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經濟全球化時代應加強文化認同教育

經濟全球化時代應加強文化認同教育

作者:張微(單位:黑龍江大學)

文化認同也被稱作文化身份認同,是個人認為自己歸屬於某一文化或民族群體的感覺。美國當代政治學家亨廷頓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們常以對他們來說最有意義的事物來回答「我們是誰」,即用「祖先、宗教、語言、歷史、價值、習俗和體制來界定自己」。文化認同是在某一文化的成員關係建立的過程中形成的,包括學習並接受該文化的傳統、語言、信仰、審美觀念、思維模式以及社會結構等,人們將該文化的信仰、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等內在化,進而形成特定的認知、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並將該文化認同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從中獲得歸屬感、安全感或平衡感。本質上來說,文化認同是對某一文化的信仰、價值觀、道德規範和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認同。

文化認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具有內在多重性的特點,可以從地理範圍、社會類別、時間延續性以及主題範疇等不同維度和層面進行分析。單從地理範圍角度出發,就可分為社區、城鎮、地區、國家、區域以及全球的文化認同。其中,國家認同起源於共同的祖先、共同的體驗、共同的種族背景、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化以及共同的宗教。文化是國家的血脈和靈魂,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是國家向心力的動力和源泉,是維繫整個民族、國家文化群體的精神支柱。

美國心理學教授費尼根據個體文化認同的發展形成特點提出了文化認同形成的三階段模式:未經核實的文化認同期、文化認同的尋求期、文化認同的完成期。在未經核實的文化認同期,人們把自己所在的文化的特點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很少有興趣去探索和文化有關的問題。例如,人們在童年時期並不會去區分自身家庭文化的特徵與其他家庭文化特徵的區別。在這一階段,人們通常會去從父母、媒體、社區或其他來源接受他們對於文化的觀點。文化認同的尋求期是指人們為了更加了解文化以及理解該文化的成員意圖而探索和質疑個人文化的過程。在這一階段,個人開始質疑為什麼他們會忠誠某種信仰,並會將自己的信仰與其他文化的信仰進行比較。這一階段的人們有可能正在經歷他們生命中的轉折點或者正處於日益認識到其他文化的人生時期。文化認同完成期的特點則是人們能夠清楚、自信地接受自己和自己內在的文化認同。在這一階段,人們常常允許他們的文化認同在他們未來的選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文化認同是動態的,它處於不斷被生產、塑造和再塑造的過程之中。即使文化認同已經到達文化認同完成期,但個人對於某個文化的歸屬感也會因為自身生活環境、社會環境等的改變而重新進入文化認同的尋求期階段,個人的文化身份或文化歸屬感也同樣不斷地被建構、被修改、被完善。在文化封閉時期,本民族、國家受其他文化衝擊影響的因素較小,自我文化認同方面並不會受到較大挑戰,一旦個人的文化認同到達完成期階段,便會相對穩定下來,此時的文化認同具有唯一主體性的特點。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各國家、各地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滲透、文化同化、文化碰撞、文化衝突等也不斷出現,不同文化價值觀念之間的碰撞和融合,使人們對傳統文化精神產生質疑,國民文化認同危機日趨明顯。因此,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建構和確立清晰可辨、統一完整的國民文化認同,對於個人、民族乃至整個國家的意義都是巨大而深遠的。

文化認同的建構資源由語言、文化遺產、價值觀念體系、大眾媒介等因素組成,社會文化機制是文化身份認同的最主要的來源。加強文化認同教育需要從社會文化建設機制入手。

重視國學教育。一般認為,國學是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包括語言學、文學、歷史學、考古學、哲學、宗教學等,它是中國人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的重要來源。文化認同的建構和培養離不開國學教育。國學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讓大眾廣泛參與。對青少年進行國學教育,有助於正確文化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的塑造,人格、修養等的培養。在高校,同樣要進行國學教育,並將其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之中。在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社區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將治國之道、處世之道、用人之道、謀劃之道、治兵之道、修身之道、天人之道等融入其中,在構建和諧家庭、和諧社區、和諧社會中培養國民文化認同。

充分開發文化產品。文化產品不同於一般消費產品,它在滿足人們文化生活需要的有用性和娛樂性的同時,通過傳播思想、生活方式,影響消費者的文化和行為。文化產品的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報紙、雜誌、圖書、多媒體產品、軟體、電影、電視節目、手工藝品等。文化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使人凈化心靈、怡情養性、陶冶情操,獲得愉悅的情緒體驗,增強進取精神。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應以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感為己任,弘揚中國文化。在文化產品的開發中,要使中國文化的核心基因與當代文化、現代社會相適應、相協調,賦予其嶄新的時代元素,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思想上的啟迪、身心上的愉悅和審美上的享受,促進文化認同的建構。

發揮傳媒優勢。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逐漸掌握大量的信息源並利用大眾傳媒發布和傳播文化身份信息。與此同時,社會大眾獲取文化認同的信息也主要來源於大眾媒體的傳播。在此背景下,大眾傳媒已經成為建構國民文化認同不容忽視的來源。大眾傳媒能夠通過創造、傳播、強化新的文化禮節和儀式,提供建構文化認同的豐富資源。例如,將奧運會開幕式、國慶閱兵式等儀式通過大眾傳媒的形式進行再設計、再生產,然後傳播給大眾。這一傳播方式能夠使觀者產生親臨現場的感受,有助於培養人們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從而增強文化認同。因此,應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優勢,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強化文化認同。

(本文系2017年黑龍江省藝術規劃項目「『中蒙俄經濟走廊』框架下的黑土文化認同機制研究」[2017D02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山網 的精彩文章:

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的幾個問題
托蒂正式宣布退役 將進入羅馬管理層
國防教育主題宣講走進烏什縣
若羌縣代表團參加中國·廣宗第二屆葡萄文化博覽會
廣開致富門路 扶貧首先扶志

TAG:天山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各國應加強合作 利用人工智慧提升教育質量
馬化騰談數字經濟發展:數字化提升生活品質 還應加大投入做好基礎科研
全國人大代表袁建良建議應加快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夯實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建議:應加強基層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培養
全國人大代表、教育部原副部長杜玉波:應加快推進學前教育立法
「漢堡峰會」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發聲:全球不確定性增強情況下中德應加強合作
全國人大代表張榮珍:中醫也能治療急危重症 應加強研究應用
數據盾與耳朵財經達成戰略合作;馬化騰:應加強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立法研究
薛陳子:主流媒體應加大與商業媒體合作力度
全國政協委員席強斥惡搞《黃河大合唱》:應加強正能量引導
全國政協委員、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混改正向縱深推進 應加強頂層設計
互聯網應用應加強用戶安全保障
演算法不是王法 大數據時代更應加強內容審核
全國人大代表徐冠巨:應加快研究中心城市物流業布局 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閆福華教授:牙周治療應加強對菌斑的關注
周延禮:金融監管部門應加強對金融新業態的監管
馬化騰:應加強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立法研究
全國人大代表石慧芬:應加大手語翻譯人才培養力度
流感期間更應加強醫院感控管理
應對頸椎病應加強預防和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