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蘭亭帖(第二貼~簡介)

蘭亭帖(第二貼~簡介)

蘭亭帖(第二貼~簡介)

銀鉤鐵劃前言:前幾日發的《《蘭亭序》及蘭亭八柱之三馮承素版本》博文集簡介、譯文、印章於一貼,篇幅過長,且標註印章位置不清,故特將其拆為三篇(辨字、簡介、辨印)。此為第二篇《簡介》,過兩日會發《辨印》,馮承素版蘭亭序的印章全篇186印次,翻閱資料進行比對辨識,現以查明十之八九,屆時恭請金石愛好著共賞、共研,已補不足。

蘭亭帖(第二貼~簡介)

東晉永和九年,暮春三月,「書聖」王羲之與謝安等眾多名人齊聚會稽山陰之蘭亭。其時,他寫下千古不朽、並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名作《蘭亭序》。及至唐代,酷愛書法藝術的唐太宗李世民得到《蘭亭序》真跡。他愛不釋手,常於深夜秉燭臨摹。他還命朝中大臣馮承素等人鉤摹《蘭亭序》,賞賜給親貴近臣,令褚遂良、虞世南等著名書家臨寫《蘭亭序》。據傳,唐太宗駕鶴西歸,《蘭亭序》真跡隨之葬於昭陵。滄海桑田,當年馮承素摹本《蘭亭序》和虞世南、褚遂良臨本《蘭亭序》,竟然流傳有緒,完美的保留下來。這三件國之瑰寶,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除上述三種外,台北故宮博物院還收藏一件傳是褚遂良書黃絹本《蘭亭序》。雖然《蘭亭序》真跡已不復存在,但倖存的四件《蘭亭序》國寶,依然彰顯出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功力。古往今來,眾多書法家及書法愛好者,無不臨寫《蘭亭序》,從中汲取藝術營養。

蘭亭帖(第二貼~簡介)

唐蘭亭序五大摹本

最能體現蘭亭意韻的摹本

《虞本》為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所臨,因卷中有元天曆內府藏印,亦稱「天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傳,直接魏晉風韻,與王羲之書法意韻極為接近,用筆渾厚,點畫沉遂。

最能體現蘭亭魂魄的摹本

《褚本》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所臨,因卷後有米芾題詩,故亦稱「米芾詩題本」。此冊臨本筆力輕健,點畫溫潤,血脈流暢,風身灑落,深得蘭亭神韻。

最能體現蘭亭原貌的摹本

《馮本》為唐代內府栩書官馮承素摹寫,因其卷引首處鈐有「神龍」二字的左半小印,後世又稱其為「神龍本」,因使用「雙鉤」摹法,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蘭亭真跡者。

最能體現蘭亭風骨的摹本

《定武本》是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臨本,於北宋宣和年間勾勒上石,因於北宋慶曆年間發現於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僅有拓本傳世,此本為原石拓本,是定武蘭亭刻本中最珍貴的版本。

「唐人五大摹本」從不同層面表現了「天下第一行書」的神韻,是後世蘭亭兩大體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馮本、黃絹本為宗的貼學體系;一是以定武本為宗的碑學體系。這兩大體系並行於世,孕育了後世無數大家。唐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內府,後流散四方:虞本、褚本、馮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黃絹本、定武本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隔海相望不得團圓。此次將此五種珍本匯於一帙,海峽兩岸法書極品齊聚一堂,全面展現中華瑰寶之流光異彩。

蘭亭帖(第二貼~簡介)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dan)齋,身長七尺有餘約為(1.83米),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其中,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為書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對真書、草、行主體書法造詣都很深。今人劉鐸對王羲之的書法曾稱讚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翻譯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到水邊進行消災求福的活動。許多有聲望有才氣的人都來了,有年輕的,也有年長的。這裡有高大的山和險峻的嶺,有茂密的樹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繞。把水引到(亭中)的環形水渠里來,讓酒杯飄流水上(供人們取飲)。人們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可是)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痛快地表達各自幽雅的情懷。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輕輕吹來。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這樣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窮盡視和聽的享受,實在快樂啊!

人們彼此相處,一生很快就度過。有的人喜歡講自己的志趣抱負,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情懷,不受任何約束,放縱地生活。儘管人們的愛好千差萬別,或好靜,或好動,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間很自得,快樂而自足,竟不覺得衰老即將到來;待到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事物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歡快的事頃刻之間變為陳跡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況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後一切都化為烏有。古人說:「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當我看到前人發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樣相合,總是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心裡又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我)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記下參加這次聚會的人,抄錄了他們的詩作。儘管時代不同情況不同,但人們的情致卻是一樣的。後代的讀者讀這本詩集也將有感於生死這件大事吧。

其大致思想如下:

一、寫蘭亭集會的盛況以突出生之「樂」 。

文章的第一段較具體地寫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與會的人物,第三句寫了蘭亭之優雅的環境,第四句寫盛會上人們的活動情況,第五句寫晴和的天氣,第六句抒發感慨。顯然,六句中,有些是慣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寫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卻是寫集會的「盛況」。名士們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著和煦的春風,可遠眺可近觀可仰視可俯察,流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其作用在於「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這裡在抒發了生之快樂的同時,又表現出一種曠達的心境。

本段以寫盛會始,以抒感慨終;以做「修禊」為名,以行快樂為實。

二、寫靜者躁者的異同以突出死之「痛」 。

文章的第二段寫了兩種人,一個是喜歡「靜」的人,一個是喜歡「躁」的人。前者「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後者「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兩者又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快樂的時候,得意忘形,感覺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對高興的事物感到了厭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什麼感慨?有兩個:一個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述」;另一個是「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它告訴我們三點:其一,事物有生就有滅,有樂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滅,由樂到悲,其時間很短暫,倏忽之間,正如白駒之過隙;其三,生命之長短之存滅,不是主觀所能左右的,它取決於自然的造化。由此說來,生命是何其寶貴!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訓「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嘆:「豈不痛哉!」

三、文章為批評名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而作 。

東晉是名士風流的時代。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隨波蕩漾,飄到哪裡就是哪裡。當然,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齊彭殤」。對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評。

生和死是兩碼事,不能等同起來。生有各種各樣的生,有的人活得窩窩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種各樣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無聞,有的人死得轟轟烈烈。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臧克家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毛澤東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生與死怎麼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說的:「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作者這樣寫,表明了他對生死問題的看重,他是想以此來啟發那些思想糊塗的所謂名士,不要讓生命輕易地從自己的身邊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觀點來警醒「後之覽者」 。

綜上所述,文章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闡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觀點,批評了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顯然是有感而作,緣情而發。但是,作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評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之外,還要對結集的目的說一說。參加蘭亭集會的是當時社會上的名流,如謝安、孫綽等人。正如上文所說,他們引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對此,作者認為「豈不痛哉」!所以,把他們賦的詩收錄下來,不至於使其泯滅,而讓其流芳百世,使「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如作者一般,生髮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因為「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最全的《文徵明小楷》按年序圖解~典藏精品
看山 山已峻 望水 水乃清,對聯集
馮承素神龍版蘭亭帖(第三貼 ~ 辨印)
回憶童年,插圖為證——金庸的那個年代~適合手機閱讀
顏體境界

TAG:聞是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元末饒介書《士行帖》、《蘭亭帖》等
經典之迷(二十七)——北蘭亭《十七帖》與二王手札墨跡專題研修班招生簡章
顏多寶塔碑《蘭亭序》(下)
歷代畫論(連載22)唐宋:《蘭亭始末記》(唐)何延之 撰
經典碑帖:饒介《蘭亭帖》冊頁
蘭亭序故事(三)
經典珍藏!原色法帖選 31:蘭亭敘〈虞世南臨〉(二)
第六屆蘭亭獎評委曹寶麟,2009年《臨王羲之蘭亭序》書作欣賞!
顏多寶塔碑《蘭亭序》(中)
趙孟頫行書大字《蘭亭十三跋》單字版欣賞(上下楫134P)
褚遂良臨《蘭亭序》(黃絹本)
趙孟頫《蘭亭十三跋》(局部)很好的米字格字帖
經典珍藏!原色法帖選 32:蘭亭敘〈褚遂良臨〉(一)
同文有約:蘭亭·雅集——以《蘭亭》之名,為《蘭亭》正名
暮春三月說《蘭亭》
經典珍藏!原色法帖選 31:蘭亭敘〈虞世南臨〉(一)
《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二:唐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
(四)隋與爭鋒之蘭亭收筆
華夏名亭大賞——十三名亭:湖心亭、蘭亭、醉翁亭、百坡亭……
虞世南、米芾、趙孟頫、王鐸、文徵明等臨《蘭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