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梅蘭芳的「純」

梅蘭芳的「純」

節選自《京劇梅派藝術的「純」》

作者:鈕驃

如果用「一字評」來概括四大名旦的藝術特色,那麼我認為:梅蘭芳是「純」、程硯秋是「正」、尚小雲是「剛」、荀慧生是「柔」,縱使「一字評」不是很全面,但我感覺這樣來說對於四大名旦的藝術特徵和藝術成就算是比較接近了。

梅蘭芳的「純」指的是純一、純粹,純一不雜、精美無暇。

「純」本身也包含了美和善。「純」跟「正」有些接近,但是「純」更高一些,至美之純。有人說梅蘭芳先生「沒有派」,在他的演唱中沒有雜七雜八的東西;有的評論家也說,梅先生的藝品、人品都是非常高雅的,他的藝術沒有驚天動地、沒有山呼海嘯,上下適度、剛柔相濟、恰到好處,學起來不難,絢爛之極歸於平淡,在平淡中現精深,而且這個平淡是集大成的。

王瑤卿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梅腔好聽學不好,程腔好聽不好學。」意思就是說,在梅先生的唱腔中,抓不到突出的特點,堂堂正正,純一樸素、純熟優美,所以,人們常說學習梅腔太不容易,學習「純」也非常不易。梅先生對四功五法是非常熟練、精通的,而且從內而外他都在這個「純」字上下功夫,達到至美之純才能算「粹」,因而在我看來,他的唱腔順暢流利,近乎完美。所以,梅葆玖先生曾在2011年9月收徒儀式上說過一段話,他說,「梅派藝術博大精深,追求的是一種『中和之美』,提倡的是『範本美』。講究規矩,不走偏鋒。」這個「走偏鋒」就不是正規的。

直到今天我還認為,學戲的學生要開蒙、打基礎,首當應是梅派戲。學習梅派,應該把梅先生青年時期、中年時期所學的戲,如《祭江》、《祭塔》等都好好學下來,才能打好梅派的基礎,而不是照樣子唱一遍,因為,他所學的戲中蘊含有深刻的技巧,如何吐字、如何行腔、怎麼換氣等都有著獨特的運腔方式和行腔規律,這些都非常講究而且規範。梅蘭芳先生主張演戲要「從少到多再到少」,第一個「少」就是說學戲的時候打基礎一定要嚴格遵循戲曲的規律,雖然不多,但卻很規範。最近,聽葆玖兄的一位學生唱《祭塔》,唱得非常好。《祭江》、《祭塔》是京劇青衣必須要學好的基礎戲,一段40多句,沒有什麼重複。把這些學好了,基礎打牢實了,再學別的戲就會方便許多。葆玖兄對他的弟子說「作為京劇新一代的文化人,牢牢記住『規範』二字。用規範的唱、念、做、舞的程式去演人物,才對得住『國粹』二字。」我想這不僅僅是梅派傳人應該牢記的,也是一切學藝的年輕人都應該記住的。

梅派藝術是非常強調規範的,即使在演出市場不完備的今天,也要對自己的藝術有信心。梅蘭芳先生的《白蛇傳》有一個特點,從頭至尾一個演員擔下來,文武兼全,四功五法全都展現出來了,而現在的《白蛇傳》一個角色要四五個人來演,所以就分割了所要表達的內容。他演崑曲《雷峰塔》的白娘子就是一個人演下來的,在表達上沒有分割,一分割各有所長倒是都表現出來了,但是短處也凸顯了。因此,想要演好戲,除了展現長處之外,還要克服短處。「要甘於寂寞、肯下苦功夫,在規範里找到表演的手段和感覺。」這也是梅葆玖囑咐他學生的話,也就是說,梅蘭芳先生在表演上的要求是要「純」,就是應以素為本、不張揚、不造作、不虛張聲勢。

《論語·八佾》中有一段美文:「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孔子的學生子夏問孔子:美麗的樣貌、生動的眼神都屬於美,您怎麼說這個美是白的呢?孔子就說「繪事後素」,就是說首先要有一塊純白的絹,才能繪出五顏六色的圖畫。「素」是根本,沒有白,五顏六色的圖畫就展現不了。孔子談到了以素為本,所以我們的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形成了一種恬淡、沉靜的審美觀,以素為美、以純為高、以淡為本、以靜為質,這也是梅蘭芳先生所追求的在舞台上的風格和特色。比如,他演《遊園驚夢》,杜麗娘這一角色從頭至尾要把握一個「靜」字,不能造作張揚,因為她是一個深閨千金,剛剛情竇初開,人生經驗很少。梅先生在這齣戲中他強調的是一個「靜」字,以靜為質,杜麗娘的質地是靜的。所以我認為一個演員在台上放開容易,收斂很難。梅先生在舞台上是很淡雅的,且內蘊盡顯,這就是純而不雜,是他演出的一個重要特點。

那麼,為什麼以素為本呢?素是白色的,把握住這個,才能以素為美、以純為高。剛才說到梅蘭芳先生當年提倡在舞台上的藝術「從少到多再到少」,這個「少」就是為了「純」而來。剛開始學戲的孩子,師父怎麼教就怎麼唱,該指就指,不敢亂來,等開了竅,學習知道的多了,一上台就會把自己學的全都展現出來,那就多了;等到積累一定程度的時候,經過提煉,提純、壓縮了,進行了濃縮,最後就得到了升華,漸至爐火純青,然後到少,這個「少」是經過提煉的。梅先生的藝術就是從多到少,少而精了,「絢爛之極歸於平淡」。

現在的演員大部分都還在「多」的階段,真正到「純」的還很少。一出《霸王別姬》的舞劍,四五歲學戲的孩子可能都會,但讓他體會虞姬可能就不行,所以傳承的根在這裡。比如,中和之美,是藝術審美的最高境界,也是梅先生所追求的,而「純」不僅僅指梅先生的唱法,還指他的整個表演風格,不溫不火、不喊不叫,不矜才使氣、不虛張聲勢,他的表演給人一種高雅的藝術享受。梅蘭芳的楊貴妃,楊小樓的趙雲,我們就認為他們就是那個人物,這是演出來的,他們把人物從情到神再到心都演了出來,形神俱妙、心神兼備,這就叫「塑形」,塑造人物的形象,表演人物的心靈,心是人物精神世界的外化,於是,就讓觀眾看到了人物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表演藝術就是要用形象表現人物,讓觀眾理解體會,得到觀感體驗。

中國的戲曲大多是以「和」為結局的,這也是中國人的審美傳統習慣。在中國,沒有純粹的悲劇,大多是悲喜交集,以喜襯悲,以悲襯喜,講究「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團圓結尾。比如,京劇《四郎探母》,王元化先生說它交織著國家、民族和家族錯綜複雜的矛盾,在這些矛盾中展現了動人的善良人性。我認為,《四郎探母》就是一出主旋律的戲,它是以和為主的,異族的和睦、親情的和諧、人際關係的和順,講究和;《四郎探母》講的是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妻賢、夫愛這種倫理思想、善良的人性,它提倡的是和諧,所以,戲曲中的「和」也成為我們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的一個重要的要素。

節選自《京劇梅派藝術的「純」》

作者:鈕驃

來源:人民政協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戲曲 的精彩文章:

荀慧生「浪」?這個鍋,王瑤卿表示「不背」
回憶我眼中的武生巨擘高盛麟先生
有個愛戲學戲的孩子,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中華戲曲 |

您可能感興趣

梅蘭芳的前屆「林黛玉」
梅蘭芳與孟小冬
孟小冬與梅蘭芳的女兒為什麼姓「杜」?
濃墨重彩梅蘭芳
梅蘭芳的《千金一笑》
中國畫-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國畫,梅蘭芳!
梅蘭芳小楷,如何?
老照片:圖1梅蘭芳漂亮的乾女兒,圖6溥儀端莊秀麗的奶媽
梅蘭芳畫梅,香氣襲人!
康有為·阮玲玉·梅蘭芳·新閘路
梅蘭芳、馬連良、程硯秋、尚小雲、金少山、王瑤卿、余叔岩等書法
他是杜月笙和梅蘭芳的妻子,為何卻因一個粉絲和梅蘭芳離婚?
梅蘭芳的花鳥,清新脫俗
巨星梅蘭芳的誕生
梅蘭芳的書畫世界
為啥都叫他「小梅蘭芳」?
梅蘭芳 花鳥畫欣賞
伶界四大金剛:梅蘭芳、尚小雲、朱琴心、程硯秋
杜月笙兒子:梅蘭芳和孟小冬分手的真實原因
梅蘭芳花鳥國畫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