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程志宏:褚體的臨摹與創作

程志宏:褚體的臨摹與創作

程志宏

褚體的臨摹與創作

試以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為例

臨摹在書法學習中無疑是每個作者都要掌握的一種學習方式,然而自書法成為藝術,書家成為偶象,作品變成範本,這臨摹便因學習者個性的不同、習慣的差異、條件的限制而使得對其性質、作用方式各執一辭,莫衷一是。現在想來漢代趙壹在《非草書》中眾文士為學習草書爭相模仿張芝草書應該是最轟轟烈烈的臨摹運動了,可惜其時臨摹之方式、心得及作品史上無傳,不然總結出來恐怕是書史中最早有關臨摹的書論和實證了。對於臨摹的描述和定性,我以為古人書論中最言簡意賅者當是孫虔禮那句「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了。竊以為這一句正道出了在臨和摹時要注意的兩點,即不管臨與摹,對於範本首先要「盡精微」地去體察揣摩,只有察之精,才能在實際操作中擬之似,知道總綱之後,再區分臨與摹各自的得失。

臨摹,這一詞在我們平常提到時總認為是沉潛傳統,而在內心中不願把它真正地分開去體會和實踐,大多只是對著字帖認真觀察,進行努力準確地臨寫,習慣於摹寫的恐怕不多,筆者在學書之始也一直沒有將臨與摹進行認真的對比訓練,直到後來在讀古人書論,看到岳珂在文中有:

「臨摹兩法本不同。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櫨欀桷,雖具準確,而締創既成,氣象自有之拙;臨帖如雙鵠並翔,青犬浮雲,浩蕩萬里,各隨所至而息。」

當看到岳珂這一說法後讓我思考很久:岳珂既擅書畫又精鑒賞,其對臨與摹能得出這樣的論調絕非無的之矢,想來在臨與摹中也自有一番甘苦非他人所知,才得感慨如斯吧。再將姜夔所言「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與岳珂觀點相對照,便可見臨與摹之間對書法學習各得其益,須相互糅融方能窺得前賢法帖之妙,經過實踐,這一點在我的楷書學習中使我受益匪淺,雖然運用之間不能盡現於手底,但心中體會還是頗多,願在此求諸於方家。

談到對於書法的學習,臨摹作為一項不可繞過的必修功課,有時甚至是不為部分對書法認識不深者所了解,對於那些「為什麼非要臨習那些古人的字帖?不能自創一體嗎?」之類的論調,相信很多書法作者也遇到過。這裡要簡單提一下,我們學習書法並且臨摹古人留傳下來的範本法帖是為了了解和體驗古人那種精深技法和學習經驗,使得學習者對藝術創作少走彎路,通過學習古人範本,從自發的臨摹到自覺、自由地創作達到愉悅性情,這種藝術實踐是在遵循藝術規律基礎上的一種對美的追求和創造。我們所有的藝術創作哪怕是將其「玄」到師法自然的高度,也不會失卻師法的對象,而臨摹就是通過揣摩師法各種法帖範本達到創造創作的必經之路。

我在臨書的學習中,選帖之後,先找各家對這一範本的學習方法以及學與變做一梳理,然後將自己學習步驟基本分為摹、臨、擬、變這樣四個步驟來完成。以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圖1)為例,此帖傳世版本各異,以宋拓本為佳。

圖1《雁塔聖教序》(局部)

而對於褚遂良書風印象莫過於張懷瓘在《書斷》中所言:

「若瑤台青瑣,窗映春林,美人嬋娟,不勝羅綺,增華綽約,歐虞謝之。」

在臨摹學習中便能逐漸體會到帖中筆法精妙處不獨在於提按使轉翻折,更須多體會其婉轉優雅的筆勢流走,正是那種優雅的筆勢流走才造就了褚書「如美人嬋娟,不勝羅綺」般的結字方式和「晴雲掛空」般的章法。學習中可以通過複印放大之後的影摹與對帖揣摩的臨,會發現在對著黑底白字的拓本時,我們在視覺中接受的效果和實際帖中用筆提按的輕重、點畫線條的曲直、部首結字位置的排疊,摹與臨之間所得結果相差極大,只有相互對比學習,才能逐漸體會到如古人評價「褚公書看似疏瘦,實則腴潤,看似古淡,實則風華,盤郁頓挫,運筆都在空中,突然一落,偶然及紙,而字外功,筆意之間,不可窮其端倪」的妙處。圖2為我的臨本。

圖2程志宏臨《雁塔聖教序》

通過摹、臨,體會用筆中點畫的起承轉合,筆勢的婉轉屈曲、牽絲映帶,進而熟記範本法帖中的字形、章法。在學習中可通過部首和結字類型的不同,將帖中字形分類熟記;也可將帖中優美駢句,試著將其寫成形式完整的作品,開始將臨摹逐漸轉換為「試創作」。而集句、集聯到集文可先由帖上都有的字來集,隨著書寫內容的擴展需要由部分《雁塔聖教序》中字和褚遂良其他帖中的字相結合而以《雁塔聖教序》書寫風格統一才能完成集字;到把字帖中沒有的字通過帖中已有偏旁部首組合完成半集字創作,從而加強從臨摹到創作的遞變。

通過大量的摹寫、對臨、集字創作,熟記字形,積累由量變到質變,開始將法帖範本中的用筆特徵和結字方式,以及章法風格能夠熟練運用在平常的創作中為止,我們的臨摹便達到了目的。再通俗一點說創作和臨摹的關係便如同賺錢與花錢的關係一般,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否則創作就如同無源之水一般,不是「四不像」般的拼湊便是臆造般的隨意書寫。因此我們無論是初學還是漸入佳境或學有所成,臨摹絕對不能成為簡單的抄寫或是依葫蘆畫瓢。認真的臨摹是伴隨一個成功書家的終生的,王鐸直到晚年還一直是「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當然在寬泛的學習基礎上完全患於原帖的臨摹逐漸因為一個書家技巧的豐富和風格的成熟以及審美的博約變化,在臨摹中就會出現一些「變異」,而這種「變異」須是水到渠成地通過疊加剔除精簡,不斷錘鍊而來的,不能作為臨摹而不能逼肖原帖就成為所謂「意臨」的借口,當然也不需要見到前人臨作與原帖不像而心存不解。古人在印刷並不發達的條件下通過苦學甚至能做到與原帖「如燈取影」不失毫髮般的逼肖。如于右任除了在對魏碑和墓誌書法的研究外,其對唐代墓誌和褚遂良也極為留心,試看其褚書《雁塔聖教序》臨作(圖3)。

圖3于右任節臨《雁塔聖教序》

在豐富的用筆中不失原帖神韻,對其學習吸取上更是將褚書《雁塔》「空明飛動,渣滓盡而清虛來」(王澍語)形諸筆端,這在他於1929年書寫的《耿端人少將紀念碑》(圖4)中可窺一斑。是碑的書寫雖然用筆和結字已加入了作者精熟魏碑之後的特徵,但其中靜穆清朗的韻致全自褚書《雁塔聖教序》中而來。

圖4 于右任《耿端人少將紀念碑》(局部)

而對這種臨摹精熟運用並得原帖精髓者,沙孟海先生的幾件作品尤其能給我們更加深刻的啟示,他對褚書《雁塔聖教序》極為推崇,故而想來用功亦深,所得更巨,這從其以褚書面貌創作的作品中便可見從臨摹到創作如何過渡並化而用之的(圖5、圖6、圖7),三幅對聯分別可看作是對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的學、用、化吧。

圖5沙孟海「履素鴻聲」聯

圖6沙孟海集唐詩聯

圖7沙孟海「沉舟病樹」聯

從先賢的法帖範本到前輩書家矩步規摹,從錢謙益說王鐸對「秘閣諸帖,部類繁多,編次參差,蹙衄起伏,趣舉一字,矢口立應。覆而視之,點畫戈波,錯見側出,如燈取影,不失毫髮」。再反視王鐸諸多將閣帖臨於長篇大軸的「變異」之作,我們可以看得出從臨摹到創作的過程中,既要察之精,無論用筆結字還是章法神韻,都要細加揣摩。但在創作中擬之貴似便好,學是要「致用」的,切不可斤斤於古人面目一點一畫的描摹再現。在創作中要既不失古人(傳統)影子,取精用弘,又要學而能化,這樣將作品放諸歷代法帖範本中方能居一席之地而不失色,可試驗諸前賢書作便知不虛言處。

最後,呈上我的幾幅褚書仿意創作(圖8、圖9、圖10),請讀者指正。

圖8程志宏蘇軾詩斗方

圖9程志宏「居身立志」聯

圖10程志宏「對月臨池」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少年書法雜誌 的精彩文章:

淺賞米芾《張都大帖》的重複用字
王羲之行草臨創舉要
第十一屆國展中的隸書作品創作現象摭談
趙體楷書入門教程

TAG:青少年書法雜誌 |

您可能感興趣

篆書臨摹與創作
書法的基礎學習:臨摹與創作
王羲之行書的臨摹與創作心得
觀察、記憶、再現、想像、創新——貫穿於書法臨摹和創作過程中
梁啟超:從臨摹到創作的妙法
顏真卿楷書臨摹與創作示範,超實用!
書法知識:臨摹創作的力、重、厚、質
臨摹創作時的四法
虞世南體集字唐詩,臨摹創作兩相宜!
14種經典法帖精講精臨,王羲之&王獻之對照學習,高效解決行草書的臨摹與創作難題!
劉一聞:臨摹是不斷的體驗和實踐
臨摹和創作的四大要點——力、重、厚、質
一群「實力派」齊聚嘉善,共討山水畫臨摹、寫生與創作
如何從臨摹走向創作
學習書法,由臨摹走向創作
由臨摹走向創作的途徑是意臨
梁樹年:臨摹與讀畫,遵循這一創作規律
不再臨摹《蘭亭序》的徐靜蕾,去創作行書,倒有點顏真卿的意思
技藝源於臨摹,藝術貴在創新——《吳國華梁劍鳴書畫聯展》感受
篆刻學習:篆刻臨摹作業的新莽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