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秋左傳》通讀通解——襄公31(下)

《春秋左傳》通讀通解——襄公31(下)

七 印段如楚

鄭國子皮派印段到楚國訪問,實際上是前往楚國納貢。根據弭兵大會以來,中原諸侯小國「交相聘大國」,就是本來屬於晉國為盟主的諸侯小國不僅要按時朝拜晉國,也要按時朝拜楚國。反之,屬於楚國為盟主的諸侯小國不僅要按時朝拜楚國,也要按時朝拜晉國。可見當時小國是受大國欺凌的。但僅僅是送點禮品總比戰亂強得多。所以諸侯小國按「弭兵大會約定」行事。但是鄭國要去朝拜楚國,先和自己的盟主晉國打招呼,是守禮。

左傳這一小節,還傳遞出一個信息。子皮已經將權力移交給子產了。他怎麼還指揮大夫行事?其實,子皮還未完全將鄭國的政權交給子產,一個原因是子皮擔心子產還不足以掌握政治均衡勢力,一個是古人講究循序漸進。本年,將出現子皮完全交政權給子產的流芳故事。

八 莒棃比公被兒子殺死

莒國的莒棃比公,讀者不陌生,在襄公16年,由於邾國和莒國「使者來往齊國、楚國之間」。諸侯合力拘捕了邾宣公、莒棃比公。那時候還沒有「弭兵大會」盟約,你竟敢一會兒投向楚國一會兒跑回晉國聯盟!於是聯盟軍隊將邾宣公和莒棃比公抓起來了,給個教訓!

這個莒棃比公有兩個兒子——去疾及展輿。開始立了展輿做太子,緊接著又廢之。棃比公性格很不好,為人暴虐,國人擔憂他的性格。被廢的太子就依靠國人攻擊他,毫不猶豫殺了自己老爹,自立為莒國國君。莒棃比公的另一個兒子去疾逃奔到齊國,他為什麼逃亡到齊國?因為他的母親是齊國女子。而展輿呢,是吳國女子所生。

《春秋》記載「莒人弒其君買朱鉏」,意思是罪在莒國國君。

此時的莒國所在地,就是今天的山東莒縣。去山東莒縣,依稀有古老的春秋背影。特別是那顆4000年的銀杏樹,讓人浮想春秋。更讓人能夠切實觸摸到歷史的,是在銀杏樹下,南朝的劉勰為人類寫出了不朽的《文心雕龍》。

九 屈狐庸代表吳國訪問晉國

襄公29年時,吳國的公子季札訪問了中原諸侯國,有「季札觀樂」。現在,吳國國君派屈狐庸聘於晉,目的是全面打開兩國的建交通路。這個屈狐庸就是楚國那個申公巫臣和夏姬的兒子。當初楚國因為申公巫臣和夏姬遠走高飛,就殺了巫臣的家族。巫臣曾經寫信給楚國,聲言:「必報復」!從那以後,巫臣念念不忘結交並培養楚國的敵人,吳國就是其中一個。巫臣幫助吳國訓練軍隊,將楚國的先進作戰技術也傳授給吳國軍隊。特別是在成公7年的時候。巫臣將自己的兒子屈狐庸留在吳國,一方面是有人質的意思——讓吳國更加相信自己。另一方面,他為了楚國的滅族之仇。

現在,屈狐庸——申公巫臣和夏姬的兒子,已經長大。並在吳國做了外交官。此次他代表吳國訪問晉國,目的是全面打開兩國的友誼道路,內在目的是團結晉國以及中原諸侯國。然後對抗楚國。

到了晉國,趙武問屈狐庸「延州來季子最終能立為國君嗎?從前進攻巢地死了諸樊,看門人殺了戴吳(餘祭),上天似乎為季子打開了做國君的大門,怎麼樣?」

屈狐庸回答:「沒有立。這是兩位國王的命運,不是為季子打開做國君的大門。若上天所啟,是為了現在的國君吧!他很有德行而懂得分寸。他的德行不失百姓,他的分寸不失失理。如今,我們的百姓親附國君,國內萬事秩序井然,擁有吳國的人,一定是現今的吳王。而吳國的終止也是終止在他的子孫。至於您說的季札先生,他是一個保持節操的人,雖然他應享有國家,也是不願做國君的。」

不難看出,屈狐庸這番話說得義正辭嚴又很巧妙。需要補充一點,屈狐庸說「吳國的終止也是終止在他的子孫」這話在當時不是壞話,當時人們的觀念是認為國家和人的生命都是有盡頭的。最好的結果是,即使到了盡頭,也是吳國的子嗣。

十 衛國北宮佗稱讚鄭國卿大夫

衛國君臣到來,鄭國的卿大夫們有禮有節——鄭國的子羽作為外交接待。馮簡子和游吉迎接客人。十二月,北宮文子也就是北宮佗,輔助衛襄公朝拜楚國,也是因為「弭兵盟約」的「交相拜」。可看的出在「弭兵大會」之後的幾十年和平里,諸侯國互相來往多於春秋的任何時期。

衛襄公和北宮佗去楚國,路過鄭國。鄭國就派印段到棐林去慰勞他們。棐林即今河南新鄭縣。鄭國印段見到衛襄公和北宮佗依照聘問的禮儀,使用慰勞的辭令。贏得了衛國君臣的讚譽。於是北宮佗輔佐衛襄公進入鄭國國都聘問,以示友好。

拜會結束,北宮佗對衛襄公說:「鄭國很有秩序,這是世代福氣啊,這樣的國家不會有大國來討伐他的!《詩》說:『誰能耐熱,不去洗澡。』禮對於政來說,就好像熱天有沐浴。用清涼的水洗濯身體以清除燥熱,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

北宮佗這段話,看似平常。聯想到鄭國在過去朝晉暮楚,不斷有大國討伐。現在,鄭國完全扭轉了這個被動局面,左傳用北宮佗的話道出了春秋大義的秘密。

子產執政以來,選賢任能。馮簡子能決斷大事。游吉不僅外貌秀美內在也有文采。子羽能了解四方諸侯的政治文化,更了解諸侯大夫的家族姓氏、官職爵位、地位貴賤、才能高低,他還善於辭令。裨諶這個人能出謀劃策,但是謀劃野外的事就正確,謀劃城裡就事就不太得當。

所以,鄭國每逢外交事宜,子產就詢問子羽,並讓他準備外交辭令;子產和裨諶一起坐車到野外去籌劃鄙野百姓之事;有什麼需要決斷的事情,子產就告訴馮簡子,讓他決定;擬定好計劃之後,子產就交給子太叔去執行。

所以,此時的鄭國交往諸侯應對賓客,很少有把事情辦壞的時候。這就是北宮文子所說的「禮」,禮包含著治國的無私的正確思想。

讀左傳此節,可參閱《論語》:裨諶草創之,丗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楊伯峻先生說,左傳的記載和論語不同。那麼換種思維——不拘泥細節。二者的精神是一樣的。

十一 子產不毀鄉校

不能將「鄉校」理解為今天的「鄉村學校」,春秋時能稱「鄉」就是大城市了,按照周制,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周禮·地官·大司徒》里說:「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賙(zhou1救濟);五州為鄉,使之相賓。」。所以,這裡記載的「鄉校」是鄭國都城內的學校,春秋時的教育系統是不對平民開放的,能去這個「公共場所」議論政事的,定是「國人」,即區別於「鄙人」的居住在城裡的人。

根據孟子記載,學校的名稱在各個朝代稱謂不同,夏代稱「校」,殷代稱「序」,周代稱「庠」,夏商周三代已經形成教育系統,這個系統在周代被繼承。那為什麼此時已是春秋,要稱「校」而不是「庠」呢?楊伯峻先生注釋說:「疑『國學』(今之大學)惟天子有之,諸侯惟庠、序、校而已」。楊先生也是懷疑,但沒有根據。

這個問題在我腦海很久,直到我在鄭州的偏遠農村,聽到一位很老的老人家說「學xiao2」,原來,他們說學習就是「學xiao2 習」。再參閱《尚書·盤庚》記載:「盤庚斆於民」,還有《尚書·說命》的記載:「惟斆學半」。可以得出《左傳》文本中的這個「校」相當於「斆xiao4」。於省吾在 《雙劍誃諸子新證·墨子三》一文中肯:「學,應讀作斆。」那麼,現在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楊先生對孟子的否定是錯誤的!《左傳》記載的「鄉校」就是「鄉斆xiao4」。唐代陸德明注釋:「鄭人謂學為校」。是當時鄭國本地人對「學校」的稱呼。

鄉校的問題關涉春秋時期的教育系統,那麼也必然涉及到春秋時期的「文化體系」和教學內容。此點請參閱本書第一部。

好了,回到正題。

鄭國人在鄉校里聚會、玩樂。看來鄉校是當時也是群眾業餘時間的「公共場所」。玩樂且談天說地,難免議論國家政事,估計是有一些不滿言論。然明給子產建議:「毀了鄉校怎麼樣?」這個然明就是鬷蔑,襄公24年時,他預言晉國程鄭之死。襄公25年時,子產曾向他諮詢為政舉措。如今然明已經成為子產的得力助手了。

子產是怎麼看待百姓議論朝政的?

子產說:「為什麼要毀掉鄉校?人們做完了事情到那裡遊玩,議論政事的好壞。他們說得對,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就改掉。這是我的老師。為什麼要毀掉它?我聽說忠善可以減少怨恨,沒聽說擺出權威能防止怨恨的。靠權威就能立即制止議論嗎?然而如果這樣,就等於防止河水一樣,大水來了,傷人必然很多,我不能挽救。不如把水稍稍放掉一點加以疏通,不如讓我聽到這些話而作為藥石。」

子產這番話留下了一個成語:「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學到這個成語很容易,學到子產的思想比較難。子產的執政思想不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和面子,而是謀求國民的願望實現。

然明說:「蔑從今以後知道了,您確實是可以成就大事的。小人實在沒有才能。若果行此,是鄭國的指導思想,有利於鄭國。豈獨有利於二三位大臣?」

孔子聽到這些話,說:「從這裡看,有人說子產不仁,我不相信。」看來當時諸侯間是有關於子產「不仁」的傳聞的。本年,孔子11歲。

十二 可歌可頌的政治家

子皮的家臣里有一個人叫尹何,子皮很喜歡,打算讓尹何擔任家族采邑之宰,管理采邑。子產擔憂:「此人太年少了,不知道能否勝任。」

子皮說:「這個人謹慎善良,我非常喜歡這個小傢伙。他不會背叛我。年少沒關係,讓他一邊學一邊干吧,慢慢就學會治理方法了。」

子產說:「不可以!我們去愛被人,就要對這個人有利。現在我的先生您愛一個人,就要把政權交給他。這就好像讓一個還不會用刀的人去切割,多半會傷到他自己!您這樣的愛,不是愛,是傷害而已!誰還敢請求您去愛他?您,對於鄭國來說,是棟樑。如果棟樑折斷椽子就會崩塌,那麼我也會被壓在下面。所以,我不敢不說實話。假如您有美錦,是不會讓不懂裁剪的人去練手的!大官大邑,是生命的庇護,而您竟然交給人去學習治理。美錦是有多的,但是大官大邑可就您一位。僑聽說,學,然後進入政治。沒聽說過拿政治來練手的。若果然如此,必然有危害。這就像打獵,只有熟練掌握駕車和射箭的技術,然後達成習慣,才能擒獲猛獸。假如連登車射箭都不會,肯定搞得車仰馬翻,哪還有閑暇考慮擒獲野獸?」

子皮聽後,讚歎:「對啊!罕虎我頭腦不靈光啊。我聽說君子懂得大的遠的,小人只懂得小的近的。我,是小人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知道慎重對待它,大官和大的封邑用來庇護自身,我卻疏遠輕視它。若沒有您這番話,我還不會醒悟!從前我說:您治理鄭國,我治理家族以庇護自身,就可以了。今天我知道這樣不行!從現在起,我請求,雖然是我家族的事情,也聽從您的意見。」

子產坦誠:「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好像面孔,我豈敢說您的面孔像我的面孔?不過我心裡覺得您這樣做是危險的,所以就把心裡話對您說了!」

子皮深切感到子產對於家國的赤膽忠誠,所以把政權完全交給了他。從此子皮再沒有插手鄭國的政治決策。子產因此執掌了鄭國的大權。

十三 衛國北宮佗在楚國談「威儀」的含義

衛國的衛襄公和北宮佗到了楚國。

北宮佗看見令尹子圍的做派很像國君,不可一世。此時的令尹子圍已經殺掉了蒍掩那樣的治國人才。掃清了他奪取政權的道路。所以志得意滿的樣子可想而見。

北宮佗對衛襄公說:「令尹子圍的做派像是國君,他將要有別的想法。雖然可以實現,但不能善終!《詩》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善終實在很難,令尹不能免於禍難。」

衛襄公問:「你怎麼知道?」

北宮佗解釋:「《詩》說:恭敬慎重使用威儀,它是百姓的準則。令尹的威儀都是做樣子做出來的,他沒有發自生命深處的修養和威儀,那麼百姓就沒有準則。百姓所不能效法的人,卻在百姓之上,就不能善終。」

衛襄公說:「好!什麼叫威儀?」

北宮佗回答:「有威嚴,然後能讓人害怕就叫做威,有儀錶而使人能仿效叫做儀。國君有國君的威儀,這種威儀由於正大光明而讓臣子敬畏而愛戴,並把他作為準則而仿效。所以國君能保有國家,美好的名聲永世長存。

臣子有臣子的威儀,其威儀固本守正。所以他的威儀讓下面敬畏而愛戴,所以能保住官職,保護家族並使家族和睦。按此順序往下都是這樣,上下互相鞏固。《衛詩》說:雍容賢雅的威儀,不容欺!這就道出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都各有各的威儀。

《周詩》說:『朋友互助成長,依靠威儀』!朋友之道也是互相以威儀。《周書》記載文王的德行,說:『大國畏懼其力量,小國懷念其恩德』。這就揭示了威儀讓人既害怕又愛戴的本質。

《詩》說,『無知無識,順天帝準則』,這是說那些沒有知識的民眾將天帝作為準則來仿效。殷紂王囚禁周文王七年,諸侯跟隨文王去坐牢,紂王害怕眾怒就把文王放回。這可以說是敬愛文王了,文王攻打崇國,第二次發兵,崇國就願意降服為臣,蠻夷們相繼歸服。這可以說是敬畏文王了。文王功業,天下贊誦而歌舞,這可以說是以文王為準則了。文王的措施,到今天還是法則,這可以說是仿效文王了。這都是威儀的作用。

所以君子在官位上使人敬畏他,施捨使人愛戴他,進退可以作為法度,應付得體,他的容貌舉止值得觀賞,做事情值得學習,行為值得仿效,聲音氣度使人高興,舉動有修養,說話有條理,用這些來對待下面的人,這就叫做有威儀。

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下)

鄭子皮使印段如楚,以適晉告,禮也。

莒犁比公襄公16年,邾國和莒「使者來往齊國、楚國之間」。諸侯拘捕了邾宣公、莒犁比公生去疾及展輿。既立展輿,又廢之。犁比公虐(為人暴虐),國人患之。十一月,展輿因(依靠)國人以攻莒子,弒之乃立。去疾奔齊,齊出(齊國女子所生)也。展輿,吳出也。書曰「莒人弒其君買朱鉏」,言罪之在也。

吳子使屈狐庸(巫臣的兒子)聘於晉,通路也。趙文子問焉,曰:「延州來季子(封延陵後又封州來。州來,在今安徽鳳台縣),其果立乎?巢隕諸樊(襄公25年諸樊死於攻巢),閽戕戴吳(餘祭,襄公29年被閽人殺),天似啟之,何如?」對曰:「不立。是二王之命也,非啟季子也。若天所啟,其在今嗣君(夷昧)乎?甚德而度,德不失民,度不失事。民親而事有序,其天所啟也。有吳國者,必此君之子孫實終之。季子,守節者也。雖有國不立。」

十二月,北宮文子(北宮佗)相衛襄公(衛獻公的兒子衛襄公)以如楚,宋之盟故也。過鄭,印段迋勞於棐林(河南新鄭縣),如聘禮而以勞辭。文子入聘,子羽為行人,馮簡子與子大叔逆客。事畢而出,言於衛侯曰:「鄭有禮,其數世之福也,其無大國之討乎!《詩》云:『誰能執熱,逝不以濯。』(《詩經·大雅·桑柔》)禮之於政,如熱之有濯也。濯以救熱,何患之有?」

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而辨於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為辭令;裨諶能謀,謀於野則獲,謀於邑則否。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乃問四國之為於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北宮文子所謂有禮也。(參《論語》:裨諶草創之,丗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鄭人游於鄉校(鄉之學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詩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以論執政。然明(即鬷蔑,襄公24年,他預言晉國程鄭之死。襄公25年子產曾向他咨詢為政)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孔子此時11歲)

子皮欲使尹何(子皮的家臣)為邑(管理采邑,家采邑之宰)。子產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願(謹慎善良),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代詞,代尹何)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子產曰:「不可。人之愛人,求利之也(愛一個人遂求對這個人有利)。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於子?子於鄭國,棟也,棟折榱(cui1房屋椽子)崩,僑將厭焉,敢不盡言。子有美錦,不使人學製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製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美錦多,大官大邑可就您一位)?僑聞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參《論語》:學而優則仕)。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獵,射御貫(通「慣」。熟練學習才能形成習慣)則能獲禽;若未嘗登車射御,則敗績厭覆是懼,何暇思獲。」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聞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不用美錦給學徒學裁衣)。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遠而慢(怠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為鄭國,我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後知不足。自今請雖吾家,聽子而行。」子產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豈敢謂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謂危,亦以告也。」子皮以為忠,故委政焉。子產是以能為鄭國。

衛侯在楚,北宮文子見令尹圍(公子圍)之威儀(公子圍的樣子像國君),言於衛侯曰:「令尹似君矣,將有他志。雖獲其志,不能終也。《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終之實難,令尹其將不免。」公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詩》云:『敬慎威儀,惟民之則。』(《大雅·抑》)令尹無威儀,民無則焉。民所不則,以在民上,不可以終。」公曰:「善哉!何謂威儀?」對曰:「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儀。君有君之威儀,其臣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有其國家,令聞長世。臣有臣之威儀,其下畏而愛之,故能守其官職,保族宜家。順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衛詩》曰:『威儀棣棣,不可選(音suan4)也。』(《邶風·柏舟》詩經中的邶風鄘風衛風都可說是《衛詩》)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皆有威儀也。《周詩》曰:『朋友攸攝,攝以威儀。』(《詩經·大雅·既醉》)言朋友之道,必相教訓以威儀也。《周書》(杜預注,逸書)數文王之德,曰:『大國畏其力,小國懷其德。』言畏而愛之也。《詩》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詩經·大雅·皇矣》)言則而象之也。紂囚文王七年,諸侯皆從之囚,紂於是乎懼而歸之,可謂愛之。(《竹書紀年》載:紂王二十三年,囚西伯於羑里。二十九年釋西伯。諸侯逆西伯,歸於程。另《賈誼新書》載文王桎楛於羑里,七年而後得免。《尚書大傳》、《史記》、《淮南子》皆有記載)文王伐崇,再駕而降為臣,蠻夷帥服,可謂畏之。文王之功,天下誦而歌舞之,可謂則之。文王之行,至今為法,可謂象之。(參僖公19年:子魚言於宋公曰 :「文王聞崇德亂而伐之,軍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復伐之,因壘而降)有威儀也。故君子在位可畏,施捨可愛,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參《世說新語·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象,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語言 的精彩文章:

《春秋左傳》通讀通解——襄公30(下)

TAG:漢語言 |

您可能感興趣

通讀《黃帝內經》之130:壽百歲者五官應如是
毛主席通讀17遍,300萬字《資治通鑒》,濃縮6句金言!
玩家通讀《上古捲軸5》中全337部書籍 並排出前五名!
通讀100條,掃掉書法盲!
《The De2》PS4版壁壘測試決定!通過抽籤來邀請300名法美通讀者的CBT!
《左傳》通讀(十一):重耳流亡,富貴者永遠富貴!
一文通讀高達0079,1500字帶你看完整部0079動畫
法米通讀者調查:超六成讀者有意向購買PS5
新修《清史》已進入稿件通讀階段,預計今年出版問世
《左傳》通讀:重耳流亡,富貴者永遠富貴!
韓國歷史家通讀中國史:明明三千多年的歷史,哪來的上下五千年?
跟百家講壇名師精覽儒道釋、通讀菜根譚
通讀《黃帝內經》之五十七:絡脈之見,五色各異,故何也?
1萬字通讀小說《追風箏的人》,了解一個活生生的阿富汗
每一個街邊算命大師,都應該通讀《哆啦A夢》
通讀《紅樓夢》全書,寶玉究竟和幾個女孩發生過關係
60秒帶你通讀手機簡史:變快了也變強了的46年
關於中國的第一個朝代,你了解多少?一篇短文帶你通讀「夏史」!
通讀《黃帝內經》之三十三:發熱之病,何者生?何者死?
普通讀者的混搭式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