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如何被民眾視為豬狗?
王安石,公元1021年出生於江西臨川縣,世稱王臨川。22歲進士及第,授准南通判。因政聲頗著,於1047年,王安石二十六歲時,升任鄞縣令。這時的王安石把鄞縣當做自已牛刀小試的實驗場。他在當地修水利,辦學校;之外還搞了一項創新工程:糧貸。
王安石發現農民每每到春夏之交接之際,會青黃不接,春荒難渡。所以他下令把官倉里的存糧,以「貸」的方式,發給缺糧的農家,渡過春荒。到秋糧上市時,再還新糧給官倉。同時多付一點糧食利息。糧息約為15-20%。此法一出,於官於民,絕對兩利!所以王安石深得當地百姓愛戴。後來王安石因有政績,所以又調任常州、舒州等地任職。政聲「播於野,故天下傾慕之。」時人皆以王臨川不出相為慨事!
公元1067年,宋神宗繼位。時國庫空虛,而境有強敵。每年都要向遼,金,西夏「賜予」(實質是貢)大量金銀綢緞,來換取屈辱的和平。所以年輕的神宗強烈希望國富民強。他相中了王安石英,於公元1068年,拜倡議變法改革的王安石為相。
公元1069年,王安石開始對北宋王朝的民生、軍事、教育、財政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改革。王安石的改革,對於北宋來說,是必需的、及時的。他對於宋王朝的種種積弊,開了許多「猛葯」,「葯」也對症,可用法不當,所以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當時的宋王朝,北有強鄰,而國家財政已經窮到連秋祭,都拿不出錢來的地步。這樣一個國家,如果君臣還不思改革,結果會是是相當危險。王安石作了他詩文里先知的鴨子。但當他提出國家需要進行全面改革時,有些人卻不以為然;有些人變成了他的反對者,認為他的改革是與民爭利;有些人還對他進行人身攻擊,比如蘇老夫子寫的《辯奸論》,矛頭就是指向王安石。而一個國家,什麼時候需要改革?哪些方面需要改革?怎麼樣才能保證改革成功?國家如果需要改革時,而不進行改革,會對國家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不光是宋王朝,今天的中國人,同樣要回答這樣的問題!
北宋的中國,如果不改革,小了說,會長期處於他國、他族欺凌狀態,也會成為當時的東亞病夫。大了說,如果一旦國家發生戰爭,連軍費都出不起,國家只能等著滅亡,老百姓只有等著做亡國奴。高高在上的皇帝---神宗自覺地認識到這個問題,所以他要從國家的最高管理層開始,領導一場由上而下的社會變更---改革。
在社會學領域,改革與革命是一對兄弟。改革有二個特徵:一,統治者自發。二,從統治者內部開始,由上而下地進行。與改革相比,革命也是一場大的社會變更。人民在一些無能的、昏庸的統治者管理下,統治者們高高在上,並不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或者說他們制定的制度困綁著民眾的思想與行為。治下的民眾搖手觸禁,但多數時候,他們自我感覺良好,缺少應有的自知之明,所以他們不可能發動一場針對自已的改革。最後只能等待是改革的兄弟—革命上場!
改革只是讓社會既得利益集團痛疼,而革命則是要讓他們流血犧牲。與改革相比,革命是由外而內,或者由下而上的社會大變更。由外而內,如蒙古消滅南宋,如滿人消滅明王朝,站在中華民族的角度,我們可以說是外敵入侵。但站到社會學角度,只是一種十分正常的優勝劣代!由下而上,有人說是造反、起義。而站到社會學角度,免子急了咬人,狗急了跳牆,人活不下去了,就弒皇帝。都是再正常不過的社會基層民眾的本能反應。
宋神宗們是聰明的。他們在宋王朝可能的革命來到之前,選擇了改革。但王安石急功近利的的行為,讓改革變成了一些人謀權、謀利的手段。比如在新苗法中,向春荒民眾的貸糧政策,到下面變成一種面對農民的強制攤派。不管你需不需要,都要貸!而還糧利息,被加上了各種苛捐雜稅,王安石在鄞縣的一分利,變成二分,三分利。有些地方抬得更多,逼得農民賣兒賣女。幾年下來,原來的德政變成苛政。一個叫鄭俠的小官,畫上一幅《流民圖》,《流民圖》被人帶到皇宮裡,太后看得淚流雨下,革命成功這麼多年了,她老人家沒有想到人民居然還是這麼苦!大宋王朝在改革面前開始動搖,人民把帳都算在王安石頭上。
再如教育,一直與科舉緊密相連。宋人的科舉內容,以考四書五經,以子曰詩云為主要內容。所以有許多人皓首窮經,卻不辯五麥。嚴重地脫離了社會實際!所以王安石要對北宋高考制度,進行改革。把從前考的四書五經、子曰詩云,變成考社會需要的刑名之學,理財之學。從考從前的詩賦文章,變成考經世、濟世、斷案、理財的學問。應說王安石的改革意圖絕對是OK。但到了讀書人哪裡,他們都以為什麼經書、論語、子曰、詩云都沒有用了。王臨川的文章才是天下人捧讀的新經典!許多人開始從王安石的文章中,尋章考句,以求富貴。時人無情,把這種現象都委責王安石。
應該說宋人在改革的時間上,絕對是把握住了改革的時機。但是他沒有回答好:怎樣改革,才能達到目的的問題。所以王安石變成了一個悲劇性的人物。王安石雖然給積弱的北宋王朝,開出了「改革」這劑猛葯。但因為用法不當,所以沒有能治好國貧民弱的疾病。也只幾十年後,金人攻入東京,擄走了欽、徽二帝,這就是所謂的「靖康之恥」!
王安石沒有看到靖康之恥,公元1076年,王安石罷相後,馬上有機會看到人民對他的報復、與嘲諷.當時的民間有許多人,已經把王安石看成豬狗一般.
明代馮夢龍在《警世通言》第四卷,《拗相公飲恨半山堂》故事說,王安石一連十來道表章,告病辭職。皇帝也風聞外邊議論,有厭倦王安石之意,遂從其請。以使相判江寧府。宋時,凡宰相級別的官員解職,都要帶個外任的職銜,到那地方資祿養老.
王安石離開東京,帶一家老小,奔赴金陵.但荊公原有痰火症,住在小舟多日,情懷抑鬱,人症複發。思欲舍舟登陸,觀看市井風景,少舒愁緒。所以,他就舍舟登陸.
一連串故事就開始發生了.在登陸後,一路上,王安石受盡譏諷:荊公走進茶坊,正欲喚茶,只見壁間題一絕句云:
祖宗制度至詳明,百載余黎樂太平。
白眼無端偏固執,紛紛變亂拂人情。 "
王安石眼睛白多黑少,所以有人譏稱「王白眼」。當他走進廟宇時,"荊公正欲瞻禮,尚未跨進殿檻,只見個壁外面粘著一幅黃紙,紙上有詩句:
五葉明良致太平,相君何事苦紛更?
既言堯舜宜為法,當效伊周輔聖明。
排盡舊臣居散地,盡為新法誤蒼生。
翻思安樂窩中老,先諷天津杜字聲。 "
甚至如廁,他也逃不了被嘲弄的命運"荊公見屋傍有個坑廁,付一張毛紙,走去登東。只見坑廁土牆上,白石灰畫詩八句:
初知鄞邑未升時,為負虛名眾所推。
蘇老《辨奸》先有識,李丞劾奏已前知。
斥除賢正專威柄,引進虛浮起禍基。
最恨邪言『三不足』,千年流毒臭聲遺。 "
最後,他不敢走大路,只敢走小路,借宿於家,但也沒有逃脫被民眾嘲諷的命運。他和隨從們看到"老嫗取水,用木杓攪手木盆之中,口中呼:「羅,羅,羅,拗相公來。」二豬聞呼,就盆吃食。婢又呼雞:「王安石來。」群雞俱至。
最後,安石"不覺撫髀長嘆道:事皆前定,豈偶然哉!作此詩者,非鬼即神。不然,如何曉得我未來之事?吾被鬼神誚讓如此!人亦沒有放過我啊,視我為豬、狗!悲哉!
馮夢龍整個故事按排得太神奇了,象是虛構。但我江准地區,到目前為止,許多老百性,喚豬,還真的和書里老婦的喚法相近,或者基本一樣.如,三泰地區,農民喚豬:"拗(相公)羅、羅、羅,」或「羅,羅,羅,安(石)"!
安石變法,於國,於民絕對是兩利之事。但最後卻南轅北轍,德政變成苛政。到基層民眾,變調走樣,禍害非常,人民都是以豬狗視王安石!當為今世,後世,後後世倡言改革君子永鑒!


※美國禁書竟然這樣評價毛澤東!遠遠超越喬治-華盛頓的偉大成就
※古代太監要凈身的真正原因竟是這!
※曹丕賜死妻子為何在口中塞滿米糠
※太平天國北王弟弟為何能免死 太平天國韋俊怎麼死的?
※郭沫若的異國情緣:與日本女護士一見鍾情
TAG:愛歷史的吃瓜群眾 |
※桃田賢斗把「林李」視為榜樣 誰來阻止他的時代?
※「宰相劉羅鍋」的父親劉統勛為何能被乾隆皇帝視為肱股之臣?
※一組黛安娜王妃的美麗照片:她出身於顯赫的貴族 為何被視為「平民」王妃?
※「宰相劉羅鍋」的父親,劉統勛為何能被乾隆皇帝視為肱股之臣?
※被農民視為雜草的它,中藥把它當寶貝,你知道嗎?
※賣地原因:為什麼農民要賣掉被視為命根子的田產?
※索尼電視為何畫質稱王?
※崑山龍哥竟然被他們視為黃漢典範
※劉統勛雖然不如兒子劉羅鍋名氣大,但卻被乾隆視為真宰相!
※《紅樓夢》賈母將賈寶玉視為珍寶,卻為何不待見大孫子賈璉?
※《紅樓夢》賈母將賈寶玉視為珍寶,為何不待見大孫子賈璉?
※秦始皇未殺功臣被稱暴君,為何劉邦殺功臣卻視為仁義?原因很簡單
※為什麼劉備剛出道就被曹操視為心腹大患?
※非洲小孩被村民視為魔鬼化身,在被丹麥媽媽領養後,竟然?
※紅樓夢:賈母將賈寶玉視為珍寶,為什麼卻不待見大孫子賈璉?
※被視為王室「異類」的梅根,會得到黛安娜認可嗎?哈里表示肯定
※李世民將魏徵視為自己的鏡子,為何在他死後把他的墳毀了?
※呂洞賓是「八仙」之一,為何在宋朝被視為妖人,還被大肆搜捕?
※被王思聰視為哥們兒的藍戰非,熊貓倒下後因情義登上熱搜榜
※劉備沒謀沒兵為何會被曹操視為心腹大患?網友:看看袁紹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