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見識!漢武帝和司馬遷竟在河南濮陽治理過黃河

長見識!漢武帝和司馬遷竟在河南濮陽治理過黃河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說的是歷史上四位有名的皇帝。其中的「漢武」,就是漢武大帝劉徹。正是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得知濮陽黃河決口,親臨抗洪一線指揮,最終制服黃河。漢武帝當年在決口處建造的「總指揮部」——宣房宮,至今遺址猶存。

探訪遺址

一個初春的早晨,我騎上單車走進新習鎮。第一站先來到漢武帝住蹕處——洪福寺。洪福寺位於新習鎮政府東側,是一座規模不大的仿古建築。山門兩側的牆壁上各嵌有兩通石門似的古碑,上鐫「千」、「秋」、「功」、「延」四個楷書大字,為小廟平添了幾分古韻。

入院,一座玲瓏的碑亭映入眼帘。亭內為《宣房宮遺址碑》,記載著漢武帝治水造福於民的光輝事迹。院內古木參天,碑碣林立,頗有幾分古風古韻。大殿左前方立有一通石碑,上書「武帝行宮猶在,英烈豪氣永存」。

洪福寺,為當年漢武帝劉徹瓠子口堵決時的行宮,後周時建寺,宋、明、清重修,後毀於兵燹,「文革」時又遭一劫。寺院西南角,一座門衛房似的「小房子」即「漢武帝廟」,廟內塑有漢武帝像,少了幾分霸氣,王氣,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

離開洪福寺,繼續往西南方向騎行不遠,下了金堤,過了後寨村,遠遠地就看到了曠野中的那座小廟以及不遠處的大土丘。小廟即著名的「金龍四大王廟」,而那個土丘即是赫赫有名的漢宣房宮遺址。金龍四大王廟前,是一望無際的麥田,也就是當年瓠子河決口處,濮陽八景之一的「龍潭夜雨」。

「龍潭」即黑龍潭。如今這裡已經沒有水,成了一片一望無際的莊稼地。《山海經》稱這兒為深淵、繁淵,後來又叫澶淵等,漢代有條瓠子河曾經流經這裡。「中華第一龍」在濮陽西水坡出土後,有不少學者考證認為,這裡應該是傳說中的「雷澤」。《水經注.瓠子水注》云:「成陽、濮陽間有雷澤,舜漁於此」。

66歲的後寨村副支書李家勝說: 「要說這宣房宮名氣可大啦!中央電視台還來錄過像哩!咱腳下的黑龍潭,在1976年以前還有大片水域,八十年代初,農村興打壓水井,地下水下降了,黑龍潭也就幹了。」李家勝接著說:「那時候金龍四大王廟也比現在大,有20多畝,一直到東邊奶奶廟那兒都是廟院。這地方是漢朝黃河決口的地方,現在地下兩米深還都是大木樁哩。前幾年,我領著人打機井,從土堌堆(宣房宮遺址)往這兒一連打了5個眼兒都沒打成,底下全是這麼粗的大木樁,還有樹枝,就這一眼算是打成了」!李家勝指著正在抽水的機井說:「那邊橋底下現在還能看到一排木樁哩」!

宣房宮遺址位於金龍四大王廟北300米的地方,東側緊臨大廣高速。遺址高約7米,長約25米,底部呈不規則的多邊形。2000多年的風吹雨淋,加上附近村民拉土建房,平整土地,如今的宣房宮基址已經看不出當年的模樣。

黃河水患

登上土台,眼前視野頓時開闊。深呼吸,一股歷史的滄桑感油然而生。

黃河「善淤、善決、善徙」。自周定王五年(前602年)宿胥口(今浚縣新鎮鎮堤壕村附近)決口改道,流經濮陽至今已2700多年。有記載的決口多達1590次,改道26次,涉及濮陽境內的就達9次。水患北抵京津,南達江淮。故而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都把治理黃河當成治國安邦的大事,不敢有絲毫懈怠。

西漢時期,黃河主河道由滑縣東來,沿滑縣、浚縣、內黃邊界進入濮陽境內,在今濮陽新習鎮焦二寨、後寨一帶打了個彎,折北向清豐、南樂城西入河北、山東境。黃河在新習境內打彎的地方古時叫瓠子,緊靠當時東郡郡治濮陽,是一個重要的渡口和商品集散地。

漢武帝元光二年(132年),黃河在瓠子決口,波濤所至,巨野澤被漫。淮河、泗水河道被奪,兗州、徐州、豫州等十六郡成了一片汪洋。災情上報到都城長安,漢武帝劉徹命濮陽人汲黯、鄭當時率領數千囚徒前往堵決,終因水勢浩大,堵復不久又被沖毀。

當時武安侯田紛任丞相,他的封地(今山東夏津一帶)在瓠子的下游黃河北面,黃河在瓠子向南決口,免除了夏津被淹的威脅,邑中積水可順利排泄,因而可高枕無憂。而一旦決口被堵,就產生了向北決口的危險,出於私利,上奏漢武帝說:「江河在哪裡行走和決口,都是天意,天命不可違。尤其是黃河下遊河道,歷來遊走不定,這種決口非人力能堵,堵塞起來不一定和天意相合。」劉徹是一個很迷信的人,聽了這番話不免有些猶豫,就請教方士,這些方士都迎合田紛的說法,漢武帝就信以為真,沒再提這件事,一擱置竟達23年,水患也泛濫了23年。

武帝治河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泰山封禪途經濮陽,才發現瓠子決口造成方圓千里的嚴重災害。災區人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大大影響了朝廷的賦稅收入,於是下決心復堵。

他當即派汲仁、郭昌率五萬士卒前往堵決,在將要合龍時,劉徹親臨指揮,看到波濤洶湧的黃河,劉徹仿前世帝王祭水之法,設壇祭祀。並親自宣讀祭詞:瓠子決口了,州閭都成了沙,水勢一片汪洋,州閭都成了沙啊,大地不得安康。為了堵塞它,山都削成了坑塘。山被削成坑塘也無濟於事啊,千年的巨野大澤也被漫溢,魚鱉滋生,正道廢馳,河水湟湟,蛟龍歡唱。天神如不讓我封禪巡視,我又怎麼知道有這麼大的水荒?這水必須回歸正道,乞望各位神靈相助,請替我告訴河伯,為什麼這樣狠心?讓我們遭受這麼長的禍殃?城邑漂浮,淮、泗橫浸,河水這麼久不返回正道,哪裡還有水的維綱?

祭過之後,又按照當時的迷信慣例,劉徹在堵決處沉入白馬、玉壁,祭祀河神。又命隨從大將軍以下官兵及百姓負薪(背柴草)填土堵塞決口。其法是:於決口水流處,密插楗木,填以柴草,繼而負土埴塞。士卒百姓看到皇帝如此盡心盡責,歡聲雷動,勇搏激流,一鼓作氣將決口堵復。河水被導入北行的兩條渠道,恢復了大禹時的情形。黃泛區的人民奔走相告,歡欣鼓舞,從此安居樂業,國泰民安。

漢武帝也非常高興,當即決定在堵複決口的住處建造一座紀念館,因皇帝住地原因,就命名為宣防宮。並作《瓠子歌》二首:「瓠子決兮將奈何?皓皓旰旰兮閭殫為河。殫為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鉅野溢,魚沸郁兮迫冬日。延道馳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方遠遊。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我為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嚙桑浮兮淮、泗滿,久不反兮水維緩……」

司馬光搶險

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也隨漢武帝參加了這次抗洪搶險,他讀了武帝的詩句後,慷慨萬端,在其鴻篇巨著《史記》中增闢一篇《河渠書》,記載了這一治黃史上的重要事件。司馬遷說:水與人的利害關係太大了,我隨皇帝參加了負薪塞宣防決口,為皇帝所作《瓠子》詩感到悲傷,因而寫下了《河渠書》。因東郡(濮陽一帶)百姓做飯多以柴草為燃料,故徵集柴草困難,就征伐淇園(今河南淇縣)之竹為楗,滲土堵河成功。東郡長達23年的水患得以扼制。為紀念此事,漢武帝作《瓠子歌》記述堵口之艱辛,並築宮堤上,名曰「宣房」。

治水如治國,水安則國寧。司馬遷把大禹治水與武帝塞河相提並論,盛讚武帝悲憫百姓,並稱自大禹以降,開山導水不計其數。然而最為著名的當數瓠子口黃河堵口工程。

瓠子堵決成功,宣房宮名噪一時。歷代文人墨客慕名前來憑弔的絡繹不絕。東漢「建安七子」之一的應湯、唐代著名詩人高適、北宋文學家劉岐等,都在此留下了千古詩篇,歌頌漢武帝的功勞。明代濮陽人張弇,在《過宣房宮》一文中,也把宣防宮稱為聖地:「尋春來聖地,人道是宣房。波水澄澄綠,餘花冉冉香。良朋頻覓句,佳麗共傳觴。咫尺潭心在,龍騰振九荒」。

漢武帝雖然死了,黃河也改道了,但人們仍然會懷念漢武帝,仍然頌揚瓠子河堵決治水這一偉大歷史壯舉。

作者 劉平 袁冰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漢 的精彩文章:

最傳奇女子, 8歲成皇后, 10歲做太后, 12歲成公主, 27歲自焚而死
馬王堆漢墓旅遊實拍:供中外遊人參觀遊覽
最傳奇女子,8歲成皇后,10歲做太后,12歲成公主,27歲自焚而死
霍去病墓渾厚深沉,粗放豪邁,多是原石自然形態雕刻而成!
史上最年輕的太皇太后:年僅15歲

TAG:西漢 |

您可能感興趣

漢武帝治理黃河
甘肅蘭州黃河鐵橋
長江和黃河是守護中國的神龍,為何長江叫江黃河卻叫河?有何區別
觀景黃河 品味山西 永和黃河乾坤灣景區
有悖風水學說的皇陵,東漢皇帝劉秀為何葬在黃河灘?
「使黃河若帶,泰山若礪河山帶礪」的山東
地圖看世界;黃河、長江、雲夢澤及貝加爾湖的趣知識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蘭州的山川黃河
黃河改道變遷…歷史長河
西北遊記——蘭州 黃河 白塔山
代言人楊峻峰:黃河、長城在忻州交匯
陝西吳堡:黃河大酒店涉黃
【山石】黃河故道
都是從西往東流,為啥黃河叫「河」而長江叫「江」呢?
蘭州:黃河河道開挖 眾藏家石堆尋寶
航拍嘉陵江和長江交匯處涇渭分明,長江就像黃河一樣黃
安祿山起兵反唐,15萬大軍渡過黃河攻佔洛陽,安史之亂誰之過?
黃河源頭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和黃河有什麼關係?
黃河、劉岱、莫乃群、喬明甫、王秉謙、王海書法欣賞
冊府千華 守望文明:泰山·黃河·孔子——山東珍貴古籍展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