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家居 > 湖南瀏陽鮮卑族後代建「洞屋」避暑,室溫常年28℃左右

湖南瀏陽鮮卑族後代建「洞屋」避暑,室溫常年28℃左右

瀏陽日報7月18日消息,7月17日,湖南瀏陽迎來又一輪高溫「熱浪」。家住淳口鎮高田村的村民慕容為文一家,正在收拾清掃,準備搬進「洞屋」避暑。

花了兩個多月建成的「洞屋」成了一家人避暑的好去處。瀏陽日報 圖

「外面不管多熱多冷,屋子裡面溫度常年在28℃左右。」今年53歲的慕容為文介紹,2010年,他花了兩個多月建了冬暖夏涼的「洞屋」。

每年,慕容一大家子有大半時間都是在這度過。

對於慕容為文而言,這「洞屋」不僅是一個避暑取暖的寶地,也是對遠古鮮卑祖先的一種追思。

「土空調房」水電通風齊全

「洞屋」就建在慕容家旁的山坡上。遠遠看去,洞口聳立一扇大門。

「洞屋」內部 瀏陽日報 圖

開門進去,是一條長長的走廊。兩邊,大小八間屋子對面排開,有卧室,有廳房,還有一些簡單的傢具。在裡面站立一會兒,頓感陣陣清涼。

「高溫天氣,附近林場的工人們常常來納涼。」慕容為文介紹,洞中房屋總面積約為70多平方米,由他一手設計、建造。

修建房屋時,挖機先把小山坡推平,建好房子後再在倒置結構的屋頂上蓋土。

因為有了土層隔熱保溫,「洞屋」具備了冬暖夏涼的神奇功效。

「考慮我們一大家子上10人要住,所以設計了很多小間。」憑藉自身豐富的經驗,慕容為文在「洞屋」中間的頂部留了透明瓦,陽光能透進洞內。

此外,經過幾次整改完善,屋內水電、排濕通風等系統目前都已配齊。所以,雖然是處於洞中,呆在屋裡並不會感覺陰暗封閉。

「除去梅雨天氣時節,我們大都住在這裡。房子是磚混結構,也夠堅固。」慕容為文對眼前的「作品」頗為滿意,他透露,今年秋季打算把淋浴房再改造一下,並計劃打通「洞屋」廳房和走廊的牆壁,使得家人公共活動空間更大些。

「地窩子」留下鮮卑族尋根印記

燦爛的陽光從頭頂照射進來,一張木製小桌擺在廳房中。冬日,慕容一家在這圍爐取暖。夏天,抬頭就能仰望星空。

當時為什麼想到建這樣一個房子?慕容為文說,一方面,是受酷熱天氣所迫;另一方面,與慕容氏認祖追宗一事有關。

據歷代族譜記載,慕容氏祖先為鮮卑人,歷史上就有建地窩子的習俗。」慕容為文說,2007年前後,他通過網路與廣東、甘肅等地慕容氏族人取得了聯繫。後來,到北方參加宗親大會時,看到了族人所建地下窯洞、地窩子等建築,受到了啟發。

翻開族譜,慕容為文娓娓道來十年尋根之路。「這本全國族譜是2015年所修,修譜過程中,外省來的族人在我家住了好幾天。」因為與慕容族人們取得了更多聯繫,慕容為文對先祖歷史也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我們瀏陽這一支慕容氏的始祖是近塘公,1565年,從長沙現南門口附近遷徙而來。」他說,現今,瀏陽慕容氏主要分布在淳口鎮高田村和集里街道太平橋片,已經傳了19代,慕容家族非常團結。2013年冬,慕容為文為兒子慕容鵬鵬擺婚宴時,這「洞屋」中也曾擺下七八桌。「也許有的人會覺得我是異想天開,但我知道我的根在哪兒。」慕容為文表示,在現代社會裡,雖然很難再體會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熱情浪漫,但選擇自己舒適的方式生活也是一種詩意。

新聞延伸

專家:「洞屋」安全技術要求較高,切勿模仿

據了解,慕容為文所建「洞屋」,此前在瀏陽並無相關管理案例可參考。那麼,這種自建的「洞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呢?

「這房屋主體是紅磚水泥材料,覆蓋土層也不厚,整體上還是比較安全。」淳口鎮城建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建造人慕容為文經過了系統工匠培訓、經驗老到,對房屋安全性能有一定把控能力。不過,考慮地質條件和土壤性質,瀏陽並不適合建設窯洞類建築。出於安全考慮,一定要經過權威部門安全性能測試,切不可自行動土修建。

(原題《洞屋避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童書·新書書單
蘋果醞釀取消「打賞」抽成 不再強推「應用內購買」
韓媒稱中方重啟批准韓國赴華新增航班「交流回暖」,業界謹慎
中紀委機關報刊文評黨員幹部沾染賭風:危害不僅僅是敗家
吉諾比利回歸馬刺再戰一年!90年代的老傢伙只剩他們4個了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千年石馬嶺-唐代建陵
山西現存全國唯一的唐代道教廟宇,1300年的唐代建築「五龍廟」
山東最古老的城市:歷經500餘年擁有明代建築風格,卻鮮有人知
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探秘8月19日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華裔建築師貝聿銘離世,享年102歲
日本人拍的1930年代中國古代建築,很多見不到了!
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南京中山陵
90年代建立的榮光!回顧公牛隊史十佳球
戰爭過後,村裡僅剩1男16女,沒想到百年後,後代建立一國家
史上最全日本收藏宋代建盞圖集,43隻盞121張圖
富二代建了上海最豪華的小區,財富超百億,未婚卻坐擁35個孩子
宋代建盞,讓日本人稱奇上千年
蘇州望族後人「世界級」大師隕落,一代建築「梟雄」作品滿天下
101歲生日快樂,華人之光貝聿銘,致敬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80年代建盞工藝史 你所不知道的陳大鵬
誰都可以被取代!半數30歲以上老將 巴薩首提後梅西時代建隊思路
哈佛大學館藏13隻宋代建盞與8件標本
到底誰幹的?沙坪壩60年代建築,一夜間竟全被潑了顏料
驚艷!3D激光地圖揭開瑪雅巨型城市「真面目」 擁有61000多座古代建築
盤點中國各省的第一條高速公路,集中在90年代建成,那時我們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