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作業少的故事

作業少的故事

看到有教師寫文章說,自己很少布置作業甚至不布置作業,引起了我的共鳴。許多人感嘆他們的勇氣,我更多的是佩服他們的智慧。特撰一文,以自己做學生、做家長和做教師的親身經歷,說說我對「作業少」的看法。

學生時代,我上初中是在一個鎮里,班主任是教數學的李老師。那時候他大學剛畢業,與他交流比較容易。一次,我對李老師說:「數理化作業,我可不可以選擇性地做?」

李老師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看了看我說:「那你必須保證每次考試得滿分,不然我們這個約定自動取消。」

從那以後,我學會了「看」題,而不是用筆做題。每當老師發下試卷,我會從頭到尾快速瀏覽一下,看看哪些題對我而言毫無挑戰性,這樣的題直接跳過;再看看哪些題有點新意,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這樣的題思考一下解題策略,但也不會動筆做;只有那些在兩分鐘時間裡想不出解題思路的題,我才會動筆做一做,並且還要寫下解題心得,諸如此題與我曾經做過的題目之間的關聯,由此還可能引出哪些不一樣的題目等。

雖然做題少,但事實上存在於我頭腦中的題越來越多。所以,除了中考那一次沒有得到滿分外,數學從來都是滿分。

當然,這是個案,對於其他學生是否具有啟發意義,沒有實踐還不具備發言權。

接下來,我再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身份講一講作業少的故事。

因為各種原因,女兒四歲零兩個月就開始讀一年級了。因為年齡小,拿筆都很吃力,寫字更吃力。我借同事之便,讓女兒的語文老師開了一個後門:不檢查女兒的語文作業。平時,我帶女兒讀讀書,或者用偏旁、字根來玩拼字、組詞遊戲,有時也用幾根火柴棍擺一擺幾何圖形,玩玩數學遊戲。

不過,一二三年級,女兒的成績都是80多分,並不算好。

從小學四年級起,我因為追求自己的教育夢想,離開了老家,很少照顧到女兒。如果說,我對女兒的學習有一點影響和幫助的話,那就是我沒有讓女兒參加校外輔導班,我覺得學校作業已經夠多了。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初中。女兒的初中是在縣城一所學校,一個年級的學生人數都有1800多人。第一學期月考試,她居然考了全年級80多名,讓我另眼相看。期中考試,她擠進全年級前30名,以後逐步穩定在全年級前20名。

在視野開拓之後,對作業的看法更為理性和謹慎。我對待學生也像對待女兒一樣,盡量少留作業。我教數學,一般不會去買現成的練習冊給學生,而是融合多本資料和自己的理解出一個課堂練習單,基本在課堂內完成作業。一般而言,精選4至8個小題。

周末,我在少量的「傳統作業」之外(3年級起,控制在30分鐘以內),會設置許多有創意的數學作業。比如,我會發動學生自己搜集資料,藉助全班學生之力編數學書。去年,我們「內部出版」了完全由學生創作的《開心數學》,裡面涵蓋數學笑話、數學故事、數學趣題、數學史料等,孩子們喜歡得不得了。再比如,我帶領班級教師與孩子、家長一起製作竹排,然後劃著竹排在學校的湖裡遊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財政預算、圖紙設計、重量預估和浮力測試等數學知識。

對於學生的考試,我會分層要求。比如成績好的,我讓他們樹立100分意識,每次力爭100分;對於成績中等的學生,我鼓勵他們選擇性答題,確保自己會做的題目全對,這是另一種形式的100分。

教學效果如何呢?考試分數和平行班差不多,沒有奇蹟出現。只不過,學生很喜歡數學,有時候還會與我探討四維空間、三次方程等問題,在這些五年級學生面前,我真的是甘拜下風。

(作者單位系四川省廣元天立國際學校)

《中國教師報》2017年07月12日第8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紅色研學
為「屏蔽高考高分考生」叫好
暑期課堂體驗非遺技藝
「杉木」校長李榮勝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轉業故事 | 三代人的轉業故事,一個家族的軍旅情結
百里奚的職業選擇故事
事故里的故事
事故里的故事
職業人生哲理小故事
故事與事故都是故事
書畫大家作品被作偽的故事與手法
不是故事的「故事」
屍語故事 故事的開始
故事爛,製作再好也是垃圾
《故事會》「作品賞析」熟人的煩惱
靈異故事:撈屍人行業不為人知的秘密!
如此愚蠢的人物和故事竟然是真實事件改編!
這位新人的故事,或許才代表了更真實的「演員的誕生」
有故事的傢具讓人眷戀生活
商鞅變法的故事
締造浪漫傳奇的法式之吻 名作的故事
心事,一個人的故事
佛教故事:經常小小的善行,它也會變成巨大的善業
故事:傷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