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zip 未來的狂想」如何平衡了藝術表達和觀眾體驗

「.zip 未來的狂想」如何平衡了藝術表達和觀眾體驗

從今日美術館的展覽「.zip 未來的狂想」回到辦公室之後,我趴在桌子上睡了一覺,感覺被剛才巨大的能量耗空了。重新翻看展覽照片,我發現圖片完全無法描述現場帶來的身體感受。反而,我原本認為「無力」的文字此刻呼之欲出,試圖和所有已觀看過和未觀看過現場的人交流圖片所無法展現的信息。

現場,我夢中的另一個世界,Claude Lévêque

藝術家吳珏輝擔任此次展覽主策展人,以「.zip」為主題,為每一個參展者賦予真真假假的後綴文件名,組織起這個圍繞不同格式展開的展覽。展覽佔領了今日美術館二三四層的所有展廳位置。二層以法國藝術家 Claude Lévêque 為場地特別製作的作品《我夢中的另一個世界》開場,預示著接下來一系列超越現實的體驗。沿著煙霧向前,就來到最引人矚目的二層主廳。這是一個面積 450 平方米、四層樓高的空間,去年夏天曾容納過吳珏輝的9×9×9 米腳手架裝置「比特宮」。現在,整個大廳被完全清空,成為一個巨型方盒子,對著牆壁喊一句話,會引起山谷中那樣的迴響。天花板和兩面牆壁被刷成黑色,壓低展廳亮度的同時,也藏起 10 台全新的一萬流明激光投影儀。餘下的兩面牆壁和地板保留光潔的白色,相交於一角,沿著無形的 XYZ 軸展開成一個新的空間。一旦投影開啟,它們就會即刻從眼前消失,打開另一個世界。

現場,Flow Void,王志鵬(花形)

9位/組藝術家的沉浸式投影作品循環輪流在這裡播放。「好比一張專輯,或者說一張空間合輯,考慮每個作品的色彩、聲音和空間利用方式,排列出順序,」策展人吳珏輝說。「王志鵬的作品放在第一個,這樣觀眾立即就會對整個空間產生概念。」吳珏輝指的是王志鵬(花形)的作品《Flow Void》的開場方式,當觀眾不自覺地背靠黑色牆壁坐下來時,會發現圖像伴隨聲音從自己身後蔓延出來,爬到對面的白色牆壁上,然後圖像急劇變幻,人們感到地板開始不斷地起伏涌動,或者是向下墜入無盡深淵。

現場,1194D立方,郭銳文

而實際上,觀眾可能在任意一個時間點邁進展廳,也並不影響觀展體驗。我看到的第一個作品是郭銳文的《1194D立方》。開場時,極細的白色網格線構建出一個具有深度的空間,浮動方式令人聯想到海洋。以三角形為基礎的幾何結構顯現其中,迅速複製集聚變形,生長成某種生命體結構,奇妙地兼具堅硬和柔軟的質感。它們平滑而快速地在牆壁和地面之間游移,好像本來就是生活在牆壁之中的生物;或者是我們被塞進了盒子,扔到了它們的星球上。視覺以郭銳文所擅長的方法,完全在 Processing 編程程序中寫成。

現場,VINCI,任遠

任遠的作品《VINCI》也採用了清晰的白色線條和幾何元素,氣質卻和郭銳文的演算法生物世界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支漂亮的舞蹈,作品只有2分多鐘的時長,但完成得流暢靈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另一件以黑白為主要色彩的作品是曹雨西的《ORIENS東》,「圓」作為主要視覺元素,在空間中移動變化,令人聯想到曠遠的外星球上的日光與陰影。

基石,甘健

當一道強光從空間底端牆面中軸炸裂,觀眾們就應當起身面向牆壁站立,這樣才能最大化體會這件作品帶來的感受。這是甘健的作品《基石》,他放棄了一個主要牆面,構建出一條狹長的通道。牆面中軸的光柱如同一個跳動的能量脈搏,不同地貌在腳下快速掠過,在聽覺與視覺的共同作用下,人們感到一波一波的能量正連續向自己襲來。

現場,腦波交流,洪啟樂

洪啟樂的作品《腦波交流》將計算機中的語言、表情、視頻、在線直播等內容以故障(Glitch)的方式呈現出來,變成帶著金屬質感的彩色漩渦,將觀眾絞進失控的機器里。Pink Money × UFO × 馮昊帶來的作品《.bug》以另一種方式展現了各種格式錯誤,例如馬賽克、讀取錯誤、死機藍屏、以及解壓失敗等,通過放大和矩陣構成數字世界的災難大片。施政的作品《Embers》用一片不詳的紅光控制了整個空間, 觀眾們在跟隨陌生的風景前行時,會被突然而至的強力視聽刺激嚇得抖動起來。

現場,下凡,馮昊

對我來說,如果用馮昊的作品《下凡》作為空間合輯的結尾也會是一個很好的體驗。強烈的視聽衝擊結束後,整個空間伴隨著牆面上顯現的巨大佛像頭部立即沉寂下來,你能感受到在酷暑季節邁進偏僻廟宇之中時那種陡然而起的涼意。馮昊的創作集中在聲音領域,視覺部分和其他幾件作品的編程設計思路不同,全部為實際拍攝而成。緩慢交替變化的佛像是被棄置路邊的神,「成為世事輪迴的一員。因為風吹雨打,產生了各種入世般的面容」。巨大的香灰池鋪滿地面,未燃盡的香散發出裊裊煙霧從腳下升起,安撫劇烈跳動的心臟。作品的聲音也極其安靜、細微,給人帶來 6 分鐘接近冥想的體驗。

9 件作品全部根據展廳的投影環境而創作,這也是國內第一次實現如此大體量的室內沉浸式藝術作品投影。這些作品本來毫無娛樂性,從視覺到聲音都不能算是「觀眾友好」的,其中許多甚至可以用「抽象晦澀」來形容。但巨大的場地和技術將體驗上升到另一級別,充分調動起觀眾的身體感受,連小孩子也能在裡面保持持續興奮。

現場,Embers,施政

主廳唯一的遺憾在於,幾乎所有作品都是男藝術家所主導的,讓人不禁想像女性藝術家將會如果處理這樣的大型投影環境。吳珏輝說:「也想加入更多女性藝術家,當然不只是為了照顧性別平衡。例如 Pink Money 組合中的沈琪就是女的。」

現場,.bug,Pink Money × UFO × 馮昊

「主廳就是一個大魚缸,你一下子跳進去,到三層好像登陸了,四層就更虛幻。從下到上,信息密度是遞減的,」吳珏輝繼續說。與主廳的開闊體驗不同,三、四層的作品沒有被直接鋪開,而是一件件藏在牆後,觀眾沿著規劃線路前行,好像探險。

現場,風洞:紅山試驗,Charles Lindsay × 蘇少禹

《風洞:紅山試驗》來源於藝術家 ,也是本次國際藝術家推薦人 Charles Lindsay 和蘇少禹對中國北方紅山新石器文化的研究。從紅山採集而來的風的數據通過鼓風機和凈化器呼出,形成風洞,108根極輕軟的光纖從頂部垂下,發出星星藍光,如同某種人造的科幻鐘乳石。林欣的作品《有風的空間二》是一個互動裝置,觀眾對著手機吹氣時,會在大屏幕上掀起一陣風,將機器人堅硬光潔的皮膚吹散,是一件浪漫的作品。走到「五重門」的最後一道門,將會看見土耳其藝術家 Refik Anadol 帶來的《無窮之屋》,依靠鏡子和投影創造出冷酷版愛麗絲仙境一般的無盡空間。轉向走廊,觀眾可以從三層開設的窗口觀察主廳的景象,體會不同高度帶來的不同視角,也可以將頭伸向石川的《謎盒》AR眼鏡,觀察覆蓋主廳現實之上的虛擬盒子。

無窮之屋,Refik Anadol

現場,昨天我和阿里斯同的兒子格勞孔一塊兒向下走到比·雷埃夫斯港,I&C 小組

四層 I&C 小組的 VR 互動裝置,題目像和觀眾們排的隊一樣長,名叫《昨天我和阿里斯同的兒子格勞孔一塊兒向下走到比雷埃夫斯港》,啟發來自柏拉圖洞穴比喻。觀眾們透過實時攝像頭在一個幽深的隧道中重新觀察生活,以手中遙控器為火把照亮洞穴牆壁,發現並適應左右上下顛倒的信息。Catherine Chalmers 的《採集者》帶來藝術家拍攝的以螞蟻為主角的視頻,具有童話般色彩。「這些作品可以調節觀看的節奏和情緒,同其他冰冷的作品形成某種溫差,好像你用熱感應眼鏡去觀察一樣,能看到有的地方是橙色的,有的地方是藍色的,」吳珏輝說。

採集者,Catherine Chalmers

最後,展廳中還有兩件非常幽默的作品。一件是饒廣禛的吃豆人。饒廣禛建出吃豆人的活動地圖, 用玉米片代替豆子,把掃地機器人放入其中,並從高處俯拍了吃豆人吃掉豆子的全過程,構建出以假亂真的遊戲畫面。 另一件是沈力功的不存在的作品,按照導覽冊,你會找到這個展覽中的 bug。

吃豆人,饒廣禛

我問吳珏輝,技術在藝術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藝術家們是不是有可能通過和技術團隊合作來完成作品?他說:「藝術家不能只是有點子,也需要有技術實力,或者至少要有實際操作的經歷,對軟體和硬體有概念。否則藝術家和作品之間永遠有距離感,而這種距離感會被觀眾發現。」在我理解,無論傳統藝術技藝還是新技術,真正掌握一種表達工具對創造者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期待技術的繼續進步和普及,更多創想能擺脫技術的限制得以實現。

「.zip未來的狂想 | 小米?今日未來館」背後還有諸多隱形的挑戰,例如設備的協調和布展。但最終,展覽以一種幾乎不可能的方式實現了,集中呈現出了當前國內「多種格式」創作者的工作,並且平衡了藝術表達和觀眾體驗,也讓很多人重新思考了商業資本在藝術中的角色。展覽將在北京今日美術館展出至 9 月 16日,期間每個周末晚上,美術館主廳都將呈現演出。

作者:陸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想計劃 的精彩文章:

TAG:創想計劃 |

您可能感興趣

指尖上的健康,讓你想像不到…Healthme健康指環體驗
魅族Flyme 7嘗鮮體驗:想要功能都來了!
透明機身、一拖四、好看又好用的擴展神器:orico hub體驗
外媒評蘋果HomePod:同價位音質最好但功能和體驗不夠出色
卓越性能,預見未來,華為mate10 pro給你優越體驗!
聽聽外媒體驗 HomePod 後的感受:音質驚艷,但不夠聰明
外媒評蘋果HomePod:音質同價位最好,但功能和體驗並不夠出色
《Eastward》:想在像素遊戲中構建好的情感體驗
雖然新版的kindle改善了光源,卻沒有自動調節功能,這一點比ipad體驗感差些
靜態體驗拜騰BYTON Concept 未來不遠智能已來
HomePod的音樂體驗好在哪?蘋果高管如是說
用iPad繪畫體驗如何?
體驗了 HTC Vive Pro 後,我覺得 VR 的未來似乎也沒有那麼「悲觀」
vivo X21屏幕指紋版評測:驚艷的不止是外觀,還有體驗
科技達人:我還沒瞎,iPhoneX的屏幕視覺體驗是不如三星Note8的
外觀時尚/功能貼心三星Gear lconX體驗
FancyDigital觀點:OTT不是新物種,是被喚醒的體驗迭代
谷歌在Andorid 9.0憋大招:讓遊戲體驗/質量更好
不一樣的輕薄,AMD銳龍版聯想ideapad 720S實際體驗感覺如何?
同意嗎?如今的Android和iOS系統在體驗上已幾無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