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如果有人說我祖上八代都是上海人! 那他老家應該在老城廂,深藏功與名。

如果有人說我祖上八代都是上海人! 那他老家應該在老城廂,深藏功與名。




本文轉自公眾號:廖信忠


 ID:lxztaiwan




說上海有種流傳已久的花式懟叫"

你往上數四代也不是上海人

!"做為移民城市海納百川的上海,這麼懟可能會讓對方失能三秒再發起反擊,不過吶!發起這種"祖上三代"攻擊波,偶爾會失靈,如果対方什麼都沒說,反而露出謎之微笑,那他心裡可能就在想「呵呵!我祖上八代都是上海人」  那他老家應該在老城廂,深藏功與名。




在上海,一般指"老城廂",大慨都會說是現在中華路及人民路圍起來的那個圈,也就是原來上海老城牆及護城河以內那一帶,但如果把"城廂"的概念放大點,原來"城"指的是圍牆內上海縣城;"廂"指的是小東門外,十六鋪碼頭一直往南到董家渡這片商業繁華又充滿庶民氣息的地方。




本次的上海奇怪研究,就是繞一圈老城廂,過去雖然經常來這,但都是只看特定景點,而這回用城市整體發展的角度來看上海老城,於是,重金列印了一張1:1的光緒十年(1884年)上海縣城廂租界全圖,掛在書桌旁,方便一邊寫作一邊研究新老路線 。





"上海縣城"是上海的發源地,也是

上海開埠前的主城區

;很多人印象里的上海,無非是法租界的情調、外灘的大氣,要不就是陸家嘴的高樓大廈,對老上海的認識,也就是豫園那一帶,但如果你往深處繼續走,你會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上海,要不是抬頭就能見到陸家嘴的那"三件套",那黃昏的煙火味,那屋宇弄堂,那臭味,你會以為你來到百年前的一個江南小縣城。




現在老城牆這個環,以方濱中路為界,

南半是中華路北半是人民路

,這裡有上海唯一一條環線公交線路11路,車牌上寫著"老西門─老西門",原來,它是一條繞著上海舊城牆跑的公交車,坐上公交,繞一圈七千米,也就是不到半小時的時間,就把上海縣城給繞完了,如果你徒步,大慨兩小時也能回到原地。




過去上海老城有9個「門」,如果從老西門出發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是:老西門、小北門、老北門、新北門、小東門、大東門、小南門、大南門、小西門;11路公交的停站點站名也按過去城門位置,歷史遺留原因,城門邊上都是一個比較重要熱鬧的聚集地,你搭著11路,大慨上海老城的重要聚點景觀很快能掃過一遍,也能粗略了解老上海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2011年上海公交開始試行滬語報站,也是首選11路公交做為實驗,大慨是想乘坐此班車的大多為本地民眾,"阻力"比較小點;此外,上海第一輛超級電容公交也在這條路線運行,也是世界首輛商業運行的超級電容公交,想必是考慮到它的路線短,若出了問題影響也比較小。



董家渡一帶




11路起點及終點站"老西門"在方浜西路二手市場邊上,但過去真正的老西門,應在復興東路及中華路路口的位置;

過去復興東路為一條名為肇嘉浜的水道,因此老西門是個水門,水道橫貫上海縣城

;往東由大東門流出接護城河再接入黃浦江,出老西門後溯西南而上,在斜橋(大林路一帶)處與陸家浜匯合,直通徐家匯。




地鉄老西門6.7號口處 




老城廂里街道彎彎曲曲,城牆是圓弧狀的,這是一座江南縣城特有的文化肌理,上海城內水道縱橫,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延著水路修道路,水彎到哪裡,路就彎到哪裡,然後再開始修橋,這是一座空間結構被"水"影響的城市;隨著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河流被填,除了城內小河、護城河,城外的肇嘉浜路、現在的延安路,他們彎曲的走向,等著稍微有點好奇心的人去發掘它們以前是河流的往事。




上海每個城門都有別名,

西門即為儀鳳門

,它僅剩的記憶即與中華路平行有一"儀鳳弄",如果你走遍了整個老城,你會發現老西門這一帶老房子風格與東門那有些不同;因為上海縣城的發展,基本是

由東向西

,東面依水路發展而熱鬧起來,西面在晚清時仍有大片農田,不過城西趕上了新時代,晚清時,城外法租界的發展難免更多影響到城西,這一帶,算是上海縣城的"新區",有別於城東還遺留了大量清代兩層的低矮民房,老西門這的弄堂大多是當時被稱為"洋房"的石庫門建築,儀鳳弄就是其中代表性建築。



儀鳳弄




有些地方的弄堂小巷還有這種防盜隘門。





要理解上海老城的肌里,有個重要前提,就是不只把一棟建築單獨拿出來看,要看他的群落屬性,還有密密麻麻如迷宮般的路網,弄堂阡陌交錯,連成了片片風格不同的地區。


老明信片,連接上海城與法租界的橋,應該是西門




中華路上的大富貴是老牌酒樓,每到下午就一堆老人在這排隊買熟食,店老味道也老,比起其他餐點,我獨愛裡面的赤豆粥。





往前一點文廟路拐進去就是文廟,上海便宜的二次元周邊產品商店都聚集於此,以前二手書店比較多,這幾年關得差不多了;現在很多人來文廟,大慨就是每周日早上的文廟書市。


你這廟的標誌能更不正經點嗎




上海文廟最早在縣署旁,四牌樓以東,後因1853年小刀會起義失敗,做為司令部的文廟被毀,上海市紳認為舊址已經無法恢復,於是遷到現在這個位置,沒想到建好沒幾年,1860年又遇上太平天國大軍壓境,地方官請英法軍隊入城聯防,外兵就駐屯於文廟,待外兵徹退後,建築物又被毀了大半,又重建,經過民國時代又擴大些,慢慢有了現在的規模。



文廟書市





文廟一帶(文廟前學習二手書店老闆提供)




老西門往北一站是

小北門,當年又稱"拱辰門

」,小北門和小西門一樣短壽,1910年開城門,1912年城牆就拆了;而小北門邊上的大境閣,是上海老城牆唯一留存的一段。 




自從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由鎮升格為縣後的262年中一直未築城牆,一直到1553 年(明嘉靖三十二年),為了抵禦倭寇才有築牆之議,當年僅用三個月就建成。到了19世紀中期洋人想要在上海設立租界時,上海道台認為,城內盡量保持"純凈"不要有洋人來干擾,於是把城外那些爛泥地劃給洋人用。





沒想到首先上海城以北英租界發展起來了,後來以西法租界也發展起來了,直到清末,城外租界越來越繁華,多開城門也無法承載城內外頻繁的往來,阻礙了交通需要,直到了民國,當時的滬軍都督府民政總長李平書是個拆牆派,雖然他1906年就已經提議要拆牆,但清朝官員反對,直到民國成立,他掌握了上海城的行政大權才順利進行,1912 年1 月開始拆,拆了兩年到1914年底才拆完。





2014年的時候附近自忠路一帶動遷,,施工隊推倒房屋,結果出現一堆刻著「咸豐」等字樣的字磚,但又比一般磚塊更大,結果一堆人跑去搬磚,於是就有人猜測,這是當年上海拆牆後拆下來的牆磚,被人拿去蓋民居用。  




至於大境閣為啥還留著,一般說法就是大境閣是當年的"拆遷辦"所在地,牆拆完之後,反正能當做房子用,也就不了了之留著了。原來的大境閣是個箭台,當年倭亂平定後,在高台上建起廟宇,就是現在的關帝廟,現在大境閣票價五元,可以上城樓看看,只不過當年的八米高城樓,因為幾百年來地基一直墊高,現在只剩五米而已,至於裡面關帝廟,舊的都沒了都是新的,原因你懂的。





大境閣對面是二手市場,它是真的一棟就叫"二手市場"的樓。





當然啦!裡面賣的不一定都是二手貨,都是一些中老年最愛的小商品,至於二樓,賣一些二手家電,更多是廉價的衣服鞋子,你會發現,上海市中心竟然還有一個比七浦路更"純樸"的地方啊!在這聽老頭跟老闆為了兩三塊錢爭得面紅耳赤,最後皆大歡喜,是一件有趣的事。






二手市場往北為壽寧路,以前這裡以小龍蝦一條街而出名,有幾間外賣店還不錯。




大境路及露香園路圍起來這帶,是知名豪宅露香園小區,這名稱來自明代與日涉園和豫園合稱上海三大名園的露香園,後露香園的顧家逐漸沒落,清嘉慶年間,駐軍在青蓮庵東南側建佔地約9畝的演武場, 人們通俗稱作「九畝地」到了鴉片戰爭期間,露香園所在地已經成為火藥庫,在1842年一次大爆炸中被夷為平地,很長一段時間的地圖中,這塊地沒有街道,就是塊用來種菜堆放雜物的地方。





九畝地前門英租界後門法租界,地利之便,發展了起來,又因為地處三不管地帶,變成一種畸形的繁榮,城牆拆了後更加速它的繁榮娼盛,一直到1949年以前,人民路淮海東路一直到寧海東路寶興里這一帶,都是各種娛樂場所,戲台賭檯,黃賭毒的聚集地,夜裡熱鬧非凡。




1894年上海改過局(就是監獄)也設在九畝地,最多的時候關過千人,你說監獄就在燈紅酒綠旁,這樣人怎麼好好專心改過啊!




1911年辛亥革命,上海的革命黨人2000餘人也是在「九畝地」舉行誓師大會宣布起義;11月3日下午小南門救火會鐘樓信號響起,攻打「江南製造局」與上海道台。經過兩天作戰,起義勝利,上海宣告光復;1927年,上海特別市臨時政府,亦在九畝地的新舞台宣布成立,九畝地在上海的現代史當中算是個重要的地塊,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搭上許多歷史事件,只不過現在這些痕迹都已煙飛雲滅。  




地圖老北門邊上,有個殺豬衖,當然就是屠宰場,就是現在福佑商廈的位置,殺豬衖南面那條路就是後來福祐路,以前沒那麼注重衛生,殺完的豬都從福佑路往東運,搞得路上都是血水蒼蠅的,後來那有了一間清真寺,你知道的,殺豬這事一點都不清真,回民抗議之下,屠宰場就搬走了。 



能在這種地段養家過農家生活,人生也算值了




露香居委會在人民路與淮海東路口的人民大樓內,這棟1987年的高層小區已經很老舊,不過均價也上10萬了;人民大樓旁酒店前綠地,亦一小段舊城牆遺迹,不過想想應該是復刻版,城牆好像也沒那麼薄的。





老北門又名晏海門

,就是河南南路與人民路口;如果你拿晚清上海地圖,不存在"老西門"這個地方,只有"西門",因為沒有"新西門"自然不存在"老西門",那是因為城牆拆了後西門才被冠上"老"字型大小,代表這曾經有個門;但是1860年開了"新北門",當然"老北門"也就出現在在當年人們的稱呼里。



河南中路人民路口,後面東淮海小區處即為九畝地




在北面及西北面共開了三個門,表示老城與租界交流有多頻繁,過去老城廂一帶行政畫分為"南市區",後被黃浦區合併,人們戲稱南市區為"黃浦一期";因為清末北面租界越來越繁榮,稱城外租界為"北市",接著,才有相應"南市"這個地名出現。





租界越來越繁華,老城越來越沒落,當年一般民眾對租界可沒有太多的國讎家恨,反而挺嚮往租界,相比租界乾淨整齊,老城跟本就是髒亂差,道路泥濘,河道污濁,飲水用水排水混於一河,蠅蟲亂飛。




到19世紀70年代,城內有錢人家的好貨幾乎都要從城外租界買進來;當時有個規定,城門到晚上六點就會關閉,那麼早就關城門給了城內外交流很大的不便;可是洋人很快就發現,給當差的點錢,他們就會放行,結果越來越多管門的要值晚班賺外快,此外也越來越多民眾聚集在北門邊上,見機行事,一哄而上。




老北門




因為很多人進不了城,當年北門外夜裡無形中也成了個夜市,1877年10月2日的《申報》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數百人夜裡聚集在老北門外瞎起鬨鬧事,突然有個人對當差的大喊"我有腰牌快開門!"腰牌是官發的通行證可隨時進門,結果城門剛開一個縫,幾百人一哄而上擠進城,好幾個人被擠得掉下護城河,當然說有腰牌也是騙人的。直到90年代,關門時間延到夜裡十點,可是那時租界更熱鬧了,更欄不住夜歸的遊人。  




至於

新北門

,它本來不是在歸劃內的門,1853年9月5日上海小刀會在嘉定起義,僅兩天就9月7日攻下上海縣城,後來清軍會同法軍在新北門城牆處架起了一門火炮,暴力拆牆, 幾砲就把城打了一個大洞,攻入縣城,把小刀會趕出上海後這個洞就被補上,後到了1860年太平天國軍隊壓境,租界聯軍和清軍聯合抵禦,為進出方便,把堵上的大洞又炸開, 成了新北門,又名障川門,據說是李鴻章取自韓愈的詩「挽狂瀾障巨川」。





原來的

新北門就在麗水路口牌樓這個位置

,自古最熱鬧的地方就在豫園城隍廟一帶,自從新北門被打開後,北接租界,又更熱鬧了,比老北門更靠近黃浦江,過去浦東川沙一帶人,或著外省人,說"去上海",大慨就循黃浦江而上,或是過了江,然後轉搭小船,延新開河上,接護城河,從新北門下船進上海。





儘管豫園一帶都是新建的仿古建築,有很多人的上海旅遊行程都不推薦去城隍廟去豫園,俗氣又沒意思,又有一大堆觀光客,但如果換個念頭想想,看你用什麼心態逛城隍廟嘍!延著麗水路走進豫園,那真的就是一種百年儀式,不管兩旁的房子怎麼變,來到這裡,就是真的來上海了。  




人民路新開河路旁是古城公園,這城牆的東北角以前亦有箭台,跟大境閣一樣,箭台功能失去後建了丹鳳閣,現在已經沒有了,古城公園裡有許多不怕人的貓,是聚眾吸貓的好去處。





古城公園南面的丹鳳路,是很典型的那種拆遷無望也無心整理的老城廂街道,用老破小已經不足以形容這裡,從這裡一直穿到方浜中路四牌樓前,值得大家感受一下。





老城廂里,即使到了2000年初期,仍然有許多地方房子不通下水,煤衛好幾戶共享,到了現在,偶爾還是見得到人穿睡衣出來倒夜壺。





但普遍來說,雖然生活環境不佳,但老城廂里鄰里關係都還不錯,在這種擁擠又什麼都要共享的環境下,誰做了什麼壞事佔了誰便宜,這種事都傳得特別快,」你不佔我一分,我不讓你一寸,大家相安無事」是種靠著生活經驗總結出的道德觀。





老城廂里特別多這種手寫的招工租貸中介廣告,其實現在這裡住的很多都不是本地人了,有辦法的年輕人肯定都跑到其他地方買房子,留下老人還在這,因為房租特別便宜,也吸引了許多低階打工者入住。





丹鳳街走到四牌樓處,即是方浜中路,又是另一幅模樣 。



四牌樓




方浜中路也是橫貫老城的一條路

,你會發現路兩旁的建築與附近老城那些清末江南風格的建築又不太相同,因為

方浜中路以前也是條水道,即為方浜

,因此兩旁的建築都是水道填埋後新建的房子,頗受西方建築風格所影響。





小東門又稱玉帶門

,就在方浜中路與人民路口,以前亦是個水門;現在方浜中路口有間童涵春堂,旁有一牌樓寫著"上海老街",進了小東門,現在四牌樓一直到館驛街這個位置為上海縣署。





方浜中路還真的實至名歸,即使是填河改建前,這裡就彙集了一批上海最早的錢莊、金店、銀樓、酒肆、茶館、戲樓、商行,是當年上海縣城的核心區域,這很好理解,行政中心旁永遠是最核心的區域。





縣署以北為城隍廟,上海的城隍爺為明初御史秦裕伯,去世後明太祖朱元彰親自敕封秦裕伯為「顯佑伯」,稱「上海邑城隍正堂」,受百世香火供奉。其實吶,在對日抗戰期間,發生了件公案,當時上海老城與租界隔絕,租界內香客不能到城裡城隍廟去燒香拜佛,後有商人集資在法租界呂送路,即今天的連雲路這租地造屋,建築一座新邑廟和邑廟商場,剛好有次邑廟失火,城隍神像暫時移到新址這,後邑廟修復後商場也景氣一直不太好,城隍也就沒回去,待對日抗戰勝利後,新邑廟裡的城隍,反而又被指為偽組織的漢奸,永遠也回不了邑廟了。




小東門往南走又是中華路,會路過小紹興的熟食外賣部,必須推薦他們的白斬雞。





大東門又名「朝宗門」在中華路復興東路口

,前面提到復興東路以前是肇家浜,因此大東門過去也是水門。





路口的上海德興館是每迴路過必吃,臉皮厚一點的人會在小紹興買了白斬雞帶進去一起吃,總之,是間國營店風格濃厚的老飯店,我是挺喜歡吃裡面的辣醬面啦!





德興館這以南這片,是以前的蘇松太道署,蘇松太道正式名稱為

「分巡蘇松太常等地兵備道

",一般簡稱"上海道",是清朝略高於上海縣、松江府,低於江蘇省的行政區劃,這麼說好啦!  上海縣署管的僅僅是城牆內的上海,如果有事上報,應該

先上報松江府,府再上報於道台,道報送於省,但是因為道台就駐在上海縣城內,因此有啥大事上海知縣都是就近請示道台

,道台也等於變成知縣實際上的上司;上海道台掛四品,但在19世紀中之後,還要經常與洋人打交道,地位越來越重要。





再往南走

小南門,為朝陽門

,這一片可精彩了;小南門位置在王家碼頭路與中華路口,"王家碼頭"這個名字存在很早,就是城門口大路直通江邊的王家碼頭,但小南門依然是座水門,薛家浜流出這裡,往東南邊拐過董家渡,在現在薛家浜路一帶,南浦大橋下面豐記碼頭小區處注入黃浦江。 


 


薛家浜進了城內為

喬家浜,就是現在的喬家路

,過去能建在河道旁邊的幾乎都是有錢人家,加上蘇松太道署在附近,這附近有不少名門望族的深宅大院,現在還留著一些印記 。





喬家路113號"梓園"很容易就吸引住闖入者的目光,是清朝末知名畫家王一亭的宅邸,也是當年文人雅士名流的聚會處,1922年,王一亭就在此接待了初次到滬的愛因斯坦夫婦。





走進梓園的大門,裡面別有洞天,有棟氣派的洋樓就是王一亭他家,不過現在也是淪為七十二家房客,走進旁邊一個鑲著紅星的鐵門可以遶到後面,有個樓梯可以上平台,可看梓園的佛堂,中西混搭風。





另一個非常值得一看,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進去的地方是天燈弄77號書隱樓,號稱上海最後並僅有的中式私家豪宅,關於書隱樓,簡直可以寫一篇論文了。 圖片來自網上  書隱樓是明代四大名園日涉園的一小部分,但日涉園在明末就遭毀壞了,現在的書隱樓建於乾隆年間,有200多年歷史。




圖片來自網上




據說裡面有99間房,很多年前有幸進去過一次,貴氣非凡精美異常,卻也破爛不堪,其實已經算危樓了,非常不適合住人,但現在裡面還住著當年買下這園林的郭萬豐船號他們家的後人。因為產權複雜,整個園子又算無價之寶,現在放在那也不知道該怎處理,文化部門只能每年針對某個頹圮的地方小修一下而已,大修郭家後人自己沒經費,政府也沒那個預算。 




大多數時候,書隱樓大門緊閉,高高的牆你也看不見裡面有什麼,你經常可以看到有人在這探頭探腦,如果你有幸遇上裡面有個阿婆走出來,你一定要抱著她大腿死皮賴臉讓她給你進去見識一次

(如果周末來,比較有可能遇上團體參觀,可以蹭一下)。




圖片來自網上




這一帶隨便一間雜貨店,門口擺來乘涼的破椅子都是好貨!!撿破爛天堂。







喬家路一帶還有徐光啟的故居"九間樓",明末著名將領喬一琦故居等地,這一帶也是上海老城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地塊,你可以把現在的馬路都想像為水道,儘管水道都不在了,留 下了的空間結構和形態,依然能夠想像100多年前上海縣城的生活樣貌。





中華路上的南門警鐘樓也是個有歷史的地方,它建於1910年,是當時上海城內最高的地方,結果隔年辛亥革命,11月13日,上海起義的信號在警鐘樓發出,然後躲在喬家路"最樂堂"里的義軍,直接殺向不遠處的道台。前面兩棟房子也是以前的南區救火會,不過已經被新的貼面貼得面目全非了。





小南門往東南走就是董家渡,董家渡路前半段是菜場,後半段拆得差不多了,也建了一些新樓起來,早期剛開始動遷時這裡是攝影師特別喜歡來的地方,總能拍出一些魔幻現實的圖片,當年阿湯哥《碟中碟3》亦在這取了一些景,現在這帶只剩天主堂孤零零地矗立在那。





董家渡是上海最早形成的城區

,小南門外這片到延江邊特別熱鬧,屬於庶民的那種熱鬧,其實到現在還是這個樣,至於後來城牆為啥沒把這裡圈進去,有個說法就是太靠近江不利於防守。



董家渡




而這一帶以橋有關的路特別,像小石橋街、外倉橋街、里倉橋街、大水橋等,因為薛家浜不像方浜和肇家浜較筆直,它彎彎曲曲的從這熱鬧的地方流過,所以橋特別多。





很多人不知道,這一帶府谷街里的麗水浴室,是上海僅存的百年老浴池,感興趣的可以去泡一泡。





因為靠河,所以各種南北雜貨都在這交易,如果看一帶的小巷名:糖坊弄、柳市路、豆市街之類的,都能猜得出這邊以前是幹嘛的,一街一行當。這裡有條勾玉弄,如果你看上面那張老地圖,就是那時的」狗肉衖」,即原來屠狗的地方,後來不殺狗了,滬語」狗肉」與」勾玉」諧音,遂改勾玉弄。



小狗一定能感受到無數祖輩的怨靈




至於

大南門,又名跨龍門,就是現在中華路跨龍路口

,前面說道,上海文廟最早在縣署以東處,大南門進門就是一條大道,往北直通文廟學署,有"跨龍門"的意思;但如果從散步的角度來看,中華路到了這一段也特別沒意思,就是普通的現代城市小區了。





小西門原名尚文門,同理就是今中華路尚文路口

,小西門也是個短命的門,1910年為了外接法租界交通而開,但1912隨著拆牆也沒了,只留了一條尚文路,所謂"尚文"當然跟文化有關;尚文路一直往東走可以到龍門村,這弄堂氣質非凡,從它高挑的中國古典式門樓。二玄黑色四角飛檐屋頂就能看出來,算是當年老城裡新式弄堂的典範。






龍門村也是上海最深的一條弄堂,這裡也是當年丁日昌創辦的龍門書院舊址,為當年上海培養了不少人物。





半路上一間氣氛詭異的咖啡店,做為咖啡愛好者,好想進去看看。

據知情人士介紹,此間店稱霸小西門二十有餘,經常重新裝修門面,但從沒看見有人走進去過....





然後你繞了一圈又回到了老西門,大慨可以知道,上海城的格局,若分為四塊,東北那塊是過去"比較有錢",做生意的人住的地方;東南這片是"官商","貴人"的地方;西南是文化區; 至於西北,就是貧民區,但搭上了租界的繁榮,成為娛樂區;靠著航運發展的上海城,隨著時代慢慢往西發展,越往西,房子越洋氣,你可以很明顯看到一個江南城市受到西方現代化 影響後的變型版本,有相當獨特的文化意義。





11路車上印著"老西門─老西門",就如一個隱喻,"老西門"是現代上海的原點,正如你現在站在外灘,看到的兩岸是上海的過去與現在;當年的人站在西門,往城內看,是老上海; 往城外租界看去,是新上海,現代的上海興起後的文化雜糅與衝擊,在這裡特別明顯。





美國1933年測繪的上海地圖,老城廂被標為」CHINESE CITY」,城裡已經沒有水道了,僅有兩處被標地名:城隍廟、文廟,比起租界,老城廂幾乎一片空白。





老城廂整改得特別慢,算是上海快速發展下,刻意被遺忘,甚至是不想提起的地方,但如果你要了解上海最原初的城市肌理,上海為什麼成了現在這様,無疑的還是要從老城廂開始。





如果想看更多有毛病內容,歡迎加我的公眾號:
lxztaiwan  廖信忠






加微信號:

nayizuochengg 

 

加入

「那一座城」

讀者會


合作諮詢QQ:

315917873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這個小吃,應該比三峽大壩更有名!
便利店還需要有人嗎?我們問了8位店員得出一個結論!
全世界最丑的屋頂竟然在台灣?

TAG:那一座城 |

您可能感興趣

上海老城廂里的最後一批老人,他們在陪著這裡一起老去
濮陽老城,再讓我看你一眼!
最適合頤養天年的五大養老城市,老了就賴在!這裡有你的老家嗎?
對不起,我要去老城了!
榆次老城,新城古城分不清楚,但為什麼還有人稱它為「鬼城」?
假如你的蛙兒子來到澄邁老城,你將收到這樣的明信片……
北京有座老城門,見過它的人都已經成了大爺大媽
宜賓老城裡,藏著一家牛雜水粉,開了13年,很多外地人都要去吃,味道很巴適
老城區有一家舊書店,玻璃柜上擺著一件大傢伙,讓人看了嘖嘖稱奇
這3個地方是中國最佳的養老城市,有人說一處都沒去的會抱憾終身
喝了這碗洛陽「不翻湯」,老城的夜市上獨有的經典味道,饞人至深
一千多年前的老城,竟然還活著!
這家隱藏在老城區內巷裡的小店,卻能吃到最地道的煲仔飯
老照片:一百年前北京城的老城牆城樓,可惜很多已消失!
宿州老城牆:那些鮮有人知的故事……
去一趟這座濱海老城,相當於周遊列國!你準備好了嗎?
老城夜遊 遛街徜徉 晚上的美景可以這樣留在記憶里
這座老城的絕美海中城堡,卻曾經被劊子手獨享
湖口老城竟有個神仙洞,裡面「藏著」這麼多寶貝!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再見!老城,牽動著上萬洛陽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