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軍師聯盟——歷史上那些濟世安邦的帝國二把手3

大軍師聯盟——歷史上那些濟世安邦的帝國二把手3

大軍師聯盟——歷史上那些濟世安邦的帝國二把手(3)

房謀杜斷——房玄齡、杜如晦

房玄齡

房玄齡

「輔相文皇功居第一,遺表之諫精忠貫日」

房玄齡(公元579年-公元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以字行於世,唐初齊州人 ,房彥謙之子。

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後,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典管書記,是李世民得力的謀士之一。

房玄齡

武德九年,房玄齡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貞觀十一年封梁國公;貞觀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齡病逝,謚文昭。

房玄齡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

《晉書》

《晉書》

因房玄齡善謀,而杜如晦處事果斷,因此人稱「房謀杜斷」。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新唐書》本傳對房的評價是「玄齡當國,夙夜勤強,任公竭節,不欲一物失所。無媢忌,聞人善,若己有之。明達吏治,而緣飾以文雅,議法處令,務為寬平。不以己長望人,取人不求備,雖卑賤皆得盡所能。或以事被讓,必稽顙請罪,畏惕,視若無所容」。

杜如晦

杜如晦

「識量清舉,神彩凝映,德宣內外,聲溢廟堂 。」

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長安)人。唐朝初年名相。

杜如晦早年曾在隋朝任滏陽尉。隋朝末年,成為秦王李世民帳下重要參謀,李世民征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杜如晦為其籌謀劃策,運籌帷幄,深為時人所敬服。

杜如晦

李世民建立文學館時,用杜如晦為從事中郎,為十八學士之首。玄武門之變時,杜如晦與房玄齡參與策劃,事成之後,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即位後,杜如晦獲封蔡國公,累遷尚書僕射,與房玄齡同心輔政,為唐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房玄齡善謀,而杜如晦處事果斷,二人因此被稱為「房謀杜斷」。後世將杜如晦與房玄齡作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杜如晦病逝,年四十六。追贈司空、蔡國公,謚號「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繪像於凌煙閣,位列第三。

杜如晦死後,李世民下詔書於著作郎虞世南說:「我和杜如晦之間情義深重,今杜如晦不幸病逝,追念他以前的舊功,我非常傷心,希望你體會到我的意思,為杜如晦製作碑文。」

虞世南書孔子碑

杜如晦碑已損毀,此為虞世南書孔子碑

斗南一人——狄仁傑

狄仁傑

「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

狄仁傑(公元630年-公元700年),字懷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

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他在營州之亂時被起複,並於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狄仁傑

久視元年(公元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於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唐朝復辟後,追贈司空、梁國公。

武則天非常敬重狄仁傑,常尊稱他為國老,從不直呼其名,對他的退休請求始終不予批准。她不讓狄仁傑行跪拜之禮,道:「每當看到您跪拜的時候,朕的身體都會感到痛楚。」此外,武則天還免除狄仁傑晚上在宮中值班的義務,並告誡官員道:「如果沒有十分重要的軍國大事,就不要去打擾狄公了。」 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痛哭道:「朝堂空矣!」此後,朝廷沒有大事不能決斷,武則天都會想起狄仁傑,嘆道:「老天為什麼要這麼早奪走我的國老。」

狄仁傑雕像

公園狄仁傑像

狄仁傑任相期間,先後舉薦荊州長史張柬之、夏官侍郎姚崇、監察御史桓彥范、太州刺史敬暉等數十人。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唐代名臣。曾有人對狄仁傑道:「治理天下的賢能之臣,都出自您的門下啊。」狄仁傑卻道:「舉薦賢才是為國家著想,並不是為我個人打算。」後世遂用「桃李滿門」、「桃李滿天下」比喻一個人學生眾多,到處都有。

布衣宰相——李泌

李泌

「衣白山人再造唐,謀家議國慮深長。」

李泌(音bì)(公元722年—公元789年4月1日),字長源。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學者、政治家、謀臣,為南北朝西魏時「八柱國」李弼的六世孫。

李泌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為南嶽第欽賜的隱士。天寶中,自嵩山上書論施政方略,深得唐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東宮屬官。為楊國忠所忌,歸隱名山。安祿山叛亂,唐肅宗即位靈武,召其參謀軍事。又為幸臣李輔國等誣陷,再次隱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又屢為權相元載、常袞排斥,外出任官。唐德宗時再次入相,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封鄴縣侯,世稱李鄴侯。

李泌

貞元五年(公元789年),李泌去世,年六十八。獲贈太子太傅。李泌博涉經史,精究《易象》 ,善屬文,尤工詩。有《李泌集》二十卷 ,己佚。《全唐詩》錄有其詩。

鄴候書院

李泌隱居處

李泌多次參與宮室大計,輔翼朝廷,運籌帷幄,對外策劃戰略,配合郭子儀等各個將領的步調,使其得致成功,也可以說是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天下的重要人物。只是因他一生愛好神仙佛道,被歷來以儒家出身、執筆寫歷史的大儒們主觀看法所摒棄。說到他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善於運用黃老撥亂反正之道的作為,實在是望之猶如神仙中人。

大宋脊樑——寇準

寇準

「萬古忠魂依海角,當年枯竹到雷陽 。」

寇準(公元961年—公元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改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歷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後兩度入相,一任樞密使,出為使相。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 (公元1023年),病逝於雷州。 從積極抗敵到澶淵之盟,寇準功冠朝臣,朝野上下有目共睹。

寇準

寇準做宰相,選拔人才不講門第,喜歡進用出身貧寒而有真才的人。御史台是專門批評朝政得失的機構,每當御史台官員有缺額時,他就讓平時具有批評精神的人去擔任。

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示意圖

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宋仁宗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謚「忠愍」,復爵「萊國公」,追贈中書令,仁宗親篆其首曰「旌忠」。故後人多稱「寇忠愍」或「寇萊公」。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

士林領袖——范仲淹

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公元989年8月29日-公元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措施。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

范仲淹治理國家崇尚忠厚,勤政愛民,深得百姓愛戴。范仲淹戍邊西北時,邠州、慶州的百姓和眾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懸掛他的畫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後,聞知消息的人無不扼腕嘆息,羌部族的數百首領,像孝子一樣放聲痛哭,並齋戒三日以後才離開。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范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淪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即使在擔任地方官時,他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岳陽樓

天下第一樓——岳陽樓

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作為宋學開山,他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並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一生孜孜於傳道授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園未立」,居無定所,臨終《遺表》一言不及私事。

變法圖強——王安石

王安石

「變法興亡事,豈有成敗人!」

王安石(公元1021年12月18日-公元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 ,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哲學上,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王安石變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增強對外防禦,對內彈壓的能力,以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從新法次第實施,到新法為守舊派所廢罷,其間將近十五年。在這十五年中,每項新法在推行後,雖然都不免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國強兵」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變法的強兵措施扭轉了西北邊防長期以來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

王安石手跡

王安石手跡

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在王安石指揮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吐蕃,收復河、洮、岷等五州,拓地兩千餘里,受撫羌族三十萬帳。這是北宋軍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也是兩宋時期漢民族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作戰時,北宋朝廷開疆拓土、大展神威而大獲全勝的唯一戰例。

王安石變法失敗了嗎?如果成功的話,能不能富國強兵?「靖康之恥」可以避免嗎?——畢竟歷史不容假設,變則通,不變則亡。竊以為變法乃是事關國家興亡的大計,是不能簡單的以成功或是失敗來概括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妥妥帖木兒 的精彩文章:

大軍師聯盟——歷史上那些濟世安邦的帝國二把手2
史上神化最嚴重的五個人,諸葛亮真不能算——劉基篇
大軍師聯盟——歷史上那些濟世安邦的帝國二把手1
史上神化最嚴重的五個人,諸葛亮真不能算——宋江篇
史上神化最嚴重的五個人,諸葛亮真不能算——呂布篇

TAG:妥妥帖木兒 |

您可能感興趣

軍師聯盟之大軍師司馬懿,「等」出來怎樣的西晉王朝?
曹魏五大軍師
三國東邪說|三國最強十大軍師?孔明非第一,郭嘉難進前三!
三國一共有三大軍師,蜀國有諸葛亮,魏國有郭嘉,東吳的是誰
從《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看真實司馬懿
佛系駕駛《咖啡廳賽車手》、三國TCG《隆中對:我是大軍師》
歷史洪流中的司馬懿究竟是什麼樣的?從《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說起
大軍師司馬懿
中國史上5大軍師評選,誰是千古第一神人?
三國機密:楊修司馬懿的第一次較量,仲達不愧是三國第一大軍師
中國古代10大軍師,皆是智慧楷模!
古代社會的三大軍師,姜子牙、劉伯溫上榜,第一無可爭議
劉備請卧龍,曹操請司馬 三國兩大軍師出山趣事
三國四大軍師排名榜,龐統、周瑜墊底,網友:第一竟然是他?
我國古代5大軍師,諸葛亮上榜,第一被封百家宗師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五大軍師,諸葛亮只能排第三,第一無人不服
亂世三國之大軍師,智策堪比諸葛亮,計謀不輸司馬懿
三國最強十大軍師?諸葛亮力壓司馬懿,鬼才郭嘉難進前三!
《真三國無雙8》追加IF劇本四大軍師服裝演示公布!
中國古代公認的四大軍師,諸葛亮僅第二,第一72歲才當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