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金融改革研究劉勝軍: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徵信怎麼做?

中國金融改革研究劉勝軍: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徵信怎麼做?

雷鋒網按:7月15日,朗迪金融科技峰會在滬舉辦,中國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劉勝軍博士出席峰會,併當日下午的「互金資產生態論壇」中發表了演講。演講中,劉勝軍博士圍繞互聯網金融的基礎設施——徵信,介紹了他對於當前中國特殊環境下的徵信痛點的認知,以及可能存在的創新方式。

雷鋒網了解到,劉勝軍博士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經濟學系,此前履任上海數字化與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世界經濟論壇2012-2014全球議程理事會中國區理事,上海市金融消費糾紛調解中心理事等職,同時還是 FT中文網、財新網、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的專欄作家。

中國金融改革研究劉勝軍: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徵信怎麼做?

*中國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 劉勝軍

以下為劉勝軍博士演講全文,雷鋒網在不改變願意的基礎上做了精編:

很高興來出席今天這個關於互聯網金融生態的論壇。說到互聯網金融,我想這兩年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從過去的野蠻生長到了今天深耕細作的階段,但越是深耕細作,我們越要關注一些具體的問題。今天就談一個非常具體的問題,可能和所有的互聯網金融公司都相關,就是徵信的問題。

美國徵信體系之所以完善的三大要素

我這個題目有兩層含義:

  • 第一個含義,互聯網徵信是創新

  • 第二個含義,中國特色的徵信

我們都知道,徵信是整個金融業的基礎設施,甚至可以說像電力一樣,金融業離開徵信是沒法運營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中國的徵信建設很多年來都是一個痛點,都是一個短板,讓我們的金融業在民間發展遇到很大瓶頸。相比之下,我們經常談到美國,美國的金融那麼發達,最令我們羨慕的是他們徵信體系的完善,所以我們看到美國一些企業,在發放貸款、選擇借款人時的標準,只要看徵信評分就可以了,但是在中國,是沒辦法這麼簡單地做出決策的。

第一個要素是機構。要有足夠多的從事徵信的機構,這個機構既包括我們講的企業徵信也包括個人徵信,比如美國有三大徵信局,這不是一天建成的,經過了很多收購合并。此外,還有400多家區域性徵信機構,所以我們看到美國整個徵信體系的參與者,還是比較多的,競爭還是比較充分的。

第二個要素是技術。說到徵信這肯定是門技術活,徵信不是簡單拿到數據就可以了,還要對數據進行加工或者評價,在這方面我們都知道是比較受關注的,這和你的借貸行為相關的一些數據,基於這些數據來進行評分。

第三個要素是數據。美國的徵信之所以能夠比較發達的原因是,美國的數據相對來說是比較開放的,實際上它們很早在法律上就比較完備。1970年美國頒布《公平信用報告法》,這個法律同時解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說機構合理的收緊是允許的,另外一個我們中國現在關心的,會不會侵犯消費者或者用戶的隱私權。這兩者之間要平衡,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兩個方面做到平衡,我想徵信問題就有比較好的發展。

因為這三大要素——機構、技術、數據,構成了美國今天這樣一個比較發達的徵信體系。

中國徵信面對的問題

我們看一下中國,中國的徵信基本上也做了很長一段時間。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了央行的徵信中心,徵信中心表面上是一個企業,但在央行的體系內之下,所以到目前為止它有一定的進展,但也存在著挑戰。從進展上來講,它已經納入了9億多人的信用,覆蓋了中國大部分的人口。但問題有兩個:

  • 第一個,這9億多人當中只有4億多人是有記錄的,剩下的人是空白的,空白就無法評價,無法評價是最糟糕的,這是目前面臨的一個現狀。

  • 第二個,央行的數據來源比較單一,主要靠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報送的這些借貸信用的記錄,這是央行到目前為止的一些做法。

總體上來講,央行從2006年到2015年大概10年的時間,經過了十年的發展取得了進步,但是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特別這幾年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之後,信用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央行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所以在2015年央行做出一個決定,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決定,就是批准八家機構試點徵信,而且最重要的八家機構當中包括了兩家最重要的機構——一家是騰訊,一家是阿里巴巴。這是2015年央行做出的重要決定,實際上也是希望通過民間的徵信,來彌補央行徵信的不足,這也反映出了當時的思維模式,讓市場更好地發揮作用。就是以更加創新的辦法來收集、加工數據,這是當時的一個出發點。

但是兩年後,2017年的4月份,人民銀行徵信局局長說了一句話令行業非常的震動,他說八家機構實際開業準備的情況,離市場需求和監管要求差距很大,沒有一家合格,讓我們始料不及。

經過兩年的試點,央行還是沒有信心給他們發牌照,當然央行這樣表態,也讓這八家機構始料不及,八家機構覺得我們都準備兩年了,牌照馬上都要到手了,央行說出這樣一句話來?

首先看一下央行為什麼說這八家機構不合格,為什麼說不能給他們發放牌照,主要是這幾點理由,央行認為獨立的個人或者企業不能辦個人徵信機構的,因為講的是一個信用,這個信用是可以服務於很多機構的,所以帶有社會公共產品的屬性,如果一個個人或者企業去辦徵信,有沒有公信力這是央行擔心的問題,如果給出的徵信是沒有公信力的,可能就會損害社會的利益。

  • 第一點,這八家機構採集的信息量太少,都是自己平台的數據。

    比如說,阿里巴巴毫無疑問是靠電商的數據,在淘寶平台上購物的數據,還有一些補充的。對微信來講,更多是靠社交的數據。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優勢,但是相對來說是封閉、局限的。央行認為數據不全面,怎麼進行信用評價?

  • 第二點,每家機構都想形成自己的閉環。

    我們都知道數據本身就有巨大的價值,毫無疑問阿里巴巴拿到信息是不願意共享給騰訊的,騰訊也不願意共享給阿里巴巴的,那麼就違背了我們搞信用的一個初衷,搞信用就是要把這些數據綜合起來,得到信用的評價。但每個企業都各自為政,這個信用評價怎麼去打分?所以這是央行的顧慮,單個的機構不能搞這個。

  • 第三點,這八家機構在試點的過程中出現違規。

    這些問題反映出這些機構對徵信的不理解或者叫不專業,甚至有很多違規的地方。央行列舉了一些:

    第一,利益衝突,利用互聯網徵信來營銷自己的產品,鼓勵大家上傳個人信息來提高信用評分,因為平台是為了推廣自己的業務或者獲得其他的好處,甚至來賣產品,把這個東西捆綁在一起。

    第二,存在信息或者數據過度採集。我們徵信管理條例規定,任何機構和個人使用信息都要獲得授權。特定授權只能用於特定用途,一次授權不能多次使用,反覆使用。每用一次都得徵求客戶的同意,如果客戶沒有同意這就違背了這個條例。

    第三,對信用的過度使用。大家現在都知道像租車、租房都會用到徵信,包括你去酒店入住,將來有芝麻信用的評分,就不用抵押金,就把應用場景進行了比較大的拓展。這在央行看來是不合適的,央行認為徵信產品只能用於借貸。

    最後,歧視。很多互聯網公司通過數據把消費者分成了三六九等,這就有一定的歧視性,這是損害了消費者個人利益。

所以從央行的角度來看,我們現在八家徵信機構可以說毛病很多,有很多做法是他們無法忍受的,這也是為什麼遲遲不肯發牌照的原因。

那麼怎麼辦呢,是不是央行就不搞民間徵信了呢?央行給出的解決方案有兩個。第一,徵信機構必須具有獨立性,有三個衡量標準:

  • 業務上必須獨立,這是很容易做到的

  • 公司治理結構避免一股或者兩股獨大

  • 關聯管和要獨立,要穿透到自然人

最難的就是第二條,那麼怎麼辦?萬局長(中國人民銀行徵信局局長)提出的建議是,乾脆八家機構聯合起來,這八家機構聯合起來,就變成相當於中國銀聯這樣的機構,中國銀聯的股東有幾十家,都是金融機構,沒有一家金融機構說得算的,因為每家股的比例都很低,這是目前央行表達出的一個傾向,不是定論,央行認為把八家機構聯合起來整合成一家機構可能更好地避免剛才提到的一系列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央行的表態不能說一點道理沒有,但是我們要更加認識到中國的特殊性,只有以中國的特殊性為出發點才能夠給出比較合適的互聯網徵信創新的路徑。我們中國的特殊性在於這麼六點:

  • 第一,中國的影子銀行急速膨脹,同比增速超過了20%,這意味著我們的徵信不能僅僅看央行徵信,實際上越來越大的一部分借貸都是發生在商業銀行體系之外的,不能夠不管這個體系去搞徵信,這是不現實的。

  • 第二,中國的政府數據不開放,80%的數據都掌握在政府手裡,但政府的數據開放度很低,這也制約了很多民間機構搞徵信數據的來源,它沒數據,或者它想去買政府不給。

  • 第三,中國沒有形成成熟的數據產業鏈。數據的收集、分析、加工,這本身是一個鏈條,這鏈條需要很多專業的能力和專業的資源,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中國這方面基本上還是比較空白的,沒有太多的機會去做比較細緻的,這就制約了很多機構做徵信的時候數據獲得。

  • 第四,我認為這是我們中國特色,體制更重要。我們現在很多徵信的瓶頸是需要大量創新的,就是你要有非常創新的方法去收集數據,開發出非常獨特的,而這些行為恰恰是我們的國有機構缺乏的。如果說國有機構壟斷了數據,比如說幾大銀行、電信公司、交通部門,都有大量的數據,但這些數據基本上都是死數據,不知道怎麼去用,所以我認為數據一定要到有非常有創新能力的機構手中才能轉化為現實的價值。

    此外,我們也有兩個有利的因素:

  • 第一,中國已經站在了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最前沿,我們擁有全球最大的互聯網用戶群體和智能手機用戶,這意味著我們中國的用戶越來越互聯網化了,這就給我們的數據收集提供了一個歷史性的機遇。

  • 第二,我們互聯網平台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源。

互聯網徵信的六個爭議問題

從特殊性出發,我們來探討現在互聯網徵信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我認為幾個比較有爭議性的問題:

  • 第一,數據來源。沒有徵信數據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數據來源無非是兩個,一種是徵信評估機構有自己的數據,另外一種就是買數據。

  • 第二,數據到底從哪來。發達國家剛才講了主要是借貸的行為數據,但是在中國我們有可能開發出創新的數據來源,在傳統的社會上是比較難以衡量的,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這些數據都是比較容易獲得的,實際上就以創新的方法獲得數據源提供了可能。

  • 第三,我們的現狀是整合外部數據比較難,因為我們是沒有法律依據的,我們的政府數據是不開放的,我們數據整個加工的產業鏈是不成熟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要去購買數據難度很大。所以作為第一步中國最有可能發展徵信的公司是擁有數據源的公司,也就是資深必須先有足夠的數據,然後在這基礎上再去整合外部數據。所以從這上面來講,目前來講最有潛力的公司就是擁有數據源的公司。

  • 第四,股權要不要分散。我認為當然是好的,可以減少利益衝突的問題,但是我們一定要意識到股權分散有問題,它會降低一個公司的激勵。比如說我們舉個例子,加入芝麻信用,把阿里巴巴在芝麻信用的股份降到5%,那麼帶來的結果是阿里巴巴根本沒有動力把芝麻信用做下去,就是解決不了一個激勵的問題,阿里巴巴為什麼願意投那麼多精力把芝麻信用做好,因為它是大股東,它說了算,而且將來芝麻信用增值利益也是阿里巴巴的。如果我們為了分散而分散就把公司創新的激勵給抹殺掉了,所以我覺得這樣做是得不償失的。

  • 第五,信息孤島的問題,八家公司各自為政,這個問題怎麼解決,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短期內會是一個問題,但是長期來看不用擔心。主要原因有三個:1. 增新的業務模式內在的本質就是要信息共享,因為信息共享的程度越大,評比的含金量就越高,就越可信;2. 用戶可以多渠道獲取徵信。比如說你覺得芝麻信用對你來說不夠可以去騰訊買個它的徵信產品,可以把不同的徵信產品拼湊起來,當然在短期內這是一個相對來說還不是完美的,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3. 競爭會導致資源的整合,而且市場的整合優於行政的撮合。我為什麼特別反對把八家機構合在一起,原因是行政的強制。比如說我們讓八家公司去賽馬競爭,最終可能活下來兩三家,那麼這兩三家就會把其他的公司慢慢吃掉,慢慢去整合,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的我想就會減少信息誤導的問題,因為信息整合的越多,代表意義就越大,所以我個人不反對徵信需要整合,需要更大的社會統一性,但是我反對的是通過行政的辦法,實際上如果我們能夠通過行政的辦法把信用做好的話就沒必要搞這八家公司。既然你要藉助市場的利用就不應該再用行政力量來強制的撮合。

  • 第六,我個人認為我們對應用場景的拓展也不要那麼排斥,比如說現在很多徵信用於婚戀、租房,我個人認為這沒有什麼不好,我們講一個東西好不好關鍵是看它有沒有給用戶帶來好處,它有沒有傷害到別人,這些總體上來都是很好的。比如有的人反對在婚戀網站用徵信,反對是沒有道理的,加入我去婚戀網上相親,過去的做法我們看的都是這個人的年齡、性別、職業、收入,但現在如果多了一個數據,比如說這個人的芝麻信用,如果這個人芝麻信用評分很低,那我對這個人的印象就不好,我既然能夠做出更好的判斷為什麼不能這麼做呢,當然我並不是把芝麻信用當成我相信的標準,而是做一個參考依據,做一個參考指標我想它是有意義的,而且這個過程並沒有傷害任何人。

對於互聯網徵信發展的建議

我們知道這麼多年來最缺的就是信譽、就是誠信,我們覺得不誠信也無所謂,失信也沒有代價,現在這些應用場景告訴你,失信的代價很嚴重。如果你信用不好,很多東西就用不了,用不了就覺得不方便,所以你會愛惜你的信用。只要這個東西對社會進步是有利的就應該用。

基於剛才的分析我個人提出幾點建議,怎麼去更好的發展中國的徵信產業:

  • 建議一:中國是非常特殊的國家,中國的特殊性不用強調太多,中國的信用體系原來太落後,中國的互聯網現在已經發展到世界最前列,搞特殊的創新完全是有必要,同時也是完全有條件的。反過來講我們抱著刻舟求劍的思維模式,完全學習美國的,美國不做的我們堅決不做,就犯了思想錯誤,讓我們的徵信體系發展不好。比如說美國政府數據的開放,我們中國不具備的情況下必須從國情出發,結合我們中國的特殊性來進行更多的創新。

  • 建議二:體制最重要,同樣的一個東西,交給民營企業去搞或者國有企業帶來的結果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在發展互聯網徵信的過程中,堅決反對八家機構合并再搞一個類似於銀聯的機構。如果我們目的是為何搞央行的第二徵信中心我覺得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我們央行的徵信中心本身已經足夠大了,我們需要的是真正市場化的機制。

  • 建議三:激勵是最重要的,股權分散化,可以鼓勵,但是不能搞一刀切。如果強迫把阿里巴巴的股份降下來實際上也是不公平的,因為阿里巴巴和其他的小股東,大家對芝麻信用的貢獻是不一樣的,所以如果硬要強制的去限制,最終芝麻信用就搞不下去了,阿里巴巴就會失去它的動力。

  • 建議四:對於獨立性的問題當然重要,但主要是靠監管解決。假如一家徵信公司沒有監管,最終也是會出現利益衝突。比如說美國的次貸危機的過程中,其中備受譴責的角色就是美國的信用評級公司,很多投資者買了他們推薦的產品也搞不清楚怎麼回事,為什麼給這麼好的評價呢,因為它們收錢,所以這種利益的衝突要遠遠超過所謂的股東結構是否分散。只要我們的監管到位了,哪怕芝麻信用是一股獨大我相信利益衝突也是可以避免的。

  • 建議五:品牌和資本金要求有助於降低違規風險。原因就是對徵信公司而言,一旦它犯錯或者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品牌就會受到巨大的損失。比如說大家平常做事情為什麼相信大公司不相信小公司呢?大公司騙你它的品牌價值會受到損失,它犯不著。比如說阿里巴巴這麼大的品牌,去騙你幾萬塊錢有意義嗎?沒有意義。所以我想品牌和資本金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機制,有了好的品牌,強大的品牌,有了好的資本金的要求,我想這些徵信公司就會很好的約束自己。

  • 建議六:我覺得我們要摒棄管制思維,重在行為監管。就批一家,或者就批兩家,剩下的都不批了,不批帶來的結果這個市場是沒有競爭的,沒有競爭就沒有創新,這是我們過去的思維模式。真正好的思維模式競爭是放開的,十八家也是可以,當然有一定的門檻。要鼓勵百花齊放,但是對不起,你進來了之後對你要進行嚴格監管,不是說給了你牌照就不管了,只有這樣的思維模式中國互聯網的徵信體系建設才能走上正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56.6 度也不在話下,Waymo 自動駕駛汽車在死亡谷完成耐熱測試
深扒 | Big Bang 抄襲?獨立開發者開撕鎚子,果粉默默翻了個白眼
乾貨 | 深度學習的實踐應用之路
哈工大教授劉挺:人機對話技術的進展| CCF-GAIR 2017
黑客:iPhone的這些腦殘功逼我去越獄 蘋果:乖,招安是我強項!

TAG:雷鋒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行業研究:中國的嘉信理財——諾亞財富
畢馬威中國領先金融科技50強之通聯數據:打造金融科技協同生態
中國銀行數據中心副總經理楊志國:IT 運維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
為什麼泰國吸引的中國遊客比越南多?中國網民:泰國文化衝擊大!
中國文化盛宴刷屏達沃斯,馬雲化身中國文化、中國經濟「首席推銷員」
尋路中國系列:變化中的中國人
中國寺廟絕聯 真正的大智慧
中國權威媒體為啥事公開「教育」德國駐華大使?
夏國忠:信仰、宗教與中國(1)
泰國陸軍閱兵式上 多款中國裝備亮相 中國正逐漸蠶食泰國軍貿市場
中國式的自信
中國互聯網電視本周精彩推薦
中國愛「山寨」歐洲建築令法藝術家費解:中國文化底蘊很深
中國傳統文化-對聯
由「中國製造」轉向「中國智造」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國的書法
中國日報社與上海外國語大學聯合創立新時代國際傳播理論研究中心
中國才女推介——餘思檸
中國最偉大的帝王:他讓中國真正不同於歐洲
外國人問中國人愛韓國並喜歡韓國人嗎?中國網民:愛韓國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