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有些人,在哪兒都不得不「假裝生活在此處」

有些人,在哪兒都不得不「假裝生活在此處」

140多年前,一個名叫蘭波的法國年輕人逃離自己在外省的愚昧家鄉,來到巴黎參加了巴黎公社。此後不久,他寫下了一句詩「生活在別處」。據說這句詩寫在某面牆上,它成為蘭波自己一生的寫照。

19歲時蘭波放棄了寫作,餘下不到20年的生命里,他在世界各地奔波,干過各種正常或危險的工作。對於他來說,「生活在別處」實際上變成了一個疑問句:生活在何處?

蘭波

約40年前,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把蘭波的這句詩用作自己一部小說的名字,使這個句子廣為人知。身為捷克人,昆德拉把小國寡民當成一種優勢:要麼留在小國做一個愉快的井底蛙,要麼離開雞犬相聞的小國,做一個世界公民。「生活在別處」給後者提供了很多可能性。

米蘭·昆德拉

文學化情緒中,「生活在別處」這句話的確很能吸引人。於是,有人化用這句話,將「生活」由代表一種理想的名詞變成日常雞零狗碎的動詞,「別處」彷彿很美好,「此處」就只能「假裝」在生活了。我認為,對於「假裝生活在此處」表達無奈,其實掩蓋不了「假裝生活在別處」的空虛。

昆德拉對小國寡民的認識,代表了一種歷史潮流。這個世界上曾經有無數人一輩子生活的地盤沒有超過出生地50里之外。在中國,曾經有很多人一輩子去趟縣城便是最遠的探險了。農業經濟使人安土重遷,出遠門不是常事也並非高興事。

世代相伴的鄰裡間細碎的貓膩,彼此清清楚楚,生活就是眼皮底下的那些事。即便去遠方,各處的生活,從名詞到動詞,都差不多。「生活在別處」幾乎毫無意義。只有在工業經濟背景下,城市化闊步前進,離鄉背井變成常態,甚至是必然。現代化大大延伸了城市的觸角,藉助極為便利的交通設施,人們可以快捷地在世界各地飄來盪去,「生活在別處」由此成為人們面對眼前各種不滿意時的一種抵抗性想像和逃避性寄託。

但是,對於「生活在別處」的想像和寄託如果太強大、太絕對,也不是件好事。它會造成對每一個生活地點的排斥和嫌棄。試想,你真能找到心目中最理想生活的「別處」嗎?即便有人移民去了美國,去了巴黎,難道不也是「假裝生活在美國」「假裝生活在巴黎」?對於生活不切實際的嚮往,使得某些人只想遇到最好的生活,而不想創造理想的生活。

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正迅猛地改變著舊的生活形態,剛剛適應的一切,也許很快又要過時了。不是每個人的心靈和生活細節都及時得到了妥善的安頓。然而,如果不能實事求是,一步一個腳印,那麼,一個人很可能在全世界的每一個地方都不得不「假裝生活在此處」。如果你以為世界會等著你來,贈予你理想的生活,那麼,你很可能因為時時「假裝生活在別處」而最終一事無成。

只有創造而不是等待或尋覓,才能擁有真正屬於你的理想生活。「生活在別處」只是人們剛剛遭遇局部現代化時最初的興奮。如今,現代化已席捲全球,如果你踏實地「生活在此處」,將「此處」創造成你心目中理想的結果,你就會成為別人心中美好的「別處」。

作者是北京學者

關注《環球時報》微信公眾號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環球時報 or

點擊頁面右上角,查看公眾號,關注環球時報。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時報 的精彩文章:

居然不是假新聞!韓國竟然再次為儒學申遺了!
澳外長稱中印應和平解決「領土糾紛」,外交部:不適用洞朗事態
終於有印度權威專家說實話了:現在我們理虧,只能撤軍!
解放軍黑話升級,我們免費向印度解釋一下國防部這句話的深意
蔡英文「人神共憤」成就達成,然後又是「阿共仔的陰謀」?

TAG:環球時報 |

您可能感興趣

有的人你這輩子也忘不掉,但是卻不會影響你的生活
你在,很好;你不在,我也有自己的生活
生活不易,在哪都是
有得聊的生活,就已不錯
不是我說你,有這麼無拘無束的生活空間,你還不滿足?
作為女人,不洗衣不上班也不帶孩子,你想不想過這種生活?
又要離開家鄉了,真有點捨不得,真令人傷感,為了生活不得不漂泊
你的生活不好,不是孩子的錯
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卻不能沒有
生活中一些常見的事情可能會對孩子不利,你們有沒有注意過這些
這些人的存在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為此我們該做些什麼呢?
人生哲理,生活沒有絕望,只有想不通,人生沒有盡頭,只有看不透
你生活了這麼久的世界很有可能並不存在?
也許這就是生活的樣子,扎心卻不矯情
男人不再愛你了,那麼生活中一定會有這幾種表現,逃不掉的!
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北京,不是所有人都有野心
一輩子不嫁都沒事,只要不耽誤生活
生活:不用借錢,不用求人;心裡有伴,身邊有窩 就已足夠!
印度窮人不僅沒廁所,連廚房也沒有,稱這樣的生活很「隨意」!
無論生活還是感情,只要我們努力了,珍惜了,就算不曾得到也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