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開國上將葉飛憶金門戰役敗因

開國上將葉飛憶金門戰役敗因

作者:李松林,原載李松林著《晚年蔣經國:透視台灣當代歷史》九州出版社

開國上將葉飛

1949年8月,毛澤東揮兵進軍閩南,9月16日攻佔福建沿海的最大島嶼平潭島。9月下旬,毛澤東又發起了漳(州)廈(門)戰役,10月中旬奪取了漳廈地區。

當人民解放軍奪取廈門後,對金門島形成包圍之勢。

按照毛澤東的構想,要徹底殲滅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殘餘勢力,特別是攻佔蔣介石集團所依託的最後據點——台灣,須分3步進行。

第一步:建立一支近期可用的海、空軍,爭取到海上制海、制空權。

第二步:掃清台灣的外圍屏障,佔領攻取台灣的灘頭陣地。

第三步:準備在1950年夏「奪取台灣」。

中國共產黨在實施解放台灣第一步的同時,也開始實施第二步驟——掃清台灣的外圍屏障。攻打金門之戰就是在這種情形下發生的。

對於金門島,蔣介石後來多次宣稱:「今日東南亞的金門,可比之如今日歐洲的西柏林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馬爾達島,這是一座反共的堡壘」,「如果金門失守,馬祖亦勢難保,而台灣的堤防亦將崩潰」。國民黨軍控制金門,既可以封鎖福建、廈門的出海口,又可以屏障台灣島。而人民解放軍若奪取台灣,首先攻擊的目標當然是金門、馬祖。由於金門地理位置極端重要,當人民解放軍對金門形成合圍後,蔣介石電令守軍總指揮官湯恩伯固守:「金門不能再失,必須就地督戰,負責盡職,不得請辭易將。」

湯恩伯不敢怠慢,急令守軍趕修工事,同時調胡璉第十二兵團所屬2個師增援金門,使守軍總兵力達3萬多人。此時,國共兩黨軍隊隔海劍拔弩張,一場血戰迫在眉睫。

10月24日,負責攻擊金門的解放軍28軍進行了多方面的渡海準備工作後,在29軍主力師的協同作戰下,發起了對金門的進攻。當晚19時,第一梯隊3個團開始登船起航,翌日凌晨登陸成功。登島部隊因缺乏師級指揮員統一指揮,沒有組織船隻返航接運第二梯隊,也沒有鞏固灘頭陣地,就分兩路向敵縱深猛插。

胡璉12兵團主力在料羅灣登陸後對人民解放軍登陸部隊反包圍,後撤國民黨軍發起反撲,在海陸空的立體進攻下,因潮水退落而在古寧頭海灘擱淺的船隻全被國民黨軍炮火擊毀,國民黨軍攻佔了古寧頭灘頭陣地,切斷了解放軍登陸部隊的後路。這一信息令金門戰役總指揮、28軍副軍長肖鋒懊悔不已,他後來回憶說:「第二梯隊各單位,因無船可渡,只能隔岸觀火,急得跺腳流淚,我內心更是如同火焚。」

25日夜,肖鋒派出第二梯隊,因船只有限,僅有4個連,增援順利登島,與堅守古寧頭部隊會合。26日拂曉,國民黨軍對古寧頭解放軍登島部隊發起猛攻,激戰終日後,解放軍登島部隊於夜間突圍,同國民黨軍周旋。當天下午3時左右,登島部隊向指揮部發出最後一次報告:「敵三面進攻,情況嚴重!情況嚴重。」從此,金門戰役指揮部與金門登島部隊聯絡全部中斷。

為全殲登島人民解放軍,蔣介石特派蔣經國於10月26日赴金門督戰。據蔣經國日記稱:「11時半到達金門上空,俯瞰全島,觸目凄涼。降落後,乘吉普車逕赴湯恩伯總司令部,沿途都是傷兵、俘虜和搬運東西的士兵。復至最前線,在炮火中慰問官兵,遍地屍體,血肉模糊。」

至28日,解放軍登島部隊苦戰了3晝夜,傷亡殆盡,無一人投降。慘烈的金門之戰,使解放軍兩批登島部隊9086人(內有船夫、民夫等350人)大部分壯烈犧牲,一部分被俘。此役也使國民黨軍傷亡9000餘人。

金門之戰是人民解放軍戰史上的一次嚴重失利,一次戰役導致全軍覆沒,這是人民解放軍戰史上僅有的一例。金門之戰之所以失利,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金門失利的最主要原因「為輕敵與急躁所致」。金門之戰失利震動了全軍,在總結教訓時,司令員葉飛承認,當時將主要精力用於接管廈門工作,「而把解放金門的任務交給28軍執行」。同時「輕視了金門,認為金門沒有什麼工事,金門守敵名義上是一個兵團,即李良榮兵團,實際只有2萬多人,而且都是殘兵敗將……認為攻取金門問題不大」。作為攻打金門的28軍,上上下下均不同程度地存有輕敵思想,特別是攻克廈門後,遲遲不打金門,肖鋒怕說不過去,故在敵情不明與船隻缺乏的情況下,仍按原計劃攻打金門,以致釀成金門戰役失利。葉飛也承認:「指揮員尤其是我的輕敵,是金門失利的最根本原因。」毛澤東在得知金門失利的信息後,以中央軍委名義向各部隊發出了《關於攻擊金門島失利的教訓的通報》,認為輕敵與急躁是金門之戰失利的主要原因。

第二,缺乏渡海登陸作戰經驗,缺乏周密部署。葉飛後來沉痛地回憶道:28軍是山東部隊,「沒有海島登陸作戰經驗」。葉飛承認:「渡海作戰和渡江作戰畢竟不同,例如颱風和潮汐的問題,我們當時沒有這個經驗,後來吃了大虧。」

葉飛也承認,在戰鬥指揮上缺乏周密部署。「28軍登陸,首先奪取了金門古寧頭灘頭陣地,這是對的;但是,第一梯隊登陸部隊沒有立即構築工事,鞏固灘頭陣地,後續第二梯隊尚未到達,只以一個營兵力控制古寧頭,就向縱深發展,違背了渡海登陸作戰的規律,犯了兵家之大忌。」葉飛還說:「第一梯隊3個團的兵力登陸,竟然沒有一名師指揮員隨同登陸統一指揮,這也是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

第三,缺乏船隻,沒有海空軍支援。第一次準備攻打金門時因船隻不夠而推遲。正式攻打金門時船隻也不夠,一次只能運載3個團。葉飛認為:攻打金門時沒有海軍空軍的支援,渡海登陸作戰僅僅使用木帆船,遭到海空攔截,造成重大損失。

第四,判斷敵情有誤。戰役發起前當天中午,肖鋒與葉飛均知胡璉兵團已撤出潮州汕頭等地,去向不明。此時,機要人員送來一份電報,是胡璉向台灣蔣介石請求撤回台灣。但蔣嚴令胡派兵增援金門的回電未被截獲。葉飛判斷:「胡璉兵團的行動有兩個可能:一是增援金門,一是撤回台灣。」葉決定「趁胡璉尚未到達金門之時,發起登陸,攻取金門,是最後的一個戰機,如再延誤,金門情況就可能發生變化」。這種僅憑猜測、準備倉促,一味強調抓住戰機實施攻擊的錯誤,構成了金門之戰的失利。

金門戰役後,國民黨當局全力鼓吹此次戰役的勝利。10月30日,蔣介石在一次講話中稱「此次金門保衛戰的結果」「是我們剿匪以來,最徹底的一次勝利」。蔣介石還要求各級負責主官,對金門戰事的經過,「必須實地調查、研究,提出一個具體的報告」。蔣經國在抵金門後的當晚日記中寫道:金門之戰為近來「第一次大勝利」,是「反攻復國」的「轉折點」,直至70年代,台灣當局還拍《古寧頭大捷》的電影,聊以自慰。

相關鏈接:

金門之戰失利原因何在?

文 / 張茂勛、叢樂天、邢志遠

來源 /《百年潮》2003年第1期

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不久的1949年10月25日凌晨,我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三個團,冒著敵人的炮火,在蔣軍盤踞的大金門島(以下簡稱金門)搶灘登陸,與蔣三個軍激戰三天,終因後援不繼,寡不敵眾,近九千人民子弟兵無一幸還。這是解放戰爭中我軍最大的一次損失,是我軍戰史上十分慘痛的一頁。張茂勛和叢樂天都是攻金部隊政治機關幹部,因船少未能過海而得以倖存,親歷了從備戰到善後等工作,刻骨銘心,半個世紀耿耿於懷,晚年一直從事對金門之戰的調查研究,寫成此文。

>>>>蔣軍輕廈重金 我軍重廈輕金

到1949年9月下旬,我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已解放了福建全省陸地和大部分沿海島嶼,完全控制了廈門、金門外圍的大陸沿海,形成了對這兩個島嶼三面包圍的態勢。據原十兵團司令員葉飛回憶,9月26日,十兵團在泉州召開作戰會議,研究如何攻取廈金兩島,對三種方案作了比較:"金廈並取"可以造成蔣軍指揮和兵力分散,使其顧此失彼,實現全殲。但徵集船隻問題一時難以解決。"先金後廈"可以形成對廈門的完全包圍,暴露廈門側背的防禦弱點,便於我軍乘隙攻擊,問題是廈門守軍已有逃跑跡象,先攻金門,廈門守軍很可能逃跑,不能全殲。而"先廈後金",則當面敵情清楚,距離近,便於準備,攻擊易於奏效,但一旦攻下廈門,金門守軍也會逃跑,不可能全殲。會議再三權衡三種方案的利弊,最後確定同時攻擊金廈,並決定29、31兩個軍率五個師攻擊廈門,28軍率一個師加一個團攻擊金門。

到10月上旬,29、31軍分別徵集了可運載三個團的船隻,而28軍只找到裝運一個團的船。十兵團只好變"金廈並取"為"先廈後金",於10月15日發動了攻廈戰鬥,17日解放了廈門。

從十兵團研究如何解放廈門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十兵團指揮員總是擔心守軍逃跑:先打金門,擔心廈門守軍逃跑,先打廈門又擔心金門守軍逃跑。

兵團領導這種擔心正是輕敵急躁的表現。自從淮海戰役取得勝利後,十兵團渡長江、攻上海、打福州,可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因此部隊上上下下普遍認為蔣軍已徹底喪失了戰鬥意志和戰鬥力,同我軍一觸即潰,一碰就逃,或者一打即降。「不怕敵人固守,就怕敵人逃跑」,「誰打得猛追得快,誰抓的俘虜就多"等說法都出現了。平潭島解放之後,把渡海作戰也看成輕而易舉的事,認為「渡海作戰兵在精而不在多」,「登陸就是勝利」。兵團領導認為,蔣軍不會堅守廈金兩島,即使要守也守不住,而廈門守軍較多,又有逃跑跡象,便決定先打廈門。以為打下廈門,金門便不在話下,根本沒有想到蔣軍要固守金門。

當時在公開宣傳上,蔣軍強調「廈金並重」。蔣軍東南軍政副長官、廈金兩島最高指揮官湯恩伯說:「金廈兩島,為台灣屏障,為將來反攻大陸的基地,中樞決定確保金廈。」蔣東南軍政長官陳誠也說:「確保金廈決無問題。」其實這些說法都是煙幕,當時蔣最高當局已確定堅守金門而不守廈門。他們這種計劃,不僅對外對下保密,對其非親信將領,也是保密的。很可惜我福建前線第十兵團指揮員,沒有想到也沒有判斷出來。

蔣軍為什麼不守廈門而要堅守金門呢?首先從地理條件看,廈門不利防守更不利久守,而金門則利於防守。講土地面積,兩個島相差無幾,但金門是一個縣,當時人口不超過四萬,島民以務農打魚為生,對外依賴性較少;而廈門是福建重要港口城市,人口近20萬,以工商業為主,對外依賴性較大。大陸解放後,廈門即成為死城,市民吃糧燒柴都要斷絕。蔣軍久守廈門,勢將背上沉重的包袱,他們不可能從台灣運糧草來維持廈門市民的生計。相比之下,金門這個包袱就輕得多。

作為戰場來看,廈門也是難以防守而金門較利於防守。這兩個島雖同樣四面環海,但廈門處於大陸三面環抱之中。我軍可以從東北、正北、正西、西南四個方向對廈門實施突擊,守軍難以招架。而金門只有西北部面向大陸的地段便於登陸,我軍只能進行一面攻擊,守軍無側後之憂。廈門距大陸較近,最遠處五六公里,最近處一兩公里,風影響較小,用人力划行的小木艇也能渡過;而金門東北部距大陸小島角嶼為1.5公里,懸崖絕壁,難以登陸;適合我軍渡海登陸的西北部距大陸約九公里,風浪很大,渡海必須使用依靠風力行駛的帆船和機動船,我軍渡海困難甚多。

從使用兵力安排上,也可以看出蔣最高當局無意堅守廈門。廈門守軍原為蔣介石嫡系的李良榮二十二兵團。1949年8月,該兵團的25軍和5軍的200師奉命調往大小金門,由原駐漳州的劉汝明第八兵團率55軍接防。漳州解放後,第八兵團的68軍殘部也逃來廈門。守廈兵力達三萬餘人。劉汝明兵團是蔣軍中的雜牌。淮海戰役時,我軍曾對劉進行策反未獲成功,蔣介石對劉極力拉攏。但劉在作戰時以保存實力為本,不肯為蔣賣命。我軍渡江時,劉汝明從安徽貴池,自行決定率其55軍和68軍,長驅1500華里,撤到福建南部的漳州,其目的顯然是要伺機經廈門逃往台灣。蔣介石、陳誠、湯恩伯對劉很不放心,既想吞併他的部隊,又投鼠忌器,擔心惹翻了他。蔣介石、陳誠調劉汝明守廈門,實際上是要借人民解放軍之力來消滅劉這個雜牌部隊,同時也可以把失守廈門的責任加在劉的頭上。果然,當我軍於10月17日解放廈門時,劉汝明即率其殘部乘船逃往台灣高雄。陳誠規定,凡是來台部隊,第一件事就是必須放下武器,然後按照指令,登陸、行軍、宿營。劉汝明殘部到達高雄時,不肯繳械。陳誠下令,限期徒手登陸,否則將船擊沉。這樣,劉的殘部被陳誠收編,劉汝明兵團徹底解散。劉汝明本人下船時,還有憲兵前來「陪同」。湯恩伯說:「廈門失守,是部隊執行命令未能徹底。」台北《中央日報》也發表文章,指責廈門守軍執行上級命令不力,批評的矛頭直指劉汝明,劉從此一蹶不振。

從金門之戰前後蔣最高當局的言行,也可以看出他們固守金門的決心。9月13日,就任東南軍政長官不久的陳誠,即率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在湯恩伯陪同下,來金門視察。10月22日,蔣介石親自致電湯恩伯,命令他:「金門不能再失,必須就地督戰,負責盡職」。25日凌晨,金門之戰打響,蔣空軍總司令周至柔,上午就從台灣飛到金門上空察看並督促空軍參戰。26日上午,蔣介石特派蔣經國乘專機到金門"慰勞"。10月27日,陳誠率領敵台灣防衛司令孫立人,裝甲兵司令徐庭瑤,補給司令何世禮,乘專機來金門視察。蔣軍重視金門,遠遠超過廈門,這是明白無誤的事實。湯恩伯於10月30日飛抵台北,在機場對《中央日報》記者說:「軍事當局置重點於金門,旨在保衛台灣,陳誠長官對於金門基地異常重視,予以全力支持。」

>>>>蔣軍一再增援金門 我軍情報工作一誤再誤

同蔣不增援廈門的情形相反,蔣對金門一再增兵。1949年6月以前,金門還是個不設防的島嶼,沒有國民黨正規軍一兵一卒。6月間,敵廈門要塞司令部成立金門要塞總台(相當於炮兵團),把從上海吳淞要塞撤退下來的官兵,10門戰防炮,10具探照燈調來金門。不久,湯恩伯又撥來20門機關炮。這種配製是專管海岸防禦的。

8月初,李良榮率其二十二兵團兩個軍,從廈門移駐金門,25軍軍部和45師駐金門,四十師師部和兩個團駐大嶝島,一個團駐金門。5軍軍部和200師駐小金門。166師留在廈門。8月27日,蔣軍戰車3團的兩個連22輛坦克,由一營長率領從台灣到達金門。出發前,敵裝甲兵副司令蔣緯國曾到一營檢查調防準備工作。

9月3日,原駐台灣的80軍201師師部和601、602團到達金門,歸25軍指揮。201師是所謂「青年軍」,同蔣經國關係密切。離開台灣前,蔣介石曾親往訓話。

10月9日,蔣軍胡璉十二兵團的18軍,由軍長高元帶11師和118師,從廣東汕頭乘船來到金門。這兩個師各自有三個正規團和一個保安團,共有兵力約兩萬人。當時我軍正進攻大嶝島。高魁元根據湯恩伯的電令,派11師的31團增援大嶝島上的四十師。結果四十師的兩個團大部被殲,31團半數被殲,於10月10日撤回金門。11師的33團奉假裝增援部隊命令,開到廈門市,在樂隊伴奏下「遊行示威」,四天後於10月14日悄悄開到小金門島歸五軍指揮。可惜我軍對此事一無所知。

我28軍在大嶝島俘虜了31團的官兵,得知蔣11師已到金門,便及時上報兵團。但40師兩個團和31團半數被殲,大嶝島解放,十兵團認為金門守軍增加不多,更不知還來了118師。此時金門守軍實力已達到三萬多,數量同廈門守軍不相上下,戰鬥力比廈門守軍還強一些。

廈門解放,劉汝明率殘部逃往台灣。166師殘部轉移到金門,海軍廈門巡防區九條艦艇,也逃到金門,更名為金門巡防處。這樣,金門不但有步兵、炮兵、坦克,還有了海軍。

至此,蔣軍最高當局對金門還不放心。陳誠又令胡璉十二兵團率19軍三個師由汕頭開往金門。十二兵團部,19軍部及其16師,14師和18師於10月22日和23日晨陸續到達金門海域,兵力約近2.5人。他們於23日夜開始離船上岸,我十兵團對此毫無覺察。到25日晨金門戰鬥打響前,十二兵團只有四個團在船上。25日後,除一個團開往小金門,另三個團也陸續登上了金門。

在金門之戰中,對方到底有多少兵力呢?從番號看,大金門的有三個軍八個師,包括19個團。其中25軍40師有120團,45師有兩個團(番號不明),201師有601、602兩個團;18軍有11師31、32團加一個保安團,118師有352、353、354三個團加一個保安團;19軍13師有38、39兩個團,14師有40、41、42三個團,18師有55、54兩個團。還有二十二和十二兵團的直屬部隊,兵力接近六萬人。

十二兵團18軍11師的33團和19軍18師的53團,在此期間先後增援小金門島。小金門原有敵5軍200師和166師殘部。該島兵力總數不詳。

福建前線我軍長期只知金門守敵兵力不多,直到十年後1959年9月一份文件指出,我軍攻打金門,「以數量十分低劣的兵力,在缺乏後援保障的情況下,攻擊七倍於我之敵」。按我軍公布的攻金部隊兵力為8736人,蔣軍七倍即60900人。在戰鬥過程中,除海、空軍和炮兵、坦克外,敵先後有步兵601、602、31、352、353、354、41、42、52、54等十個步兵團投入戰鬥,大都是18、19兩個軍的主力,兵力共約三萬。同我軍登陸部隊為三比一。在一個彈丸小島的狹窄戰地上,敵我兵力火力如此懸殊,我軍的失利顯然是不可避免的。胡璉也承認,他們守住金門,是佔了數量的優勢:「當時18軍若不先到金門,19軍亦不續到,則金門存亡,實難逆料。」

我軍為什麼對蔣一再增兵金門所知甚少,並估計不足呢?首先是海洋阻隔,收集情報比較困難;而主要原因是思想上總認為敵人不會固守金門,不可能大量增兵。因而只知敵18軍11師已到金門,但沒有想到還來了118師;得知18軍來了,又想不到19軍會來。只從有利處著想,沒有從不利處著想。直到蔣十二兵團部率19軍到達金門海域,已經兵臨城下,近在咫尺時,還估計他們有撤到台灣的可能,不相信敵人會用重兵死守金門。

>>>>渡海無船寸步難行 我軍僅有運三個團的船就貿然開戰

十兵團原安排28軍82師244、245、246三個團,加84師251團共四個團攻擊金門,經第三野戰軍首長指出兵力不足後,又加上29軍85師253團和87師259團兩個團,共六個團(另有28軍直屬炮兵團,用炮火掩護步兵過海),還準備用31軍的1師作預備隊。當時十兵團指揮認為:「廈門要塞永久設防,工事強,難攻,金門兵力少(七個團1.5萬到2萬人),火力與兵力均不強,容易解決」,故在戰役指導上一開始對金門不重視。廈門攻克後更勝利沖昏頭腦,認為金門更無問題,更加急躁,督促28軍能搜集到三個團的船隻即可發起攻擊(當時估計三個團登陸即可站住腳)。

28軍根據自己用六個團解放平潭島的經驗,希望備足500條船,每條船有三名船工。29、31軍兩個軍八個團打廈門和鼓浪嶼,也用了大小600多條船。但兵團在解放廈門第二天,10月18日即要28軍找到能運三個團的船,於20日發起攻金之戰,爭取這批船連夜返航再運兩三個團上去。28軍根據兵團的指示,於18日下達了20日攻金的作戰命令。

當時28軍只有幾十條船,還運不了一個團。要在三天內找到能運三個團的船並非易事。攻打廈門的船在戰鬥中損失了一大半。有些船工,在打廈門時受了驚嚇,聽說還要打金門就駕船逃走。由於28軍一再反映船隻不夠,兵團不得不把攻擊金門的時間一推再推,從20日推到23日,最後推到24日。實際上越往後推,敵人增兵越多,金門越難打。開始十兵團還想大小金門一齊打,後來為了保證打大金門用船,又免除了31軍打小金門的任務,把船調給28軍。這樣28軍才勉強湊夠運三個團的200多條船,在24日晚匆匆發起了攻金戰鬥。因為船不充裕,每個團都有一兩個連隊擠不上去。

這種把六個團分成兩個梯隊,靠一批船往返運送的辦法是很不可靠的,這是兵家歷來不贊成的「逐次增兵」。因為第一梯隊兵力不大,在渡海途中又難免有傷亡,登陸後不可能形成優勢,難以站穩腳跟。事實上,第一梯隊在登陸前即遭敵炮火轟擊,不少船上有傷亡,有的整船被擊沉,登陸前有的團傷亡估計已達三分之一。

>>>>潮起潮落有周期 我軍渡海忽視自然規律

金門作戰時我們的海、空軍尚處於萌芽狀態,福建前線沒有制海制空權,我軍渡海必須在夜間進行;那時我軍也缺少現代運輸船舶,要依靠臨時徵集來的木製帆船。用木船夜間渡海作戰,應當是備足船隻運送大批部隊一次登陸。打金門之前的9月間,28軍攻打平潭島,就是一夜一次運送六個團的兵力登陸並解放該島,不存在船隻往返問題。1950年4月,十五兵團進攻海南島,部隊分批渡海,每批也都是選擇潮水有利的夜間,一次渡過瓊州海峽在海南登陸,無須船隻返回再運。而十兵團因船隻不足,要求木船隊一夜之間往返兩次,這就帶來一系列問題。

從我軍渡海的出發地到對岸金門登陸點,距離大約九公里,在風平浪靜,又無敵人阻攔和平環境,往返一次約四五小時。我軍發動攻擊的10月24日,當地海水高潮為午夜,我軍渡海最有利時間為高潮前四五小時,高潮過後海水逐漸退落即不宜再渡。一夜往返一次是可能的,而一夜往返兩次,則為海情所不允許。

第一梯隊各團啟程時間較晚,大約是24日23時以後,其客觀原因是各團船隻為防空白天分散停泊,夜晚才能集中並組織部隊登船。有些船隻和船工傍晚才來報到,要臨時分派船隻和船工。實際上各團船隻都不夠用,出發前還要到處搜羅。以244團為例,團長邢永生不僅把師的指揮船要來,還把原定為第二梯隊的軍偵察營的船要過來。特別是兵團發來敵情通報,講胡璉兵團19軍已有兩個團登陸金門,我作戰部隊又急忙調整人員,把已上船的非戰鬥人員換下來,儘可能多運載戰鬥人員。251團也把一些後勤人員換下來,戰鬥人員擠得船船超載。即使這樣,各團還都有一兩個連隊擠不上去。

船隊啟航過晚的主觀原因,是28軍指揮所對海潮漲落時間掌握不準。他們只想讓船隊利用漲潮時順利登陸,以減少幹部下船後在水中跋涉的時間,而忽視了高潮過後擱淺的危險。船開得離岸越近,擱淺的可能性越大。同時登陸點是淺海沙岸,不退潮也可能擱淺。他們沒有掌握高潮的準確時間,致使部隊登陸不久即遇到退潮。

第一梯隊船隻不僅沒有往返兩次,頭一次就有去無回的了,其原因不完全是擱淺。廈門解放後,我軍下一個攻擊目標必定是金門,而金門最適合我軍登陸的地段,是該島西北部平坦的海岸,因此,敵守軍在該地段部署一線二線重兵把守,24日下午還舉行了有坦克配合的抗登陸演習。當25日凌晨發覺我船隊靠近時,其海岸炮兵首先開火,打沉打壞我軍一些船隻,船上指戰員和船工都有傷亡,餘下船工紛紛跳水上岸躲藏。據廈門市民政局對同安縣大嶝鎮和新店鎮蓮河村調查,這一鎮一村被追認為烈士的船工有25人。失蹤的僅大嶝鎮就有42人。船工損失如此慘重,船不損壞不擱淺也難開回。26日凌晨,82師政委王若傑和246團政委胡惠之登上一條船,要過海指揮戰鬥,但潮水已退,他們等潮水到天亮,仍然開不動,只好聽從兵團命令,心懷內疚和遺憾下了船。

>>>>確知敵情有變 仍堅持原作戰計劃不變

打仗必須審時度勢,及時調整計劃。我軍不顧敵人已大量增兵,堅持原作戰計劃不變,這是導致金門失利最嚴重的錯誤。

胡璉兵團的18軍11師,早在10月10日就出現在大嶝島。胡璉兵團會不會增援金門?他們會來多少?這是攻金部隊十分關注的問題。10月22、23日兩天,根據種種跡象,攻金部隊的軍、師、團領導同志,都斷定胡璉兵團已接近海域。到24日中午,負責前線指揮的28軍代軍長肖鋒電告十兵團葉飛司令員,該軍決定按照兵團要求,於當晚發起攻金之戰,並詢問胡璉兵團的行蹤。

據《葉飛回憶錄》中記載:葉飛同志「查問胡璉兵團是否已到達金門?參謀人員回答說,胡璉兵團在海上徘徊,尚未到達金門。就在這時,機要人員送來一份情報,是胡璉向台灣蔣介石要求撤回台灣。可惜這份電報是昨天(23日)的,蔣介石的回電是嚴令胡璉按照命令執行。但蔣介石這份回電,我們當時沒有截到。我分析胡璉兵團的行動有兩個可能,一是增援金門,一是撤回台灣。可能是蔣介石命令胡璉增援金門,而胡璉不願意,所以打電報給蔣介石要求撤回台灣,因而在海上徘徊。趁胡璉尚未到達金門之時,發起登陸,攻取金門,是最後一個戰機,如再延誤,金門情況就可能發生變化。我經過反覆考慮,最後批准了28軍攻擊金門的戰鬥。」

《葉飛回憶錄》出版於80年代,而據我們90年代收集的蔣軍資料證實,不但胡璉兵團的18軍早於10月10日登陸金門,其兵團部和19軍也於22日到23日晨到達金門海域,並於23日晚開始登陸。他們並沒有在海上徘徊。同時,胡璉本人於10月16日由汕頭飛到台北,18日陳誠當面告訴他到金門接替湯恩伯、李良榮防守金門。24日夜,他由台灣乘船去金門。他在台北呆了七八天。據蔣經國日記,當時蔣介石也在台北。胡璉的部隊23日已登陸金門,在台北的胡璉為什麼還要發電報給蔣介石?蔣介石24日還要回電?葉飛看到的胡璉23日電報,到底是誰發的?是否敵人搞的騙局?至今還是一個謎。

葉飛同志24日中午批准28軍當晚攻擊金門。而當晚19時,攻金部隊正在上船,兵團來電稱:「增金之敵已查明者:十二兵團部、19軍部、18師三個團,一部於大金門登陸,一部於小金門登陸"。儘管這份情報漏掉了已登陸的蔣13師和14師各團,與實際情況相距甚遠,但已充分表明,胡璉兵團已不"在海上徘徊",千真萬確增援金門來了。事態這個重大變動傳達到攻金部隊兵團,引起了強烈反響。244團團長邢永生打電話問82師首長:「胡璉兵團來了,敵人增兵了,還打不打?」85師師長朱雲謙也打電話詢問28軍指揮員:"怎麼辦?還打不打?是不是建議兵團推遲發起戰鬥?」28軍代軍長肖鋒和政治部主任李曼村,也分別打電話找兵團劉培善主任,劉回答說:「據偵察,胡璉兵團在大小金門各登陸一個團,是今天下午才上島的,什麼工事也沒有築,情況沒有大的變化,兵團已經研究過了,我們要搶在胡璉兵團之前佔領金門,今晚攻擊金門的決心不要改變,按預定方案打吧。」肖鋒建議:「停止發起戰鬥,待查清敵情,籌備足夠的船隻再打。」劉明確回答:「按原計劃執行,決心不能變!」

金門失利後的第三天即10月29日,十兵團致電第三野戰軍首長,檢討說:「直到已發現胡璉兵團開始從汕頭船運增援金門,仍圖在援敵未全部到達時予以攻擊,在船隻不足的情況下,未斷然下決心停止攻擊。這是最嚴重的錯誤。」40多年後,1993年6月15日,葉飛接見李曼村和《回顧金門登陸戰》一書的編者叢樂天、邢志遠時說:「24日中午兵團開會下決心打,要利用胡璉要來而未到的空隙,擔心再推遲就會起變化,這個決心下錯了,不該打。」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水煮日報643期:白先勇眼中的父親白崇禧
1930年,紅二十軍為何兵變反對毛澤東
饒漱石的前半生
這個中國黑幫老大,受到國共兩黨的尊重和禮遇,美國總統竟然還給他做小弟!

TAG:水煮百年 |

您可能感興趣

此人是唯一「雙國籍」開國上將,因未揮軍攻下金門抱憾終身
打開塵封七十年的金門戰役戰敗內幕
「東方諾曼底登陸戰」,解放軍史上最大的登陸戰,終雪金門之恥
金門戰役為什麼會慘敗
金門戰役慘敗後,唯一逃回大陸之人,靠二個籃球膽,游回祖國
與金門一戰相比,這場戰爭國民黨竟然失敗了
開國中將,和虎將王必成是搭檔,還是「金門炮擊」戰的前線指揮者
金門大戰後的此戰役,鼓舞士氣,大戰6小時成功奪島
日本為「報恩」,金門島戰役是日本侵華司令幕後幫助蔣介石指揮的
來自金門炮戰現場,看國軍是如何死守小島的
究竟是誰將金門炮戰的情報提前在海外曝光的?
葉飛說:「此役必勝」,然而金門之戰為什麼全軍覆沒
日本「報恩」蔣介石:金門戰役是日軍侵華司令幕後指揮的?
他率先登陸金門島,激戰三晝夜被俘,至今下落不明
徐焰:金門之戰——血戰古寧頭失利
金門戰役中,團政委竟被敵人救走,逃出後再潛入敵營,當上了上校
開國少將蕭鋒揭毛主席如何總結金門失利教訓
大陸男祭奠金門炮戰亡父,遇到馬英九
金門海戰中,為何解放軍會慘敗?參戰老兵親口說出真相
金門戰役中,解放軍一戰士冒充副軍長,引發連串事件,驚動黨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