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丕稱帝之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孫權也想稱帝,但有一個短板讓他覺得沒有底氣

曹丕稱帝之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孫權也想稱帝,但有一個短板讓他覺得沒有底氣

根據已有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我們可以知道,中國文明的起源在中原地區,起碼華夏文明和華夏民族是以中原為中心而形成的。所以,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能擁有「天子」合法名位者都要據中原立國。

原本是東夷人的舜,在繼承堯禪位為天子的時候,也要「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古人所謂的「中國」,多數的時候指的是中原地區,「天子位」是在「中國」的,而後夏、商相繼據中原而為天子。

曹丕稱帝之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孫權也想稱帝,但有一個短板讓他覺得沒有底氣

帝舜

西周崛起於西北,並不在中原地區,也就是不在「中國」,周文王時代,還是要「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心,雖然強大但不得為正統。武王伐紂成功取得「中國」之地,雖退回關中,卻還要以天下之中的洛邑為東都,稱「宅茲中國」。

中原之地的所謂「中國」,正是正統政權的根基所在,只有佔據中原才擁有天下普遍承認的政權合法性。春秋亂起,四夷交侵,華夏文明受到嚴重威脅,「尊王攘夷」成為諸侯霸主的必須任務,齊桓公、晉文公這樣的霸主崛起,其中很重要的功績就是維護了中原及其承載的華夏文化。至戰國後期,荀子明確提出「王者必居天下之中」,可謂是對這一歷史現象的規律性總結。

曹丕稱帝之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孫權也想稱帝,但有一個短板讓他覺得沒有底氣

齊桓公

秦朝一統之後,依然以關中地區為統治中心,但隨著戰國時代的混戰交融,「中國」的文化涵義又逐漸擴大了,原先蠻荒落後的漢中地區也成為華夏文明的輻射區,也可以說被納入了「中國」的範疇。

漢代大儒董仲舒發揮公羊學精神,又闡釋了大一統的理論,並成為西漢帝國的國家意識形態。從西漢武帝時代開始,「大一統」也成為帝國意識形態中的核心內容,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同帝國應當是完整的,甚至應當是統一於一個中央集權的政體之下。

曹丕稱帝之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孫權也想稱帝,但有一個短板讓他覺得沒有底氣

陳寶國版漢武帝

東漢末年,由於帝國控制能力的衰弱,地方豪強勢力的崛起,漸漸形成了若干個割據集團,大一統在實際上不復存在。經過割據集團之間的博弈混戰,最終曹魏、蜀漢、東吳三個集團。

三國之中,若是有一國能實現統一,正統便不成問題,但是如果三國長期不能統一呢?大一統的形式不在了,但大一統的精神還在,該如何彰顯這種精神呢?

三國都是漢人政權,沒有哪個是蠻夷政權,「尊王攘夷」以確定正統的歷史經驗無法照搬;三國之中,究竟誰有資格成為帝國的繼承者呢?誰才是正統呢?

曹丕稱帝之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孫權也想稱帝,但有一個短板讓他覺得沒有底氣

三國鼎立

眾所周知,曹魏集團在顛覆漢朝政權之前,一直控制著漢朝的中央政府,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此外,曹魏集團的地盤主要在北方黃河流域,佔據了中原地區。此時,曹魏集團打出的牌就是「中原正統論」。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回顧一生,自稱「遂蕩平天下」。眾所周知,那時江南、巴蜀、關中、涼州都不在曹操掌握之中,能稱「蕩平天下」,只因他統一了中原及其周邊地區,得中原而得天下的意識是甚為濃重的。

曹丕稱帝之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孫權也想稱帝,但有一個短板讓他覺得沒有底氣

鮑國安版曹操

曹操如此,就連漢獻帝及其朝廷也把中原看成天下,建安十八年(213年)封曹操魏公詔中也稱「君有定天下之功」。曹操死後,其子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也是以中原正統解釋自己得國的正當性。劉備死後,魏國官員對諸葛亮勸降,用的也是中原正統理論。

蜀漢章武三年(223年),魏國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分别致書諸葛亮,以得中原者有天命的觀念,試圖勸降諸葛亮。

曹丕稱帝之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孫權也想稱帝,但有一個短板讓他覺得沒有底氣

老三國的曹丕

諸葛亮發了一封公開信,算是對魏國諸公的回應,諸葛亮說當年項羽也佔據了中原,最後還是失敗了,「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

曹丕稱帝之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孫權也想稱帝,但有一個短板讓他覺得沒有底氣

魏文帝曹丕

諸葛亮說的雖然振振有詞,但在當時中原正統論確實更得人心。諸葛亮畢生致力於「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艱難事業,其實恰好說明他內心是認同得中原才是正統的觀念。

曹丕佔據中原,實現了「漢魏革命」,建立了魏國,似乎擁有了天命。公元221年,在曹丕建魏之後不久,劉備就在成都稱帝,國號依然是漢,意為大漢繼承者。

劉備在東漢末年的割據梟雄中,原本實力最弱,長期寄人籬下,好不容易得到益州這塊地盤,也就是今天巴蜀之地。益州在當時屬於文化落後地區,離所謂的「中國」很遠,也就是中原。

曹丕稱帝之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孫權也想稱帝,但有一個短板讓他覺得沒有底氣

于和偉版劉備


劉備沒有得到中原,那又如何解釋自己得國之正呢?

劉備打的牌就是血統,劉備掛在嘴上的「孝景帝玄孫,中山靖王之後」。劉備到處宣稱自己是劉家人,不管真假,至少是個「精劉」,精神上的劉家人。

曹丕稱帝之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孫權也想稱帝,但有一個短板讓他覺得沒有底氣

老三國的劉備

稱帝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22年,蜀漢章武二年,劉備「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這裡說的是郊就是郊禮,是天子祭祀天地的大禮,一般只能在中原進行。

《晉書·禮志下》有云:「 漢 儀,立秋之日,自郊禮畢,始揚威武,斬牲於東門,以薦陵廟。」劉備未得中原,敢於行郊禮,就在於對自身血統的自信,血統正統是對中原正統的一種挑戰。

曹丕稱帝之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孫權也想稱帝,但有一個短板讓他覺得沒有底氣

諸葛亮

三國之中,實力並不弱於蜀漢,甚至可以與曹魏抗衡的是孫權的江東集團。但是,孫權稱帝最晚,公元229年,孫權才在武昌稱帝,國號大吳,建元黃龍。為什麼孫權會這麼晚才稱帝?原因在於孫權沒有底氣,既不佔據中原,又不是劉家人。

孫權在稱帝之前,派出使臣到成都,提出一個「並尊二帝」的方案。蜀漢「議者咸以為交之無益,而名體弗順,宜顯明正義,絕其盟好」,在蜀漢群臣眼中,孫權稱帝就比曹丕更像漢賊了。

曹丕稱帝之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孫權也想稱帝,但有一個短板讓他覺得沒有底氣

孫權

諸葛亮不是一般人,他是務實主義的政治家,他暫時擱置了正統問題,以「九州幅裂,普天無統」為前提與孫氏達成曹氏「薦作奸回,偷取天位」的共識,以滅曹為共同擔當,待其敗滅再爭正統。

正如蜀臣鄧芝對孫權所云:「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

曹丕稱帝之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孫權也想稱帝,但有一個短板讓他覺得沒有底氣

劉禪

諸葛亮暫時認可了孫權政權的合法性,但孫氏帝位在當時確實是合法性最低,也最脆弱。

孫權稱帝之後,手下大臣曾建議他行郊禮,但孫權說了一句「郊祀當於中土,今非其所,於何施?」由此可見,孫權的內心是沒有底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朱言論史 的精彩文章:

副縣級幹部家庭出身,在邊遠地區當低級武官,一路陞官當直至掌控朝政,歷史上都罵他是亂臣賊子
史上最靠不住的下屬,跟了乾爹沒幾天,就聯合政敵殺了乾爹,其實真實原因讓人意外
中國歷史上最可惜的戰神,本該極有作為,卻被人說成是貪慕富貴寡廉鮮恥的小人
副縣級幹部家庭出身的董卓,如何因緣際會地控制了東漢王朝,還差一點就改朝換代了
中國很早的時候就有了類似於西洋火槍的武器,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專門成立一個機構製造火槍,厲害得很!

TAG:朱言論史 |

您可能感興趣

雖然王鷗名氣不如楊冪,但是看到這一點,我覺得王鷗贏了!
無論是唐嫣與劉亦菲,還是馬思純與周冬雨,好閨蜜是值得擁有的,你們覺得呢?
劉邦為何能從一介布衣逆襲成為皇帝?我覺得是這個原因
該成語是曹魏一名將的臨終表現,劉備卻不滿意,覺得殺錯了人
漫畫家胡偉:有時候想想,會覺得放棄也許也不錯。但是……
很多人說,外孫絕對是親外孫,孫子卻不一定是親孫子,你覺得呢?
愛情里,最不該讓對方覺得一個人也過得挺好的,而是要讓對方覺得,必須有你在,每天才值得期待
馬麗結婚了,新郎不是他,雖然知道不可能,但還是覺得他們最合適
是不是有那麼一個瞬間,你覺得再也不想和他做朋友?
孫允珠:痛過之後就不會覺得痛了,有的只會是一顆冷漠的心
孫儷:鄧超是個好爸爸,有時候讓我都覺得感動
論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這些明星的苦戲讓我覺得很尷尬,尤其是陳偉霆的表情,笑趴了!
毛曉彤:陳翔,在我最無助的時候!替我解圍的卻是別人的男友!你是否覺得羞愧!
王祖賢:是那個美得讓人覺得遙遠的仙女,也是無法不心動的妖女
火影忍者:如果雛田不再是白眼,而是黑瞳,你們覺得好看嗎?
沒想到他竟然是這樣的楊洋,鄭爽都覺得可笑,觀眾們都驚呆了
劉詩詩在路人的鏡頭下真的很美,雖然空氣場很難堅強,但還是顯示了神仙,你覺得呢?
托臉成了熱潮,韓雪也在玩,據說能顯臉小,你覺得可以嗎
我承認有創意,但想到是怎麼做的就突然覺得一陣噁心
這些高顏值夫婦中,他們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