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世界會好嗎? | 短史記

這個世界會好嗎? | 短史記

文 | 諶旭彬





1918年11月7日早晨,梁濟出門,去好友彭翼仲家。臨行前,偶然在報紙上讀到一段國際新聞,遂與已做了北大哲學教師的兒子梁漱溟閑談了幾句。末了,梁濟問兒子:



「這個世界會好嗎?」




兒子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能好就好啊!」




說完,梁濟就離開了家。




三天後,他留下一篇《敬告世人書》,在積水潭投湖自盡。



此時,距離他的六十大壽,只有四天。




許多年後,梁漱溟回憶與父親的最後一次談話,感慨道:




「父子最末一次說話,還說的是社會問題。」




以一人之殉喚起國人



梁濟,字巨川,1858年生人,27歲中舉,40歲時才踏上仕途。清末民初,先後做過教諭、內閣中書,民政部主事等官職。梁氏參加各種社會運動,也辦過報紙,但其生前名聲,始終局限在京城之內,社會影響力有限。




自沉遺書中,有「此身之死,係為清朝而死」之語。但梁濟本人並不敵視共和,也不是帝制的擁躉。台灣學者林毓生勾勒過梁氏的生平與主張,得出結論:





「梁濟並不是一個頑固的反動派,也不是腐儒。事實上,在中日甲午之戰以前,他已是一位深切關心中國命運的改革主義者。」




1892年,梁濟在日記中寫道:「洋務西學新出各書,深切時事,斷不可以不看」。




1898年,梁濟告誡家中子弟,要積極出洋求學:「務必以出洋當一件正大要緊之事。勿惜費,勿憚勞,即使竭盡大半家資亦不為過」。同年,兒子梁漱溟開蒙讀書,梁濟囑咐老師,不要讓他背誦四書,而代之以《地球韻言》。



戊戌年的變法,梁濟頗為贊成的,惟具體的變法意見與康、梁不同。他人微言輕,草擬的奏章沒有來得及上呈,政變已至。




1902年,為開啟民智,梁濟和好友翼仲創創辦了北京第一份白話報紙《京話日報》。




……




如此種種。故林毓生評價梁濟:





「他是一個堅決的改革家,在許多方面,梁濟是站在清季改革運動的前線。這些事實並沒有使我們得到任何輕微——如果清廷被推翻,他將以身相殉——的暗示。」




支持、呼籲改革的梁濟,對革命是排斥的。




1911年,梁濟得知兒子梁漱溟參加了同盟會京津支部的活動,他告誡兒子,要求他不要從事顛覆清廷的活動。理由是:





「立憲足以救國,何必革命?倘大勢所在,必不可挽,則疇不望國家從此得一轉機?然吾家累世仕清,謹身以俟候天命可已,不可從其後也。」




梁濟不贊成革命,也不願意兒子參與革命;當然,他也無意挺身而出去抵擋革命的洪流——正所謂

「謹身以俟候天命可已,不可從其後也」




遺言中,梁濟對自己的死,有極清晰的解釋:





「此身之死,係為清朝而死。絕非反對共和,而且極贊成共和,因辜負清廷遜讓之心,不實行共和愛民之政,故憤慨而死。」




「殉清,其實非以清朝為本位,而以幼年所學為本位,吾國數千年先聖之詩禮綱常,吾家先祖父先父母之遺傳與教訓,幼年所聞對於世道有責任為主義,此主義深印於吾腦中,即以此主義為本位,故不容不殉。」




「國性不存,我生何用?國性存否,雖非我一人之責,然我既見到國性不存,國將不國,必自我一人先殉之,而後喚起國人共知國性為立國之必要。」



共和不是梁濟的敵人,民國也不是。惟以「共和」為標榜的民國「不實行共和愛民之政」,「國性不存,國將不國」,故梁濟願以自身之一死,在死水中激起一點微瀾,喚醒國人。





圖:梁巨川先生




預謀已久的死亡




梁濟的死,是近代中國最意味深長的轉型事件。




對於這場自殺,梁濟謀劃已久。




民國元年,梁濟曾有過殉情之意,但沒有付諸實施。箇中原因,梁濟如此解釋:





「壬子癸丑年,余有殉清之心,而念我舊君既以成立最良之民國為心,凡我大小臣工皆當共體此心。」



清帝退位而有民國。若民國「行共和愛民之政」,則殉清之舉形同辜負了清帝「成立最良之民國」的美意。

作為清廷舊臣,梁濟對共和的誕生,有著與革命黨不同的理解:





「當時清廷兵力非不能戰,只以不忍民生塗炭,故不惜犧牲大位,以統治權移轉於民國,原謂此為最良政體,俾國人民共得乂安也。觀辛亥冬與南方磋商數十次,皆不忍九夏沸騰、人民痛苦之語,歷次詔書具在,即辛亥十二月廿五日最末之詔書亦諄諄屬望大小臣工共以民生為重,齊心努力佐成民國之太平。」




1918年,在觀察了民國7年之久後,梁濟終於得出結論:民國沒有實行「共和愛民之政」,清帝退位以「以成立最良之民國」的美意已被辜負。




梁濟決定執行自己的死亡。




殉清,亦殉中國




梁濟之殉,是為了清朝,也是為了共和。




對於復辟清帝的政權,梁濟毫無興趣。1917年張勳入京,梁濟寫了好幾封長信給張,竭力勸他放棄復辟計劃。




梁濟在遺書中一再念及清帝退位詔書中「以成立最良之民國」的美意,不過是想要提供一種批判現實的輿論武器。懷念往昔、美化往昔,本俱是出於對現實的失望。




《伏卵集》中,記錄下了梁濟對民國政治的許多親身見聞。這些見聞讓梁濟對「共和」感到幻滅。比如,議員本是民國的新事物,是寄託「共和」的關鍵所在。梁氏所見卻是:前門火車站,每當召開國會,各省議員下火車時,各政黨工作人員就會在火車站前,樹起本黨招待處招牌,竭力將議員拉扯至本黨安排的招待所中。梁濟說,各黨拉扯議員的樣子,如何「上海妓女在街頭拉客人」。議員們前呼後擁先住到甲黨招待所,拿了好處與紅包,承諾投該黨之票,再前呼後擁住到乙黨招待所,又拿一份好處與紅包,答應投該黨的票。拿了所有的好處後,最後將票投給自己。




梁濟承認,政治風俗的敗壞,並非始於民國,清末即已如此。但梁濟對民國,本抱有極高的期望:





「若民國有人提倡正義,注重民生,漸漸向好處做去,則世道有人補救維持,不至於黑暗滅絕。」




現實粉碎了他的期望:





「奈民國以來,專尚詭謀,不由正義,自上下下,全國風行,將使天理民彝喪失凈盡,至全國人不知信義為何物」。




故此,梁濟如此定義自己的死:





「雖可以謂之殉清,亦可以謂之殉中國」。




積水潭的漣漪,終究只是漣漪,而非巨浪。1918年的這場自沉,迅速湮沒於嘈雜的時代,如同沒有發生過。




「這個世界會好嗎?」




梁濟人生最後的問題,沒有答案,也沒有迴響。







長按二維碼

,關注「短史記」微信公眾號(微信id:tengxun_lishi);

無法長按二維碼,請在微信中直接搜索「

短史記

,可以獲取更多靠譜的歷史資訊。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這個世界會好嗎?
五十年代至今,中國有多少湖泊被殺死? | 短史記
虛偽諂媚的司馬懿,能否被拍得正氣凜然? | 短史記
五十年代至今,中國有多少湖泊消失和萎縮?
五十年代至今,中國有多少湖泊被殺死?

TAG:短史記 |

您可能感興趣

這個世界會好點嗎?會的!
如果貓消失了,這個世界還會好嗎?
你真的了解這個世界嗎?
這個世界就沒有好人
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妖怪嗎?
這個「猷」字,你會讀么?
「這個年代誰還會寫情書啊?」
馬雲說:這個世界上哪幾個靠遊戲真會成功的
馬雲說:「這個世界上哪幾個靠遊戲真會成功的」
看了這個,你還敢網戀嗎?
有了這個中國歷史朝代順序你就不會記錯了
這個世界存在「上帝」嗎
薔薇泡沫※對這個世界敞開雙手,這個真誠的你,會嚇誰一跳?
希斯·萊傑逝世十周年!你還記得這個小丑嗎?
你初次來到這個世界的故事,竟然這麼令人好笑!
難道我們不忙點什麼就會成為這個世界的棄兒?
和尚一個人在房間會不會吃肉?絕世高僧回答了這個最世俗的問題!
這個冬天好用又好看的杯子,只愛用這7款!
這個世界真的惡意滿滿嗎?
哪個星座是個愛情的執著者,不管這個世界變成怎樣,對愛的專一永遠也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