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依族八音彈唱

【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依族八音彈唱

【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依族八音彈唱

八音彈唱團在好花紅村「六月六」歌會上表演

國際在線報道(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 馬曉路):來到貴州黔南州的惠水縣,就一定避不開那首著名的布依族民歌「好花紅」,它發源於此,飽含著布依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它的旋律優美,易於上口,在這裡,無論布依族、苗族、漢族……哪怕是剛剛來到這兒的遊客,都能哼唱上兩句「好花紅」。如今,「好花紅」已經遠不止是一首歌,它既是一個鎮的名字,又是惠水一年一度「六月六」歌會的主題。

在中國西南部的貴州省,農曆六月初六對於聚居在這裡的很多少數民族來說是一個僅次於春節的重大節日,而布依族尤其看重這個節日。關於「六月六」的起源在各民族中都眾說紛紜,但對於這裡的百姓來說,起源並不那麼重要,在喜慶的歌會上以歌舞的形式展現自己民族文化的多彩,展現對生活的讚美才更有意義。

惠水縣宣傳部長、好花紅鎮黨委書記孫玲女士介紹說,好花紅「六月六」歌會至今已經舉辦了第五個年頭,目前不僅在全縣開展了歌會活動,還把邀請範圍擴大到了全省乃至全國,來自陝西、廣西、內蒙、新疆的少數民族隊伍都來參與。

【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依族八音彈唱

表演中的楊光閃(左一),姚秀斌(右二),羅仕芬(右一)

實際上,一年一度的好花紅民歌會已經成為少數民族交流、學習、傳承民歌的平台,不僅展示了各民族文化的魅力,也連結了各少數民族之間的情誼。

在今年的歌會上,有一支來自附近平塘縣的布依族八音彈唱團,這個彈唱團由八位成員組成。他們原生態的歌唱方式和每個歌者手中彈奏的形式各樣的樂器特別吸引人們的注意。「我們的樂器有笛子、京胡、大低音胡、竹鼓、八角琴、月琴、三弦琴、中胡。我是跟我父親學的。我父親是八音彈唱的第14代傳承人,我是第15代傳人。」

說話的這位布依族漢子叫楊光閃,在所有這些絲竹樂器中,他負責拉京胡。八音彈唱這種表演形式的演出隊伍一般8-14人不等,除了大家都要唱之外,每個人還要演奏一種樂器。楊光閃的八音彈唱團所用的樂器,除了笛子之外,都是由楊光閃的父親--年近70歲的楊通懷老人手工製作的。

【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依族八音彈唱

風雨橋上三兩成群的民間歌者唱著山歌不願離去

八音彈唱的第14代傳承人楊通懷老人由於上了年紀,嗓音不如以前洪亮了,現在大多數時間是在家裡製作樂器。據楊光閃回憶,在他小的時候,父親是一個教書匠,後來因為家裡孩子很多,父親就不去教書,改在家裡干農活了,但熱愛音樂的父親即使在家裡生活很困難的時期也不忘作詞、作曲,並且演奏演唱,哪家有個婚喪嫁娶,他就會和同一輩的家人一起去表演,不為錢,圖的就是個熱鬧高興。樂團負責敲竹鼓的姚秀斌也是楊通懷老人的徒弟,他說:「光閃他父親把歌譜、歌詞都傳下來之後,大家拿過來就這麼學,也沒有專業的老師來培訓。都是在生活中,大家沒事的時候就坐在一起,拿著琴和二胡啊練著,跟著譜子唱。」

沒有基礎的樂理知識,沒有專門的老師來教,但善於歌唱的布依族人僅靠著農閑時的摸索就掌握了這門技藝,並保持了十幾代人不失傳。

在幅員遼闊的中國,56個民族各樣文化形式的存在都有悠久的歷史做支撐,而保持文化多樣性,不讓一門非主流文化形式失傳的重任也落在每個基層政府的肩上。2006年,八音彈唱這門布依族藝術被國務院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黔南州,類似這樣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各項政策措施。惠水縣宣傳部長、好花紅鎮黨委書記孫玲女士介紹說:「首先要培養下一代,讓他們感興趣,所以我們開展了民間文化進校園(活動)。比如今年我們就把前幾年孩子們學習的成果進行了展示。而針對上了一定年紀的傳承人和愛好者,我們有一個非遺中心,主要負責傳承人的學習和培訓。我們也組織了一些社團,比如山歌協會,就是負責民歌調和詩詞歌賦的傳承。再加上我們政府的扶持和引導,所以能把我們的傳承活動延續下去。」

【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依族八音彈唱

貴州平塘縣八音彈唱團

保護和傳承是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失傳的兩個關鍵點。新一代的年輕人在飛速發展的社會中成長,享受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也被城市生活所吸引,這是否會讓那些一代代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後繼無人的危機呢?他們是否還願意從父輩那裡繼承這些口口相傳的手藝呢?令人欣慰的是,看著民歌會舞台上的一張張年輕的面孔,這種擔心似乎有些多餘。

樂團里彈月琴的劉利是楊光閃的妹妹,據她介紹說,父親手下的100多名弟子參加了黔南州60周年州慶演出。在平塘本地的學校還開設了學習班,聘請的老師也是她父親的學生。劉利說,現在國家更加重視非物質文化的保護了,所以大家又都喜歡學習這些文化了。

目前,僅平塘縣就有100多人在研習八音彈唱,年齡最小的不過十一、二歲。而不僅布依族本族人,就連嫁入布依族的外族阿姐們也都紛紛遵從夫家的傳統,學起了八音彈唱。楊光閃的妻子羅仕芬是苗族人,極強的音樂天賦加上對八音彈唱的喜愛,讓她自打嫁入了楊家,就很快地拿起了八角琴,加入了丈夫的彈唱團。現在,他們20多歲的兒子也在學習八音彈唱了。

去年,楊光閃的八音彈唱團去了廣東佛山、湖南長沙,前年還去了廣西,把布依文化唱到了周邊的省份。姚秀斌說,參加完今年「六月六」賽歌演出,他們還不能回鄉休息,馬上又要奔赴下一場演出了,而這場演出的規模之大讓他們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7月2號我們馬上要去香港、澳門、珠海、深圳,去那邊演出一個星期。主要是為了香港回歸20周年慶典,我們也是代表整個貴州省,代表我們黔南縣去的,希望能拿一個好成績。為了把這個八音彈唱向全世界推廣,我們就到處去宣傳我們地方的文化。」

【砥礪奮進的五年·人權篇】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依族八音彈唱

楊通懷老人作詞作曲的歌譜

儘管今年的「六月六」歌會在一陣又一陣的小雨中進行,但這阻擋不住周邊幾千名村民甚至外地遊客前來觀看。而兩個多小時的表演還不僅僅是「六月六」歌會的全部。在歌會之後,還有更多數不清的村民小團體自發地在田邊路旁,在歷史悠久的風雨橋上,甚至登上為歌會搭建的舞台,繼續唱著自己民族的山歌。在這些地方,有沒有華麗的演出服並不重要,年齡性別也不是問題,人們全都發自心底地吟唱著最樸實、最原生態的旋律,並不著急離去。

皮耶羅·切拉羅西是一位超級著迷於中國文化的義大利人,十年前他曾和攝影家朋友一起來到貴州東南部探訪那裡的苗族、侗族和水族村落,如今再次登上這片土地,又一次聽到熟悉的貴州民歌,他感觸良多。「我雖不是音樂方面的專家,但是我特別享受這些山歌,特別是我們最後在橋上聽到的那兩位老阿媽的演唱真是令我感動。雖然我一個詞都聽不懂,但她們唱得真情流露。我印象中的貴州要比現在窮,十年前的貴州行讓我記憶深刻的是那種與眾不同的輕鬆生活方式,就像慢動作下的世界一樣。今天早晨我看到了貴州城市裡的新式居民樓和現代的傢具等,所以我相信這裡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但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者,我還是很懷念以前這兒的那種生活方式。當然,最好是能在發展和傳統中找到最佳平衡點。」

一曲《好花紅》凝聚了布依人民生活和勞動的智慧,在布依族人中廣為傳唱,如今已經變成了惠水的一張名片。山歌不離口,文化續綿長,穿城而過的漣江水承載著布依人的獨特文化,潤澤著一代又一代貴州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中國首個A1類通用機場正式啟用
日本網友炸鍋了!華為要在日本搞大事情!
中國駐蘇黎世兼駐列支敦斯登公國總領館舉行"中國音樂之夜"
中國駐比使館組織黨員參訪沙勒羅瓦勞動大學

TAG:國際在線 |

您可能感興趣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火龍舞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傳統古老的染布方法——扎染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木偶
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洮硯製作技藝
青海熱貢藝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級文化遺產·蒙古族「服飾刺繡」的工藝和領悟
周末到北京路看精緻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針尖上的絕藝——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綉傳承人龍女三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哈氏風箏」校園行活動走進北師大
蘇綉:清代四大名綉之一,珍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級非遺項目——冊亨布依族轉場舞
康巴漢子雄性的象徵!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刀
永年區翟維傳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裘援平:「文化中國·四海同春」成國家級文化品牌
中國神秘「女書」:女子用生命捍衛,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和旅遊部出台《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
古寨游之韓城唯一國家級生態文化村王峰村
傳統文化圖書獲國家級獎項
隴南文縣火把節開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池哥晝》今日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