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美國認知老師用這三個小遊戲考核孩子認知發展

美國認知老師用這三個小遊戲考核孩子認知發展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一起科學育兒




今天文章有錄音哦~





大J的話





上周五和小D的認知老師閑聊,我不經意提到,小D最近會玩捉迷藏遊戲了。沒想到老師特別高興,告訴我她最近在給曼哈頓這邊幾家幼兒園幫忙對3歲半孩子進行入學面試,其他一道考題就是看這些孩子是否會捉迷藏。




被老師一提醒,我下意識地回答道,對哦,捉迷藏看似簡單,背後考核的能力卻不簡單,比如聽從指令、學會等待、記憶力、空間感知能力等等。真的可以從一個小遊戲考核孩子很多認知發展呢。



我話音剛落,老師就開心地說,Jessica,你真的可以畢業了,你是真的把自己育兒和兒童早期發展的專業知識非常自然地串起來了(不好意思臉~)







這就促成了我今天這篇文章的靈感。我們都知道遊戲是孩子最重要的學習,那每個階段有沒有這樣的遊戲,可以幫助我們去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水平的呢?答案是有的。




但在我分享之前,我先要嘮叨幾句,

不要只關注孩子會不會玩這個遊戲,而是需要去了解每個遊戲背後考核的能力。

了解能力後,遊戲只是手段,它可以作為我們去考核孩子的檢查工具,但更加關鍵的是,它也是我們

幫助孩子

鍛煉

欠缺能力的輔導工具。

而對我來說,輔導工具的意義更大!






躲貓貓 Peek-a-Boo!


適合月齡:

6個月+


考核能力:

事物永久存在性、笑出聲、模仿能力




這個遊戲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大人用手把臉遮住,讓寶寶以為大人不見了,然後拿開手來逗孩子笑。1歲內的認知考核里,這個遊戲一定是必玩的,原因就是這樣簡單的遊戲背後有很多小寶寶發展必備的能力。




首當其衝的就是

事物永久存在性,

這是1歲內最關鍵的一個認知能力。小月齡寶寶一開始會認為,只要我看不到的東西就是消失了。直到從6個月開始,慢慢地他們開始理解,即使看不到,東西還是存在的,而這個遊戲就是很好讓孩子理解這個概念的途徑:「我雖然看不見媽媽的臉,但媽媽還在」。






孩子可以笑出聲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

笑出聲是今後說話的基礎,

這也是為什麼對於1歲內小月齡寶寶的語言發展啟蒙,除了父母多對孩子說話,沒事還要多給孩子

撓痒痒

,多玩這個遊戲,讓孩子可以笑出聲。同時,孩子因為這個遊戲笑了,也說明了她的

社交能力萌芽,對人是感興趣的。




而最後,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孩子可以

模仿父母自己主導玩這個遊戲。

從一開始,我們對孩子躲貓貓,變成孩子對我們躲貓貓。然後再延伸到,和玩具躲貓貓,比如用布把玩具遮蓋,然後去找到。




這樣的擴展,一般發生在接近1歲左右,這說明孩子具有模仿能力,模仿能力也能反應孩子記憶力的發展,同時也是理解了遊戲本質有了

舉一反三的能力

。這種舉一反三的能力,說直白一點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聰明」。






我說你做 Simon says



適合年齡:

1歲+


考核能力:

理解聽從指令、專註力、自控力




這個遊戲里Simon是國王,當國王下命令時,所有參與的人都需要遵守指令做出相應動作。如果想用中文和孩子玩,就可以自行改編成「國王說」。這個遊戲是可以從1歲以後開始玩的,但每個孩子發展速度不同,一般來說,

是考核1歲半孩子的認知發展。




小D1歲時,就完全不懂這個遊戲,但我們的確就是從1歲開始玩的。那時基本上就是我發了指令,自己做動作,有時老公也參與,然後我們會提示小D進行模仿,慢慢地,她也就理解了。這其實也一直是我啟蒙的一個思路,

不要等孩子完全準備好了再進行,在孩子還需要夠一夠的時候就引進,畢竟開發潛力就是幫助孩子不斷離開自己的學習舒適區。

但同時自己不要焦慮,不要給孩子壓力只是混個臉熟。




一開始可以說的慢一點。每次都指定一個主題,我們一般是從小D的身體部位開始的,因為這些是她最先掌握的一個概念,然後大人小孩一起做。比如:



Simon says, touch your ears (國王說,大家一起摸耳朵)


Simon says, touch your head(國王說,大家一起摸頭)


Simon says,touch your toes(國王說,大家一起摸腳)


。。。。




慢慢地,可以擴展成更加複雜的指令,比如摸桌子,做鬼臉;甚至可以變成「找到紅色的東西」等等,這樣就

把很多辭彙和認知概念都融入進去了。







小D理解這個遊戲大概在20個月時,但即使理解了,可以配合玩還是有差距的。那時的她專註力不高、自控力也差,常常容易分心,聽了一個指令後,下一秒也許就被地上的一片紙片吸引了,從而就不玩了。但正因為如此,我就更加堅持和她多玩。




我的竅門就是隨時隨地融入,比如超市排隊結賬時我們玩;外出點菜以後我們玩;坐地鐵的路上玩,

把這個遊戲融入到碎片時間裡,

反而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的。




這個遊戲我和小D從1歲開始一直玩到現在3歲多了,真的是一步一步看著小D

提高了專註力,認真聽指令了;提高了自控力,學會了排除干擾認真執行指令。





孩子通過玩耍來學習,這不僅僅是最好的方式,這是唯一的方式





捉迷藏 Hide and Seek


適合年齡:

2歲半+


考核能力:

理解聽從複雜指令、短期記憶力、解決問題能力




小D現在3歲剛過,這是我們現在經常玩的一個遊戲。同樣是考核聽從指令,這個遊戲就比上面那個「你說我做」複雜多了。小D需要捂著眼睛等待10秒,然後問,「媽媽你準備好了嗎?」,等到聽到我回答「準備好了」,小D才開始找我。




剛開始玩時,

一定先讓孩子找,我們躲。

因為很多孩子是不懂「躲」的含義的,是需要父母演示的。而且通常下次讓孩子躲時,我們會發現他們躲的地方永遠是父母之前躲過的地方。這其實很正常。

這就是孩子學習的過程,先模仿再擴展。




3歲左右的孩子如果可以完全按照步驟完成這個遊戲,不僅說明了她理解複雜指令的能力,更加說明了她的短期記憶力很好。但對於3歲不到或者剛剛過3歲的孩子,我們可以

適當放鬆一點標準

。比如,孩子等待耐心無法達到10秒,那就降低到3秒;再比如,一開始父母不要真的躲起來,讓孩子更加容易找到。




這其實也是啟蒙的一個竅門,

拆解步驟,降低難度,

這也是我開頭強調的,不要只是追求孩子會不會玩,而是

有意識地讓孩子喜歡玩,然後在玩的過程中一步一步提高孩子的這些能力。







最後,再來說幾句題外話,為什麼我每次分享玩都會寫很多,就像今天明明就是特別簡單的幾個遊戲,我竟然還能寫了這麼一長篇。因為這才是我三年來帶小D認知啟蒙的真正「乾貨」。




現在帶孩子容易「標準化」,什麼都是以「會不會」來衡量,導致很多父母一看孩子和標準比不會,就焦慮,然後又從來沒人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達到標準,甚至連很多專業兒醫每次也都是直接一句話,「你家孩子認知差,沒達標」,卻從來沒告訴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和標準縮短距離。




一開始我也特別焦慮,特別小D是早產的,每次都是離所謂標準差一大截啊。後來,我發現,

透過標準知道背後真正考核的能力,這樣我們就有了行動的目標。




成功就是每天每個小努力的總和





希望你今天讀完這篇文章,心裡不只是「我家孩子會這個遊戲或者不會這個遊戲」,而是會告訴自己,「嗯,我家短期記憶力還不錯,但聽從指令後執行的自控力比較弱」。




要說養育孩子的過程中,100%的不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不和標準比,那是不可能的。但從現在開始,記得提醒自己,

既然比較不可避免,那把比較後的結果轉換成提高的行動計劃。




Aim high; start small; keep going!


(目標遠大,從小事做起,永不放棄)






我的第二本書

《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

開始預售了

。這本書大部分話題都適用於2~6歲的學齡前孩子,包含11大領域:幼兒園選擇、早期教育、性格培養、情商教育、社交能力、習慣培養、親子遊戲、性教育啟蒙、親子溝通、愛與規則、父母成長。




預售期間,噹噹網獨家推出

優惠價29.80元(原價48元)

,同時還能獲贈一本精美有聲書小冊子《聽大J講早教》,該小冊子只在預售期間送出。




關於新書詳情,戳->《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早教在家裡。







推薦閱讀



點擊標題直接看文章




孩子的認知啟蒙,忽略這點,其他都抓瞎


學會這3招,孩子上學後的記憶力會高於同齡人水平


自控力|你自己很弱的能力,不妨學點招數讓孩子逆襲吧


「你怎麼學習不動腦筋呢?」原來這個能力需要從小啟蒙


所謂「問題少年」,都是父母從小沒教如何解決問題






大J,坐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微信公眾號:

大J小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J小D 的精彩文章:

我們為什麼見不得孩子快樂?
不想讓孩子今後過的渾渾噩噩,請從小喚醒這份覺察
科學已經證實,成功孩子的父母都有5個共同點
早教值得去嗎?去不去上早教差的真不是錢
開售|3個月就可以開始讀的經典繪本,0~3歲的最佳陪伴

TAG:大J小D |

您可能感興趣

「小孩子懂什麼!」限制孩子發展的,正是家長的認知
育兒認知小漫畫系列:問話熊孩子,爸媽常「栽坑裡」
協助孩子發展認知你必須知道的四件事
育兒認知小漫畫:問話熊孩子,爸媽常「栽坑裡」
我對茶的認知
如何提升孩子的視覺認知
困你的是你的認知
幼兒期的認知發展——言語
我們在用自己的認知定義孩子的世界
好物丨插畫風認知圖卡,孩子的審美從小抓起
八種健身認知,讓你一直白練
用腦科學廓清認知迷惘
這個藝術家想用大數據,改變你的認知
這個科學概念少為人知,卻能拓展認知邊界
子宮肌瘤!女性朋友一定要正確認知!
每個人都是認知吝嗇鬼
轉了認知
與認知發展相關的嬰幼兒腸道菌群
我在澳洲的育兒心得:父母要教孩子認知校園霸凌
禁錮你的是你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