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文化的「虎溪三笑」
記得很小的時候,在北京故宮見過一幅名字叫一團和氣的畫,畫中遠看是一個胖大和尚的畫像,聽人解釋說這是明代的人畫的畫,畫中其實不是一個人,再仔細看,才看出這一幅圖內原來是三個人,當時就只是覺得驚奇於古人繪畫技術的精巧,並沒有其他想法。
(一團和氣圖)
年歲稍長,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於是想起這幅圖畫來,想起圖畫中的三個人來,原來這三個人還有一個「虎溪三笑」的典故在裡面:
東晉時候,有位高僧(佛家)法號慧遠,交遊廣泛,與很多名士都有往來。相傳他曾住在廬山西北山麓的東林寺中,潛心研究佛法,為表示決心,他就以寺前的虎溪為界,立了一個誓約:「影不出戶,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橋。」可見決心之大。
不過,有一次詩人陶淵明(儒家)和道士陸修靜(道家)過訪,三人談得極為投契,不覺天色已晚,慧遠送出山門,怎奈談興正濃,依依不捨,於是邊走邊談,送出一程又一程,忽聽山崖密林中虎嘯風生,三個才悚然間發現,他們早已越過虎溪界限了。於是三人相視大笑,執禮作別。
後人在他們分手處修建「三笑亭」,以示紀念。有多事者,還寫有一聯: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中國畫里,關於這個題材的繪畫作品多到數不勝數,名家畫作也層出不窮。
(虎溪三笑圖)
(虎溪三笑圖)
(虎溪三笑圖)
為何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卻為後世畫家所忠愛呢?
因為,這一個故事中,包含了中國文化的三個源流:
在中國文化里,盤古開天之前為無,為混沌,為一;而盤古開天地之後為有,為陰陽,為太極,為二;又因為人處於天地之間,以自己的智慧區別於禽獸,於是合天地人為三,這是中國最早的天、地、人「三才」文化系統。
到了黃帝治天下,於是有了國政禮樂,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天下大亂,大家誰也不聽誰的,人心動蕩,於是有了著名的「百家爭鳴」,大家各自說各自的看法,人們思想極為活躍,紛紛給天下開自己的藥方,秦國奉「法」制而天下得以一統,至漢時又因「儒」更適合當時的社會狀況,於是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於是「儒」家思想成為中國文化的「正統」文化,儒家思想是教人入世的方法,而與之相對應的也有教人出世的方法,在中國,教人出世的土生土長的思想是道家思想,就是老莊思想,這儒、道兩家成為中國土生土長的陰陽兩極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剛與柔,方與圓的兩個極限文化符號。
到了漢代末年,佛法開始傳入中國,到了唐代因皇權提倡的原因(看《西遊記》),佛法大盛,中國文化開始將佛家思想融會。至此,儒、道、釋成為中國文化元素的根基。
(虎溪三笑圖)
中國是提倡一統,提倡一團和氣、提倡包容的國度,因此,虎溪三笑中的三個人物或者根本不是一個朝代的人物,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但,當這個圓融共通,一團和氣,三教和平共處的故事出現後,自然成為文化界津津樂道和樂於表現的題材。虎溪三笑由此經常見於各名家畫作也就不足為怪了。


※學篆刻:金文篆書學習不可錯過的「四大國寶」
※關於篆刻刀法,吳昌碩說
※篆刻技法:關於篆法
※說好的漢印作業來了!第一個100方漢印作業
※講真,你真的說不出金庸體系里什麼是最高的武功!
TAG:談藝錄 |
※遠山·有窯:虎溪土陶廠的活化與改造一、二期/田琦
※宋代山水名畫賞析:《雪溪乘興圖》《仙山樓閣圖》《虎溪三笑圖》
※屈曲流美的虎溪山西漢簡
※虎溪「釣客」/王新弟
※虎溪山前漢簡
※紐約虎溪花園 一個有故事的花園 苔蘚和石頭結合的藝術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