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的秀才究竟有多難考?聊聊科舉那些事……

古代的秀才究竟有多難考?聊聊科舉那些事……

科舉這類制度史資料挺多,真要看政書,很容易講,但是政書上講的只是基本對,大部分活的內容根本沒讀過。

想搞明白活的制度史,還得看筆記,特別是晚清經歷過科舉的人,入民國以後有大量筆記留下來。明代筆記看的少,筆者就講清代。

至於秀才難不難考,分地域,分時代。

01 家鄉越富越好考

明清兩代秀才學額是按縣錄取,按賦稅、文風歸為三檔,大州縣50、中等30、小規模的15人。但這也就是書面上,具體學額是有變化的。比如乾隆三十和泰州與其下屬的東台縣的學額分配,泰州由13人變成15人,東台縣由12人,變成10人,看似對泰州極有利吧。但泰州應考人數是東台縣的三多倍。這是因為泰州很每年的總賦稅是8,906兩,其中東台交的稅是3,067兩。拿學額與考生做下初步計劃,東台的錄取率是泰州的兩倍

在這類背景下,基本上是,越富裕的地方學額越多,考生也越容易考上。考上的人數越多,中舉的比例越高,而且越富的地方,能捐的起監的越多。不少考秀才時倒霉的,考舉人時則運氣極佳。比如左宗棠,他的監生就是捐的,然後直接中了舉。所以文風也是經常是地方富裕程度的代名詞。

因為秀才是分州縣錄取,拿考211、985與其相比不太合適。更直觀的就是在90年代以前,各縣裡的學生考中專,當時中專畢業就是公務員,那時代最為激烈的就是這些地區中專。

02讀書不貴考試難

清朝是一個農業社會,大部分人是住在村裡。讀書不貴,全村集體找個開蒙的先生,一年用不了多少錢,因為這類先生自己本身也沒中過秀才,而且都是本村農民。這類半耕半讀的先生,一年用不了一兩銀子,學費給的就是糧食,靈活性很大。像洪秀全當年就是教書先生,孫中山當年的開蒙先生也是本村人,所以認字成本不高。因為考秀才不考策論,只要會寫八股和詩就可以,所以學了韻之後,就可以大量的背八股集子。

當時這類的書籍有不少,歸有光就是這方面的高手,《儒林外史》中的馬二先生的職業就是八股選家,裡面的匡超人就是靠背八股集子,最後背成了八股能手。因為這類書籍的印量大,價格相對便宜,甚至可以到租書鋪子租來自己抄。具體價格我沒查到過,但按清朝江南地區留下的抄書資料可以算一下。當時抄書工,每頁的工價是一文錢,一本八股冊子,當年我在網上看到的是總共500多頁,請人抄的話,要500文錢,如果買的話,不會超過300文,要是自己動手話,這就不用錢了。

各類中式的卷子,在書院、祠堂中有大量的保存。清朝特別流行將自己中式的文章的朱卷印出來,印完後就是為了送人。現在存式的朱卷里,上至進士,下到秀才,種類繁多,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會送幾份留在老家這邊存著,真想讀書,這部分的資料是免費的

因為識字成本極低,前清時,男性識字率在一半左右。如果說統計可能失誤,就看看前清的政令吧。秀才考試分為縣試、府試、院試三場。

入關之初,順治九年的規定是「縣、府試取額有定,照入學名數,縣考取二倍、府考取一倍,以送院考。」當時院考的性質是復考,因為府考過了,就已經等於中了秀才。

而後因為考生日漸增加,到了康熙三十九年,規定為「令府、州、縣考取童生不必限數,倘濫送由學政參覆。」 院試也就由此變成了決定性考試。府試的主考為了顯示愛才,只要沒違禁,沒犯規的卷子就試其通過府試,最後這讓學政主持的院試工作量極大。

到了乾隆八年,清政府關於府試的規定便改成了:「府試童生,錄取之數,向無定額,惟就其丈風之高下,酌量錄遞.若不論文理優絀一概申送,不特學臣閱卷,多費心力,且恐頂冒代倩諸弊叢生。嗣後,文童入額一名府取五十名,有濫送者,照數截去。」每個學秀才名額,府試放50人參加院試。如果識字率太低,就不可能出現這類情況。

03考試費用是大頭

因為現在都享受慣了我朝各類低價考試,而且考點大部分都設在本市或省會,沒幾個人知道古代考試占的費用要超過讀書。

縣試在縣裡舉行,考生就必須從家裡出來到縣裡考試,交通、吃飯、住店,都得不少錢。當時一畝地的地租是一錢銀子,這一次考試吃飯住店的錢,就可能吃掉幾畝地的收入。府試、院試也是同樣的問題。

近代以前都沒有現在的身份系統,在縣試時,要搞聯保與認保。聯保即是五個童生相互擔保,一人做弊,另外四人要受處份。認保是為了證明他們有考試的資格,這就必須找本縣的廩生進行認保,如果出現問題,廩生也要受處份,最起碼廩生升貢的資格沒了。想讓廩生作保,就不能不給些意思,否則那就太沒意思了。這個沒什麼明確價碼,一般是按家庭情況適當給予好處。我看到的資料上是,家窮的10個大錢,富裕的500大錢。而且縣試之後,也要給封卷錢,朝廷規定是每人三分銀子,但現具體操作時,又要給一錢到三錢不等。到了府試,保人又得加一名,這位也要給錢,考過後,降要交封卷錢。

如果縣試與府試就考上了,就要提前給謝師禮,這筆錢一時一變。最少要500錢,最多不會超過2兩。考場之中可以帶吃的,但不能帶水,所以需要買熱水,那裡面一壺熱水40文,而在外面只要兩文。

基本上這一次考下來,少說也要三、四兩銀子。許多人考到五十歲才考上秀才,原因無他,是在存錢,他不可能次次都參加考試。

04 文無第一

不少書上,包括講科舉的書上講縣考就一次,其實不確切。參加過科舉的齊如山、周作人回憶錄中,縣試要考五次。每次考完之後出一榜,只要榜上有名的人,就能去參加府試。如果沒趕上縣試,那就考一次複試,這個也容易過。不少人考縣試,就是為了要個文童資格。清代只要考過一次縣試,在官府中的登記就是文童,到一定歲數有部分秀才特權,一般是55或60歲以後可以見官不跪。60歲以上應考,會開恩給個秀才。

縣試五場卻相當講究,只要第五場名字在榜首,考了第一名,那就直接被錄為秀才。因為這關係到學官、知縣等全縣大小官員的臉面。所以第五場的評卷是最嚴的。縣試主考是知縣和地方上的學官,他們衙屬里的師爺會在第五場認真評卷。所以前四場都是第一,只要第五場沒第一,也是白搭。當年洪秀全就考過一次縣試的第一名,最後一場沒排在卷首,與秀才失之交臂。

府試考三場,考試由知府及學官主持,與縣試一樣,最後一場第一名直接成為秀才。通過之後參加院試,這次是在省里舉行。

因為考試極嚴格,而且評卷由多方參與,所以清代的何剛德在《春明夢錄》中說道,秀才最見真學問。因為鄉試、會試為了保密,只由考官參與閱卷,所以經常會有意外,但因為文無第一,只要沒有大問題,真是其餘人也挑不出來毛病。這也是為什麼,清代的學者中,有的人因為運氣不佳沒中過舉人、進士,但鮮有未中過秀才的原因。就是蒲松齡本人就是秀才中的尖子——廩生。

05 鄙視鏈

不管哪一行都有一套完整的鄙視鏈,秀才一直有鄙視鏈。大部分人中不了舉人或貢生,一輩子就是個秀才。秀才里身份最高的廩生,因為有國家給的補助,又可以在考試時給人做保,假如本地典禮時,沒有貢生,學官之下就是廩生,廩生到了一定的年限就可以升為貢生——貢生就有資格當官。所以成為廩生一直是許多人自誇的資本。清代捐官,最便宜的就是學官,之所以如此,這也是因為只有廩生及舉貢以上才有資格捐學官。

晚清更有意思,整個地方上秀才這級士紳開始激增。原來120兩一個的監生,可以45兩買到減成的(如果中舉,要補齊銀兩),甚至還有15兩買個按揭的。又因為從軍之人過多,當時監照由各個大帥發售,他們就把監照當成遣散費給退伍士兵,上面填誰的名字都可以,一般就填自己的兒子。晚清各種攤派也多,為了表示政府不是強買強賣,大量向各個鋪子攤派減成監照,每張照的金額各省不一。在晚清日記研究上,就引過一位士紳的日記,那上面就有他自己與人商量如何買照的內容。晚清戰爭極多,清朝規定,陣亡官員的子弟,會被賜與「恩騎尉」的爵位,這個爵位正七品,如果不想到營里當差,就可以以秀才的身份直接去參加鄉試,這部分人也是秀才,而且還是世襲的。

由此鄙視鏈就是:

廩生——一般秀才——恩騎尉——監生。

1901年最後一次科舉時,八股被廢,只考策論。因為八股有一定的模式,又需要代聖人立言,需要極大的技巧,策論則不然,基本上就是現在的議論文,所以錄取的隨機性更大。特別是晚清的崇洋風尚,策論里講洋務就容易被人看中,甚至被當成知洋的人才。晚清時候這類洋相極多,所以策論秀才又成了八股秀才的笑談。

關於前清識字率的問題,難道真以為古代遍地文盲?要是我朝古代那麼多文盲,那還為什麼古代有那麼多小說流傳,為什麼會有租書鋪子這類地方。

先看看前清念書的成本:

張作霖可以不花錢念書,按張大帥家醫生家後人講,大帥能認全三字經上的字;

——引自周大文回憶

再看看孫中山村裡找的開蒙先生,當時香山縣還管著澳門,不算是窮地方;

——《三十歲前的孫中山》(黃宇和)

這老師用多少錢呢?但這水平的夠開蒙認字了。

再看看請秀才的費用:一旦請秀才,就不是開蒙,是為了科舉。

——引自《中國的科名》(齊如山)

以上就是開蒙先生和找和股先生的區別……

再看看我們可愛的民國時代:

——《革命與反革命》(王奇生)

保甲長在前清的要求是識文字的平民,到了民國,10個甲長9個文盲,總不至於識字的都不願意干這個吧。當保甲長的,家裡少交稅不說,還不用被抽丁。

再來看看劉志丹的事迹:

——《劉志丹傳》(白黎版)

路登高自己就是個文盲,找來給自己投票的也是一堆文盲,這件事《鳳凰大視野》有一期上有親歷人的講述,比書上寫的更為精彩。但有人相信文盲是士紳代表,這服什麼呢?清朝士紳最要有秀才以上的有功名,出現文盲可以充士紳代表,這說明了當時文盲士紳已經是一種社會常態。

至於為什麼民國時代文盲多,研究著述相當多,這裡不引了。大體就是小學、中學的學費太貴,而且學的東西於實際無用,使得家裡根本不願意把孩子送到那裡去念。而過去農村中的私塾,因為知識分子進城和戰亂等原因,業已破敗,鄉村也就此成了文化的荒野。解放後的掃盲是補民國時代教育的窟窿。

圖源:網路

文:知乎@胖噠二世

編輯:祁蕊

作者:像玉的石頭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內容簡介

本書凝聚了一個從業多年、仍戰鬥在辦公室工作一線的小秘書的實踐經驗總結和理論思考成果。它不是以往或粗製濫造、或板著面孔、或不說真話的職場書,而是敢於揭露職場真相的真實手記。

它說真話,告訴你職場到底有什麼規矩:你不經常找領導彙報,領導就是不高興;你寫文章不懂得研究借鑒,就是寫不好;你老在微信上問「在嗎」,別人就是討厭你。職場規矩就是這樣,你看清楚了,就能繞開雷區。

它說人話,用口語化的、輕快活潑的字句來組織文章。堅決杜絕四六句、對仗句,堅決拋棄「一要二要三要」的俗套,怎麼想的就怎麼寫,怎麼做的就怎麼寫,怎麼直觀好懂生動就怎麼寫。

它想真切而直白地告訴你,身在職場,如何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認可?如何培養辦公室工作人員素養?如何在辦公室搞好溝通?如何寫好公文?如何安排好宴請?如何組織好會議?如何高效辦公?

它是新潮、好用、深度的辦公室實操寶典,講的是做人、辦事的辦公室故事;它想帶你領略在辦公室風生水起的*大秘密——不是投機取巧,也不是爾虞我詐,而是,辦公室工作看上去全是繁瑣和重複,但想要做好它,想要實現作為大機器中一顆小零件的自身價值,只能靠我們用一種「匠人」的心態和精神去琢磨、去學習、去思考、去精進,*終把手頭平淡無奇的活計做成一門手藝。

作者簡介

像玉的石頭(李珣),男,碩士畢業,博士在讀,京城某高校辦公室工作近6年,平日在辦公室被喚作小李。先後在綜合、文書、秘書、督查等崗位流轉,因深感辦公室工作「日績有餘、歲績不足」,務必需要在事務性工作中注意總結、沉澱和學習,不能迷失在繁雜瑣碎的工作中,遂把業餘思索的精力投入到辦公室工作研究領域,先後在《秘書工作》《應用寫作》《秘書之友》《北京教育》等雜誌發表了十餘篇業務體會、工作技巧類的文章,還辦起了一個名為「辦公室的秘密」的微信公眾號,推送風格獨特、管用實在的職場小文章,現在已有數萬粉絲。

歡迎各位愛書的朋友

踴躍在文末點贊及留言

我們將不定期選取

留言最精彩者

免費贈送一本圖書

無論你是否愛過,贊都先點一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華大學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細數古代的「精神病人」,作妖的方式真是花樣百出
解密大陸清華大學與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的歷史淵源
那些所謂的「專家」,究竟謀殺了多少人!
連載 論能容人之量,他們兩人是半斤八兩!
史上最全PPT使用手冊別忘收藏!

TAG:清華大學出版社 |

您可能感興趣

聊聊古代科舉那些事
古今聘禮習俗有哪些?聊聊那些年聘禮那些事,有沒有你家鄉習俗?
聊聊床的那些事兒!
聊聊多肉葉插那些事!
聊聊水逆那些事兒……
來聊聊中國古代歷史中的四大美男?他們究竟長什麼樣?到底有多美?
和你聊聊感冒那些事兒
靈異:聊聊蠱術那些事
張雨綺這樣的女神竟有狐臭?那咱們……就聊聊狐臭吧
聊聊牙齒的那些事
聊聊數據差異那些事兒
聊聊拍照那些好玩的事
聊聊你和女神的那些事兒
聊聊撿漏那些事
聊聊天蠍座的那些事
我們聊聊「韭菜」的秘密……
鬼故事:聊聊家仙那些事
結紮:聊聊小蝌蚪的那些事兒
聊聊歷史上有哪些愛好特殊的風雲人物
一起來聊聊明朝那些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