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十年代印尼華人 華夏文化落地生根

二十年代印尼華人 華夏文化落地生根

印尼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馬來群島的一部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千島之國」,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

面積較大的島嶼有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伊里安島、蘇拉威西島和爪哇島。

蘇門答臘島古名為suvara dvīpa(梵文:「金島」),在中國文獻中也稱之為「金洲」。馬來語稱為Pulaw Emas,也指金洲,顯然是因為自古以來蘇門答臘山區出產黃金。

棉蘭是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第一大城市,北蘇門答臘省首府。位於蘇門答臘島東北部日里河畔,棉蘭市由瓜哇人、馬來人、華人等民族組成,其中華人佔19%以上,大多數人從事工商貿易。棉蘭市設有21個區和151個分區,人口約 211 萬 。

城市位於海拔25米的低地,氣候宜人。19世紀末為棉蘭小村,附近種植園興起後,發展為城市,是當時煙草 、橡膠、椰子、茶、油棕等農產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

棉蘭地區的華人群體是印度尼西亞華人中最特殊的。他們完全抵制印尼曾經實行過的語言同化政策,全部都說流利的漢語,並完全實行華夏文化。

棉蘭地區的華人是印度尼西亞華人當中經濟能力最強的。據說,雅加達地區的大部分富有的華人家庭,也是來自棉蘭的。

據史料記載,最早從9世紀下半葉晚唐(約公元879年)開始就有廣東人赴印尼謀生,印尼華人的先祖在1000多年前漂洋過海南渡,落地生根。

至19世紀,中國移民海外人數日益增加,華人社團組織也以各種地緣、族緣、語緣形式集結髮展起來。印尼各地的廣東會館、同鄉會大約在1880年前後開始紛紛成立,潮汕、客家、廣府的華僑華人紛紛設立會館、社團,修建廟宇,守望相助。

印度尼西亞棉蘭,拍攝於1926年。【攝影:阿諾德·海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舊影閣 的精彩文章:

八十年代新疆 距海洋2500公里的烏市
八十年代抗倭名城崇武 聞名海內外的惠安女
七十年代五年制小學 六零後的少年時光
上世紀末的北京 隨處可見黃色面的
半個世紀前的老照片 純粹的百姓生活

TAG:舊影閣 |

您可能感興趣

弘揚華夏五千年傳統文化
華夏文化——中國古代軍事科技
朱昌言藏古代青銅器-華夏文化之耀星
廣西千年古村中的「華夏第一榕」
華夏古代英豪詩歌精品·詩韻人生
華夏文化——中國名勝古迹
南疆印象系列文章十二:華夏第一州州府——庫爾勒是怎樣的地方?
收覽華夏奇石 弘揚中華文化
華昌珠寶:傳承華夏文明,演繹百年精工
華夏之星 石文輝
華夏族與華夏諸國3
華夏之星 賈文斌
《華夏好少年》海選啟動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紀錄片《講究》第三季回歸 華夏匠人精魂 「重生」
《中國古代民族與國家通史》華夏族與華夏文……
華夏文明中的二十四恥!
臘月二十三,蒙古人征服華夏的痕迹
華夏詩苑第二十九期微刊
華夏史全篇整理-卷十四:西漢立國五十年的朝野時代背景
華夏文明巨龍的精髓——大秦帝國創製的原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