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的第一場電影
就這一兩天,一直在想:人生至此,我看得第一場電影究竟是什麼呢?
問「究竟」,是因為做夢、寫東西、做題、看電影……每一個停歇的順當,都會閃現出第一次看電影時的場景。
七八歲的夏天,剛回到父母身邊,頭伏天還這麼熱,中午沒人敢出門,地皮烤得噼里啪啦響,外頭春灶上,母親煮一大鍋綠豆水,木柴零星蹦出點火,知了嗓子燒啞了,伏在樹上休養生息,羊群口乾舌燥,蜷縮在蔭涼處避暑,透過竹簾,陽光掃射進來,地上星星點點的影子。我、母親、兄弟姐妹躺在炕上午睡。
要等到太陽快落山,山路上才有牛「哞哞」的勞作聲,清泉石上流,活水敢從地底下滲出來。晚飯時分,村口喇叭滋滋響,校長咳嗽兩聲,全村的鍋沿飯碗里,瀰漫著他清嗓的聲音:「我說,那個,縣上放電影的來了,吃完飯想看電影的到學校來。」
我之前寫過,在最後抽絲剝繭的敲問中,我終於弄明白中國農村衰落的重要標誌——不是年輕人的離開,不是城鎮化的加速推進……而是學生的出走,小學的荒蕪,教育的失語。一個村子最重要的生命力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千年習慣,而是每個寒冬酷暑的清晨,學校喇叭里的《上學歌》貫穿全村,母親叫醒孩子,三兩同伴在家門口等待朋友一起走,每個春夏時令第一堂的朗讀課。
孩子們咿呀學語、課間玩耍、兒童節表演節目、打架被罰站、期末考試張貼排名……孕育著一顆顆火苗,每家每戶都在希冀它們成長。城鎮化浪潮的推進,首先反應的是孩子的教育,「鄉村教師水平不行、師資流失嚴重、學生人數逐年下降」,這些連鎖現象是父母們看到城市的基礎教育之後,將孩子帶離農村的後果。
當然,這是我人生第一場電影之後五六年的事了。在當年,學校依然是整個村子的「文化重地」,緊挨著的是村委會辦公室——「全村權力重地」,可見其重要性。
校長廣播之後,每家每戶便互相招呼,母親們站在新壘的土牆兩側問:「你們去不去啊?相跟上(一起走)?」夜幕降臨,邊際最後一絲彩霞收起來,全村老老小小出動了,父母們打著手電筒,小青年趁黑吹口哨、假裝高聲說黃色笑話,孩子們來回跑、打鬧、哭笑,爺爺奶奶們拄著拐杖噠噠響,手背放在身後,握著一個軍綠色的小馬扎。晚風穿過樹梢,花草樹木的水汽飄在空中,一聲聲的快樂在山谷回蕩。
學校院子里圍滿了人,放映師架起一個會轉動的鐵盤,再把箱子里的帶子倒騰上去,「啪」放映燈亮了,對面巨大的白布上閃現出人的畫面,放映師左右調整,鐵盤一圈圈轉動,燈晃得發熱。後來我才知道那是膠片放映機(題圖)。
「好了,娃娃們不要亂跑,不要動,王老師你把學校院牆上的燈關了。」夏日夜晚的露天電影,一束光從鐵盤處打出來,長腿蚊子、飛蛾聚光飛舞。
母親們坐在中間聊妯娌之間的那點事,父親們站在後排抽煙,孩子們左右跑啊、跳啊被呵斥制止,爺爺奶奶熬不住,看一會兒就擺擺手「就那麼回事」,提前離席……電影成了生活的背景板,聊天嗑瓜子間隙,才偶爾看上一眼。
我一直想不起來電影是什麼,只清晰記得兩個畫面。
一個是一對異族男女在山洞中做愛,男人的手剛要伸進女人的下半身時,院子里響起一片尷尬的「正常氣氛」,村裡男人們陰陽怪氣地站在後面「誒~誒~哈哈哈」,以毒攻毒,強裝鎮定,女人們坐在旁邊互相交頭接耳、沒話找話,小孩子們不被允許觀看這類場面,在家看電視,母親會匆匆換台,而在露天現場,她們會拉著你的頭轉過身來,尤其女孩子,直接盯著白幕,會被訓斥不道德,男孩們模仿聲音,或者嘻嘻哈哈則會被定義成「下流」。電影講了什麼,我並沒看懂,但是大人們這種為了強裝正常而顯得滑稽的場面,卻讓我順帶著記住了這個電影瞬間。
另一個畫面是電影快播放結束,水汽上來,夜裡開始冷了,大人們陸陸續續收拾東西準備回家,放映員在鐵盤轉動的暗光里哈欠連天。電影最後,女主角一身白衣,從山腰懸崖處的雕龍白玉圍欄前一躍而下,張開雙臂,飛向雲海。母親扯著我:「走了走了,趕緊跟上你爸,往頭了走。」按照時間說,大約也才夜裡十點多鐘,但對於農家人,這個時間「狗都睡著兩回」,早該家去了。
月亮早就升起了,十點鐘正是「月當午」,滿月的時候,銀輝灑在大地上,螢火蟲夾起尾巴上的光,手電筒早在「囊中羞澀」,周圍星辰暗淡。
相約一起回去的母親們要一路聊天到門口,誰誰誰家的新媳婦不好相處,誰誰誰家的婆婆脾氣差,哪哪哪的老婆是買來的、瘋了,哪哪哪的一家幾口人去年冬天燒爐子被悶壞(死)了……一路聽得心驚膽戰;父親們檢查院子內外的柵欄,收回下午磚牆上的水泥用具,抵了門,鑽進被窩也睡了。
我在做音樂行業的時候,回憶起我4歲學前班,第一次上音樂課,二三十人,和兩三個「高」年級一起,老師在牆上畫五線譜,對著譜子教我們唱「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我寫不出來東西的時候,換換腦子寫起自己童年時代,鑽進黑暗的雜物間,窩在鋪滿灰塵的舊沙發里,一本一本翻閱爺爺讀冬書剩下的舊字帖、半月刊、故事會、一沓沓準備燒掉的舊報紙……我經常想,我成年後的第一個四年,瘋狂泡在圖書館裡囫圇吞棗般、報複式的閱讀,大約來自我匱乏童年對文字的渴望。
但是這一個多禮拜我始終想不起來,閃現在我腦海中,第一次的電影到底是什麼?明明覺得很熟悉,我在近幾年一定看過,但是確實不知道到底是什麼。
直到今天,下午和同學吃完飯看完一部新(爛)片,回來疲憊得躺在床上,胡思亂想的瞬間,忽然想起這兩個畫面的來源,綠色、竹林、異族、沙漠、山、一躍而下……李安、《卧虎藏龍》。
第一個畫面是羅小虎劫走玉嬌龍,裹在山洞裡的第一晚,因為一把梳子引發的愛戀。
第二個畫面是玉嬌龍站在武當山半腰的橋上,對羅小虎說:「許個願吧,小虎。」小虎閉著眼睛:「一起回新疆。」玉嬌龍一躍而下。
從來沒想到印象中的第一部電影是李安,是《卧虎藏龍》,是玉嬌龍。也從來沒想到童年時代里還有露天電影的印象。想到的瞬間又激動又興奮,趕緊爬起來寫下記憶和經過。
逼著自己順著片段回憶童年,從記憶中拼湊出過去完整的自己,算是我寫不出來的時候經常同自己做的遊戲——大概對於預防老年痴呆很有效果。
寫完這篇又打開《卧虎藏龍》看,才發現數字版的畫面幾乎是暗的,完全沒有白布燈光中的亮堂,玉嬌龍一躍而下的衣服是黛色里夾白色,而非純白色的。電影2000年10月13日在大陸上映,我大概過了一兩年坐在露天院子里看得膠片播放。
生活太多的蛛絲馬跡值得翻騰出來重新看看,要說這些記憶真得有什麼意義,大概是二十多歲的小草,想對七八歲的小草,在同一片不同的夏月天,打個招呼。
我懶,慢熱,後知後覺


TAG:酒家之書 |
※如果,人生是場電影
※看一場電影,體驗一場前世今生
※一起看的那場電影
※這有一場電影邀你做主角
※這周末,我「奉旨」看了兩場電影
※林彪生前看過的最後一場電影,女主角絕代佳人!
※開心一刻:人生就像一場電影,有的人演警察,有的人演小偷。總要有人演小偷
※這是一場電競與「它」的浪漫邂逅
※生活其實就像一場電影,我們都是自己的導演
※重啟後的《古墓麗影》讓我在電影院里打了一場電子遊戲!
※嗨鏡H2移動影院,讓我在家靜靜的看一場電影
※每個人的愛情都是一場電影,電影結束,我只是你的一個片段而已?
※年初四,看了一場電影
※畫筆下的小城故事,每一幅都猶如一場電影
※鶴壁:萬人同看百場電影 場面難得一見
※開學第一天,讓我們先約一場電影!
※與小宅一起看場電影吧
※別擔心,只是一場電影
※這是王力宏演的最好的一部電影,一出場電影院都是尖叫聲,網友:沈騰面兒真大
※這個周末,我們想和你看場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