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長城非好漢?衛國路徑千萬種,為何明朝獨愛修長城?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國明朝,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大一統王朝的序幕。
(圖)明朝紫禁城
朱元璋稱帝的同時,明朝著名將領徐達、常遇春正率領25萬明朝大軍揮師北上,驅逐元朝統治者。身在大都的元順帝預感不妙,在明軍還未到達時就已經溜之大吉。明軍順利佔領大都,宣告了元朝的結束。
收復大都後,為了穩固北方防線,朱元璋令明軍不斷進行北伐,對北元進行猛烈打擊。但是元朝以游牧民族起家,居無定所,明朝的打擊雖然猛,但是對北元的遊盪無能為力,也就無法徹底根除北元殘餘勢力。而當明軍南撤時,北元各部又重心集結大軍,開始「敵退我進」了。
針對這抓狂的狀況,朱元璋決定在漠南地區設置衛所的同時,大力修築邊牆,也就是長城。
(圖)漢家王朝軍隊
明朝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它的武力值一開始就很強,特別是對於蒙古這樣的游牧民族。而不是像漢朝那樣卧薪嘗膽百餘載,像唐朝那樣奮發圖強兩代人。但是明朝卻也是一開始就修築長城用來國土防衛的。要知道,長城一直是防禦的姿態,是封閉的象徵,多年前一些歷史學家還將明朝稱為「牆內的王朝」。
而在朱元璋時代,長城的修建就已經開始了,這項巨大工程前後二百多年。今天我們看到的萬里長城,就是明長城的歷史遺存,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蹟之一。
那麼,明朝為何鍾情於修長城?是無奈還是另有他因?
(圖)明長城遺址
1、宗王出鎮制度的崩潰:我不做藩王好多年
分封制的死灰復燃是明朝的另一大特色。朱元璋在收拾了一干功臣之後,猛然發現清凈的朝堂中,竟沒有帥才捍衛大明的北方疆土,這時的朱元璋想到了一幫人。
朱元璋自由父母雙亡,吃盡了苦,受盡了累,養成了極端的性格。做了皇帝後,朱元璋信任的人,除了馬皇后,就是自己的一乾兒子,畢竟有血緣關係。
(圖)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吸取前朝王爺在京一旦事變就被一鍋端的教訓,將自己的兒孫分封到各地鎮守,起到為大明開疆拓土、拱衛中央的作用。其中九個兒子被分封到北方邊境,分別是秦王(西安)、晉王(太原)、燕王(北平)、谷王(宣府)、肅王(甘州)、遼王(遼陽)、寧王(大寧)、代王(大同)、慶王(寧夏)。史書記載:「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險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制命,勢匹撫軍,肅清沙漠,壘帳相望。」意思就是讓他們擁兵對抗蒙古,保衛社稷,稱為「宗王出鎮制度」。
可以說,這一制度在當時的情況下恰如其分。朝中無大將,有也不信任。自己的兒子朱元璋當然放心,而且為了好好表現,各藩王莫不上下用命,以一當十。
(圖)靖難之役,朱棣起兵
但是「靖難之役」還是發生了。這次動蕩雖然對內地造成的損失不大,但是卻極大地改變了明朝的北部國防形勢。首先,起兵者為朱棣,這位燕王是北方九王中最強悍的力量之一。現在他去南方爭皇位去了,北元不趁機南下搶一把,實在對不住自己。而且,朱棣造反時還軟禁了另一強——寧王朱權。不僅是朱權被扣,連投誠過來的兀良哈三衛,即朵顏三衛也被抽走去靖難了,這幾年北部的國防基本是空了。
1402年,朱棣「靖難」成功,登上皇位。作為一個篡位的藩王,朱棣對兄弟的猜忌再創新高。建文帝沒有完成的削藩政策,在朱棣手中完成了。
(圖)明成祖朱棣
削藩之後,各王爺都被趕到南方軟禁。北部的國防比靖難那會兒還空虛,而且此時的都城還在南京,這就很尷尬了。朱元璋時代在長城以北的開平衛、東寧衛、大寧衛等,通過屯田等逐漸站穩腳跟。但是在朱棣時代這些塞外的衛所逐漸力不從心,特別是開平衛。
為了報答朵顏三衛的支援,朱棣將開平衛周邊土地相贈。1430年,明宣宗放棄孤懸塞外的開平衛,衛所內遷至獨石口。至此,明朝在塞外再無立足之地,國境線不得不縮至長城一線,明朝只能依託長城抵禦蒙古的南下進攻。北京,成了大明的國門。
(圖)明朝中期疆域
2、北元的詭計:我是打不死的小強
元順帝放棄大都無疑是明智的選擇。
元順帝北遁後史稱北元,這並不是兵敗後落荒而逃。相反,退回蒙古高原的元朝軍隊雖然放棄了中原,但實力未損,通過戰線收縮,此時的元軍更像是一個縮脖子的毒蛇,正在準備對遠道而來的明軍做出致命一擊。
蒙古高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天堂。作為遠道而來的客人,明軍的進攻非常吃力,如果沒有徐達、常遇春以及後續藍玉這樣的名將,明朝很難取得對北元征伐的勝利。
(圖)明朝名將徐達
但是勝利有怎麼樣呢?打死了這一批,還會有下一批,蒙古人也很難徹底根除的。怎麼辦?事實上,從戰國時代開始,這一片高原從來就沒有消停過。匈奴走了還有鮮卑,鮮卑南下了還有柔然,柔然瓦解了又是突厥、回鶻等最後才是蒙古,因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很難被徹底消滅。
蒙古不能徹底被清除,但是明朝的子民不能不過日子。而拿鋤頭的農耕文明一般是干不過拿刀的游牧民族騎兵的,所以明朝需要一道牆,將中原子民徹底保護起來。
(圖)蒙古軍隊
千百年來,中原王朝不斷對耕地進行改良,包括草原上的土地都被改造成了農田。因此農牧分界線不斷北移,直到越過長城深入蒙古高原。但是很快,明朝氣候變冷,在長城以北屯田壓力越來越大,農牧分界線不得不再次南移,最後穩定在長城一線。因此,長城的作用開始重要起來。
長城的修築除了是遲滯敵人騎兵的利器,還有個最大的作用,即囚籠,對蒙古的囚籠。逃回蒙古高原的北元人匆忙之下只帶著玉璽跑了,連吃飯的鍋都沒帶。很快他們發現,自己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地被伺候慣了,不僅不會做飯了,也不會做鍋了。無奈之下,他們提著刀南下搶明朝的。
(圖)綠色部分為農牧分界線
但是這不是長久之計啊,最好的方式,其實還是貿易,公平交易,童叟無欺。也就是說說,但是作用是巨大的。蒙古人不需要提心弔膽因為搶一口鍋丟了小命。而明朝也找到了剋制蒙古的另一種方法——經濟封鎖。
因為長城萬里長,不是所有地點都可以走私的。想要出關貿易,可以,但需要從我這個隘口過,而一旦我心情不好,不讓你交易,這就是赤裸裸的經濟制裁了。蒙古草原除了和明朝,剩下的三個方向都令人絕望。
作為掌控關口鑰匙的人,明朝成為長城的最大受益者。
(圖)明軍長城作戰
作為明朝北方國土防禦的重中之重,長城的巨大作用不可替代。
文|趙裔儒臣:歡迎關注!讀史使人明智,期待與君一起探討精彩的歷史!


※「天子守國門」真相!那些年,我們差點把無奈當成了勇敢!
※盛世之下喪權失地!為何國力已是極盛,明朝卻選擇放棄大片國土?
※大難來臨各自飛?西夏被蒙古吊打,金國作為保護國為何見死不救?
※大難來臨各自飛?西夏被蒙古吊打,作為宗主的金國為何選擇見死不救?
※不要鼓吹宋朝「經濟戰」了好嗎?宋朝不是王者!歲幣不是榮耀!
TAG:趙裔儒臣 |
※不到長城非好漢!多少人曾心懷長城夢?
※不到長城非好漢,好漢需闖長城十三關,你闖了幾關?
※不到長城非好漢,到了長城我就是女漢子!
※不到長城非好漢
※「不到長城非好漢」,多少人想親眼目睹長城的絕色
※秦始皇修萬里長城有沒有用?西方學者直言:長城害慘了歐洲!
※毛主席曾經說過不到長城非好漢,藍天下的北京八達嶺長城。
※長城長,憶長城,到甘肅尋訪戰國秦長城!
※古代萬里長城到底有何作用,為何西方學者說長城害慘了歐洲?
※長城有用嗎?秦漢長城專門進攻,修到匈奴家門口,明長城才是防守
※長城 真的沒有作用嗎?不要人云亦云,長城曾守衛華夏千年
※古羅馬四大長城:加起來也沒中國長城長,一條自豪地稱為千里長城
※千古絕對!上聯:長城長,萬里長,萬里長城長城長又長,下聯經典到爆!
※不到長城非好漢!DC《海王》女主游長城,海王在幹嘛?
※劉力:不到長城非好漢
※誰說中國長城沒有用?西方學者:長城害慘了歐洲!
※長城故事:英國花甲夫妻的慢騎之旅,從哈德良長城到中國長城(一)|長城小站
※霍金首次訪華堅持登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
※「長城無用論」到底靠譜嗎?中國長城讓西方人哀嘆:它害慘了歐洲
※長城故事:英國花甲夫妻的慢騎之旅,從哈德良長城到中國長城(二)|長城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