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碑帖時間|讀米芾《法華台詩帖》、看同形三胞胎如何奪你眼球!

碑帖時間|讀米芾《法華台詩帖》、看同形三胞胎如何奪你眼球!

文 | 安祥

米芾《法華台詩帖》 紙本 行書 縱29.8厘米 橫4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法華台。

坱圠有同色,雪

深雲未開。終南晴夜月,彷彿

似登台。

賞析:

據考證,米芾的《法華台詩帖》寫於1080年,而三年後的1083年,米芾留下了他學習聖教序的經典作品《方圓庵記》。由此似乎可以推斷,這個時期的米芾都還在集古字的學習階段,而從作品的筆法特徵看,此時的他正處在對魏晉筆法的深入繼承之中。

從整幅作品的大小(縱29.8厘米、橫42厘米)上看,我們可以發現,此幅作品中的每個字大小在3厘米左右,且大多數的字都呈縱勢形態。

仔細閱讀此貼,我們還會看到,米芾在書寫此帖時,使用筆毫行墨的功夫已經十分成熟。我自己使用書時三號筆進行書寫嘗試,雖是3厘米的出鋒筆,但實際上只用了三分之一的筆毫。這三分之一,可能也正是米芾行書用毫的深淺。以此運筆,用毫端發力,筆身挺立,完全藉助筆毫的彈性,進行揮筆運行,點畫自然潔凈,線條幹脆利落。

「坱」和「圠」的土字旁,同形反覆

這不由讓人想起蘇東坡的用筆。蘇將筆鋒壓得很低,偏鋒現象時有發生,這使得蘇體筆畫豐潤、飽滿,給人一種敦厚拙樸的感受,被其學生黃庭堅戲以「石壓蛤蟆」的稱呼。而米芾用鋒,雖也在意將筆鋒壓低,以獲得厚重的線條外形,但他更多的是利用筆鋒的自然彈性,用鋒上更注意中、側互用,這使得米芾點畫的線條更加圓勁、流暢,且具有豐富性的特徵。

這種筆法的豐富性,主要體現在書寫的各種動作上,如陡切、蹾切、蹾筆、甩尾等等,大量繼承了二王,尤其是王獻之的用筆特色(限於篇幅,無法一一盡述),使得整幅作品充滿魏晉氣息。

「雪」和「雲」的雲字頭、「仿」和「佛 」的肆字旁,同形反覆

我們知道,用筆才是書法的核心技術。一個作品的好壞,除了結構、章法、氣息、墨色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其用筆的技術熟練程度。米芾以「八面出鋒、風檣陣馬」為其用筆特色,技術高超,達到了隨心所欲而又不逾矩的程度,賞之令人玩味。而書寫此幅作品時,米芾才30歲。

王獻之《東山帖》,「敘」和「奴」兩字的捺筆蹲點,同形反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幅作品中,採用了王獻之那種「同形反覆」的書寫特徵:相鄰的同偏旁的兩個字保持筆勢和形態上的一致。「坱」和「圠」的土字旁、「雪」和「雲」的雲字頭、「仿」和「佛 」的肆字旁等等,這三組同形反覆的情況,反覆運用,筆勢和形態基本類似,竟如三對「雙胞胎」一樣,在作品視覺效果上,得到了一種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芾 的精彩文章:

花海雲都·漢韻宿州之詩詞大考:硯山(米芾)
中國也有「惟心畫」
米芾此帖,神采飛揚
米芾《李太師帖》
靜心品讀米芾的用筆

TAG:米芾 |

您可能感興趣

米芾《三吳詩帖》
《渤海藏真帖》第五冊,米芾《擬古詩帖》亦稱《蜀素帖》,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
碑帖大觀之 米芾《苕溪詩帖》
經典碑帖 米芾三吳詩帖
米芾行書欣賞《三吳詩帖》
《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十:明祝允明《草書詩帖》
米芾《竹前槐後詩帖》書法鑒賞
經典名帖,米芾《淡墨秋山詩帖》
經典碑帖:米芾行草書《戲成詩帖》
「尋」跡覓「聲」,臨《苕溪詩帖》圖片法分析米芾錯位之高級手法
啟功如何考辮《舊題張旭草書古詩帖》一槌定音
古代書法手卷:米芾《苕溪詩帖》,八面出鋒,沉著痛快!
宋代書法:米芾行書《苕溪詩帖》欣賞
米芾行書《淡墨秋山詩帖》欣賞,筆筆生風,放大看更精彩!
康里巎巎《漁父辭、顏魯公論書》,袁桷《一菴首座詩帖》書法賞析
宋代米芾書法欣賞:行書《多景樓詩帖》
讀帖讀什麼:以《蘇軾黃州寒食詩帖》為例
『賞析』米芾行書《多景樓詩帖》是偽作嗎
白玉蟾的狂草《四言詩帖》
古帖圖片欣賞解析——蘇軾《寒食詩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