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超市裡,尋找正宗中國食材
無論是主食、零嘴、調料,還是蔬菜、水果、飲料,甚至小龍蝦,德國超市裡,充滿「中國味」的食物越來越多,
它們既可以慰藉留德華僑的鄉情,也能讓德國人開開眼界,只是德國人打開有些食物的方式,著實讓吃貨心疼。
▌ 「裸體」小龍蝦
德國超市裡冷藏櫃放魚蝦的地方,藏著不少留德華僑們,日思夜想的小龍蝦。只是它們脫了「外套」,不太好認。包裝盒上的名字非常洋氣:「Louisiana Flusskrebs(路易斯安那小龍蝦)」,細看盒子背面的產地,不難發現,它們來自中國湖北、安徽和江西。
德國人一般會用這些開袋即食的原味小龍蝦,搭配麵包或麵條食用。
▌ 這菜最中國
大白菜的德語名,居然就叫做「Chinakohl」,所以直譯為「中國菜」,這可是絕對的「名副其實」呀!
▌ 蘑菇青菜各有所愛
圖中最右邊的小白菜,在中國因為地域的不同,也被稱作青菜。德國人按照粵語「白菜」的發音,將其稱作Pak Choi。
最左邊的平菇,被稱作Austernpilz,字面翻譯就是「牡蠣菇」,取名和它的形狀有關。中間的是新鮮香菇,德語叫Shiitake Pilz,源自日語。這兩種菇都是最近幾年,才陸續進駐德國部分超市的。
▌ 乾貨少不了
德國人可能也發現,香菇比一般普通白蘑菇,或褐蘑菇味道更加鮮美,甚至可以調味,所以某些超市的調料區內,出現了干香菇的身影。德語介紹中,特彆強調其營養價值和養生作用。
▌ 稀貴的木耳
木耳的德語源於中文拼音:Mu-Err-Pilz。還有一種翻譯和英語一致:Judasohr(猶大的耳朵),據悉,傳說的由來是猶大(背叛耶穌的門徒)吊於樹上,此樹受到詛咒,後來就長出了如耳朵形狀的真菌。德國超市裡的木耳包裝,分量一般極小,只有50到100克,100克的價格通常為8歐元(約人民幣62元)左右。
▌ 海帶絲兒
隨著壽司在德國越來越受歡迎,部分冷藏櫃里也多了這種開袋即食、可以作為開胃菜的海帶絲(Wakame)。
▌ 進口水果
除了各種蔬菜以外,蟠桃、柚子、荔枝、枇杷等水果,也紛紛出現在德國超市裡。
▌ 來自中國「小人蔘」
中國菜里少不了的蔥、姜、蒜,德國超市裡皆能買到。如圖所示,德國超市裡生薑的產地大多都標註為中國。
▌ 各種油
醬油(Sojasauce)、芝麻油(Sesam?l)和花生油(Erdnuss?l),也逐漸走入德國尋常百姓家,至少有那些熱愛亞洲美食的家庭。
▌ 袖珍包裝
迄今為止,筆者還沒有在德國超市發現東北大米,泰國香米倒是比比皆是,但是它們的分量一般是一袋500克,最多1000克。因為德國人的主食,以土豆和麵包為主。
另外,在德國超市裡,小米(Hirse)也很常見,而且多數來自中國。
▌ 速食麵
由於進口亞洲速食麵暢銷,德國不少本土廠家,也加入了生產速食麵的大軍,所以才會出現圖中,這種琳琅滿目的速食麵貨架。
▌ 超級食物
抹茶、枸杞,這些在德國,都被視作營養價值極高的「超級食物」。如圖所示,這種有機枸杞的產地顯示是中國,也是這兩年,才出現在德國超市裡的食物。
▌ 似曾相識
雖然都是由黃豆磨製,這種叫Sojamilch(豆奶)和中國的豆漿味道,還是有區別的,但是對於身在異鄉的留德華僑來說,畢竟聊勝於無。
▌ 替代品
無論是主食、調料,還是蔬菜、水果、飲料,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德國超市裡充滿「中國味」的食物越來越多。有些乍一看不像中國食物,像圖中這種美式牛肉乾,或許也能起到些許慰藉鄉情的作用。
對於這些奇怪的打開方式,大家是可還能接受嗎?反正對於小編這種不挑食的吃貨來說,有總比沒有強!
魯曉芙,財經作家,旅居歐洲。
中國經濟已經國際化了,不了解歐洲,有時候,你就不了解中國。
歡迎關註:魯曉芙看歐洲
合作請聯繫:Xiaofu_Lu
點擊展開全文


※尋找英國美食
※中國放棄美國大豆尋找新市場?俄羅斯笑了
※外國留學生在遼寧盤錦尋找臨近的中國「年味」
※劉中國:尋找中國古建築之黔北民居老宅系列一《滄桑民居》
※中國通過戰機尋找突破口,實現真正國產化,不再受限於西方國家
※他是為中國尋找「文化自信」的國學大師,卻在憤怒中絕食而死
※留學美國,海歸中國,再回矽谷,尋找最適合的教育|競波
※在越南尋找中國的地名
※尋找美酒與佳肴:法國東部美食之旅
※美國宇航局正在尋找來自太平洋的神秘隕石
※《傳唱中國》尋找最美童聲,傳承中國文化經典
※中國家族尋根地圖,中國家族大數據,直接尋找你的姓氏宗親!
※他加入日本國籍,花半輩子尋找中國古畫,30億收藏全部捐回祖國
※日本對韓國限制出口,韓企正在中國尋找替代產品
※逛湖北省博物館,尋找國家寶藏
※在馬來西亞華人美食之城,尋找那些遺留在南洋的中國美食
※巴菲特尋找美國之外的投資:準備明天在英國買點東西
※尋找異星漫步的感覺 游美國白沙國家公園
※英國與歐洲大陸各強國六百年的矛盾,使其尋找精神同盟
※尋找中國最美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