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們筆下記錄人間百態的茶文
民國以來,文人才情無數。本次摘錄的小品文,權當滄海拾珠。借用洛夫先生的《初試美人舌》做結:「我們嘗到的第一泡茶,是今年尚未上市,由王先生私人享用的 凍頂春茶。
茶文化
民國時期以來,有很多名家小文都和茶相關。你不會想到,嚴謹吶喊的魯迅也會論喝茶的禪定,端莊清麗的楊絳其實是文藝女神的起點。而他們的嬉笑怒罵,您不妨泡一杯清茶,輕讀慢看。
01
魯迅:喜歡買打折茶的大師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是其投身五四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
《喝茶》摘錄:某公司又在廉價了,去買了二兩好茶葉,每兩洋二角。開首泡了一壺,怕它冷得快,用棉襖包起來,卻不料鄭重其事的來喝的時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著的粗茶差不多,顏色也很重濁。
我知道這是自己錯誤了,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但這是須在靜坐無為的時候的,當我正寫著《吃教》的中途,拉來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覺的滑過去,像喝著粗茶一樣了。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的感覺。由這一極瑣屑的經驗,我想,假使是一個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時候,那麼,即使給他龍井芽茶,珠蘭窨片,恐怕他喝起來也未必覺得和熱水有什麼大區別罷……
02
老舍:又一位嫌茶貴的大師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戒茶》摘錄: 必不得已,只好戒茶。我是地道中國人,咖啡、蔻蔻、汽水、啤酒,皆非所喜,而獨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萬事靜觀皆自得。我不知道戒了茶還怎樣活著,和幹嗎(嘛)活著。但是,不管我願意不願意,近來茶價的增高已教我常常起一身小雞皮疙瘩!
茶本應該是香的,可是現在卅元一兩的香片不但不香,而且有一股子鹹味!為什麼不把鹹蛋的皮泡泡來喝,而單去買咸茶呢?
恐怕呀,茶也得戒!我想,在戒了茶以後,我大概就有資格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要去就抓早兒,別把罪受夠了再去!想想看,茶也須戒!
03
冰心:茉莉香片的鄉愁
冰心(1900-1999),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筆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
《我家的茶事》摘錄:茉莉香片是福建的特產。我從小就看見我父親喝茶的蓋碗里,足足有半杯茶葉,濃得發苦。發苦的茶,我從來不敢喝。我總是先倒大半杯開水,然後從父親的杯里,兌一點濃茶,顏色是淺黃的。那只是止渴,而不是品茶。
抗 戰時期,我們從淪陷的北平,先到了雲南,兩年後又到重慶。文藻住在重慶城裡,我和孩子們為避轟炸,住到了郊外的歌樂山。百無聊賴之中,我一面用「男士」的 筆名,寫著《關於女人》的遊戲文字,來掙稿費,一面沏著福建鄉親送我的茉莉香片來解渴,這時總想起我故去的祖父和父親,而感到「茶」的特別香洌。我雖然不 敢沏得太濃,卻是從那時起一直喝到現在!
04
郁達夫:到茶樓談判是老傳統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等。
《上海的茶樓》摘錄:上茶館裡去解決的事情,第一是是非的公斷,即所謂吃講茶;第二是拐帶的商量,女人的跟人逃走,大半是借茶樓為出發地的;第三,總是一般好事的人去消磨時間。
所以上海的茶樓,若沒有這一批人的支持,營業是維持不下去的,而全上海的茶樓總數之中,以專營這一種營業的茶店居五分之四;其餘的一分,像城隍廟裡的幾家,像小菜場附近的有些,總是名副其實,供人以飲料的茶店。
05
林語堂:別吵我,我想靜靜
林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林語堂於1940年和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茶和交友》摘錄:飲茶之時而有兒童在旁哭鬧,或粗蠢婦人在旁大聲說話,或自命通人者在旁高談國是,即十分敗興……據《茶錄》所說:「其旨歸於色香味,其道歸於精燥潔。」所以如果要體味這些素質,靜默是一個必要的條件;也只有「以一個冷靜的頭腦去看忙亂的世界」的人,才能夠體味出這些素質。
06
梁實秋:我懷念的,是無茶不喝
梁實秋(1903—1987),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
《喝茶》摘錄: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人無貴賤,誰都有分。上焉者細啜名種,下焉者牛飲茶湯,甚至路邊埂畔還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輒問訊「喝茶嗎?」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時,屋裡有一把大茶壺,坐在一個有棉襯墊的藤箱里,相當保溫,要喝茶自己斟。我們用的是綠豆碗,這種碗大號的是飯碗,小號的是茶碗,作綠豆色。粗糙耐用,當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樸實厚重的風貌。現在這種碗早已絕跡,我很懷念。
07
楊絳:苦澀是茶中詩味
錢鍾書夫人,生於1911年7月17日,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小說《洗澡》等。
《喝茶》摘錄:1660年的茶葉廣告上說:「這刺激品,能驅疲倦,除噩夢,使肢體輕健,精神飽滿。尤能剋制睡眠,好學者可以徹夜攻讀不倦。身體肥胖或食肉過多者,飲茶尤宜。」
照 《紅樓夢》中的妙玉論喝茶,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麼喝茶不為解渴,只在辨味。細味那苦澀中一點回甘。記不起哪一位英國作家說過,「文藝女神帶 著酒味」,「茶只能產生散文」。而咱們中國詩,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詩清只為飲茶多」。也許這點苦澀,正是茶中詩味。
08
季羨林:茶葉大有取代咖啡和可可之勢
季羨林(1911—2009),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大覺明慧茶院品茗錄》摘錄:中國是茶的原產地,茶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飲茶的歷史至少已有一兩千年,而且茶文化傳遍了世界,在日本獨為繁榮,形成了聞名世界的日本茶道,也是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歐洲,最著名的飲茶國家,喝的是紅茶,在北非和中東,阿拉伯國家也喜歡飲茶,喝的是龍井,是綠茶。根據最近的世界飲料新動向,茶葉大有取代咖啡和可可之勢……
09
汪曾祺:次茶葉留著煮蛋
汪曾祺(1920—1997),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尋常茶話》摘錄:我對茶實在是個外行。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換三次葉子。青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但有便喝。茶葉多是別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開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仙。但是不論什麼茶,總得是好一點的。太次的茶葉,便只好留著煮茶葉蛋……
10
蕭乾:這是我的那杯茶
蕭乾(1910—1999),中國現代記者、文學家、翻譯家。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顧問,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館館長等。
《茶在英國》摘錄:我雖是蒙古族人,一輩子過的卻是漢人生活。初抵英倫,我對於茶里放牛奶和糖,很不習慣。茶會上,女主人倒茶時,總要問一聲:「幾塊方糖?」開頭,我總說:「不要,謝謝。」
但是很快我就發現,喝錫蘭紅茶,非加點糖奶不可。不然的話,端起來,那茶是絳紫色的,彷彿是雞血,喝到嘴裡則苦澀得像是吃未熟的柿子。所以錫蘭茶亦有「黑茶」之稱。咱們中國人大概很在乎口福,所以說起合不合自己的興趣時,就用「口味」來形容。英國人更習慣於用茶來表示。當一個英國人不喜歡什麼的時候,他就說:「這不是我那杯茶。」


※兒茶素為何是吸煙者的福音?
※藥劑科系列養生涼茶介紹(二)
※她因一杯奶茶走紅,22歲嫁給大19歲富豪,章澤天你怎麼看?
※揭秘藤茶 養生健康
※飲酒茶糧·五十九
TAG:茶 |
※喪的時候寫的喪文字小小記錄下
※上世紀珍藏照片,記錄百態人生
※十位時尚大師們的經典記錄片 你值得一看
※百年前的攝影師,他們都是歷史的記錄者
※手繪隨筆時間記錄物
※別人的體育老師,手機記錄下的一張張笑臉
※鏡頭下的兩個少女,攝影師記錄下她們之間的微妙情感……
※清朝留辮子的男人常洗頭髮嗎?一位外國記者記錄下作嘔的畫面
※大愛無疆 一組溫馨照片 記錄下人與動物的美好瞬間
※一位媽媽用文字記錄下產後一個月的難熬和感悟
※知名畫師記錄自己繪畫五年的成長曆程,看到最後讓人大呼驚艷!
※乞與人間留記錄
※歷史上詩詞記錄的感人愛情
※一代宗師李小龍創造的十大記錄無人打破
※石佛鄧肯的五大記錄,前四個記錄可記入史冊,唯獨最後一個太尷尬!
※致敬那些記錄時代的人們
※記錄一切,大數據時代下的小說家野心(上)
※直擊一組千奇百怪的睡姿,記錄了人生百態,看到最後卻莫名的心酸
※《易烊千璽拾貳畫》「明星製片人微計劃」,記錄千璽的十二晝夜
※《人間世》:鏡頭記錄下的那些生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