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觀天下:下一站非洲
7月13日,一張非洲遊客在北京中暑的照片在網上熱傳,引來各種調侃。因為在一般人印象中,非洲人是世界上最耐熱的人群。事實果真如此嗎?你想像中的非洲是什麼樣的?
在天安門廣場中暑的非洲遊客(圖片來自網路)
近日,在北大博雅講壇上,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塞勒斯汀·孟加博士以及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申曉方、王燕兩位資深研究員,圍繞「下一站非洲」議題展開討論。今天,小智就帶你走近真實的非洲,解密新全球化背景下,非洲的挑戰和機遇。
多元非洲:落後與希望並存
提到非洲,不得不正視它的貧窮落後。林毅夫說,非洲是目前世界上最貧窮的大陸。根據世界銀行2015年公布的數字,非洲11億人口中,43%的人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最低貧困線之下。
中國有句老話,「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在難以擺脫的貧困面前,很多非洲年輕人冒著生命危險,用最原始的方式跨越地中海,到歐洲甚至北美去尋求更好的生活。不過,即使能夠到達,要融入一個新的國家、新的社會,也並非易事。非洲的貧困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不僅非洲人民難以實現現代化夢想,還可能增加非洲大陸,甚至國際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坐船跨海的非洲難民(孟加博士 供圖)
然而,在這片相對落後的土地上,也並非沒有亮色。根據孟加博士提供的信息,媒介鏡像中的非洲與真實的非洲存在距離。媒體建構的非洲形象,充斥著飢餓、貧困、暴力和衝突。事實上,除此之外,非洲還有它鮮為人知的另一面。有很多非洲孩子,雖然身處惡劣環境,卻擁有非常強烈的學習慾望,這正是非洲的希望所在。在衣索比亞,已經有一批現代化工業園區建立起來,非洲工人們也樂於學習新技術。
孟加提供的數據顯示,非洲的經濟效率在過去幾年裡一直穩定增長。雖然現在包括石油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尤其是在過去的兩年中,對非洲經濟造成了一些挑戰。但如果回顧過去十五年的整體狀況,會發現絕大多數情況下,非洲經濟增長都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非洲的人均GDP也是在不斷增長的,在過去二十年里,從人均300美元增長到2000美元。
申曉方也表示,盧安達給了他很大的驚喜。這個發展起點較低的非洲國家,社會管理井井有條,城市街道整潔有序。孩子們上學人手一台電腦。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會議,盧安達參會者從不遲到,這一切都超出了他的想像。
遺憾的是,很少有國際媒體把這些積極態勢報道出來。孟加認為,媒體應該更多地關注非洲的光明面。
在孟加看來,很多人對非洲國家不加區別地看待。而實際上,多元是非洲的一大特點。非洲大陸由55個國家組成,而不是一個單一的整體。它廣博富饒,多姿多彩。這片多樣化的大陸,充滿了可能性。因此,人們有理由對非洲的未來感到樂觀。
多元廣博的非洲大陸(孟加博士 供圖)
對症下藥:思路決定出路
關於非洲為什麼貧窮的問題,林毅夫說,非洲國家的人不會比其他國家的人笨,非洲國家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也不會比其他地方的人少。貧窮的癥結並非人民不努力、政府不作為,而在於發展思路的局限。俗話說,「思路決定出路」。
非洲國家政治上早已擺脫殖民統治,但思想理念上還完全照搬西方,把發達國家作為絕對參照系。
從歷史經驗來看,無論是20世紀40年代強調以政府干預克服市場失靈,建立現代化大產業的結構主義,還是上世紀70至80年代主張還權於市場,建立完善現代化市場體系的新自由主義,都難以有效指導非洲的發展實踐。雖然在理論上具備了足夠的科學性,但按照二者邏輯亦步亦趨推進的非洲經濟,卻沒有得出與西方國家相同的結果。甚至在許多非洲國家出現了去工業化現象,反而造成經濟停滯和差距拉大。
與非洲國家經驗相反的是,二戰結束後,在全球200多個發展經濟體中,以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少數幾個經濟體獲得了成功,從中低收入穩步進入高收入行列。改革開放創造的中國經驗,使中國大陸很可能在2025年成為繼韓國和中國台灣之後,第三個從低收入進入高收入行列的經濟體。
為什麼理論分析上的「錯誤政策」,能夠推導出積極的實踐結果?林毅夫總結出這些少數成功經濟體的共同特性。
第一,以自我而不是發達國家為參照系,探尋符合本國特點的發展道路,這也是正確發展思路的核心所在。政策的出發點,從彌補自身劣勢、以追趕發達國家優勢,轉變為發掘自身優勢、並集中力量做大做強。
孟加和林毅夫分別列舉的兩個非洲島國的實例,恰好印證了參照系的重要性。孟加舉了蒲隆地的例子,這個非洲島國在發展模式上,試圖照搬瑞士經驗,結果以失敗告終。林毅夫以模里西斯為例,體現了另一種發展思路。1960年,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愛德華·米德,在前往模里西斯調研之後,認為模里西斯是一個一點希望都沒有的國家。因為這個孤懸於印度洋、當時只有50萬人口的非洲小島國,遠離歐洲和美國市場,經濟規模極小,產業結構單一,外加強大的政府干預,完全不具備經濟學理論上的成功要素。但是,在探索符合自身規律的發展道路中,模里西斯今天的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
第二,漸進務實,以點帶面。在轉型過程中,不能將舊的體系全部推倒。而應嘗試先在一個點上先取得成功,然後再由點及面,以星星之火點燃燎原之勢。創造一些企業和地區的成功案例,不僅能夠帶動其他企業,還能增加民眾對國家的整體信心。
第三,先從勞動密集型等低附加值產業開始,在向現代化製造業的轉移過程中,逐步實現產業升級。當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工業國家準備進入資本更密集的產業時,就會把勞動力密集型、附加價值較低的產業市場讓出來。成功的發展中經濟體都善於抓住發達國家在產業結構升級中讓出的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空間,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在此基礎上,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優勢,持續推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孟加認為,在實現經濟增長前,非洲國家應列出改革清單,以明確發展思路。他介紹了非洲開發銀行制定的發展戰略框架,其中涉及能源電力供應、農業轉型、工業化、區域生產多樣化、民生建設等五大重點發展領域,為非洲國家制定改革路徑提供參考。
非洲開發銀行指定的發展戰略框架(孟加博士 供圖)
中非合作:抓住非洲發展的窗口機遇期
「今天,非洲國家有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期。」林毅夫說。他認為,這種機遇來源於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一是以中國為代表的一批中等收入國家,在向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勞動密集型產業必然要轉移出去,這一讓出的產業空間為非洲國家進入現代製造業提供了機遇。二是2015年中非合作論壇上,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非戰略合作,其中包含了幫助非洲國家實現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以及完善基礎設施等十項舉措。三是以「一帶一路」倡議為抓手,推動亞歐非國家基礎設施和市場的互聯互通。
王燕認為,雖然很多非洲國家接受了發達國家以及周邊發展銀行的援助,但這些援助的有效性並不穩定。反觀中國在南南發展方面的援助,始終強調雙贏。在援助非洲發展方面,中國具有三大比較優勢:其一,在建設基礎設施方面的比較優勢;其二,在製造業方面的比較優勢;其三,中國還有願意長期投資於實業的耐心資本,2016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入達1830億美元。這些是中非合作實現雙贏的保障。
總的來看,中非合作發展的重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林毅夫認為,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硬的基礎設施和軟的制度安排必須及時跟進,這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本質。孟加也強調了基礎設施建設對於發展中國家的保障作用。他認為,無論是今天的亞洲還是非洲,基礎設施建設都明顯不足。而從中非戰略合作和「一帶一路」倡議來看,基礎設施建設都是核心內容之一。
二是製造業合作。林毅夫指出,對於非洲企業而言,除基礎設施外,營商環境和國際買家信心也至關重要。在這方面,非洲國家可以通過建設工業園,提供一站式服務,面向中國企業招商引資,吸引中國企業帶去資本、技術和國際渠道,進而優化營商環境,形成產業集群。中國東莞最大的女鞋生產企業在赴衣索比亞考察後,2012年1月就開通兩條生產線,僱傭600人。同年5月使皮革成為衣索比亞最大的出口產業。到2012年底,僱傭人數達2000人,使衣索比亞的皮革出口量翻了一番還多。更重要的是,這家企業成功以後,形成了星火燎原的態勢。衣索比亞從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欠佳的內陸國家,轉變為非洲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同樣成功的故事也在盧安達上演。
衣索比亞的工業園區(孟加博士 供圖)
如孟加所言,發展不僅僅是物質問題,還包括知識的分享。除了提供物質上的援助,中國還可以向非洲分享更多關於發展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智觀天下工作室出品 榮羿整理)


※重金求子!這老掉牙的騙局,居然還有人上當
※抓住醫生培養「牛鼻子」,破解「醫生慌」
※麻辣財經:防誤導出狠招!保險銷售須錄音錄像
※且看香港市民如何迎接遼寧艦航母編隊——香港掀起「遼寧艦旋風」,市民怦然心動
※你所不知道的「鼓浪嶼監測」
TAG: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
※解氣!爵士球迷侮辱威少,被爵士禁止觀賽,米切爾:請理智觀賽
※道偉法師:「如實智觀」是生命的玉泉
※「如實智觀」是生命的玉泉
※《顏氏家訓》中的睿智觀察
※張藝興險被砸,黃子韜臉被砸,藍盈盈被砸雞蛋,請做理智觀眾好嗎
※智觀│財富500強公司都在追求的人工智慧真相!
※智觀AWE2018 奧克斯引領行業變革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