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朝百官手上拿的木牌是什麼,千年的傳承到了清朝為什麼丟棄
觀看古裝劇的時候,特別是宮廷劇之類,都應該注意到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皇帝時候,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個場景:文武百官整齊的分列在朝堂兩邊,手中持著一個長條形的牌子,而且還總是盯著這塊板子。會有人覺得這只是一個裝飾,也有人會感到好奇,大臣們手裡拿的這個板到底是什麼、到底有什麼用呢?
這個牌子稱作「笏板(hù bǎn)」,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但是笏板具體做什麼用的,在古代大臣們在笏板上面寫滿了字,以免在朝堂上,忘了自己想好的發言。《禮記·玉藻》里說得很清楚:「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又說:「將適公所宿,齊戒居外寢,沐浴,史進象笏,書思對命。」意思是,笏板有兩個用處:一,面見國君時,國君有什麼指示,立刻記在笏板上;二,將要入朝面見國君,談點國事什麼的,最好把提綱寫在笏板上,以免忘記了,非常尷尬。
笏板的長度大約2尺6寸,中寬3寸,此物件雖然不大,但卻很貴重, 這是由它的質地決定的。笏分別用玉、象牙或竹製成。最早出現的年代應在春秋以前,史學家認為在商朝就可能開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國官員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辦公用品。
古人沒有發明紙張之前,如果私用,則成為書籍的功能,也稱「牘」。如果官員將其隨身帶著上朝用,則稱為「笏」。
那麼很多人一定會好奇、既然這樣,那麼清朝的官員上朝怎麼沒人拿笏板呢?這是因為滿清入關以後把延續了數千年的笏板使用制度廢除了,至於他們為什麼要棄笏板不用,很多觀點分析認為是由於他們生活習慣、禮儀風俗不同造成的。這個分析貌似很合理。
及至後來紙張普及後,笏便成為禮節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使用笏竟開始有了等級之分。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對形狀也有規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後直,五品以上,前拙後屈,後又改為上圓下方。明代則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員就沒有資格用它了。這與當代官員用筆記本不同,沒有嚴格的等級之分。
總之,笏板就像現在的簡易筆記本。我們看朝鮮國家領導人視察的照片,都會發現一個相同的現象:金正恩被一群身穿土黃色軍裝的軍官簇擁在中間,那些軍官手中,都捧著一個筆記本,一支筆,隨時準備記錄領導的話。如果還沒發明紙張和筆記本,那手持的只有笏板了。


※康熙是在位最長的皇帝,還有一人在位到兒子老死都只是個太子
※為了所謂的「忠義」宋江臨死前也要毒殺忠心他的李逵
※日本譴謫原子彈設計者,面對存者你不心痛嗎!我從不後悔!
※勿忘!因慈禧太后一時衝動導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女性隨意凌辱
※年羹堯做了件事,嚇的雍正要用九十多條大罪賜死
TAG:小九說事 |
※清朝最大的貪污案:贓銀上千萬,牽連上百官員,乾隆:沒有清官了
※史上最賢德的皇后,死後百官一律落淚,其墓地千百年來從沒被盜過
※明朝第一清官,母親過壽只買2斤肉,被朝廷百官取笑卻被後世傳頌
※乾隆晚年上朝寫下一個字,百官皆笑,和珅:我的死期就要到了!
※此人墓碑上刻了1句話,百官見了都要下跪,明朝歷代皇帝都要參拜
※百官為什麼要抱著一塊木板上朝?原來除了會議記錄,還有這些用處
※雍正王朝:四爺拿到了《百官行述》為什麼要燒掉?而不是留作把柄
※崇禎一上吊,文武百官跟著自盡,半天殉國幾千口,明朝真有骨氣!
※乾隆在朝堂上寫了個字,文武百官拍手稱讚,唯有和紳面無人色
※義大利軍官在慈禧床上睡了一晚,留下一句洋文,滿朝百官不敢翻譯
※這一皇帝到底下了什麼聖旨?竟把文武百官感動得幾乎落淚
※怪事:皇帝早朝,文武百官集體遲到,等了許久,才來不到一半的人
※史上最厲害的侍女,不僅當了皇上的老師,就連滿朝百官也忌憚三分
※武則天讓百官舉薦良才,一神官說:我兒可以,百姓砸連祠堂給砸了
※八阿哥太可怕,看了劇本才懂,年羹堯回京,「百官跪迎」是陷阱啊
※清朝百官如何領工資?看到乾隆的做法,原來我們把古人想簡單了
※中國最幽默的皇帝:開了一句玩笑,不僅逗笑百官,還流傳千年
※拿到《百官行述》後,胤禛和胤祥為什麼要當眾把它燒掉?
※一個除了皇帝以外滿朝文武百官,都是太監的國家會是怎樣的?
※古代這塊石碑,文武百官見了需下馬走路,皇帝見了也要謙虛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