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豆瓣日記:簡?奧斯丁的反套路

豆瓣日記:簡?奧斯丁的反套路

本文作者「Jane想自然醒」,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文 | 簡潔 1 簡?奧斯丁的六本著作中,我最偏愛《愛瑪》。 年少時的偏愛,是一種懵懂的揚眉吐氣。比起其他幾本書的女主角,因財產的困窘甚至相貌平凡,非要靠男主的賞識才能走到一個好結局。在這本里,愛瑪明明白白的漂亮,清清楚楚的有錢,光明敞亮不算計也不自卑地展現一段純粹的愛情。最佳的佐證是,達西先生一萬英榜的身家在我腦中清晰可現,而奈特利先生到底身家幾何我卻答不上來。 以今時今日的眼光看,這其實是現在但凡大火的劇集的必吹因素:反套路。當現在被言情小說及改編戲劇刷膩味的觀眾回過神來,覺得奧斯丁的小說其實不過是灰姑娘瑪麗蘇套路的經典版時,在她生前最後一部面世的小說里,她其實已經完成了自己的反套路。 在這部被評價為奧斯丁本人最成熟的小說中,女主角愛瑪的形象塑造堪稱完美: 「愛瑪?伍德豪斯,漂亮、聰明、富有,還有舒適的家庭和快活的性情,生活中一些最大的幸福,她似乎都齊備了。她在世上過了將近二十一年,很少有什麼事情使她痛苦和煩惱過。」在全書一開篇,我們看到的就是這樣的愛瑪。 儘管在瑪麗蘇當道的今天,這些優點像不要錢一樣被作者和編輯堆砌在女主角身上。但對於簡?奧斯丁的女主角來說,這簡直太難得了——特別是女主角本來應有的標配——漂亮。 這直接導致了在奧斯丁小說改編的影視中,飾演愛瑪的演員理所應當的擁有所有女主角中的最高的顏值。作為簡?奧斯丁的讀者,這實在是讓人鬆了一口氣:導演終於能放心大膽地去用漂亮的女演員了。在這點上,不得不說,之前改編奧斯丁小說的導演們都太實誠了。哪怕高超如李安,《理智與情感》都不能讓我免於第一眼的失望。而在感受過影版《曼斯菲爾德莊園》選角驚嚇的人,大概都能理解這種慶幸。

2 從這一點來說,1996年版本中,格溫尼絲?帕特洛演的愛瑪,實在讓人滿意。 愛瑪的漂亮,是一種整體的感覺。從細節上,格溫尼絲沒有「褐色的眼睛」,對於「高矮肥瘦適中」來說,她也許太高了。但當時25歲的格溫妮絲身上有讓人會心一擊的感覺。「不單是她的青春氣息里有健康的美,而且她的神情里、頭腦里和她眼睛的一瞥里都有。」愛瑪需要美得聰明,美得優雅,美得從容而不在意。 從原著要求的莊重挺直的姿態來看,很少有人比後來成為優雅代名詞的格溫妮絲做得更讓人過目難忘。這部在電視里放了無數遍的英國電影,就算沒有看全的人也會記得:格溫妮絲的脖子太美了。那是一種真正的,毫不誇張的像天鵝一般的優美曲線。人們大概會驚訝於一個美國女演員居然能如此的與英倫范的優雅所契合,就連英式英語的口音都純正得毫不齣戲。 這種特質,將會在她1998年演的《沙翁情史》中顯露得更完全,並且格溫妮絲最終憑此片獲得了第71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但在1996年時,這種生動和美更多的是一種與角色契合的自然流露。包括她的成長經歷,父親是電影製片人,母親布萊思?丹納是著名的電影演員,從兒語識字起就陪母親練習台詞,金色的童年和優渥生活帶來的氣質和姿態都與愛瑪異曲同工。《愛瑪》這部電影成為格溫妮絲的成名作也便不足為奇。 但如果只是這樣的愛瑪,未免也太表面了。在數個版本的愛瑪中,格溫妮絲最讓人難忘的地方在於,即使在她充分展現愛瑪的缺點時,也能恰到好處的讓人包容和不討厭。

3 是的,缺點。如果僅把愛瑪當成是奧斯丁為了自己虛榮心創造的完美女性,那看到的東西實在太淺薄了。事實上,沒有哪一個她筆下的女主角,受到像愛瑪這樣苛刻的審視和批判,也沒有哪個女主角,會犯下像她這樣讓人明顯的讓人反感的錯誤。 愛瑪被認為可能是奧斯丁最成熟的作品,我覺得真正的意義在於,她在做一個「真空實驗」,盡其所能的討論一種可能性:在一個女性擁有美貌、財產、地位,在排除一切客觀條件缺憾的情況下,在絕對自主和自由的人生中,她應該追求和選擇的是什麼。 正像凱特爾所評價的:「使《愛瑪》產生感人力量的是簡?奧斯丁態度背後的感情深度和現實主義,……她以一種一絲不苟,然而又是熱情洋溢並具有批判眼光的精確性,檢驗了她的天地中存在的問題。」凱特爾承認這個天地是狹小的,但重要性不能用題材的大小來衡量。 於是,影片一開頭,就能看到愛瑪所置身的狹小天地:有時一個人生活的小鎮,就是他的整個世界。參加舞會比參加軍隊給他帶來了更多的樂趣。就有這麼一個姑娘,她深知在這個世界怎樣來生活。 可以說,愛瑪的人生,是一個完全不需要努力的人生。不然也不至於在21歲的年紀,空虛到以給人作媒為樂,以至牽錯紅線之後引發了整個故事的發展。

作為海伯利這個小鎮社交食物鏈頂端的愛瑪,被奧斯丁這樣審視:愛瑪處境的真正的不利,其實就在於她有權過於任性,而且對自己的估計往往略微偏高一點。奧斯丁借本書男主角、唯一能指出愛瑪缺點的奈特利先生的口說:「我認為她並不為外貌自負。她的自負在另一方面。」 當錯誤真正發生後,奧斯丁給愛瑪的批判極其嚴厲:「她出於叫人無法忍受的自負,自以為了解每個人的感情秘密;出於不可饒恕的自大,硬要安排每個人的命運。結果證明,她全都做錯了。」 愛瑪的可貴之處在於,這段批判,其實是她對自己的反省。演員的難度在於,沒有像書中那麼多台詞表現心理活動以取得讀者的諒解,而她做的錯事,卻全在觀眾眼裡。 影片以一種喜劇的方式處理了愛瑪的小促狹,這些不完美在英式幽默的節奏下,換得觀眾的輕鬆一笑。而2008年BBC正而八經拍攝的版本里,足以證明感覺稍有差池,這些行為是多麼的容易讓人臉紅和厭惡。 但真正面對自己錯誤的愛瑪,是坦率,真誠,同時也不失自己的風骨的。她反省的真誠讓人原諒,但對自己的世界觀和原則的堅持,又讓人不會覺得有終於等到她自食其果的幸災樂禍。這是屬於格溫妮絲給角色帶來的魅力。

這樣的愛瑪,在表現本片的經典場面之一時,才讓人信服: 當哈麗埃特?史密斯問愛瑪,想知道愛瑪為什麼不結婚時,愛瑪說:「我不願意結婚。財產,我不需要;工作,我不需要;地位,我也不需要。我相信,結了婚的女人沒有誰在丈夫家能有一半像我在哈特菲爾德這樣做主的。我絕對不能指望有哪個男人像我父親一樣疼愛我、重視我、始終把我放在第一位,認為我樣樣都正確。」 哈麗埃特驚呼:那到頭來你會像貝茨小姐那樣,成為一個老處女了! 愛瑪在這世界給出了本片的名台詞:「只有貧窮才使獨身可恥。」格溫妮斯那種帶著聰慧天真的理直氣壯,足以讓人相信,即使她真的單身到老,那也是出於她對自己命運的看透和把控,而不是命運對她錯誤的懲罰,她的生活不需要婚姻來變得更好。 這樣的愛瑪,才能遇到最好的愛情——她決不會因為沒有愛情而去改變目前的處境。

4 愛瑪命運更多的可能性,則要在男主角奈特利先生的的視角才能看得到。 如果說,哪個版本的愛瑪是最好的尚有爭議,1996年版的《愛瑪》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是,它貢獻了一個最好的奈特利先生。這個在原著中「一百個人中都找不出一個的紳士」,在影視化之後甚至有超出原著的魅力。在縱向比較中,這個紳士形象在我心目中甚至優於BBC版的達西先生。 1961年出生於英國劍橋的傑瑞米·諾森在扮演奈特利先生時35歲。這個雙親均是劍橋大學的文學教授,早年在倫敦大學主修英文,後在布里斯托爾戲劇學校專修戲劇的演員,讓人切實地感到了原著中三十六七歲的奈特利先生的魅力,消除了想像中這個角色年老又跛腳的擔心。那種教科書般令人心曠神怡的英國紳士風度,在書中需要大量的描寫,而在他只需要舉手投足的風姿就能做到。這是2008年BBC版的奈特利先生就算丟掉拐杖也無法做到的。 35歲的傑瑞米·諾森和25歲的格溫妮絲在已有的各個版本中,最大程度的呈現了原著中16歲的年齡差帶來的美妙的化學反應。相比甜言蜜語,這一對讓人們看到的是,當愛人以諍友的形式出現,一個最了解你的優點和缺點並不吝指出的人,在精神成長上將帶來怎樣的幫助。 書中的奈特利先生最讓人動容之處,是對愛瑪精神上真正的關心。這種關心甚至比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關心要更可貴,畢竟很多父母,只要希望孩子快樂就好了。 但奈特利先生不是的,看著愛瑪長大的他了解她的優點,甚至是這優點帶來的不足。 「愛瑪是家裡最聰明的人,因此給寵壞了,她不幸在十歲那年就已經能回答連她十七歲的姐姐都答不上的一些問題。從十二歲起,愛瑪就成了家裡和你們所有人的女主人了。」面對有天賦但所有才華都不到精通的愛瑪,他對她原本有更高的期待。 「我已經不再指望愛瑪認認真真地讀書了。她永遠也不會幹任何需要刻苦和耐心的事,也不會做任何讓幻想屈服於理智的事。」他比任何人都更早看出了愛瑪將哈麗埃特作為閨蜜的害處,不在於她想當然的做媒,比起階級,更關乎頭腦:「她自己什麼也不懂,卻把愛瑪看得什麼都懂。她百般奉承她,正因為不是故意的,那就更糟。」 何其透徹,何其有幸。 在影片中,在完全沒有這些背景交待的情況下,奈特利先生的魅力,集中體現在和愛瑪爭吵指出她錯誤的兩場戲。

一場戲是得知愛瑪慫恿哈麗埃特拒絕了農夫馬丁的求婚。設置的原著中沒有射箭場景,是影片的最佳改編之一。在和愛瑪交替射箭的節奏中,爭吵變得有張力:「不管怎麼說,一個有理智的男人,是不會娶一個傻瓜老婆的。」他射出一箭,收起弓弦,眼神認真,「記得我的話,愛瑪。像你這樣亂耍小聰明,還不如傻一點呢。」這是對愛瑪洋洋得意的警告,甚至演出了一絲不易察覺的寵溺。

另一場則是愛瑪公開嘲笑了貝茨小姐的蠢笨之後,奈特利先生對愛瑪的斥責。影片加強了原著中貝茨小姐聽懂之後的尷尬和靜默,鏡頭直接切換後的帶來的力度,「她很可憐,甚至她自出生以來就很可憐,如果她真的這樣成為老姑娘的話,她的狀況會更糟。你做得很差勁,愛瑪。很差。她看著你長大,把你的關心當成是榮譽,而今天,你卻揶揄她,嘲笑她,還在很多人面前,別人會照著你的樣子來對她的。」

來自男人對女人的指責,要如何才不讓人反感?奈特利先生做了最好的表率。有的男人指責女人,會挑剔,會貶低,會比較,會高高在上。但奈特利先生所有的考慮都是從愛瑪的角度出發,行為不妥的原因,所帶來的後果,以及愛瑪需要承擔的責任。觀眾能直接感受到書中愛瑪的感受:她一生中,從沒在任何情況下感到這樣激動、屈辱和傷心過。她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但是——他那一席話說得中肯,那是無法否認的。

從經典場景的改編來看,編劇的對關鍵情節的渲染甚至比原著要強。在格溫妮絲和傑瑞米·諾森發揮了一場比原著更精彩的表白戲時,我終於有點理解一些書評對原著的不滿:行文太絮叨了,啰啰嗦嗦,東拉西扯,情緒一上來就被打散,消磨了關鍵台詞的感觸。而在電影中,相遇的驚喜,試探,誤解,緩和,表白,一氣呵成,樹林中聽到表白的格溫妮絲的神情從悲傷到難以置信的歡喜,陽光透過樹葉在藍色眼眸中透出的光影,脖頸優美的角度,組成了我印象中她最美的一幕。

5 當然,這部電影也不是全無缺點。 電影主角選用上的出色,反而更加突出了配角的不合適。原著中16歲,「恰好是愛瑪喜歡的長相」的哈麗埃特,在電影里顯得比愛瑪還要大好幾歲,並且和美一點沾不上邊。這不僅讓人對愛瑪把她當成閨蜜,並且進行如此不實際的拉郎配感到更加的荒謬和不可理喻,同時還讓奈特利先生的判斷打了折扣——也許牧師不娶她,並不是因為傻,而是因為不夠美呢。同理於牧師的選角,書中長得「俊俏非凡」的牧師埃爾頓先生,在電影中更像是一個負責滑稽角色。愛瑪的選擇也便沒有書中那麼強烈的象徵意義。 除了選角的原因,電影對配角的性格進行了平面處理,對這些人物豐富的層次進行了弱化,因而人物也便顯得單一。原著中人物的可愛與可取之處,奧斯丁對不同女性命運進行的思考,也便沒有到達原著應有的深度。 比如文中的這段,「邱吉爾太太和簡?菲爾費克斯之間社會地位之懸殊使愛瑪感觸很深;她們一個是主宰一切,而陣個卻是微不足道——她坐在那兒默默思考著婦女命運之不同,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眼睛看著什麼地方。」在電影中便完全無力著點。 這部電影最終的獎項也和它的選擇相襯,它得到了第69屆奧斯卡音樂/喜劇片最佳原創配樂,提名了最佳服裝設計。在製作上它可以和一流的電影一較高下,但始終缺少了一點更打動人心的力度。 對於沒看過原著的人來說,這大概只是一個輕快好看的愛情喜劇。對於看過原著的人來說,這部電影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最好最般配的愛瑪和奈特利先生。

--------------end------------ 作者簡介:簡潔,雜誌編輯。雙子座,不分裂。見過了許多人,想講自己的事。微博@mayjane,豆瓣@Jane想自然醒,公眾號:簡影錄@everyjane

(全文完)

本文作者「Jane想自然醒」,現居深圳,目前已發表了44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Jane想自然醒」關注T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豆瓣 的精彩文章:

與有趣的人在旅途中相遇
豆瓣日記:共享單車的英國登陸戰
豆瓣日記:野口裡佳:作為生活方式的攝影

TAG:每日豆瓣 |

您可能感興趣

阿湯:日記中的羅春梅
東方絲綢之路快車日記二:古城梅爾夫和布哈拉
王源的日記,千璽的日記,王俊凱的日記,網友:信息量好大!
魯迅的三種日記
《拉貝日記》:拉貝的日記平淡如水,來看看倖存者眼中的拉貝吧
東方絲綢之路快車日記一:帕提亞人的舊都尼薩
楊麗娟:周叔弢日記里寫的,張重威日記里也寫了
羅奇的書店日記
塔莎的花園日記
孟燕:養蠶日記
菲林日記:傻瓜式的旁軸奧林巴斯 35DC
菲林日記-記掃街
巴厘島上的摩托日記
玉溪旅遊日記:孤山島
納米比亞的影像日記!
《清華園日記》-季羨林看腿日記
克比和貝魯梅伯的奮鬥日記!海賊王扉頁故事連載第二彈!
曲靖旅遊日記:羅平古十景
偶爾寫寫日記?
日記里的季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