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唐人的夏季日常:居室防暑、山中避暑、采冰解暑

唐人的夏季日常:居室防暑、山中避暑、采冰解暑

唐朝也高溫

進入七月下旬以來,全國各地都進入了火爐模式,多地最高氣溫突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面對高溫,人們只能開足空調,感謝這一造福千家萬戶的防暑發明。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人們也必須面對高溫炎熱的天氣。南北朝後期到唐朝前中期,我國正處於氣候上的溫暖期,氣溫普遍比較高,酷熱的夏天格外難熬。在玄宗朝,身處夔州的杜甫曾在連續高溫的時節寫過三首詩,詩的題目都叫《熱》,按照詩中的說法,夏天的瞿塘峽附近,雖然面臨長江,但有大部分時間都是「峽中都似火,江上只空雷」,江邊水汽瀰漫,氧氣不足,讓人覺得「炎赫衣流汗,低垂氣不蘇」,只能靠「想見陰宮雪」這樣的精神勝利法來對抗暑氣。

在緯度靠南的地方,炎夏的威力更為猛烈。中唐詩人柳宗元被貶到湖南南部的永州之後,長期苦惱於當地的暑濕之氣,日益憔悴。在某個半夜被熱醒的時刻,他走出房間,登上高樓,懷著滿腔憤怒寫下了一首《夏夜苦熱登西樓》,詩中形容自己所處的夏夜是「火晶燥露滋,野靜停風威。探湯汲陰井,煬灶開重扉」。這個夜晚,花葉上的露水都被晒乾,孤寂的曠野吹不來一絲微風,井裡盛放的都是開水,打開門就像進了火爐,無助的詩人只能站立在炎熱中,「憑闌久彷徨,流汗不可揮」,默默忍受揮之不盡的汗水。

即使逃離了南方,來到唐朝首都長安城中,也無法逃離夏季熱浪的侵襲,長安地處關中盆地,夏季空氣流通不暢,更容易形成悶熱的天氣。王維在一首寫給南方朋友的《贈吳官》中描述當時長安的夏天是:「長安客舍熱如煮……空搖白團其諦苦」,即便拚命搖動團扇也難以驅走熱氣。晚唐人王轂寫過一首《苦熱行》,詩云:「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其中「萬國如在洪爐中」一句,生動地寫出了唐朝全國上下普遍炎熱的狀況。

元 劉貫道《消夏圖》,藏美國堪薩斯納爾遜畫廊

居室防暑:夏裝、北窗、涼席

在高溫天氣面前,機智勤勞的古人沒有束手待斃,他們在衣食住行上想出了各式各樣的避暑方式。

古人日常的服裝,一般是綿、麻或動物皮毛所制,到了夏天通常會換上葛布製成的夏裝,名為「絺綌」。這種「絺綌」纖維雖比綿布粗糙,但輕薄透氣,在夏天穿著出門,微風掠體而過,十分清涼。唐代的正式服裝以長袖為主,但是也有短袖的「半臂」甚至無袖裝,比較洒脫的人甚至只穿一件葛制的背心,在家中或山林里袒懷乘涼。當然富有的人家可以穿更輕、更貼身的「輕綃」,這種絲織品在身上更為舒適,但是因為它太過輕薄,不適合在戶外使用。

中國古代的建築為了照顧採光,常常是「坐北朝南」,但是在炎熱的夏季,毒辣的陽光從南面門窗照射進來,無疑讓人更添煩擾。為了避暑,許多人都會在房間的北面背陰處另開一面窗戶,既可以透風,又沒有陽光,如果再於窗外種上一叢翠竹,就成了乘涼的絕佳位置。陶淵明在給孩子們的家信中講到自己生平的樂事,其中有一條就是「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這句話後來被唐修《晉書·陶淵明傳》收入,「北窗」也成了膾炙人口的典故。白居易晚年拜秘書監,閑居長安新昌坊時,曾寫過一首《新昌閑居招楊郎中兄弟》,邀請自己的妻舅楊汝士兄弟來做客,詩的末尾說:「暑月貧家何所有,客來唯贈北窗風。」即將自己家中北窗的涼風當作給客人的最佳饋贈。

除了利用自然之風以外,唐人還發明了利用地下水降溫的方法。據宋初筆記《雲仙雜記》引《雲林異景志》載,中唐著名宦官霍仙鳴,在自己位於龍門的別墅地下開了七口涼水井,蓋上鏤花透氣的蓋子,到了夏天,冷氣從水井中湧出,房內「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長安的有錢人家除了住房之外大多還有自己的園子,只要種上一小片樹林,就可以借陰乘涼。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在盛唐時,長安城富家子弟「每至暑伏中,各於林亭內植畫柱,以錦綺結為涼棚。設坐具,召長安名妓間坐,遞相延請,為避暑之會」。這個「避暑之會」大概就是現在「夏日狂歡派對」的雛形了。

除了在房屋結構和園林布置上下功夫以外,唐人也會在室內安置各種避暑用品,比如我們今天依然在使用的涼席,在唐代就已經非常受歡迎了。唐人將竹席稱為「簟」,因為竹子比熱大、升溫慢,竹簟表面的溫度通常都會比室溫要低上不少,躺在上面,配上玉枕或者石枕,自然有涼爽之感。

元和十一年夏天,被貶江州司馬的白居易買了一副當時有名的蘄春竹席,寄給身在炎熱通州的元稹,並附詩一首,「通州炎瘴地,此物最關身」。元稹收到禮物以後非常開心,立刻回復一首《酬樂天寄蘄州簟》,描寫了自己的用戶體驗:「碾玉連心潤,編牙小片珍。霜凝青汗簡,冰透碧游鱗。水魄輕涵黛,琉璃薄帶塵。夢成傷冷滑,驚卧老龍身。」覺得睡在上面猶如睡在冰涼的龍鱗上,不但不再炎熱,甚至有些寒冷。在唐人的想像中,「龍鱗」是世界上最為寒冷之物,用來製成扇子或者墊子,避暑效果絕佳,但是非常稀有,只有富貴人家才有資格使用。

《開元天寶遺事》記載盛唐長安富戶王元寶家有一把龍皮做的扇子,每到夏天,王元寶招待賓客之時,「以此扇子置於坐前,使新水灑之,則颯然風生,巡酒之間,客有寒色。」另一本筆記《劇談錄》則說唐後期名相李德裕在家中「以金盆貯水,浸白龍皮,置於座末」,夏日時常常邀請同事到家裡避暑,來賓進屋之後只覺「煩暑都盡,清飈凜冽,如涉高秋」,簡直有空調的功效。當然世界上並不存在能夠散發冷氣的「龍皮」,上面兩則故事只是唐五代人對豪富人家的誇張想像。不過古代的「龍皮」本來就是按照蛇、鱷魚等動物的鱗甲想像而成的,如果拿蛇皮、鱷魚皮這類材料冒充「龍皮」製成墊子,想必降溫的功效也不輸於竹席。

到了晚唐,辟暑用具里還出現了一種「竹夾膝」,用竹子製成圓筒,夏天夾在兩腿之間,可迅速降低體表溫度,配合竹簟使用效果尤佳。晚唐著名詩人陸龜蒙曾送給詩友皮日休一件竹夾膝,皮日休寫下一首酬謝詩,說此物「圓於玉柱滑於龍,來自衡陽彩翠中。拂潤恐飛清夏雨,叩虛疑貯碧湘風」,清涼爽滑之感躍然紙上。

南宋《柳蔭高士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山中避暑:寺廟、丹藥

如果購置了涼席、扇子、竹夾膝,高卧在北窗之下還是覺得酷熱難耐,那就需要考慮逃離家中,去更涼快的地方避暑。一般官員和百姓會到海拔較高、植被茂密的山上躲避高溫,這時候山中的各個寺廟就成了熱門的避暑景點。白居易晚年寓居洛陽時,在夏天就時常到洛陽附近的香山寺避暑,他為此寫過兩首絕句,前一首雲「六月灘聲如猛雨,香山樓北暢師房。夜深起憑闌干立,滿耳潺湲滿面涼」,是說夜晚住在香山寺小溪旁暢禪師的僧房裡,出門憑欄而立,覺得滿面清涼;後一首雲「紗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一路涼風十八里,卧乘籃輿睡中歸」,則寫出了自己歸途中在涼風吹拂下安然入睡的場景。

長安周圍群山環繞,自然也有不少避暑勝地,比如城南終南山邊曾為唐太宗行宮的翠微寺,就是文人雅士常去避暑的場所。如果嫌郊外山中路途遙遠,也可以選擇長安城南的慈恩寺,慈恩寺雖然地勢不高,但是臨近曲江,寺里遍植古松修竹,松風竹韻到處,正可蕩滌煩熱,再加上寺內高聳著慈恩寺塔,遊人既可以借塔陰乘涼,也可以登塔頂浴風,算是長安城裡除了皇宮外最適合避暑的地方了。正因為此,每到夏日暑熱之時,慈恩寺里都是遊人如織。晚唐詩人劉得仁曾經寫過一首《夏日游慈恩寺》,詩中說:「何處消長日,慈恩精舍頻。僧高容野客,樹密絕囂塵。閑上凌虛塔,相逢避暑人。卻愁歸去路,馬跡並車輪。」可見在夏日慈恩寺避暑的遊人之多,回程時竟然導致了交通擁堵。

唐人熱衷於去寺院避暑,除了山寺海拔高,寺中植被茂盛之外,還因為佛教講究四大皆空,鼓勵人將肉體的痛苦視作虛無,如果能夠按照佛教的理想修行,達致內心平和,自然就能不畏暑熱。王維曾寫過一首《苦熱》,前半首詩描寫了夏日酷暑之時「赤日滿天地,火雲成山嶽。草木盡焦卷,川澤皆竭涸」的地獄般景象,後半首則說他在佛教修行中,領略到了「卻顧身為患,始知心未覺」的道理,知道身體上的痛苦,只是內心沒有覺悟的表現,於是「忽入甘露門,宛然清涼樂」,領略如來法門之後,在酷暑中也能感到清涼的快樂了。那些在佛寺避暑的人,雖然未必能像王維那樣做到完全覺悟,但在佛學的熏陶下,想來總能平復一些炎熱帶來的心情煩擾。

佛教通過內心修鍊化解暑熱的痛苦,道教則有更直接的去暑之法。《抱朴子·內篇·雜應》記載了葛洪傳授的不熱之道:「或以立夏日,服六壬六癸之符,或行六癸之炁,或服玄冰之丸,或服飛霜之散。」葛洪這一句話里,概括了符籙、行氣、外丹、仙藥等道術中的避暑之法,在五行體系里,「壬癸」屬水,主陰涼,故此葛洪所說的符籙稱為「六壬六癸之符」,行氣之法叫做「行六癸之炁」。道士只要服用丹藥符籙就可以免去熱氣侵擾,似乎比埋頭苦修的佛教徒要輕鬆不少,但這些仙藥和符籙都不是能輕易獲得的,比如煉製「飛霜之散」,需要「用蕭丘上木皮,及五月五日中時北行黑蛇血」作為關鍵成分,其中「蕭丘」是傳說中的海島,上面有一種神木,猛火烈焰也無法傷之分毫,但是知道「蕭丘」地點的人少之又少,能得到島上木皮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因此據葛洪所知,古往今來,只有兩人曾煉製出這樣的仙藥。

不過道教發展到了唐朝,發明出了一般道士也能煉製成的避暑葯,比如唐代道士沈知言所輯《通玄秘術》中記載了一種「辟暑丹」,將雌黃、白石脂、丹砂研磨後包在曲灘黃泥里燒制,再於磁石上搗碎,注入乳汁後再以融化的白松脂裹成丹藥,據說服用之後「夏月可以衣裘,並無炎氣相逼」。據沈知言的說法,唐懿宗也曾服用過此丸,而且甚有功效。這個丹方敘述詳細,後來被收入北宋官修方書《太平聖惠方》乃至明人所輯《普濟方》中,在後世作為中藥流傳甚廣,但是丹方中的雌黃含有三硫化二砷,是劇毒藥物,煉製不得當很可能變成催命的毒藥,唐懿宗才過四十就英年早逝,很可能與服用這種含毒丹藥有關。

正統道藏本《通玄秘術》中所載辟暑丹煉製方法

采冰解暑:冰鎮水果、冰飲

說到夏季消暑,就不能不說從古至今一直流行的消暑神器——冰。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采冰、藏冰的傳統,《周禮》中記載了周代專門「掌冰」的公務員——凌人,他們在冬日鑿冰藏在專門的冰窖「凌陰」之中,到了仲春時節進行「啟冰」儀式,將所藏之冰用於宴會、祭祀等場合。這種的傳統也延續到了唐代,藏冰則由上林署官員負責管理。

朝廷冬日所藏之冰,主要是用於王朝祭祀和宮中日常生活,一般官員無法享用,但皇帝常常會將朝廷藏冰送給自己重視的大臣。白居易為翰林學士時,曾經寫過一篇《謝恩賜冰狀》,感謝憲宗皇帝賜冰給自己,文中說:「頒冰之儀,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用表特異之恩。」自己得到了冰以後「煩暑迎消,涼飈隨至」,清涼之餘又感受到了皇帝的莫大恩寵。

在得到皇帝賜冰之後,除了放在室內降溫,還可以用來冰鎮水果。如劉禹錫在《劉駙馬水亭避暑》一詩中講到唐順宗駙馬劉士涇夏日招待賓客的食物是「賜冰滿盌沈朱實,法饌盈盤覆碧籠」,其中「賜冰滿盌沈朱實」指的就是將新鮮的李子放在盛滿冰塊的碗中。除此之外,也有直接用賜冰製成冰飲的,如杜甫在長安時曾列席權貴子弟召開的「夏日派對」,並寫下兩首《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詩中有雲「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可見這些藏冰也能直接用於製作飲品。

除了皇帝賜冰之外,唐代長安似乎也已經出現了賣冰的市場,不過由於冰塊的採集、貯藏非常困難,夏日市場上出售的冰往往「價等金璧」,也有商家想要在長安市上靠賣冰賺取高額利潤,結果在和買家的討價還價中冰塊融化,最後落得血本無歸。正因為夏日的冰塊有如此價值,它也成了高官權貴互相饋贈的珍寶。據《開元天寶遺事》所載,楊國忠的子弟為了巴結朝中高官,「每至伏日,取堅冰,令工人鏤為鳳獸之形,或餙以金環彩帶,置之雕盤中,送與王公大臣」,可知這冰獸的確與金玉珠寶同樣珍貴非凡。除此之外,楊氏子弟還會命令工匠將大冰塊鑿成冰山的形狀,在招待賓客時放在宴席間,居說能使在座的賓客在三伏天里「各有寒色」,甚至穿上夾襖禦寒。

不過有資格在大熱天用冰塊降溫的,畢竟只有首都長安城的達官豪富,地方上的官員和百姓,基本上都就沒有這樣的條件了。在長安享受過「公子調冰水」的杜甫,後來去到長安東面的華州做司功參軍,華州雖然離長安不遠,但是已經沒有了冰水的待遇。在那裡,杜甫寫過一首《早秋苦熱堆案相仍》,詩中說自己在官署中熱得「束帶發狂欲大叫」,直呼「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腳蹋層冰」,在寫這句詩的時候,杜甫想必也曾懷念自己在長安城中,可以在夏天接觸到冰塊的日子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美國的環球影城,看上去跟大阪的有點不一樣哦
人物純屬虛構,如果跟你雷同,算你倒霉
以色列人用一部戲的篇幅回答:這世界要堂吉訶德何用
中國被指拘押和強制遣返大批朝鮮難民 外交部回應
安倍否認涉加計學園醜聞,對其不支持理由中「人品問題」居首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古人避暑秘技:《楚辭》中的夏日特飲、唐朝哈根達斯、慈禧冰鎮酸梅湯
吉林省:冬季冰雪旅遊和夏季避暑休閑兩翼齊飛!
夏季金山嶺,避暑清涼地
夏季養生八字訣:精食、善走、避暑、靜氣!
夜遊、演藝——盛夏避暑旅行的「香餑餑」
夏日避暑安利
山東省唯一能媲美泰山的名山大川,夏季避暑旅遊的最佳選擇!
夏季被暑熱包圍,「避暑有時」!「防暑有招」!如何避開中暑雷區?
翡翠島的避暑之旅:愛爾蘭夏季旅行攻略指南
世界最冷的城市雅庫茨克,人們難耐夏季酷熱,穿著夏裝去冰川避暑
清涼愜意古鎮游||盛夏最受歡迎的八個避暑小鎮
古畫中的「避暑良方」,看古人如何度過炎炎夏日
避暑游、遊學旅行走熱 暑期旅遊旺季到來
夏日的西寧人民公園,避暑納涼休閒遊玩的好地方
中國夏季最涼爽的古城,避暑好去處
古畫中的「避暑良方」,看古人如何度過炎炎夏日!
炎炎夏日,古人避暑有妙招
古人納涼避暑神器:麻衣、刨冰、竹夫人
中國夏天最舒服的城市:被譽「避暑之都」,最熱季平均23℃
綠樹蔭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夏日避暑四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