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蘄蛇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蘄蛇

蘄蛇/Qi she

AGKISTRODON

上一期: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蛤蚧 | 第 254天

中藥速記

來源

本品為蝰科動物五步蛇Agkistrodonacutus(Güenther)的乾燥體。

別名

白花蛇、五步蛇、蘄蛇、祁蛇、蘄蛇鯗、蘄蛇肉、五步倒、百步蛇、尖吻蝮、龍婆蛇、棋盤蛇

產地

主產於浙江溫州、麗水、金華。江西、湖北、福建、湖南、廣西等省亦產。

採收加工

多於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蛇腹,除去內臟,洗凈,用竹片撐開腹部,盤成圓盤狀,乾燥後拆除竹片。

性狀鑒別

本品卷呈圓盤狀,盤徑17~34cm,體長可達2m。頭在中間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習稱「翹鼻頭」。上齶有管狀毒牙,中空尖銳。背部兩側各有黑褐色與淺棕色組成的「V」形斑紋17~25個,其「V」形的兩上端在背中線上相接,習稱「方勝紋」,有的左右不相接,呈交錯排列。腹部撐開或不撐開,灰白色,鱗片較大,有黑色類圓形的斑點,習稱「連珠斑」;腹內壁黃白色,脊椎骨的棘突較高,呈刀片狀上突,前後椎體下突基本同形,多為彎刀狀,向後傾斜,尖端明顯超過椎體後隆面。尾部驟細,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質鱗片1枚。氣腥,味微咸。

飲片蘄蛇

呈小段狀,長約 3cm。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有鱗片痕。 腹部呈灰白色,內面腹壁黃白色,可見脊椎骨或肋骨。氣腥,味微咸。

蘄蛇肉

呈小段片狀,無鱗片及骨骼,黃白色,質較柔軟,略有酒氣。

酒蘄蛇

為段狀。表面棕褐色或黑色,略有酒氣。

性味歸經

甘、咸,溫。有毒。歸肝經。。

性能特點

本品甘咸性溫,有毒而專入肝經。內走臟腑,外達皮膚,透骨搜風,走竄力猛。功善祛風通絡、定驚止痙,治痹痛拘攣、中風半身不遂、口眼呡斜、破傷風、驚風及麻風頑癬等。

功效

祛風通絡,定驚止痙。

主治病證

(1) 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2) 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斜,肢體麻木。

(3)破傷風,急驚風,慢驚風。

(4)麻風,頑癬,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 研末,1-1.5g。亦可泡酒服。

使用注意

本品性溫,故陰虛血熱者慎服。

蘄蛇的故事

傳說在明朝時期,有一對廣西青年男女為了私奔,到了湖北的蘄州。誰知不久那位男青年就病倒了,他倆只好在附近找個客棧住下。

女青年很快找來郎中,那郎中一見患的是麻風病,嚇得連診費也不收就走了。此事一時在客棧內傳開了,客棧老闆也要將他倆趕出店門。女青年只好再三向客棧老闆求情,老闆才勉強同意,讓他倆在客棧後的一間破瓦屋裡住下。

不到一個月,錢就花光了,為了糊口,女青年只好每天沿街乞討。有一天,女青年討飯很晚還沒回來,男青年在破屋裡等得又渴又餓,實在受不了,東瞧西望,想找到一點吃的或喝的東西。說也巧,他竟在一個角落裡找到了半瓮酒。他用碗舀起來就喝,一連喝了幾大碗,就醉醺醺地睡著了,醒來後竟感到周身舒服多了。以後,他無論是渴還是餓,每天都去舀瓮里的酒喝,喝了就睡。日子一長,身上的麻風病竟然好了,精神也大振起來。

一天他倆正商量要動身回老家,那客棧老闆一瞧,病人竟痊癒了,忙問他倆是怎麼醫好的。男青年指著那酒瓮說:「是喝你的酒治好的。」老闆聽後哪裡相信,忙派人請來名醫李時珍,又叫人把那酒瓮抬到屋外亮處,仔細一看,發現酒瓮底處有一條蘄蛇。李時珍說:「是不是蘄蛇在起作用呢?」於是,李時珍親自捉了一些蘄蛇,製成蘄蛇酒,試治了一些麻風病人,也都很有效,從而證實了蘄蛇泡酒能治療麻風病症。

猜一猜這味中藥是什麼?

請在留言處寫下您的答案!

——END——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七情之驚,擾亂神明的中藥治療255期
人民日報:這個黑鍋,民間中醫不背!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蛤蚧
小結胸病的臨床治療254期
臨床應用253期

TAG:醫承有道 |

您可能感興趣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蓽茇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瓜蔞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薤白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僵蠶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赤芍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鹿茸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土鱉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虎杖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乳香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水蛭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牛膝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花椒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稻芽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甘遂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大薊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升麻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青黛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半夏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菟絲子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