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話說崇禎:負面形象扎堆的歷代亡國之君里感動中國的人物

話說崇禎:負面形象扎堆的歷代亡國之君里感動中國的人物

話說崇禎:負面形象扎堆的歷代亡國之君里感動中國的人物

在黑夜的籠罩下,崇禎於神武門出,向煤山走去,離開了讓他難以割捨的紫禁城。這時的煤山,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蔥鬱與秀麗,這裡將成為他最後的歸宿。陪他走到最後的,只有一直忠心耿耿的司禮太監王承恩。

槐花無知離人淚,白綾無奈空寂廖。

磐石寡言孤月對,寒風凄瑟毅魄消!

崇禎,十七即位,三十四殉國。短短十七年,卻飽受後人非議,爭論迭起。是睿智,還是無能?是真相,還是陰謀?我們也無從輕易斷言。

一、自己的生命危在旦夕,但他依然是他,依然心繫百姓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屍,勿傷百姓一人。」

這是崇禎在1644年3月19日凌晨於煤山自縊前,留在衣服上的那份遺詔。最初喜歡他,也僅僅是因為這份遺詔。

古時候,腐朽的封建思想觀念緊緊地束縛這人們。別說是一位至高無上的帝王,就算是孤苦伶仃的百姓,也希望自己死後留有全屍,使自己的靈魂得到安寧。

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崇禎作為一代帝王,為了保護全國百姓的安全,做出了「任賊分屍」的割捨。自己的生命危在旦夕,但他依然是他,依然心繫百姓。

時間回到三天前。1644年3月16日,崇禎剛剛被太監侍候著穿好龍袍,這時有太監來報:「皇上,李自成所率的叛軍打到昌平了!」崇禎大驚失色,無奈之下,只好召集群臣,商討對策。然而,大殿上靜寂無聲,好久沒有人說話,後來,不知哪位大臣哭出聲來,接著哭聲連成一片。崇禎拍案大怒,才喝住了哭聲。

不久,昌平失守的消息傳來,一時間君臣大驚,大殿上悲涼的景象再次重現。

17日,北京城被圍。而此時,負責北京城防的明軍對起義軍的圍攻已無抵禦之力。在這種情況下,崇禎自知已回天無力,召集群臣商議也是於事無補,大呼:「內外諸臣誤我!誤我!」然後,一邊仰天長號,一邊繞殿環走,不停地捶胸頓足,痛哭失聲。整整折騰一夜,直至天明。

3月18日,天色剛黑,崇禎心神不寧地等著守城明軍的消息。這時,有一個太監神色緊張地跑來,跪地向崇禎報告:「皇上,內城也被攻破了!」崇禎忙問:「守城的官兵到什麼地方去了?守城提督李國禎又在哪裡?為什麼會守不住?」太監回答道:「守城的官兵早已逃散。」接著又說:「皇上您還是趕緊設法逃走吧!」崇禎還想再問一些情況,這名太監轉身便逃。崇禎連喊幾聲,可那太監連頭都不回便徑自走了。

崇禎只得親自帶著太監王承恩,來到紫禁城的最高點——煤山。他放眼一看,只見京城內外,火光衝天,四周喊殺聲陣陣傳來,炮聲也隆隆作響。見此,崇禎不禁仰天長嘆,淚如雨下,很久才下山回乾清宮。回到乾清宮後,崇禎決定準備後事。他提筆親手寫下給內閣的諭旨:命成國公朱純臣輔佐東宮太子,提督內外軍務。然後命太監將諭旨送往內閣,可是,沒多一會兒,太監跑回來報:「皇上,內閣中早已空空如也!」崇禎聞言,撂下筆,不禁感慨萬分,想到以往的前呼後擁,想到以往的群臣跪拜、山呼萬歲,看到今天的凄涼末日,崇禎再一次痛哭失聲。這時,崇禎已經苦悶到了極點,對未來再也不抱任何幻想。

過了許久,崇禎憤然站了起來,他先把周皇后叫來,又讓太監把袁貴妃叫來。此時,崇禎已是精疲力竭,狀近瘋狂。他大聲叫喊要左右把酒送上來,連呼倒酒,一口氣飲下了幾十杯酒,然後又淚流滿面地長嘆道:「朕上對不起列祖列宗,下負我百姓!」周皇后、袁貴妃見此,也陪著流淚不止。喝完這番悲悵失意的酒,崇禎又將太子慈、永王慈、定王慈炯召來,準備將他們託付給各自的外祖父家,希望能夠給自己留下一點血脈。那時定王才13歲,永王12歲,對當時的險境還全不知情,身上穿的還是平時的華衣美服。見此,崇禎含淚說道:「皇兒啊,現在是什麼時候了,還不趕快將綢緞錦衣脫掉,這會給你們招來殺頭的危險!」說完忙命左右尋來破衣,崇禎心情悲憤地對他們說:「大明社稷就要完結了,這實在是父皇的罪責和過失,但朕已經儘力了。皇兒們今天還是皇子,明日就是百姓了,在戰亂離別的時候,千萬要記得隱姓埋名,不要出頭露面,見到年紀大的人要稱呼他們長輩老翁,見到年紀輕的要喊他們伯伯叔叔。萬一保全了性命,一定要給父母報仇雪恨呀!千萬不要把父皇今天的告誡給忘掉了。」說罷,崇禎將他們緊緊地摟在懷中。對此,太子和兩位皇子含淚應諾。周皇后上前摟住自己的親生兒子太子和定王,又將田貴妃的兒子永王扯來,四個人哭成一團,最後三人由太監領出。

託孤的事情完了之後,崇禎轉頭對周皇后道:「大勢已去,你作為皇后國母,應當自盡了。」周皇后聽了,痛哭起來,說:「為妾侍奉陛下十八年了,最後,連勸你南遷的一句話你都不肯聽,以至於到今日這步田地,這也是天命啊!今日能為大明社稷殉身,對我來說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說完,周皇后徑直跑回坤寧宮自盡身亡。這時,崇禎又賜白綾給袁貴妃以及西宮眾嬪妃,對她們說:「皇宮馬上就會被敵人攻破,嬪妃一定不能落到闖賊的手裡。你們應當小心謹慎地守住貞節,以保全列祖列宗的禮制。」說完,崇禎揮揮手示意:「自盡吧!」

接著,崇禎又想到了公主。他想:「闖賊打進宮內,也不能讓他們污辱了公主。」於是,崇禎提劍直奔寧壽宮長平公主的住處。長平公主見父皇滿臉殺氣地撞進來,便知道大事不妙,她扯著崇禎的衣襟大哭不止:「父皇,我是大明的公主、您的女兒啊!您不能殺我啊!」聽到女兒這般撕心裂肺的哭喊,崇禎心如刀絞。但有什麼辦法呢?崇禎「嗖」地一下拔出劍來,一邊用袖子遮住自己的面孔,一邊悲悵地喊道:「你為什麼要生到我的家中!」隨後,手起劍落,一劍砍去!長平公主被嚇呆了,本能地舉起胳膊去擋劍,結果被砍斷右臂,昏倒在地上。這時,崇禎皇帝的臉上、身上到處濺滿了女兒的鮮血,可這位皇上已經形同無心的鐵皮人,完完全全地沒有了感覺。

接著,崇禎皇帝又來到了昭仁公主的住處,他不顧女兒的苦苦哀求,不顧宮女嬪妃們的拚命阻攔,像個殺紅了眼的惡魔一樣,一把將昭仁公主抓在手裡,沒容她再作掙扎,劍已刺進公主的胸膛。殺完公主後,崇禎又徑直來到坤寧宮,剛進大殿,便有一個宮女向他報告說:「周皇后自縊了!」崇禎面無表情地走上前去,抬起手摸摸周皇后的屍體,已經涼了,只聽他喃喃地說:「好……好……」接著又轉身來到了西宮。不知為什麼,當崇禎走進大殿時,袁貴妃自縊的繩子突然斷了,整個人跌在地上。崇禎見狀,二話沒說,拔劍連刺三下,袁貴妃也倒地身亡。

這時,來了一個太監向他報告:「郭寧妃、庄妃割脈而亡;李淑妃、吳康妃跳水而死;王賢妃、鄭裕妃等五人準備出逃,已經被擒。」崇禎聽後大怒,命令將這五名妃子帶到他面前,然後,他手持長劍,一個一個全部殺死。

此時,崇禎的精神已經完全崩潰,殺完親人嬪妃,他茫然地坐在地上,獃獃地望著沾滿鮮血的長劍和衣襟,整個人都痴了過去。這時,「轟」的一聲炮響,崇禎皇帝猛然驚醒,他這才發覺已經是半夜了。他知道,下一個該死的是他自己了。他叫來大太監王承恩,吩咐他準備行裝,崇禎自己也換上了便裝。

之後,崇禎和王承恩混在太監中,出了東華門,來到朝陽門,但城門卻被嚴密把守。王承恩只好假說奉命出城,但守城門的人卻請他到天亮時驗明身份再出城。無奈之下,崇禎和王承恩只得由胡同繞出紫禁城,奔向正陽門。在那裡,只見三盞白燈高懸在城門之上,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說:「皇上,正陽門已被叛軍攻陷,咱們轉向安定門吧!」此時,崇禎早已龍顏掃地,一路上緘口無言,由王承恩攙扶著,主僕二人又朝安定門走去。可到那兒一看,安定門城門緊閉,根本無法開啟。這時天色已亮,崇禎長嘆一聲道:「走不了啦,回宮吧。」不過,回宮前,崇禎還心存僥倖,執意來到皇極殿前,親自敲響了景陽大鐘,他想召集群臣,再商出逃之計。但大鐘響了好久,也不見有人前來。

此時,大臣們早已逃之夭夭,哪還能聽到皇帝的召喚。崇禎大罵百官貪生怕死,該殺!走投無路之下,崇禎已無意再回皇宮,只想一死了之。他命王承恩在前,他踉蹌跟在後面,主僕二人登上了煤山山頂。

經過一夜的奔波,這時的崇禎已是狼狽不堪:身上只穿著白色內衣,長發披散,右腳光著,只有左腳還穿著一隻鞋。來到山頂壽皇亭,崇禎回首望去,此時天色已經大亮。崇禎知道北京已完全陷落,不由感到萬分沮喪,更加心灰意冷,他用手扶著壽皇亭的柱子,不禁悲傷怨恨了起來:平時對大臣們都不錯,可現在卻沒有一個人跟隨在左右,真的是可憐可悲到極點了。想不到當年祖宗出於象徵江山永固而堆築的萬壽山,竟然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兩百多年的大明天下竟要在自己手裡失去,還有什麼臉面去見列祖列宗呢?想到這裡,崇禎停了下來,伸手解下衣帶,又用顫抖的手將它搭在壽皇亭下的一棵枯樹的樹枝上,然後轉頭吩咐王承恩:「等朕死後,要將朕的臉部遮蓋起來,以示無臉面見列祖列宗之意。」然後,自縊而死。

他的離去,無聲無息。僅留下那棵「罪槐」,幾百年來默默地訴說著他的剛毅,他的無畏,他的不妥協。其實,在最後的那段時間裡,他完全可以將遼東的軍隊調進關內,鎮壓農民起義軍。但他沒有,他誓死捍衛國門,不允許外族的侵入。

是他,崇禎,在最後時刻,用生命詮釋了大明祖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不知在天上,他是否還會彈奏那隻名叫「翔鳳」的琴。琴聲悠悠,而斯人已去。

二、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之君,歷史的無情沒法不令人扼腕長嘆

三十四年前,他是皇五子;十七年前,他是信王。因為並非皇長子,所以他的命運可能將一直定格在信王府,像其他王爺一樣,碌碌終生。

但是,歷史給了他一個機會,卻並非是一個好機會。

1627年,哥哥熹宗朱由校駕崩,由於無子嗣,所以「兄終弟及」,年僅十七歲的信王朱由檢接過了哥哥手中的接力棒,或者說是爛攤子,由此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1660年,明朝滅亡後的16年,清朝第一任皇帝順治帝在十一月十四日,前往明十三陵祭掃,十七日致祭思陵,失聲而泣,連呼:「大哥、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順治將祭崇禎帝的祭文刻於碑亭後東門左,寫道:「惟帝英姿蒞政,志切安民。十有七年,厲精靡懈。詎意寇亂國亡,身殉社稷。向使時際承平,足稱令主。只以襲敝政之餘,逢陽九之運。雖才具有為,而命移莫挽。朕恆思及,憫惜良深。今巡幸畿輔,道經昌平,陵寢在焉,顧瞻增感……」

李自成《登極詔》雲「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大明的遺民們,將他認定為一代聖君,其中嶺南派詩人屈大鈞在詩中寫道:「先帝宵衣久,憂勤為萬方;捐軀酬赤子,披髮見高皇;風雨迷神路,山河盡國殄;御袍留血詔,哀痛何能忘?」

作為明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崇禎皇帝是傳統意義上的「亡國之君」。然而他卻不是一個昏庸的皇帝。面對風雨飄搖的國家,面對內憂外患的處境,他旰食宵衣,兢 兢業業,但無論個人多麼勤政努力,他終究無力回天。大廈將傾前的苦撐危局,只是換來人們幾聲無助的嘆息。明朝,最終還是亡在了他的手裡。想來,崇禎在臨死之時一定會不甘心地發問:為什麼我的勵精圖治換來的卻是亡國之悲與自縊之痛?

只是,明朝的滅亡,與崇禎個人究竟有多大的聯繫?是時勢難違,還是崇禎個人性格中的某些弱點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袁崇煥固守的北部邊塞是皇太極難以逾越的一道屏障,又是什麼原因卻讓這位忠心耿耿的國之棟樑含冤入獄,最後遭受磔刑?

當死對頭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時,崇禎帝選擇了一種特殊的方式結束了自己慘淡的一生。他最後的歸宿是煤山上那一棵大槐樹嗎?

崇禎帝的三個兒子自明朝滅亡後,就開始了多災多難的逃亡生涯?他們最後的歸宿是怎樣的?

有多少個朝代,就有多少個亡國之君。雖然結局是一樣的,但其所經歷的亡國軌跡卻千差萬別。陳後主陳叔寶,荒淫無恥;隋煬帝楊廣,暴君的名氣可與秦始皇並列;南唐後主李煜,長於婦人之手,幾曾識過干戈?雖有一手好詞,卻是以三千里江山為代價;北宋的徽宗與李煜差不多。這些人在歷史上,是罵名多於同情的。但 崇禎皇帝卻不一樣。連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都說:「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李自成是在明朝統治下活不下去才鋌而走險,與崇禎皇帝有不共戴天之仇。但他這段話卻說得客氣之極,分明就是「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文雅說法。連李自成都是這樣想的,其他人就更不必說了。

事實上,明朝早在崇禎帝即位之前,就已名存實亡了。明朝的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外,再沒有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有喜歡封自己做什麼將軍、什麼侯 的皇帝,有喜歡微服私訪調戲良家婦女的皇帝,有替自己親爹媽爭名分而與大臣打了多年口水仗的皇帝,有死於紅丸的皇帝,有喜歡自己乳母的皇帝……真是一塌湖 塗。

而且,明朝自始至終,皆是外有邊患(瓦剌、女真相繼崛起,戰事紛紛),內有奸宦(如王振、曹吉祥、劉瑾、谷大用、魏忠賢、王承恩等相繼把持朝政)。尤其閹黨與東林黨之間的黨爭,正邪之爭、門戶之見,都使朝政內耗於此。

崇禎帝即位時,明朝已是風雨飄搖、搖搖欲墜了。接手這樣一個爛攤子,國家中興的機會似乎已經非常渺茫。但是崇禎皇帝並沒有放棄希望,他不想碌碌無為。所以,登基伊始,他就體現出了不同於先人的作風。一是果斷,二是勤政。

崇禎帝並非昏庸無能之輩,他親政之初即採取韜光養晦、以守為攻、懷柔和麻痹權臣的策略,待政權根基穩固之後,終於以漂亮、幹練的手法解決了魏忠賢集團。 魏忠賢何許人也?他本是河北肅寧的一個小無賴,因為賭博輸了錢自己割掉生殖器進宮當了太監。憑著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流氓手段逐漸走上了權力的制高點,人 稱「九千歲」。他的奸佞行為自然遭到了崇禎帝的憎恨。

當時,明王朝內部發生了一場崇禎帝與魏忠賢之間的心理大戰,表面的平靜似乎掩蓋 了政治氣氛的激蕩,但敏感的人都能感覺到,崇禎皇帝已經佔了上風,魏忠賢則呈一副龜縮之態。大約兩個月後,魏忠賢的幫凶明哲保身,開始分化,有的甚至倒戈 而攻擊魏忠賢。這恰恰是崇禎帝所需要的,他欣喜著,等待著時機的成熟。而恰恰就是這個時候,時機悄悄來了。有一天,崇禎帝突然收到南方一個貢生呈送的揭發 材料,列舉了魏忠賢十大罪狀。這就是崇禎皇帝一直在尋找的絕妙由頭,歷來智慧的人要打敗敵手,總是要找一個良機和充足的理由使敵手無話可說,也使敵手陣營 的人和其他旁觀的人無話可說,這便消除了遭遇反攻的危險。

那份揭發材料使魏忠賢極為恐慌,但它卻成了崇禎皇帝的制勝武器。經過周密的 考慮,他開始向魏忠賢下手了。有一天,他召魏忠賢到乾清宮去,併當場拿出揭發材料讓太監讀給他聽。魏忠賢一見皇帝已經對他的過去了如指掌,聽著聽著便磕頭 供認,請求寬恕,並提出辭職。雖然他表面上在請求皇帝的寬恕,但退下之後,卻大肆行賄,以構築保護自己的堤壩,這一下更惹惱了崇禎帝。他憤怒訓斥為魏忠賢 求情的人,隨之下令把魏忠賢立即流放到鳳陽,接著又指示屬下官員逮捕他。當魏忠賢獲悉要抓他的消息的時候,他已經走在去往鳳陽的路上了,知道自己非死不 可,便於絕望中自縊而亡。然而崇禎帝並沒有讓魏忠賢之死輕易過去,反之他要求肢解魏忠賢的屍體,懸首示眾。他想殺一儆百,利用對魏忠賢鬥爭的勝利,壯大聲 威並繼續消滅異己力量。當然,效果非常明顯。朝中往日的奸臣失去了那盛氣凌人的模樣。崇禎帝以他的鐵腕手法,懲罰了二百六十二人,直到他覺得自己的出擊是 徹底而完全地勝利了,才結束清理。

除去了魏忠賢,他更加勤儉自律、清心寡欲、勵精圖治。

在位十七年,崇禎帝一直 勤政理事,雞鳴就起床,有時深夜還不睡覺,往往積勞成疾。崇禎十五年七月初九這一天,因為偶感風寒,崇禎帝沒有能夠及時上早朝,受到了輔臣們的批評。他既 愧疚又感激,親自寫了類似悔過書的文章公佈於大臣們中間來警示自己,還對提出批評的輔臣們加以褒獎。從那以後,不論身體有何異樣,他都堅持上朝,為此贏得 了百官的讚許。崇禎帝還能夠節儉自律,曾把宮中萬曆時所儲藏的上等遼參在集市上賣掉,換回數萬兩銀子補貼國用。有一天,他在聽史官給他講書時,由於所穿內 衣袖子已破損,留在外面很不雅觀,他就不時地把它塞進去遮掩。除此之外,崇禎帝不近女色,宮裡從來沒有宴樂之事。魏忠賢在還沒有被處死之前,為了確保自己 的地位他曾經向崇禎帝獻上了四個絕代佳人,既是討好又是迷惑。但崇禎皇帝根本不想接受,又怕引起魏忠賢的猜疑,遂假意收下。入宮後,他就對這四名女子進行 嚴格搜身,並無可疑之處,只是在每個人的裙帶頂端發現佩香丸一粒,大小如同黍子,名叫「迷魂香」。此物非常奇特,男子一接觸便產生迷魂效應,欲心頓起。崇 禎帝毫不猶豫地命她們丟掉了這「迷魂香」。又一個晚上,崇禎帝與大臣們議論朝政後,正在精心思考,忽然一陣奇異的香味悠悠傳來,似有若無,縷縷不絕,弄得 他這個不近聲色的人也聞香心動了。立即命近侍太監秉燭檢查,查遍了各個角落,竟沒什麼發現。過了一會兒,發現遠處殿角有微弱的火光閃爍,前往一查,見一小 太監持香端坐於牆壁內。一審問原來是魏忠賢派來的。崇禎帝不禁感慨地說:「我的皇祖、皇兄都誤於此啊!」他不願意成為如同皇兄一樣被人擺布的昏聵君主,所 以日後就義無反顧地處決了魏忠賢一類的奸臣。

從崇禎帝的諸多舉措來看,他也是想有所作為的。在位十七年,他動輒下《罪己詔》來安撫民 心,所用之言都極盡自責之能事。就像在崇禎十年(1637年)閏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時的《罪己詔》。這年因為三伏天已經過半,仍是酷旱,一滴雨不下,老百姓 紛紛跪拜求雨。崇禎帝也非常焦慮,遂通告天下,要與老百姓一同乞求,自那日起他搬到文華殿居住,並且齋戒至下雨之時。雖然後來老天是否下雨沒有準確的記 載,但是,崇禎帝這份愛民如子的決心是值得讚揚的。

但就是這樣一個果斷、勤政、愛民的皇帝,為什麼會亡國呢?其實,除了客觀上的原因之外,這與崇禎皇帝的個人成長曆程和性格特點也有很大關係。

崇禎皇帝的父親朱常洛一直不得祖父萬曆皇帝的喜歡,後來,他的生父雖歷經坎坷而位尊九五,但卻在即位的當年因縱慾過度而病死,皇位傳到崇禎帝的哥哥朱由 校身上。但這個年輕的皇帝對治理天下一點兒也不感興趣,他只喜歡縱情聲色,對木匠活樂此不疲。所以,天下大事全都交給了大太監魏忠賢。這個皇帝對大明的江 山他都如此漠不關心,何況是崇禎皇帝這個同父異母的兄弟呢!因為,崇禎皇帝的整個童年和少年時代,完全沒有常人所享受到的父母之愛、兄弟之情,反倒是目睹 和親歷了「紅丸案」和「移宮案」等駭人聽聞的政治陰謀。

正是這種命運的無常和宮廷超乎尋常的冷漠,逐漸形成了他典型的人格分裂式的雙重性格。

一方面,他身為位尊爵重的親王,可以呼喚奴僕,形成了他嚴酷而刻薄的性格,既對手下人薄情寡義而又自以為是;另一方面,從小的孤獨寂寞和難於主宰自己命運的無奈處境又讓他敏感、多疑,從而因內心深處的過分軟弱和自戀造成極度的自尊,一意孤行而完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雙重性格,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崇禎帝在位十七年,竟然先後換了50個宰相,14個兵部尚書。最為令人痛心的是,他中了清軍的「反間 計」,自毀長城,殺掉了袁崇煥。在殺了袁崇煥後,他越發不信任大臣。崇禎年間所殺的官員,人數幾乎是明代歷朝皇帝當政期間最多的。此外,為了支持對後金的 戰爭,崇禎帝又大幅增加賦稅,名曰「三餉」――遼餉、剿餉和練餉。本就風雨飄搖的帝國,這樣的多疑猜忌,只能讓滿朝文武傷心,讓黎民百姓寒心。所以農民起 義也就更加頻繁,範圍也越來越廣。

崇禎帝還是一個典型的守財奴。明朝末年,邊患紛擾,起義頻仍,戰事紛起十餘年,北方大旱十餘年,百 姓無以為生,已到了易子為食的地步,國庫空虛,軍餉更是嚴重匱乏。這對帝國的中興無疑是致命的。因此,戶部官員希望他能拿出屬於他個人的內帑以充軍餉,可 是他卻哭窮說:「內帑業已用盡。」而實際上,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從他的宮內搜出的白銀卻多達三千七百多萬兩,黃金和其他珠寶還不在其中。這麼多錢,若真是 用來放庫賑災,或充作軍餉,可能大明王朝也沒有那麼快就傾倒坍塌。

1644年,統治276年的大明王朝結束了。本來,紫禁城的主人可能改姓李,但是,同樣是農民出身的李自成,並沒有朱元璋那麼有治國之才,攻下北京後,他和他的部下即驕傲自大,固步自封,腐化墮落,並一再貽誤戰機,加之冒犯吳三桂而使他打開山海關,引清軍南下,奮戰17年得到的成果拱手讓人,也算慘痛而有益的歷史教訓。

崇禎之死有著不同凡響的意義。他的死,不僅僅在於一個王朝不可逆轉的滅亡,更在於一個可能忽略的事實:隨著清王朝的入主中原,以一種野蠻落後的孔武粗陋接管一個文明熟透同時也是腐爛的國度,科技文化的因子受到嚴重窒息,人文精神的嫩芽受到百般摧殘,領先世界兩三千年的華夏文明幾乎止住了腳步,開始落後於西方。

清末李鴻章曾有一句「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名言為時人之首肯,但這個變局的序幕不是在咸豐、同治之年拉開,而應早在崇禎弔死媒山的1644年。崇禎朝無疑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分水嶺,破產的封建中國與涅磐的西方文明之間的分水嶺,在它之後的中國沒有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迎來的卻是一個既往封建王朝的拷貝件,而緊隨其後的康乾盛世也不過是給我們演出了一場封建盛世的絕唱而已。

17世紀40年代的世界,東西方先後有兩位君主走向絕境——一個將脖子伸進了樹枝下絲帶吊環里,另一個將脖子伸進了斷頭台的鍘刀下。而兩人死後其民族的走向卻是天壤之別。就是在這個年代以後,西方的崛起與東方的沒落明顯加快,我們看到:世界的天平開始失衡……

對崇禎的死,包括不少史學家在內,眾多的人抱有同情之心。同情什麼?同情他的身世,同情他的結局。雖勵精圖治卻無力回天,國運已經明顯不行,苦苦支撐仍力不從心,正如他所說:朕非亡國之君,而事事皆亡國之象。自然,同情崇禎的背後隱藏對一個國家和民族沒落的悲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綠草原孤狼嘯月 的精彩文章:

袁世凱:陰險的算人技法讓人驚嘆,袁大頭不白給

TAG:綠草原孤狼嘯月 |

您可能感興趣

崇禎帝:殫精竭慮的亡國之君
歷代亡國之君,此人的地位和待遇無疑是最好的
崇禎: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
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作為亡國之君崇禎的歷史形象為何如此正面?深層原因絕非殉國而已
大中華亡國之際,一國突然發聲:「我國與你共存亡」
此三朝的開國皇帝,雖無亡國之名卻有亡國之實
中國古代戰國時期七國國民素質和口碑最差,最被瞧不起且黑的最慘的一國,魏國由強變弱直到亡國是何因?
唐朝是中國古代國力最強盛之一,為什麼還是亡國
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曾說:「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世界史上各國都有亡國現象,外國人:為何中國不認為自己亡過國?
史上最奇葩的亡國原因:皇帝養寵物而亡國
最有氣節的王朝,亡國之君下令與列強開戰,做一件讓國人自豪的事
中國古代最幸運的亡國之君,和皇帝平起平坐,還能做自己喜歡的事
勤政的崇禎,最不該亡國君主的亡國之路
曹奐:中國歷史待遇最好的亡國之君
北宋亡國之君在金國都幹了些啥?
傳說中的「亡國石」是真的嗎?
趙幽繆王:史上最標準的亡國之君,是如何亡國的?
戰國最強亡國之君居然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