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朱萬章:石景宜與嶺南書畫家

朱萬章:石景宜與嶺南書畫家

石景宜(1916—2007)因其廣泛的人脈與熱心公益的善舉,廣結善緣,與書畫家之間的因緣即肇始於此。現在所見佛山市石景宜劉紫英伉儷文化藝術館藏品里,以石景宜或石景宜伉儷上款為主的書畫就佔了絕大部分。在這些凝聚著石景宜伉儷與藝術家深情厚誼的書畫中,嶺南書畫家作品便佔據半壁江山。這些嶺南書畫,或因作者本身為粵籍,影響及于海內外;或因作者雖為外省籍,但長期寓居嶺南,於廣東書畫居功至偉。在近半個世紀的歷程中,石景宜伉儷與不同時期的嶺南書畫家均保持密切的交往。這些書畫,便是其酬和交遊的例證,據此或可概見石景宜伉儷與嶺南書畫家的翰墨淵源,亦可略窺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嶺南書畫發展的大勢。所以,筆者來探討並解析這些作品的藝術成因與藝術特色,就顯得尤為必要。(圖1)

圖1、劉昌潮《墨竹圖》

在這批嶺南書畫家中,最早者出生於二十世紀初期,如劉昌潮、黎雄才;最晚者出生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如許欽松、林若熹。他們的時間跨度近半個世紀,其年齡或有巨大差異,畫風也各有千秋,時代特徵也有天壤之別,但他們共同構成了一部嶺南書畫的斷代史,是了解當代嶺南書畫發展與演進不可或缺的輔證資料。(圖2)

圖2、王蘭若《蘭石圖》

劉昌潮(1907—1997)擅畫山水、花鳥,尤墨竹著稱,其藝術淵源於黃賓虹、潘天壽和劉海粟,受「海上畫派」影響較大,其《墨竹圖》墨韻明凈,恣肆淋漓,以墨的濃淡深淺而巧妙地渲染竹的偃仰搖曳之態,是對蘇東坡以來文人墨竹傳統的一脈相承。劉昌潮雖然長期僻處潮汕一帶,聲名不彰,但其畫卻是潮汕地區文人墨趣的代表,在廣東當代繪畫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王蘭若(1911—2015)和劉昌潮一樣,是潮汕地區的畫壇耆宿,以蘭竹見長,其《蘭石圖》作於1989年,乃其盛年力作。該畫以赭石、淺絳加淡墨寫石,水墨寫蘭,看似寥寥數筆,卻很好地傳遞了「石潔蘭芳君好友」的寓意,既是托物言志,也是作者對石景宜的嘉許,可謂別具懷抱。王蘭若的藝術歷程持續時間半個多世紀,其繪畫在不同的時期面貌不同,該畫正是其畫藝趨於成熟之時,是其早期蘭花風格的代表。賴少其(1915—2000)以版畫、山水聞名,兼擅花卉,其《西樵山》是寫生之作,也是其寫意之筆。他以厚重的赭色、焦墨寫山石、樹木,氣象蒼渾,草木華滋。此圖作於1988年,也正是其藝術漸臻化境之時,故其筆精墨妙,堪稱精品佳構,尤為難得的是,畫上尚有賴氏自作詩云:「西樵山上白雲深,坐對明月聽潮音。三洲飄零康南海,青苔路滑訪故人」,詩意頗佳,有感事懷人之意,與山水相得益彰。黎雄才(1910—2001)和關山月(1912—2000)都是高劍父弟子,屬「嶺南畫派」的第二代傳人,不僅是二十世紀嶺南山水畫壇的中堅,在整個主流美術史上,也具有一席之地。黎雄才在山水之外,尤精鬆樹,其《山水圖》作於1986年,融山水與松樹於一體,用筆細膩,秀雅中不乏渾厚之韻,是其鼎盛時期的上乘之作,系「黎家山水」的代表;關山月在山水之外,尤精梅花,其《雪裡見精神》作於1987年,以遒勁之墨筆寫梅干,以硃砂寫梅花,色彩對比強烈,給人視覺衝擊力,充分表現出寒梅不畏嚴寒的生命意志,代表其在山水之餘藝術的另一特色。楊之光(1930—2016)和劉濟榮(1931—2016)均以人物畫立足於畫壇,早年都從事過紅色主題的人物畫創作,八十年代以來,畫風為之一變,摒棄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主題創作,代之以別樹一幟的個人畫風。楊之光的沒骨人物畫風將人物畫的演進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其《朝鮮族獨舞》即是其例。該畫以淡紅與深紅相交融寫人物,以干筆寫衣紋,乾淨勁練,飛舞靈動,以簡單數筆即將人物的婀娜多姿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紙上,是其後期人物畫的顯著特徵;劉濟榮的繪畫則善於將人物置於廣闊的場景中,配之以山水、牛羊或其他的環境,畫面豐富多彩,使觀者得到不一樣的視覺體驗,其《牧》圖即是這種風格的表現,畫中仕女虛實相間,色彩與水墨相融,而牛群則以水墨寫之,介於似與不似之間。看似隨意的揮灑,實則匠心獨具,成就了劉濟榮晚期人物畫的成熟畫風。其他如梁世雄的雪山松樹,蒼茫中見雄偉壯麗,有北派山水風貌;梁銘添的山水以粗獷與厚重之筆寫白雲峽谷,宏偉中見細膩秀雅;陳章績的雪山之鷹重在寫雪景,運筆縱橫捭闔,頗有解衣般礴之勢;林豐俗的巫峽煙雨側重寫雲煙之景,朦朦朧朧的精緻中盡展其筆底風華。他們都代表了關山月、黎雄才以後嶺南山水畫的中興,不以「嶺南畫派」一貫的畫風為依託,是二十世紀後期廣東畫壇的表表者。林豐俗還兼擅花卉,色彩艷麗,清新自然,富有濃郁的南國氣息。在山水之外,林墉的人物線條簡潔,再輔之以淡青和水墨,人物形象生動,是其早期風格的表現;周彥生的《香雪》以小寫意寫梅花小雀,水墨淋漓,是其常見的工筆重彩之外的另類筆墨;張自強的《田頭野趣》是其在習見風格之外的另類作風,以簡潔空靈的構圖與用筆表現農家風味,其題材是傳統的,而筆墨則是現代的;梁培龍的《大風起兮》以巧妙的題句與鮮活的造型相映成趣,人物變型誇張,生動活潑;陳永鏘的游魚雅俗共賞,在筆墨中可見其駕馭物象的嫻熟技巧;方楚雄的月下卧虎重視渲染環境,很有「嶺南畫派」早期受日本畫影響的痕迹。他們在各自領域所表現出遊刃有餘的筆墨功夫,共同鑄造了這一時期嶺南畫壇的壯麗畫卷,畫風獨特,各擅勝場。當然,嶺南畫壇代不乏人,畫風承傳有序,中青年俊彥中,以先攻版畫而轉向山水的許欽松,畫筆氣勢磅礴,以南人而頗具北人之豪放,所寫南澳之景即是如此;林若熹作品中繪畫語言豐富,在探索中表現出不同風格、不同氣象的繪畫風貌,具有典型的當代筆墨情趣,是在傳統筆墨之外的別樣風景,其花鳥畫中小雀的寧靜與別具一格的構圖,無不彰顯此類風格。(圖3)

圖3、賴少其《西樵山》

此外,在這些嶺南書畫家中,有兩位是極為特出的,一個是魯慕迅,另一個是李延聲。魯慕迅籍貫河南,主要藝術活動在湖北,晚年客居嶺南,《荷葉田田》是其六十三歲時為石景宜所作。大塊的積墨、淡彩與荷葉間的花瓣形成鮮明的對比,構思奇特,別繞意趣;李延聲祖籍廣東,出生於陝西,主要藝術活動在北京,其達摩以潑墨大寫意渲染,用筆簡率而意境深遠,正如其所寫的達摩面壁一樣,頗具禪意。(圖4)

圖4、黎雄才《山水圖》

畫家之外,嶺南書法家與石景宜的翰墨因緣亦未遑多讓。秦咢生(1900—1990)以書法篆刻馳譽嶺南,其臨習《爨寶子》而自成一體,對嶺南書壇影響甚巨。他在1987年為石景宜所書的《行書七言詩》不僅是其典型書風之代表,其自作詩也折射出對石景宜道德文章的肯定與讚許:「經世文章富石渠,石公畫印祕珍書。敷文殖得成流澤,遐邇聲華誦穆如」,其藝術價值與文獻價值並舉。陳景舒(1931—2012)是繼秦咢生之後嶺南書壇之翹楚,其《隸書王荊公詩》也書於1987年,運筆流暢,靜穆內斂,頗具含蓄之美。陳初生和張桂光都是以學者而兼擅書法,皆供職於大學,在傳道授業之時,勤於臨池,故其書法多具學問文章之氣。陳初生的《篆書楊應彬詩》書於1990年,淡泊沖和,極具金石氣;張桂光的《行書賞菊寄懷》雍容典雅,運筆中流露出學者的內蘊與穩重。這些書法,雖不能代表嶺南書壇,但見微知著,可略窺二十世紀後期嶺南書風之一斑。嶺南自清代中期黎簡、謝蘭生、吳榮光以來,都有學者書法的傳統。晚清到民國時期,李文田、朱次琦、康有為、梁啟超、黃節等,更將這種傳統推向高峰。秦咢生、陳初生和張桂光等便是承繼遺風,延續了嶺南書法的學脈,是近百年來廣東書法嬗變的縮影。(圖5)

圖5、關山月《雪裡見精神》

除張自強的《田頭野趣》和李延聲的《達摩》之外,這些嶺南書畫都是直接寫有石景宜上款,顯示其與石景宜的淵源。很顯然,這些嶺南書畫既是石景宜與諸家藝術結緣的載體,亦是各個書畫家藝術風貌的一個側影。這些作品大多創作於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而這個時代正是多數書畫家藝術趨於成熟、漸入佳境之時,故其作品,大多筆精墨妙。有意思的是,由於受畫者的需求或創作時空的限制,這些作品從尺幅上,多為四平尺左右的小品;從題材上,大多為山水、花鳥,少量為人物;從畫家的選材上,多為最擅長的畫科,但也一些精於工筆者創作的寫意之作,反而有助於了解畫家的不同面貌。這些作品當然不能算是畫家們的扛鼎之作,但卻是一個階段創作生態的真實呈現。因而,其歷史價值與文獻價值同樣不容忽視。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作品因是為藝術贊助者(石景宜)所作,且畫成後作品相繼到了石景宜手中(1998年佛山市石景宜劉紫英伉儷文化藝術館建成後成為該館藏品),在畫家的展覽和作品集中,多不見這些作品。因而,作為全面了解書畫家藝術風格的補充,這些作品無疑具有拾遺補缺的作用。若干年後,但凡研究這些畫家的藝術成就與交遊、藝術歷程,這些作品都是不可繞過的重要一環。(圖6)

圖6、秦咢生《行書七言詩》

作為一個熱衷於出版和公益事業的社會熱心人士,石景宜向公庫捐贈各類圖書和文獻資料,豐富了國內多個圖書館、藝術館館藏,可謂功在學界,澤被後人。所有贈品中,自然也包括這些飽含藝術激情的書畫佳作。它們是書畫家藝術生命的一個節點,也是石景宜與嶺南書畫家交遊往還的結晶,更是一個時期文化背景與藝術語言生成的象徵。無疑,它們的意義已經超越其藝術本身。

朱萬章簡介: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北京畫院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從事明清以來書畫鑒藏、美術史研究,近年研究領域涉及近現代美術史和當代美術評論。書畫鑒定方面的專家,曾師從著名書畫鑒定家蘇庚春,著有《書畫鑒藏與市場》、《書畫鑒考與美術史研究》、《嶺南近代畫史叢稿》等論著20餘種;同時兼擅繪畫,以畫葫蘆著稱,被稱為學者型畫家,先後在廣州、北京、上海等地舉辦展覽,作品被多家博物館、美術館收藏,出版有《一葫一世界:朱萬章畫集》。

作者:朱萬章

編輯:陶一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風流者朱新建 人和畫都不亦快哉
聯拍在線鑒定專家施俊:試析耳飾玉玦功能的演進
古泉大珍咸豐重寶
我心中的花鳥世界
「清代前期繪畫特展」調陳後回歸

TAG:雅昌藝術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朱萬章:朱元璋畫像再探
梧軒隨筆│朱萬章:居廉畫犬
朱萬章:為何張大千數次畫《東坡笠屐圖》?
朱萬章:書畫鑒真與辨偽
朱萬章:張珩論鑒定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