看看吧。想不到,你年紀輕輕,知道的挺多。」那天,邱力立拍了很多老房子的照片。成為人氣達人,邱力立下了不少苦功夫。每到一處老房子,他都會做足考證功課,每讀一本書,他會關注這本書後面的參考書目,然後挑其中感興趣的繼續閱讀積累,上海老洋房的經緯地圖在他腦海里日漸成熟。這些尋訪而來的老房故事都被邱力立寫到微博里,粉絲數也扶搖而上。隨著走訪區域及閱讀量不斷擴大,他的這個業餘愛好逐步和專業領域建立起聯繫,從去年下半年至今,他的多篇文章曾陸續在「方誌上海」「靜安方誌」等上海史專業公眾平台發表。延安中路718號茂名北路65號花園住宅,又稱「花雅堂」。邱力立從茂名北路入口進入該洋房,看見當年留下的一些彩色玻璃和木質樓梯,居民對他說:「你現在看到的這個樓梯只是當年的輔樓梯,主樓梯你繞到延安中路那一頭進去找找看」。他順著居民的指引從延安中路口進入一探究竟,「結果令人沮喪,主樓梯似乎沒了蹤影。」「上海有許多和茂名北路65號相似命運的歷史建築,且不說其是否有聲名顯赫的歷史,就文保角度而言狀況也令人擔憂。」邱力立說,一些後來入駐者憑著自身喜好對建築內部隨意裝修,致使原有風貌損失殆盡,此類事件媒體多次曝光,但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同樣的「悲劇」仍會頻繁在其他地方發生,讓人感傷不已。他在微博上感嘆:「如果能通過老房子歷史故事的分享,讓更多人喜愛老房子,一起守護老房子,就是我持續將微博更新下去的動力。」

文藝范企業家:把自己逼成半個鄔達克專家

若她僅僅是出資修繕了鄔達克舊居,「鄔迷」們不會這麼挺她。7年前,來自湖南的企業家劉素華出資修繕鄔達克舊居。按照正常邏輯,企業投資修繕文物建築,應是用於經營。可沒想到,她創建了鄔達克紀念館,又以舊居和紀念館為紐帶,聚集了一大批「鄔迷」,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上海城市建築遺產的人文發掘與保護宣傳上了。鄔達克舊居閣樓是劉素華的主場,她常常在這裡舉辦研討會、分享會和講座,常常自己策劃,自己做主持人……舊居的每一處角落、每一個細節,她熟稔在心。2008年她來到舊居時,看到的是一幢爬滿藤蔓、破舊不堪的三層小樓,沉寂在番禺路其他建築的後面。為了儘可能恢復舊居原貌,劉素華先是聯繫了檔案館和匈牙利、斯洛伐克領事館,啃了一堆文獻資料。除了看專業書、與建築師聊天,她還參加了上海市文物局組織的學習班。但劉素華覺得這一切還不夠,她決定到鄔達克的家鄉,去尋訪他求學、生活過的地方。「我花了半個月時間追隨鄔達克的足跡,去他受洗的教堂,到他的墓地,去他住過的房子,拜訪他的親戚,到他讀書的學校拜訪校長……四處搜尋關於他的生平以及他在上海的建築往事,甚至從鄔達克舊居物化的空間與細節去解讀鄔達克。」憑著一股子倔強勁兒,學服裝設計的劉素華硬是把自己逼成半個鄔達克專家。2011年9月20日,鄔達克舊居修復工程拿到施工許可證。「每幢歷史建築都有氣場與氣質。留住這些建築遺產氣場、氣質,必須對歷史空間及用材尊重。」劉素華說,鄔達克舊居修繕遵循「修舊如舊」原則,能不替換的盡量保留或局部修復,留下可識別性。老木材、老石材的特有質感都彰顯著厚重的歷史人文氣韻。舊居建造時,瓦片是黏土瓦,可現在已不允許生產黏土瓦,只能用現在的陶土瓦。但陶土瓦密度比黏土瓦高,下雨吸水會讓舊居屋架在不同天氣承受不同載荷。為此,她和團隊設計保留了瓦片埠與原黏土瓦一樣的厚度,其餘部分做薄,確保現在的陶土瓦每塊重量與歷史黏土瓦一致,並根除了屋架承重變化的問題。2013年1月8日,鄔達克紀念館開館,免費開放,但劉素華並不滿足。在她的設想中,鄔達克舊居要打造成一個建築文化遺產推廣平台,長年舉辦藝術展覽、文化沙龍和高端音樂會,還利用鄔達克及鄔達克建築的廣泛影響力,每年舉辦「探索鄔達克」的建築科普系列活動,「鄔達克建築獎」也在籌備中。她希望將這位屬於上海的建築師的文化效應發揮到最大。做第一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的時候,她心裡沒底。為了招攬人氣,她想到曾紅極一時的世博護照,便去刻了三個印章,在不同時段為市民蓋章留念。消息一出,人們紛至沓來。「蓋章達人」一度排隊到街邊。首屆文化月,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支持印製的鄔達克建築地圖同樣火爆,「沒想到,一萬多份地圖一搶而空,還有市民跑去文廟舊書市場以150元的價格購入收藏。」她所舉辦的活動從來不缺人氣,不缺聽眾。第二屆文化月300多個座位的論壇會場,因觀眾反響強烈,加座加到500個。「這可能是緣分吧。對上海來說,鄔達克是外鄉人,我也是。既然與鄔達克舊居邂逅,希望這段生命交集以舊居為依託,為老建築保護與發展盡綿薄之力。」說起劉素華,鄔迷們紛紛豎起大拇指,「我們要謝謝她,一個外鄉人做了我們上海人應該做的事。這也是鄔達克建築的榮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網 的精彩文章:

吉澤亮深陷三角關係 主演漫改新片飾陰沉眼鏡男
張天來「金圖講壇」詳解南京文學地位
「主動進化?造就未來大會」在滬舉行
走路太遠、打車太近 有了「微循環」這裡白領上下班更方便了
CCG引爆申城 周末人次近10萬 「95後」為二次元主力

TAG:東方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老房子
老頭子談起戀愛,就像老房子著了火
家人霸佔他的房子 趕他到一個潮濕的老房子居住 李雙林
老房子最怕「牆上加牆」,這樣的房子住著難安心
老爸痴迷於養盆景,老房子樓頂都栽得滿滿的,鄰居看了一臉羨慕
爺爺家裡有鬼的老房子
實拍鄉村一些老房子!你那邊還有這樣的房子嗎?
現在人們在城裡買房生活之後 為什麼還要堅持在老家留一套老房子?
齊白石|老頭子談起戀愛,就像老房子著了火
老房子的舊回憶
你家的老房子是否還在,教你個法子將老房子住出豪華別墅感
母親喪禮上,兩兒子爭老房子和土地,村支書拿出遺囑,兄弟倆傻住
老房子,林區人一輩子的記憶
齊白石:老頭子的戀愛,就像老房子著了火|畫事
老人有五個能幹的兒子,他卻死在了老房子里,一封信聽哭了眾人
全球「必睡民宿」!從破舊老房子到網紅民宿,這間房子驚艷了所有人!
主人搬新家養不了狗狗,就把它丟在老房子里坐等餓死
母親喪禮上,兩兒子爭老房子和土地,村支書拿出遺囑,兄弟倆傻了
雀替,老房子上都有這隻「鳥」!
小小說:父母留下的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