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七七事變」,英雄與漢奸:華北軍政人物的不同抉擇

「七七事變」,英雄與漢奸:華北軍政人物的不同抉擇




宋哲元



20世紀30年代,華北可謂中國的多事之地,失意政客、軍閥餘孽雲集北平、天津兩市,局勢不是一般的錯綜複雜。




因緣際會,宋哲元崛起成為冀察地方軍政領袖,他選擇左右騰挪,看似沒有立場,實際有著一顆愛國之心,大節不虧。「盧溝橋事變」發生,張自忠傾向局部妥協,繼續維持冀察地方半獨立空間,幸能及時看清形勢重返抗日陣營,最終以死表明心跡。如果說殷汝耕也是那個時代的「弄潮者」,那麼他顯然走錯了一條路,而且是一錯再錯,從「知日」「親日」到「投日」,他的骨子裡面全都是漢奸味道!




01


宋哲元,晚節善終的地方實力派




宋哲元,民國元年入伍左路備補軍,隨營接受了一些基本軍事教育。按照今天的話來說,宋哲元屬於草根,沒有令人羨慕的專業學歷,但是,學歷不代表能力。這不,馮玉祥擔任北洋陸軍第11師師長的時候,麾下五個旅長人稱五虎上將,宋哲元就是其中之一。1930年中原大戰,馮玉祥失敗下野,宋哲元率領千餘殘兵潰退晉南,聯合張自忠等部編為一個軍,獨立登上了政治舞台。




1935年夏,中央軍受制於「何梅協定」退出河北,宋哲元逐步成為冀察政務委員會領袖人物。蔣介石心裡極不情願,但也只好面對現實,希望他帶領的29軍在華北前線與日寇努力周旋,維護主權。在日本人看來,宋哲元並非南京嫡系,過去和現在都與蔣介石有矛盾,只要處理得當,完全可以為我所用。冀察地方集團當然也會盤算,夾縫中求生存,維持一個模糊空間不僅對日蔣雙方有利,也便於自身發展壯大。有鑒於此,宋哲元遵照「舍小利而保大權」的方針,提出對日交涉「只要大權能歸我們所有,地方上的小利即或為日方稍為染指,為顧全大局計,亦未嘗不可」。




1936年5月,田代皖一郎接任「中國駐屯軍」司令官,繼續推行所謂的「華北特殊化」。日軍一邊向第29軍派遣顧問,一邊教唆親日分子以酬宴、麻將等活動做掩護,遊說冀察集團反蔣。同時提出一連串經濟「合作」方案,什麼修築津石鐵路,開發龍延鐵礦,收購華北棉花,長蘆余鹽出口等等。



有一次,田代慫恿宋哲元:「如果宋委員長脫離國民黨南京政府,宣布冀察獨立,組成華北防共自治政府,我們日本可以大力支持你們,識時務者為俊傑,我認為宋委員長一定能夠順應時勢,決不致背道而馳逆流而行的。」宋哲元抱著「不說硬話,不作軟事」的既定態度,敷衍道:「司令官所談的,在我個人沒有多大問題,不過我得問29軍的其他負責人商量,我一個人做不了這個主,我相信司令官一定會理解到這一點的。」




蔣介石不在現場,各種流言傳來,心中難免不安,「冀宋喜怒無常,主見不定」。不過總的來說,宋哲元在大是大非上始終保持民族立場,有一群親日分子口口聲聲「南蔣北宋」,獻上一面「自治政府」的旗幟圖樣,宋頭腦清醒得很,趕緊一把火燒掉了事。




1937年春,為避開日本人糾纏、壓迫,宋哲元請假回山東樂陵老家,臨走之際,特別叮囑副軍長、北平市長秦德純:「對日交涉,凡是有妨礙國家主權領土完整者一概不予接受;為避免雙方衝突,但亦不要拒絕。」盧溝橋風雲突起,宋哲元覺得事態不至擴大,指示秦德純「鎮定處之,相機應付,以挽危局」。蔣介石判斷戰爭不可避免,當即電告宋哲元:「宛平應固守勿退,並須全體動員,以備事態擴大,此間已準備隨時增援矣。」然而,宋哲元卻另有打算,如果引發大規模衝突,苦心經營數年的地盤難保不失,遂由秦德純出面婉拒中央軍北上,且又不顧蔣介石一再勸阻,擅自和日方展開和平談判。7月26日,完成既定部署的日軍露出廬山真面目,分兵進攻廊坊和北平廣安門,宋哲元幡然醒悟,下令全軍「抵抗任何進一步的侵略」。可惜一切為時已晚,中國軍隊倉促應戰,北平、天津很快陷於敵手。




宋哲元南下保定,充分認識到自己犯下大錯,主動請求南京處分。事已至此,蔣介石倒也好言安慰:「兄等離平抵保甚慰,平津得失不足為慮,戰爭勝敗,全在最後努力,務望兄等鼓勵全軍。再接再厲,期達殲滅倭寇目的,雪恥圖強,完成使命。」抗戰軍興,宋哲元歷任第1集團軍總司令、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等職,指揮所部在河北、山東等地抗擊日軍。1938年春,宋哲元以健康原因提出辭呈,轉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他致書勉勵官兵「勇往直前,努力殺賊,抱著我作犧牲者,人作成功者的決心,向前邁進,寧死不當亡國奴,必操最後之勝利」。1940年4月5日,宋哲元在四川綿陽病逝,享年55歲。




張自忠


02


張自忠,「抗戰中最忠勇之一人」





1914年夏,張自忠不顧家人反對,赴奉天省新民縣北洋陸軍第20鎮補為副兵,開啟了全新的軍人生涯。那些年戰爭頻繁,第20鎮兵敗湖南,張自忠灰頭土臉返回故里,但他從軍之志並不氣餒,經人介紹改投到馮玉祥的部隊。




宋哲元當旅長的時候,張自忠是營長,這就叫做「資歷」。1930年中原大戰,西北軍潰敗,張自忠率領5000餘人退入晉南,實力相對完整。兩相比較,僅帶出千餘人的宋哲元地位尷尬,想把殘部交給劉汝明後遠走天津。好友蕭振瀛聞訊趕來,「何談解甲歸田,今天應該反思昨日之非,決定明日之計」。張自忠對擁戴宋哲元存在異議,畢竟自己擁兵數千。蕭說:「都是患難弟兄,皆為兄弟之義,你與馮治安分率部隊,趙登禹等依次,劉汝明若能來,另作安置。」畢竟還是一家人,張自忠倒也能夠轉過彎來:「只要大哥領導來作,我必服從到底。」




1931年6月,這支西北軍殘部有了正式番號第29軍,宋哲元任軍長,秦德純任副軍長,蕭振瀛任總參議,馮治安任第37師師長,張自忠任第38師師長。此後部隊擴編,趙登禹任第132師師長,劉汝明任第143師師長,逐漸發展成為擁有河北、察哈爾兩省及北平、天津特別市的冀察地方集團。




1936年6月,蕭振瀛離開平津,張自忠接任天津市市長。應該說,宋哲元還是有考慮的,師長之中,暫且不論資歷,張自忠處事穩健,持重而有度,是其中較有政治頭腦的一位。天津租界林立,商賈雲集,又住有很多失意軍人、政客,一般人勢必難以應付。老部下張宗衡現身說法,「天津漢奸活動猖獗,情況確實複雜,張自忠將軍在這種情況下,既不唯唯諾諾屈服於帝國主義,又不意氣魯莽從事,而是不亢不卑、有理有度、從容不迫,維護國家尊嚴」。外界對於冀察當局與日本人交往頗有看法,張自忠總是提醒自己「顧全大局,忍受恥辱」,「好在是蓋棺定論,成功成仁,將來一定有好機會的」。




1937年春,日方邀請宋哲元訪日,宋擔心自己作為冀察地方最高領導人,一旦日方提出無理要求,答應不是,拒絕不是,沒有迴旋餘地,點名由張自忠率團前往。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戈定遠則提供了另一種說法,張不甘心久居宋下,墜入漢奸的奸計,應日本的邀請組織赴日參觀團,當時天津親日空氣濃厚,張成為日本人心目中的親日人物。不管怎麼說,張自忠的日本之旅言行謹慎,並未留下任何有損中國主權的東西,據隨行的何基灃旅長透露:「日本陸軍大臣杉山元談到華北經濟提攜問題,張市長就說明中央與地方的意見,並且一再說明中日經濟提攜的前提是消除政治障礙,而消除政治障礙首先要消除冀東偽組織。杉山元就說只要華北當局將日本應該做的事做到了,取消冀東是不成問題的。」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宋哲元試圖通過談判解決衝突,張自忠、張允榮出面與日方代表松井等人草簽了《盧溝橋事件現地協定》。蔣介石認為冀察地方與中央步伐不一致,也無權簽訂任何妥協條款,多次去電詢問、制止。及至大戰難免,宋哲元撤離平津,南下保定坐鎮指揮,「所有北平軍政事宜,統由張師長自忠負責處理」。臨別之際,張自忠含淚對秦德純說:「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漢奸了。」秦德純只好勸勉:「這是戰爭的開端,來日方長,必須蓋棺才能論定,只要你誓死救國,必有全國諒解的一日,請你好自為之。」8月初,張自忠認識到對日交涉實屬與虎謀皮,在國共合作全國抗戰的形勢下,無論怎樣虛與委蛇,冀察地方都不可能恢復戰前的模糊空間,毅然登報辭去所有職務。後在外籍友人幫助之下,秘密離開平津是非之地。




世人觀察張自忠留平多不見諒,南京街頭甚至有張貼標語罵張為漢奸,張內心苦悶,他對歐洲考察歸來的蕭振瀛說:「此心可對天日,現在是百口莫辯。只求蔣委員長能容許我死在戰場,有以自白。」經眾人保薦,張自忠以軍政部中將部附暫代第59軍軍長,該軍是由第38師為基礎擴編而來,面對舊部,張痛哭失聲:「今日回軍,除共同殺敵報國外,乃與大家共尋死所。」第59軍此後長期劃歸第五戰區戰鬥序列,從齊魯大地到長江流域幾乎無役不從,張自忠因此累功升任第27軍團軍團長、第33集團軍總司令。




1940年5月,日軍集結重兵大舉進犯湖北棗陽,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任命張自忠為右集團軍總司令,統一指揮第29集團軍和第33集團軍固守襄河兩岸陣地。日軍第13師團十分兇狠,激戰至5月6日,張自忠決定親自過河督戰,為此親筆致函集團軍副總司令馮治安:「到河東後,如能與38師、179師取得聯絡,即率該兩部與74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設若取不上聯絡,即帶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16日,張自忠及總部特務營、第74師一部被困南瓜店,勤雜人員全部加入戰鬥,漸漸傷亡殆盡。15時,身上多處負傷的張自忠被日軍刺刀刺中要害,高大的軀體向後傾倒在血泊之中。




噩耗傳來,蔣介石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張自忠陣亡已實,誠失我良將矣。此將實為抗戰中最忠勇之一人也。悲傷之至。余更愛其戰前與倭寇周旋,忍辱不避毀謗,含辱納後之功為尤大也。」1940年7月7日,國民政府發布褒揚令,並追晉張自忠為陸軍上將。




殷汝耕


03


殷汝耕,釘在恥辱柱上的變節者




殷汝耕沒有變節之前,絕對稱得上是「知日派」。殷汝耕17歲首次東渡日本,考入鹿兒島第七高等工科學校;25歲再度留日,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海歸」之後,殷在北京政府謀得眾議院秘書一職,翌年受中國銀行委託赴日考察金融。沒過多久,參加南方護法政府,擔任駐日委員,協助唐紹儀進行外交活動。大約1920年,殷汝耕棄政從商,「下海」成立江蘇新農墾植公司,老老實實做了幾年生意。終究不甘寂寞,1924年冬又改投唐繼堯,出任雲南省政府財政顧問。不到一年工夫,屁股再挪地方,頭銜換成北京政府關稅會議顧問。奉軍郭松齡倒戈張作霖,殷汝耕腦子一熱,又一次更新名片——東北國民軍機要秘書,專辦對日交涉。郭松齡兵敗,殷汝耕逃入新民縣日本領事館避難,得以逃出生天。




1927年春,北伐軍底定長江下游地區,南京國民政府「知日派」黃郛先後擔任上海特別市市長、外交部部長。殷汝耕重出江湖,再操舊業,陸續參與了濟南事件、淞滬停戰等一系列對日善後交涉。長城抗戰後期,黃郛北上主持行政院駐平政務整理委員會,殷汝耕緊跟其後,成為談判代表之一。這一年,殷汝耕44歲,年紀雖然不大,卻已是經歷北京政府、護法政府、國民政府的「三朝元老」。




中日簽訂《塘沽協定》,劃定冀東22個縣為「非武裝區」,日本人扶持殷汝耕走馬上任「薊密區督察專員」。




日本人為什麼如此欣賞殷汝耕?專田盛寺曾任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的助手,戰後交代說:「土肥原機關長之所以看中殷汝耕,是因為殷是一個通曉日本情況的人,殷的夫人是日本人,殷真心希望華北安寧。」土肥原處心積慮推動「華北自治」,多方聯絡閻錫山、宋哲元、韓復榘、商震等地方實力派,但這些人誰都不願意領頭扛旗,於是退而求其次,準備「先說服並切實掌握殷汝耕,再從閻、宋、韓、商四人中選擇突破口」。結果一拍即合,雙方在天津一家飯店商量起事,殷汝耕比土肥原還積極,「好事要快辦,明天就宣告新政府成立,今天晚上我立即返回通州」。土肥原大喜過望,吩咐專田去買香檳酒慶賀,不巧飯店售缺,只得改用日本酒代替,殷汝耕極盡討好地說道:「用日本酒慶賀比香檳還好。」




1935年11月25日,「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正式成立,殷汝耕等敗類大放厥詞,說什麼「黨人奔走革命,崎嶇三島,但求功成,不惜重賂。孫中山之贈日滿洲,有類晉惠公之賄秦五城,輕諾寡言,食言自斃。以致中日糾紛,無法解決。不知者以為出於強鄰之覬覦,而實際乃黨人一手所造成也。自本日起,脫離中央,宣布自治,樹聯省之先聲,謀東亞之和平」。消息傳開,神州鼎沸,南京國民政府明令通緝殷汝耕,北平、通州近在咫尺,無奈礙於日本庇護,無法實施抓捕。12月25日,「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改名「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殷汝耕為政務長官,總攬全區軍政事宜,所有保安隊改編為「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正規軍,冠以某師番號。張慶余、張硯田不甘心附逆,請示何去何從,商震密囑:「目前不宜與殷汝耕決裂,可暫時虛與委蛇,余當負責向政府陳明。」




1937年7月29日,在全國抗戰形勢的推動下,張慶余、張硯田發動通州兵變。殷汝耕爬進衣櫃藏匿,反正官兵一時遍尋不著,碰巧抓到殷的一名僕從。「長官!請出來罷,張大隊長迎接您來啦!」殷汝耕信以為真,自投羅網。令人不解的是,如此重要案犯,理應五花大綁,怎料半路竟然給跑掉了。張慶余後來解釋:「當時本擬梟首示眾,以平民憤,但冀東偽教育訓練所副所長劉春台勸阻,說殷逆系何應欽、黃郛的親信,說不定領有中央密旨,我們不宜擅殺,最好押送北平交給宋哲元,轉解中央比較妥當。等我們開抵北平城下,才知道第29軍已撤出,日軍突然從城內殺出,押解囚車的士兵措手不及,結果就……」




1940年春,殷汝耕復出,做過汪偽政府的山西煤礦公司董事長、治理運河工程局局長等。1945年底,殷以漢奸罪名被捕,後經南京高等法院審理,判處死刑!(摘自《國家人文歷史》 文/馮傑)





【免責聲明】

文章來源為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歷史 的精彩文章:

曹操的領導魅力:文官死覲 武官死戰
一家四口皆被餓死 朱元璋為何還對元朝統治感恩戴德?
直擊抗倭現場:一言不合就要生吃倭寇,他是中國古代口味最重的男人
印軍非法越界30多天,西藏解放軍照片曝光,你可有淚眼相伴?
中國正在進入下一個「暴利」時代,很多人居然不知道!!

TAG:掌上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武夫當國,北洋軍閥為何無一人成為漢奸?
長津湖戰役,假冒中國人的可惡華裔「漢奸」,說漢語博取我軍信任
最早的漢奸部隊:英軍華勇營,裝備精良軍餉豐厚,對中國同胞特狠
民族英雄與漢奸
漢奸與民族英雄的混淆和顛倒
中國近代史上最兇悍無恥的漢奸——華勇營!
「佛系將軍」,一個被奉為民族英雄的漢奸
八國聯軍侵華時的「華勇營」:漢奸部隊,助紂為虐,臉都被丟盡了
末代狀元的吶喊:寧為中華乞丐、不當亡國漢奸,民族氣節令人讚歎
末代狀元的吶喊:寧作中華乞丐、不當亡國漢奸,民族氣節令人讚歎
北洋政府臭名昭著的漢奸,決七槍才斃命
「漢奸」的誕生:近代政治認同的塑造與弔詭
二戰後,各國是怎麼處理女漢奸的?蘇聯最讓人膽寒
英雄還是漢奸?此人維護國家統一,卻消滅漢人政權
陳璧君小傳:我的男神我做主,無論英雄或漢奸
面對英軍入侵中國,海齡等清朝官員為何稱百姓為「滿城皆漢奸」?
他是國民黨二號人物,為何甘當漢奸?
都說吳三桂是「漢奸」,但真正的「漢奸」卻是范仲淹的後代:范文程
新四軍整團當「漢奸」,粟裕親自指導如何「戲弄」日軍
蠹國禍民:集貪官、閹黨、漢奸於一體,千古唯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