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造成蜀中無大將主要責任不在諸葛亮而在他

造成蜀中無大將主要責任不在諸葛亮而在他

有句話叫做「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意思是蜀漢國後期到了無大將可用的地步,只能讓廖化這樣一般才能的人沖在前面。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狀況?

一般認為,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在於諸葛亮的事必躬親。

因為他的親歷親為反而限制了人才的發展;又因為他自己能力很強,因此對別人的要求標準很高,所以一般人根本就入不了他的法眼,在用人上「求全責備」,這就是他死後人才凋零的原因所在。

廖化是不是平庸之將?諸葛亮對於蜀漢國人才的凋零有沒有責任本文不做討論,只能說,蜀漢國後期人才缺乏的主要根源在於劉備,其主要責任也在於劉備。

一、劉備能識人會用人卻不善於網羅人才

曹操曾經評價說:「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那意思是說,劉備是可以和他比肩的人物,只是在弄清事物本質從而做出結論要稍慢一些。

意思差不多的話劉曄也說過:「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

反映在對待人才方面也是這樣。劉備以能識人會用人著稱,但在網羅人才方面卻不是強項。

比如說在徐州,就有好幾個當時的拔尖人才和他擦肩而過,像陳群、田豫、臧霸、陳登等等。

尤其是陳登,劉備對他的評價是現世少有,只能從古代的賢人當中找一個類似的人,而陳登又是最積極建議劉備接管徐州的人,但劉備卻沒有將這個人招致自己麾下。

後來在荊州也是如此。儘管劉備在益州的官員骨幹是荊州人,但這些人大多是因為對劉表父子失望又因為政權更迭而轉投過來的,很少是劉備主動拉過來的。

就是那個「三顧茅廬」請來的諸葛亮,也有記載說是諸葛亮先見的劉備。現今的人論證這件事,認為應該是諸葛亮先見的劉備,只不過是先投了一張名片,然後回家待著去了。等徐庶要走,劉備的大腦(謀士)立顯空白,這才不得不「屈尊枉駕」諸葛亮的「茅廬」。

反證的例子就是龐統,這個人稱之為「鳳雛」,和諸葛亮齊名,司馬徽稱他為「南州士之冠冕」(南方各州郡文士的翹楚),他到了劉備手下,擔任了一個縣令還被免了官。

積極的網羅人才和等著人才自己上門,是有很大區別的,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大多都愛慕面子,像姜太公那樣等待帝王自己「上鉤」的人歷朝歷代都有,越是有本事的人就越要擺這個「譜」。

三國時期是一個大洗牌的年代,人才的流動很大,尤其是雙向選擇十分明顯,不僅僅是士子在選擇君主,君主也在搜羅人才。任何時期人才都是寶貴的資源,主動搜羅人才就是積極獲取資源,劉備在這個方面同樣顯得「有度而遲」。

二、劉備在給人官爵問題上很不大方

劉備手下的文臣武將,雖然都是那個時代的精英,但群體上總感覺十分「單薄」,不用說和曹操沒法相比,就是和孫權相比都要顯得「遜色」。

關鍵在於,劉備的政策沒有吸引力,尤其是在給人官爵問題上顯得很不大方。

三國時期,漢家天下已經盡顯頹勢,諸侯們稍微得勢就想取而代之。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只是想找一個好主子,當一個好臣子,分得一份好飯吃。

臣子的最高目標是什麼?那就是「出將入相」覓封侯,通俗一點說就是獲得官位或爵位。而劉備恰恰在這方面顯得十分吝嗇。

劉備有個頭銜是「豫州刺史」,由此人們稱之為劉豫州,這個頭銜是怎麼來的呢?

徐州刺史陶謙給的。陶謙不過是一個徐州刺史,他有權給人授予一個相同的職位嗎?在漢家天子已經被視作草芥的情況下,誰還管這個,能拉攏住這個人就成!何況這個官位本身就是個空的。但就是這種空官位劉備也捨不得給人。

再說封侯,在成為漢中王之前,劉備好像只給張飛封過侯,其他人(關羽的侯爵乃漢皇帝所封)根本就沒有什麼份兒。要說有,也不過是給死去的龐統追賜過一個關內侯。

反觀曹操,每招降一個大將,馬上就給他封侯,像張郃、賈詡、張魯、閻圃等等,到了劉琮投降,更是一口氣封了荊州官員十五個侯。可是劉備,得到了荊州江南四郡,又給誰封過侯?

成為漢中王以後,劉備又給誰封過侯呢?好像也沒有,只有一個法正,死後被謚為翼侯,從他的兒子被賜為關內侯來看,這個侯爵也是死後才得到的。甚至到他當了皇帝,也只是給張飛馬超等人進爵,也沒見給什麼人封侯。

最典型的是糜竺,人家在徐州拿出自己家裡的錢幫助他,還把妹妹嫁給了他,送給他兩千家丁,他這才能夠東山再起,兄弟倆憑著曹操的官不當跟隨者他,雖然賞賜方面倒是給糜竺最高的。但到死竟然沒有得到他一個侯封,實在是有點兒說不過去。

是益州這地方太小沒有地可封嗎?根本不是。三國時期侯爵已經被封濫了,多數的侯爵只是一個名譽,並沒有實地。即便是蜀漢國自己,到了劉禪時期,馬上給諸葛亮、趙雲、李嚴、魏延、劉琰等人封侯,難道這個時候地盤就迅速擴大了嗎?

同樣不是。這個時候已經進入諸葛亮執政時期,治國理念和籠絡人的手段已經發生了變化。

說到底,劉備不給人封侯,就是內心深處的吝嗇。剛打下成都那會兒,很多人都在議論劉備會將成都的房屋田地分賜給諸將,趙雲反對,劉備馬上採納了趙雲的意見,很難說這就不是劉備的內心所想?

用我們現在的觀點來看待這樣的事情,也許會認為當時的人太勢利眼了吧?

可能是我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但我們不能用今天人的思想意識來要求古人,私有制時代就是這樣,官位意味著名譽和收入,封侯意味著人生價值的充分體現,要不然為什麼會有「光宗耀祖」和「封妻蔭子」等說法!

作為臣子,趙雲要學霍去病,「匈奴未滅,無用家為」是值得讚賞的,但你劉備卻不應該這樣想,你這般吝嗇,人家憑什麼要跟著你?你自己一心想當漢中王,進而當皇帝,為什麼就不知道臣下也會要榮譽地位?

諸葛亮勸劉備當皇帝引用過耿純一句話,「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就是說天下的人才仰慕你追隨你,也是希望有所得到的。

諸葛亮還說:「士大夫們長期追隨您不辭艱辛勞苦,也是想建立微小的功勞罷了。」你不這樣做,人才就將「各自離去,另投新主」。

所以說,劉備的不封侯造成的後果,一是沒有吸引力,不會有大量的人才湧入,二是沒有動力,形不成人才有力的成長環境,這才是日後人才斷檔的最主要的原因。

三、夷陵之戰蜀漢將領損失慘重

儘管如此,由於荊州的分裂,劉備還是得到了一部分優秀的荊州士子,但是夷陵之戰的失敗,劉備全軍覆沒,一大批中堅力量也隨之消亡。比較有名的有馬良、馮習、張南、傅彤、程畿等等,黃權也因為歸路已斷歸屬了魏國。

此戰過後,除了魏延以及他的漢中部隊,整個蜀漢國的官員及其軍隊幾乎就要重建。可以說,這次人才的損失,同樣是十分慘重。

總起來說,造成蜀漢國後期人才的極度匱乏,筆者認為根源在於劉備,主要責任也在於劉備。

至於諸葛亮的責任,應該是次要的,因為在他執政時期,三國鼎立之勢已經形成,國家的形成意味著人才的固定,或者說流動的渠道已經大大減少了,他就是想招攬,也沒有這個條件了。

至於從內部發掘,蜀地偏僻,同樣不具有中原的優勢,頗有點兒「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

參與本期話題探討歡迎加入

「三國故事大咖群」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迷醉 的精彩文章:

妙齡女上了兇惡壯漢的黑車,結果慘了!
深夜的末班車,你敢坐嗎?萬一,它是來自地府的冥車呢?
后羿如何奪位又如何被殺?伊尹為何沒成后羿第二?
三國時期被莫名剝奪軍權的4位大將
拜師頂級高手多年,返校做校花保鏢

TAG:三國迷醉 |

您可能感興趣

諸葛亮雖有大才,卻總任用劉備看不上的人,險些造成蜀中大亂!
蜀中並非無大將,五虎死後還有此五人,實力也是非常強大
曾被人醜化的無能將領蜀中名將,是王朝無能?還是他要為留名而戰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原意並非嘲笑無能,這句話另有深意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那這大將究竟指的是誰?據說有六位
都說「蜀中無大將」,蜀國後期武將稀少,無非是這三個原因所造成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後面還有一句是重點,但很少人知道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幾個大將都不遜於姜維
蜀中並非無大將,趙雲去世後仍有十位名將,可保蜀漢安然無恙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他真的差勁?廖化:這黑鍋我不背
說「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為何關羽敗走麥城時他卻能突圍?
蜀中無大將,蜀漢後期大將為何如此稀少?其中有3點最重要的原因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歷史上真實的廖化並沒有這麼糟糕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廖化能力究竟如何?一起來看看
其實諸葛亮的對手不只司馬懿,還有一人硬是把諸葛亮逼回了蜀中
曹操取得漢中之地後,為何不趁勢進取蜀中?法正並沒有猜對原因
「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說廖化平庸冤枉了他嗎
蜀中無大將,為何司馬懿卻不攻打蜀國,他的兒子司馬昭說出了真相
「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家喻戶曉,後面的一句卻少有人知
他在三國後期相當於蜀國地方面軍司令,可惜被奸臣陷害而死,自此蜀中再無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