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大半輩子都住在國外,拿著英國國籍,卻聲稱自己是中國人,窮極一生只為中國代言
歷史檔案
在此為你解密
來源|
德國優才計劃
﹀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中國
至少有一億人聽過這個名字
她寫中國的過去和未來,
但用的主要都是英語和法語;
她一提起周恩來總理,
就會情不自禁地潸然淚下;
她是英國國籍,
卻一次次地告訴別人自己是中國人。
如同她名字的音譯「漢屬英」
她,叫韓素音。
韓素音出生在一個跨國家庭
她的父親周映彤是中國第一代庚款留學生
被派到比利時攻讀鐵路與採礦專業
認識了比利時貴族出身的瑪格麗特小姐
異國婚姻加上有色人與白人婚配
雙方的家庭都強烈反對
1913年,周映彤帶著瑪格麗特私奔到了中國,
兩人在鐵路部門找到了工作
?
韓素音與父親周映彤那個年代中西方結合的家庭
在中國十分罕見
長著與中國人面孔大為不同的
瑪格麗特常常遭到排擠和嘲笑
殘酷的現實給這段愛情帶來了考驗
她討厭這裡,天天吵著要回歐洲去
還好每次都被丈夫挽留下來
?
韓素音母親瑪格麗特鐵路修到哪,家就搬到哪兒
1917年9月12日,
被調到河南信陽工作的周映彤,
迎來了他的女兒韓素音。
?
韓素音的一歲像韓素音還有一個哥哥,兩個妹妹。
他們一出生就面臨著,
血緣和文化的雙重矛盾。
他們在家講中文,出門學英語;
吃歐式早餐,中式午餐,混合式晚餐;
上午穿著中式服裝、
帶著毛筆和銅墨盒上中國學校,
下午又去法國修道院學校……
?
童年的韓素音(左一)那個年代混血兒的身份
給她帶來的不是驕傲而是歧視和孤立
少女時不僅被中國人看不起,也被白人看不起
韓素音從小就在母親的譏諷
和鄰人的嘲笑下長大
她的母親希望子女們未來回到歐洲去
所以禁止子女們學漢語,
然而韓素影從小就對漢語有濃厚的興趣
倔強地表示一定要學習這門語言
做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
1928 年韓素音(左一)全家福,北京韓素音15歲的時候
開始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她立志要當一名醫生
為了賺取進入醫學院的學費
她進入了北京協和醫院當打字員
1933年她終於考進了燕京大學醫學預科
1935年,她獲得了去比利時留學的機會
不過她母親怕她拿不到獎學金,不同意
當時她語出驚人
要是拿不到獎學金我就在天津做妓女
終於如願以償,她拿到了獎學金
回到了母親的家鄉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學醫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
身在布魯塞爾的她得知消息後
奮不顧身地走上大街
聲援中國抗日,示威遊行
她還寫了許多抗日文章
發表在當地的報紙上
短短七個月的時間,她在法國和比利時
做了128次抗戰演講
1938年,韓素音決定回國
她和那個大時代大多數的海外愛國青年一樣,
放棄賴以繼續學業的獎學金和
做醫生的美好前途回到中國
她寫道:「中國,中國是我的骨肉,
我的靈魂,我的氣息,我的生命!」
於是,她登上了回國的輪船。
在海輪上,她遇上生命中的第一位丈夫
從歐洲歸來的軍官學校畢業生唐保黃
他英俊挺拔,熾烈的愛國理想
令他更顯得高尚不凡,
甚至很像中國的化身
他深深吸引了韓素音
於是他們相愛了
1938年10月初,
他們到了當時全國抗戰中心武漢
在那裡,兩人舉行了一場簡單的婚禮
韓素音覺得很幸福,
她以嫁給了純正的中國人而自豪
婚禮結束後的第二天,
噩耗便傳來:日軍即將攻打武漢
唐保黃效力於國民黨軍,因上級命令
他不得不跟隨軍隊先行撤離,
韓素音就這樣被獨留在了武漢
沒想到,唐保黃為了救她
不惜違抗軍隊的命令,途中擅自離開,
冒著生命危險,隻身返回武漢來救她。
「我一想到這些,我的眼淚就奪眶而出,
沒有人比他待我更好了。」
但
唐保黃畢竟還是個傳統封建的中國男人
他希望妻子做一個中國式的賢妻良母
而韓素音註定成為不了那樣的女人
她
從小受的是中西交融的教育,
追求精神獨立和自由,
不願被任何人隨意擺布。
面對丈夫的專制、謾罵和毆打
兩人在感情的路上漸行漸遠
而這段婚姻
也被韓素音歸納為
「神經分裂式的家庭生活」
?
韓素音與丈夫唐保黃及友人戰爭期間,她在成都的醫院中當助產士,
同時,開始寫她的處女作《目的地重慶》。
這本書以抗戰為題材,講述了她在中國,
參加抗戰的親身經歷。
1942年年末,她的處女作《目的地重慶》,
在美國正式出版了,
這本書受到熱捧,竟在美國賣到脫銷。
?《
目的地重慶》 法文原版這部小說徹底激怒了她的丈夫:
他認為女性不該這般拋頭露面,
他大罵她不守本分
之後,韓素音隨丈夫來到英國,
1945年唐回國時韓素音決定留在英國繼續醫科學業
唐保黃已經於1947年戰死東北戰場
她拒絕回去參加葬禮,
理由是要準備畢業考試。
10年的婚後生活,
是韓素音受盡屈辱的10年,
她把這10年比作令人窒息的無鳥的夏天。
1948年,韓素音在英國取得醫生資格,
接著在皇家自由醫院擔任了一年住院醫生
那時,中國革命正在取得節節勝利,
她再也不想在英國「享清福」了,
打算回到中國
但是她還沒有申請到新中國的護照,
只好選擇先停留在了香港,
她說:
「在香港我可以聞到從大陸來的塵土,
感受到從大陸來的氣息。
要是留在英國,我就會枯萎,
成為一具毫無生氣的活著的木乃伊。」
?
1950年代的韓素音香港工作時,韓素音在一次宴會上邂逅了
《泰晤士報》戰地記者伊恩·莫里森
兩人一見鍾情,陷入熱戀
但伊恩已是有妻室的人
而且妻子並不打算與他離婚
無奈伊恩展開猛烈的追求
他不斷地給韓素音寫信
一天一封甚至是兩封
最終韓素音還是耐不住伊恩的痴情
她動搖了
然而好景不長
三個月後的朝鮮戰爭帶走了伊恩的生命
?
小說《瑰寶》外文版書封於是她坐到打自己前
開始寫她的第二部小說《瑰寶》
寫下了兩人的這段感情
用日記的方式袒露了和伊恩的愛戀
小說出版後取得空前成功
有出版商這樣形容《瑰寶》的暢銷程度
在英國公交車上
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胳膊下夾著這本書
1955年,由《瑰寶》改編的電影《生死戀》
獲得了第28屆奧斯卡最佳歌曲、
配樂和服裝設計3項大獎
這部作品也奠定了韓素音在歐美文壇的地位
?
1952年,與康柏的婚禮這時眼看她的香港護照就要過期了
新中國還批准新的護照
台灣那邊雖然向她拋來橄欖枝
但她又不想去
最後為了女兒和護照
1952年,她嫁給英國出版商人康柏,
加入英國國籍,改名伊麗莎白·康柏
不過這段婚姻很快也以分手告終
既然不能進入中國大陸,
她決定用自己的方式,
為新中國盡綿薄之力。
她不停地在香港、新加坡、
馬來西亞、尼泊爾、印度等地輾轉,
一邊行醫,一邊搜集整理,
亞洲文化遺產的相關資料,
每到一個地方,就積極為中國做宣傳。
1956年1月,韓素音接受印度總督的邀請
去新德里度假
在印方提供的參觀項目中,
有一項是參觀公路風
嚮導是個皮膚黝黑、外形魁梧的印度人
接觸中,韓素音發現,
他聰明和藹,並且熱愛著中國
於是,她給他取了個中文名字:陸文星
前往孟買的時候
韓素音獲准回國訪問探親的好消息
陸文星便為她準備行囊,
並且深情地說:
「請去吧,20年不見我也會等您的。」
?
韓素音與第三任丈夫陸文星他總是如此,
對她的言行,從不干涉,
並且全力支持她的創作,
在身體和精神上都儘可能地體貼她,
他讓韓素音重新體會到了愛情的美好
她說:「只要他在身邊,
就會感到有無窮的力量。」
就這樣,陸文星成了她的第三任丈夫
1956年,她終於踏上了,
令她魂牽夢縈的中國大地,
她在中南海西花廳
見到了周恩來和鄧穎超
兩個小時的會見
韓素音成了周恩來的鐵杆粉絲
「他非常英俊,他的一舉一動都很柔和……
這次談話改變了我的一生。」
她甚至說:
「如果周恩來要我去死,我也會去死的。」
周總理和鄧穎超還邀請她去家裡做客。
他們圍坐在一張圓桌旁,
像家人一樣邊吃邊談。
周總理一口氣和她談了三個小時。
當談及中西方的關係時,周總理說:
「西方不了解中國,要經過很長時間,
才能接受中國的觀念。」
?
鄧穎超與韓素音
她堅定地回答道:
「中國和西方需要有一座,
相互了解的橋樑,兼通中西方文化的我,
顯然很適合做這一座橋樑。」
她和周總理說,
自己要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樑,
這可不是一句空話,
她早已將此作為了自己畢生的信念。
?
1971年9月7日。重慶設晚宴招待韓素音陸文星夫婦。在特殊年代,
韓素音受到了中國領導人的青睞,
她用英文寫就的作品像一個個窗口,
為全世界了解中國提供了可能
不過,她也因此受到一些非議,
認為她是紅色中國的傳聲筒
她寫的有關中國的著作相繼問世:
《亞洲的風雷》《2001年的中國》》……
這些著作被譯成各種語言,成為一個出口,
向世界輸出中國文化。
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
和優雅流暢的文字,
為西方的讀者們,
展現了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擁有英雄傳統的中國。
除此之外,
她每年都要花上一半以上的時間,
在世界各地奔波,演講,
如此努力就是為了,
讓世界上的其他人更多地去了解中國,
減少他們對中國人的偏見,
為中國在海內外贏得了眾多的支持者。
中國解放初期和外界隔絕,
她因為身份特殊,認識的朋友又多,
在外交上做了很多政府不能做的事情。
上世紀 50-70 年代,
她與陸文星多次來到中國,
為重修中印友好關係做了許多工作。
她還擔任過周恩來和法國總統戴高樂的特使,
為後來引爆世界的中法建交,
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為毛主席立傳1972年
她為毛主席出書立傳——
《赤潮:毛澤東與中國革命》
她對毛澤東的評價也非常高
?
與鄧小平同志會面然而為此,
她卻遭到了西方的抵制。
被西方媒體無情地攻擊,
甚至還被美國中央情報局列入了黑名單。
因為親華,因為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因為寫了許多介紹中國的書,
她曾遭受過來自西面八方惡劣的攻擊。
就連走在大街上,
都會有人突然衝出來咒罵她。
身邊的人都為她抱不平,
她卻一笑了之,淡然地回答:
「我覺得有些人可能不理解我的行為,
但這沒有關係,如果10億中國人喜歡我,
覺得我在做好事,
我不在乎有幾個外國人不理解我。」
每當有媒體採訪她,
詢問她的政治立場,
她都會堅定地說:「我是一名中國人」。
她始終將自己視為中國人,
並畢生努力去成為一個完整的中國人。
1976年,周總理逝世了…
「 時至今日,想起他,
想起當時我們會面的情景,
我就感到無限哀傷,無比凄涼。
聽到他逝世的噩耗時
是我一生中最悲痛的時刻,
甚至超過了我父親去世時我難過的心情。 」
?
為周總理寫傳90年代,韓素音為周恩來
寫了傳記《周恩來與他的世紀》
作為一個記錄者,本應客觀地、
不帶任何個人感情色彩地對待研究對象,
但是對周恩來,她做不到。
她筆下的周恩來,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書中處處都流露出她對周恩來的崇仰之情。
她在瑞士的家中,
唯獨只掛了周恩來的照片,
每當提到周恩來的時候,她都想哭,
並時常嘴上叨念:
「他沒有遺產,沒有兒女,
骨灰撒向祖國的山河土地;
但他擁有熱愛他的人民,
人民的頌詞就是他最好的墓志銘。」
?陸文星與韓素音
1997年之前,韓素音每年來中國一兩次
自1997年後,因健康原因不能遠行
她沒能再回國
但一直在關注著中國的情況
?
訪問內地並在中國創立了韓素音青年翻譯獎,
至今在翻譯界屬於較權威的獎項,
也使很多中國學子得以走上翻譯這條路
為中國翻譯領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晚年的韓素音和陸文星
90多歲時,她曾寫道:
「我雖客居煙波千頃的瑞士萊蒙湖畔,
又因身體原因,
十餘年沒有回到中國看看了,
但這絲毫不能沖淡我對她的感情。
因為中國是我的祖國,
是我的骨肉、我的靈魂、我的生命。」
2012年11月2日,
韓素音在瑞士去世,享年96歲
西方著名學者伯特蘭·羅素說:「我花一小時讀韓素音作品所獲得的對中國的認識,比我在那個國家住上一年還要多。」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劉心武說:「我曾在南特和巴黎詢問十名受過高等教育、職業不同的法國人,問他們讀過哪位中國當代作家的作品,其中九人都肯定地回答:韓素音。」
英國《觀察家報》曾評價韓素音的個人歷史寫作:「把自傳與現代中國歷史融合起來」的寫法「造就了一部傑作。」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比溫柔更強大的力量,
這是韓素音一生最經典的語錄,
溫柔的她也曾讓全世界人民知道了,
在世界的舞台上暗藏著一股強大的中國力量,
這樣一個執著痴迷的愛國者,
這樣一個特殊的中國人,
我們應該記住她!


※酒桌上不能帶的十種人,帶了掉自己身份!
※揭秘中國第一鬼村:封門村!
※這32張納粹老照片你看過嗎? 倒數第二張是被燒焦的希特勒
※後宮娘娘如果來了「例假」,碰到皇上要臨幸怎麼辦,方法真是絕了!
※揭秘: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天多少人民幣?
TAG:歷史檔案解密 |
※一個自稱文明古國的國家,為了將中國拖下水,力勸英國進攻中國
※為了向中國效力,捨棄英國貴族的身份,加入中國國籍,讓國人敬佩不已
※外國人最喜愛的中國建築,英國人還將把它印在錢幣上
※英國將此國分成兩個國家,一國和中國關係親密,另一國還怪罪中國
※因為一道拍黃瓜,法國人和英國人吵了起來,外國人:中國菜厲害了!
※此國想要回被英國佔領的一塊地方,英國不給,很多國家還從中獲益
※中國這三大美景,被英國媒體誇讚最美中國,後悔沒生在這裡!
※一枚印度裔的英國姑娘,在中國和英國對於「外國人」的態度居然這麼認為的
※一小國把中國當親人,面對英國威逼利誘,直言清朝是我宗主
※英國大廚教英國人做「中國菜」,網友:這都是什麼鬼,沒眼看!
※印度父母稱國際象棋神童兒子是英國「國家資產」,所以應留在英國
※二戰中,這些德國人為什麼會背棄自己的祖國,轉投英國的懷抱?
※大國墳場,一國與 英國 蘇聯 美國 都交手,卻從未戰敗
※要說歐洲最受中國遊客喜愛的目的地不是英國也不是法國,而是這個國家!
※美英掐架,法國叫來一幫小弟,英國慫了,美國笑了,法國卻哭了
※十年寒窗不敵一紙英國國籍,而現實卻更殘酷!外國人在國內的待遇扎心了!
※俄女足球流氓也生猛!中國球迷怕不?咱們出國就老實,英國人最怕
※目前稱得上世界性國家只有美國和此國,俄羅斯和英國都要略遜一籌
※本是中國國寶,卻被搶到英國,最後還被日本人2億賣給中國人!
※英國賊心不死,又來「中傷」中國,這次中國不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