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張其成談中醫】對中醫的誤解,都是怎麼形成的?

【張其成談中醫】對中醫的誤解,都是怎麼形成的?

點擊

藍字

關注我們哦~!


小編導讀



「自然界的地震是可怕的, 但更可怕的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地震, 是心靈的地震。自然界的地震之後, 家園可以重建, 但是一個缺失了文化支撐的民族,是一個迷惘的民族, 一個沒有根基的民族, 甚至是一個難以為繼的民族, 所以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守望住自己的文化家園。」


上面這段話,來自中醫文化研究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館長、博士生導師張其成教授。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張其成教授在面對記者採訪時, 就中醫藥文化對中醫發展的意義以及目前中醫發展所面臨的問題進行的精闢深入的闡述, 實在發人深省。一起去看看吧!





記者


作為我個人

, 是非常熱愛中醫和中國傳統文化的, 以上您又全面解釋了中醫的自身優勢, 非常精闢, 具有說服力。但為什麼依然有少數國人不理解甚至反對中醫呢?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或者說是否中醫的發展走入了什麼誤區呢?




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確實出現了一些發展誤區。近年來中醫在發展過程中

, 遭遇了西方科學文化的強烈衝擊, 尤其是何祚庥院士近日還在繼續炮轟中醫: 「中醫90%是糟粕, 10% 是精華!」造成了中醫界乃至社會各界對中醫學的科學性問題產生了懷疑, 年輕中醫信心不足, 老中醫憂心忡忡。我認為當今的首要問題就是要突破固有思維方式的框框, 突破西方科學文化的包圍圈, 走出對生命、對中醫的認知誤區, 從而理清中醫發展思路。


張教授




記者


請您詳細談談目前中醫藥事業發展遇到的主要問題

, 或者說阻礙中醫發展的誤區是什麼?




其核心在於認知的誤區。首先, 很多人認為: 只有搞清楚物質結構才能揭示生命的秘密, 中醫藥學應加強「實質」的研究。認為中醫必須具有現代科學的基本特徵: 邏輯推理、數學描述和實驗檢驗, 也就是具有客觀性、定量化、可重複性。由於受到這種思路的影響, 多年來中醫科研課題主要關注於尋找中醫藥學的「物質基礎」上, 如各種「實質」研究———五臟、經絡以及證的實質研究, 還有中藥的有效成分研究, 然而結果卻令人失望。中醫藥學無論是名詞術語還是臨床方法, 都很難找到「物質基礎」。於是陷入了一個悖論: 那就是以現代科學、現代醫學的實證實驗方法既能證實中醫概念的科學性, 又能證實中醫概念的非科學性。從而陷入中醫科學研究二律背反的學術怪圈。因為

中醫從一開始就不是探討物質結構的科學, 它走的是功能、關係的路子。


中醫對人體生命的認識可分為三個層面: 形、氣、神。「形」就是形體,就是《黃帝內經》中所講的「解剖」, 這是有物質基礎的。「氣」的層面就介於有形和無形之間, 是一種功能關係。「神」的層面包括「心神」「神明」,是無形的, 與人的潛意識有關。這三個層面中, 中醫最重視「氣」與「神」,最輕視「形」。這和西醫恰恰相反。

在「氣」和「神」的層面是難以找到物質結構的, 但它恰恰是中醫的精華, 是中醫的特色。所以中醫要發展, 千萬不能丟掉這些精華。

目前哲學界出現了從物質實體到關係實在的學派, 科學界也出現了非基因決定論: 即在特定的生理過程中存在著基因與環境的非線性相互作用, 基因的表達可因環境變化發生構象變化, 基因的同樣序列可能在不同條件下合成不同蛋白質。故

我們在認識中醫學的時候一定要突破物質決定論、基因決定論, 重視關係實在, 重視功能作用, 走功能關係與物質結構並重的發展之路。


第二個認知誤區, 是一些人認為只有找到共性的、客觀的規律才能揭示生命的秘密, 中醫臨床很多不可重複, 主觀性、隨機性太強。不同的醫生能開出不同的處方, 具有不可重複性, 個性化太強, 很難客觀化、標準化。因而要根據現代科學的要求, 尋找其共性規律, 要開展客觀化、標準化、規範化的研究。甚至有人認為中醫的偏方、藥方, 治療的是個案, 不具普遍性。科學研究的是普遍規律、一般和共性, 所以得出中醫不科學的結論。這種觀點顯然是不懂科學哲學的表現。所謂共性與個性是一對矛盾, 共性寓於個性之中, 個性又受共性的制約, 共性和個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我把共性與個性比喻成一棵樹, 共性是整棵樹, 個性好比樹葉、樹枝。每片樹葉、每根樹枝都反映整體的信息。共性是重要的, 但個性是基礎, 同樣重要。因為人的認識過程總是由個別到一般, 又由一般到個別。


與西醫對抗性治療思維不同, 中醫主要是調和性治療思維。西醫的治療目的是殺滅病毒、病菌, 中醫則是激發、調動人體自我修復、自我治癒、自我調節的能力。殺滅、對抗需要的是「硬實力」, 是物質實體, 這種力量和物質實體———藥物當然是相同的、共性的。而調節、自愈需要的是「軟實力」, 是功能關係, 所以可以用多種方法, 比如針灸、砭石、湯藥、導引。藥物當中, 不同的辨證思路, 往往開出不同的處方, 但卻能異曲同工、殊途同歸, 取得相同的療效, 這是因為都能達到激發人體自愈能力的目的。從哲學上來講, 中醫崇尚個性, 但也不放棄對共性的探求。故面對中醫, 一定要突破西醫之對抗性治療的模式束縛, 重視調節自愈治療, 重視個性化治療, 重視不同學說流派, 走調節自愈、個性與共性並重的發展之路。


第三, 有些人認為只有提高中醫的臨床技術, 才能促進中醫的發展, 倫理道德與醫療技術相比是次要的, 中醫人文色彩太重, 應當予以拋棄。我們都知道, 中醫的臨床實踐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但目前不少醫院在重視西醫診療技術的同時, 忽視中醫人文精神、忽視倫理道德修養。中醫德術並重、德業雙修的優秀傳統被輕視、被遺失。而中醫的臨床是無法脫離中國人文傳統文化的, 從德與術的關係來看, 德以術顯, 術以德彰。

德術並重, 以德為先,是中醫一大特色。

綜觀歷代大醫, 無不具有利民憫世的情懷與美德。以「德」促「術」, 通過提高中醫藥工作者醫德水平, 使中醫藥工作者能夠自發地產生對自己專業的熱愛, 對患者之病痛猶如己生, 這樣無形中能夠促使中醫藥人員認真鑽研業務, 努力提高臨床水平, 提高醫療服務水平, 從而造福人民。大凡醫技高超之人, 多醫德高尚, 思想深邃, 為人謙和、寧靜, 與人交往仁慈友愛, 言語誠實可靠, 待患者如親朋善友, 深受患者敬重、信賴,其人格魅力也令人感動。而那些醫德高尚的醫家, 基本上都是醫技高超的人。因為他們急患者之所急, 痛患者之所痛, 總在想方設法提高醫療技術。

中醫醫德是中醫學能夠健康發展並得以流傳至今的重要保障, 我們每一個醫務工作者都應該繼承下去, 加強中醫經典學習, 加強人文道德教育, 自覺修養,走以德為先、德術並重、人文與科學並重的發展之路。




張教授





記者


對於未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 請您談談看法。




近年來

, 發展中醫提出的最響的口號是「中醫現代化」, 可是對如何現代化, 卻是見仁見智, 爭議頗多。今後中醫應該如何發展? 我持中醫主體發展論, 那就是堅守主體, 發揚優勢, 融會新知, 開拓創新。實際上,中醫應當也只能按照中醫本身規律發展。在此前提下, 要吸收現代科學的成果和方法。就目前情況而言, 中醫的當務之急不是去設法求證自己是否科學,不是用還原論科學的方法尋找自己的物質基礎, 而是要集中精力、認認真真地去研究一下自己的優勢在哪裡, 劣勢在哪裡, 全力保持並發揚這個優勢。


張教授



各位熱愛中醫藥的朋友們,對於張其成教授的見解,大家是怎麼看的?歡迎在

留言區

各抒己見!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

大醫國風: 張其成訪談錄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張其成輯

),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

悅讀中醫

(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點擊閱讀原文,一鍵購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解密:五味入五臟,過食五味傷五臟
看哪!這些超棒的主播們都來自「悅讀中醫」
老祖宗留下的治郁之法,中醫名家都推薦
對中醫的誤解,都是怎麼形成的?
初學中醫無從下手,中醫名家岳美中推薦這些書

TAG:悅讀中醫 |

您可能感興趣

這六個常見的說法,都是對焦慮症的誤解
你們對中醫的誤解,我必須要解釋一下!
對誰有誤解都可以,但是不要對灰指甲造成誤解,看看為什麼?
挑戰核心信念:我們是否誤解了地球的固體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對抑鬱症最大的誤解是什麼?
中醫的本質:樓宇烈:我們對中醫有多少誤解
《芸汐傳》的導演是對美女有什麼誤解?鞠婧禕成顏值擔當,網友:被嚇到了
實景拍成摳圖、真人磨成CG,現在的劇是不是對觀眾審美有誤解?
周杰倫如今的成就離不開父親,被世人誤解的周耀中到底做了什麼?
對中國美麗的誤解,不只「易與二進位」的傳說
面對誤解,我們與鄭板橋、魏神醫差距在哪裡?
中世紀的藝術家,是不是對貓有什麼誤解?
對於宋朝的誤解,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弱!
這些都是心理疾病,可是對其中的誤解依舊很深
中醫的本質|樓宇烈:我們對中醫有多少誤解
曉成員對組織存在哪些誤解?角都:能賺很多錢,鼬:阿飛就是斑
那些年那些對中國航母的誤解,你還記得嗎?
你們對劉昊然的臉,有誤解
這些對助聽器的誤解,你有嗎?
這就是街舞 尷尬和被誤解的韓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