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周諸候聯姻報告:為何周天子的女兒很難嫁?

東周諸候聯姻報告:為何周天子的女兒很難嫁?

對於女性,永遠有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那就是婚姻。其實寫女性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在寫他們的婚姻史。在寫《西周諸女列傳》一章的時候,我就用「內利親親者」來總結西周時代的諸侯間的聯姻狀況。簡單點說,就是找老婆或找老公,要去老牌的強國找。那時候小國、特別是邊遠地區的小國里女子不好嫁,他們的國王、王子們也基本上娶不到大國的女子當媳婦。因為沒有什麼國家願意找他們聯姻。所以在西周,能夠在史書中找到的確切的聯姻記錄基本上都是些有大國參與的政治聯姻。但是,在整理東周女性的資料的時候,我感覺這種婚姻狀況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新的問題。因為下面就要寫春秋的女性了,東周諸侯間的聯姻問題幾乎每篇都會有,所以我覺得我這個「老革命」有必要和大家談談我所遇到的這些「新問題」。

新問題1:周王室喪失了大國婚姻的主導地位

據我所查到的史料記錄來看,周王室在進入東周以來,與超級大國之間的聯姻只和齊國進行過。我統計了一下,雙方有過四次聯姻。

分別是周平王的孫女嫁給了齊襄公(公元前693年,周莊王四年),齊桓公娶了周王室的一位王姬(公元前683年),周定王娶了位齊女做了王后(公元前603年),周靈王娶了齊侯的女兒(公元前558年)。

周王室與齊國的婚姻在西周時期和東周早期還是非常頻繁的,他們兩國之間從武王和邑姜開始有過長達五百多年的婚姻史,周與齊之間的聯姻幾乎形成了一種定式。《史記.周本紀》上記載,周襄王評價齊國姜氏為「舅氏」。可是就是這種舅舅和外甥之間的親密關係在春秋的時候幾乎被打破了。

以公元前588年齊侯把女兒嫁給周王室的婚姻為例,這次婚姻齊侯已經顯示出了極不情願的姿態,多次徵求晏桓子(晏嬰的父親)的意見,並且唧唧歪歪了兩年才把女兒嫁過去。此後,齊與周之間再無婚配。

出現這種情況,當然和後來的田氏代齊的歷史事件有關。但我覺得原因不只如此,更主要的原因是周國由於東周時代幾次重大戰役的失敗和對諸侯的再次分封,周王室直轄的地域只有今天河南西部的一塊狹小的地界了,周王室的實力已經變得十分弱小。對於傳統的超級大國來說,周王室早已失去了利用價值。

但是對於某些國家來說,周王室仍舊是塊「金字招牌」,品牌效應還是有的。我翻遍了史書,在東周時代,除齊國外,紀、陳、狄、宋這些小國都和周王室聯姻過。說這些國家是小國,並不是說他們的地域狹小或實力不強,而是說他們影響並不特別大。紀國(也是姜姓)與周王室聯姻,主要目的是因為他們和齊國不和,杜預注《春秋三傳》上說:「是時,紀困於齊,請婚於王室以圖存之計。」紀國看到了周王室與齊國這種「外甥」和「舅舅」之間的良好關係,所以非常想利用這種關係保護自己。

而周王室這時也非常「飢不擇食」。《春秋三傳,桓公八年》記載:「周之三公,即宰相也。天子不行親迎之禮,而使其宰往逆,所以重大婚之始也。」周王室派出丞相級別的大員去紀國接新娘子,可見周桓王對與這些小國結親的重視程度。

陳國與周王室的結親完全是因為陳國對周王室的感恩戴德,陳國的子產在答晉國國君的詢問時說:「則我周之自出,至於今是賴。」所以,陳國在公元前676年(周惠王元年),陳媯(gui,一聲)嫁到了京師,成為了惠王后。這位女子有故事,我後面的章節會重點說。宋國是紂王的哥哥微子啟的封國,微子啟這個人我在妲己篇中已經說過,他是靠投靠周王室而獲得封賞的。宋國與周王室的聯姻應該說是源於一種諸侯聯姻的習慣,到了東周更是如此,周襄王曾經把自己的姐姐嫁給了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這個我在日後也會重點講解。要重點說一下的是周王室與狄的聯姻。

狄國是在西周末年才出現的,實際也並不能稱其為國家,他們是中原北方一些部落國家的統稱。周王室與狄國的聯姻是被廣泛反對的,《國語.鄭語》中說:「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喜也。」但是周王室看中的是狄國強大的軍事實力,狄國一直在北方活動,晉、齊、鄭、魯、宋這些國家都吃過他的虧,周王室也曾經與戎狄的戰爭中戰敗。所以在周襄王的思想中,借狄牽制諸國的戰略思想已經形成,在公元前635年,周依靠狄人的力量打敗了老和自己「叫板」的鄭國,周襄王為了感謝狄人,不顧大臣的反對娶了狄女隗(kui,二聲)氏為後。這個隗後也成為了日後周王室更加衰弱的導火索,這是個很複雜的故事還是放在今後去講。以上就是周王室的聯姻情況,情況可以說非常的慘淡。

新問題2:二級諸侯國之間通過聯姻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

在春秋時,大國與大國的聯姻仍舊比較普遍,比如著名的「秦晉之好」。很多處於中游地位的國家,也把婚配的第一目標選定在了當時的幾個超級大國上,當然這種聯姻大部分是有來有往的。比如鄭文公娶楚國之女羋氏為夫人,當然楚成王后來發兵救了鄭國之後,也「娶鄭二姬以歸」。魯國和齊國的聯姻也處於這種情況,因為魯國和齊國實際也處於外甥(魯國是周公的後代,也是姬姓)和舅舅的關係,所以這種「姑表親,輩輩親」的情況也延續著。《左傳.僖公二十六年》上說:「世世子孫(指齊與魯)無相害。」所以才有了,穆姜下嫁魯宣公。後又有一齊女(並非王室成員)嫁給魯成公。魯女顏懿姬及其侄女聲姬(陪嫁)嫁給齊靈公。

但是,這種超級大國的女兒就這麼幾個,人人都惦記著,但不可能人人都娶到。所以大部分中等國家走上了一條從實際出發的聯姻路線。他們自己之間也通過聯姻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而且這些婚姻大部分是你來我往,互相依存的。我們以魯國為例,公元前721年,紀國國君娶魯惠公女兒為夫人。公元前716年,魯國的叔姬嫁給了紀國的國君,兩年後,作為陪嫁的叔姬的妹妹也嫁給了紀國國君。宋載公把女兒嫁給了魯孝公,宋載公的兒子宋武公把女兒有嫁給了魯惠公。魯宣公的女兒(與穆姬所生)在魯成公時嫁給了宋共公。魯庄公把女兒嫁給了杞庄公,後來杞庄公死了,魯庄公又把另一個女兒嫁給了杞桓公,而且後來又把兩位魯女嫁給了杞桓公。嫁給杞庄公早早守寡的這位魯女為自己的兒子娶的還是一位魯女。魯國為了瓦解邾國的統治曾經把魯襄公的姑母嫁給了邾國的大夫邾庶其。《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還暗示過魯國和胡國(歸氏),也有過聯姻,這次胡國是佔了大便宜的,通過與魯國的聯姻胡國從後台走向了春秋政治的前台。

除了最典型的魯國外,各中級諸侯國比較典型的聯姻還有宋國向戎(宋王室成員,其曾祖為宋桓公)的女兒嫁給了鄅(與,三聲)國的國君,這次聯姻完全是為了保護鄅國。在幾年後邾國佔領了鄅國,把鄅國的夫人和鄅國君的女兒都掠走了,但是迫於魯國的壓力,最後還是將被俘虜的魯國的鄅夫人母女,和大量的百姓釋放回國。《史記.陳杞世家》記載陳文公和陳厲公都曾娶蔡國的女人做了夫人,當然後來蔡哀侯也娶過陳國的女人為夫人。公元前721年,向國(姜姓)的女兒向姜嫁給了莒(ju,三聲)國的國君,不過這次聯姻並不成功,可能是由於夫妻生活不和睦,這位向姜沒過多久又回國了,這直接導致了「莒人入向,以姜氏還」(《左傳.隱公二年》),莒國不知是接是搶把向姜又弄回了莒國。《公羊傳.襄公五年》:「取後於莒也。其取後手莒奈何?莒女有為鄫夫人者,蓋欲立其出也。」說明莒國曾經嫁過女兒給鄫國。《左傳.昭公四年》「徐子,吳出也。」說明徐國的國君章禹的母親是吳國人。這些例子都說明,這些中等國家通過聯姻的方式緊密的聯合在了一起。

新問題3:「非禮」行為頻繁出現、婚姻新習俗陸續產生大家不要瞎想,此「非禮」非彼非禮。我所說的「非禮」是指出現在東周婚姻中的違反婚姻禮儀的行為。西周時出現了《儀禮》一書,傳說是周公旦所做,《儀禮》的第二篇叫做《昏禮》,昏即婚字,這是最早記錄婚姻禮節的書籍。《儀禮.昏義》中記述男女婚姻要經過諸如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禮節。但是對於這些禮節,東周的大部分人並不在乎,所以「非禮」的現象越來越多。《列女傳.召南申女》中就講到申國有個女子因為夫家彩禮不齊備,而拒絕出嫁。申女夫家的行為就是違反了《儀禮》中所說的「納彩」。《左傳.隱公八年》上說鄭公子忽求婚「先配而後祖」,也就是先結婚而後告祭祖廟,這就違反了「請期」的禮儀規定。《左傳.桓公三年》中記載,齊襄公送文姜出嫁,其實就違反了親迎的禮儀。《左傳》記載說:「齊侯送姜氏,非禮也。」當時的禮儀是這樣的,一個諸侯國的公主嫁給同等爵位的國家,如果是君主的姐妹出嫁由上卿送嫁,君主的女兒出嫁,由下卿送嫁。即便是與周天子的婚姻也只是由三卿同時送嫁,斷無君主親自送嫁的禮儀。

以上說的是違反《儀禮》的情況,在東周時還形成了一些新的婚姻習俗。比如《列女傳.衛寡夫人》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齊侯嫁給女兒給衛國,可是剛到了衛國的城門,新郎的死訊傳來了。這時齊國的老媽子就勸齊侯女回去,不用守活寡。如果齊侯女這時轉身回去,就違反了當時已經形成的一種習俗,這就是「守喪」。當然這位齊女並沒有違反這條習俗,她為並未謀面的丈夫守喪三年,並且在三年後拒絕了新任衛國國君的求婚。我講這個故事絕不是宣揚什麼女性應該去為男人守節,我只是想告訴大家,在當時的周朝,妻子為亡夫「守喪」三年,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習俗。還有一些習俗也是非常奇怪的,比如在喪禮上不許提親。《列女傳.魯公乘姒》上說春秋時期魯國公乘子皮有個姐姐,有一次,她族裡的人死了,她哭得很悲傷。公乘子皮就去勸姐姐說:「你不要這樣哭了,我知道什麼原因,我把你早點嫁出去就是了。」乘子皮的姐姐用「夫臨喪而言嫁」這樣的理由,指責他的弟弟違反了習俗和禮儀。這個習俗頗有點像我們天津說的「正月不許提親」的習俗。從上述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東周已經是一個禮儀完備的歷史時期,但是可悲的是當時的大多數人「有法不依」。

新問題就是這些,已經提出來了,但是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究竟是什麼呢?

我想用純理論的東西為您解釋,大家肯定不願意聽。所以我想了個辦法給大家說的淺薄一點。如果您看過香港王晶導演的《古惑仔》的話,您一定會對一些情節記憶猶新,因為我也是此片的fans之一,所以我和大家一起回憶一下一些情節。情節一:蔣天生(洪興社老大)死後,洪興社團群龍無主,各堂口的勢力蠢蠢欲動。情節二:陳浩南、山雞(當時還是小混混)等人與大飛等人對峙。情節三:大飛把妹妹嫁給了陳浩南的兄弟「大天二」。情節四:日本山口組把女兒嫁給了山雞。情節五:烏鴉不講江湖規矩殺害了自己的大哥「駱駝」,而陳浩南卻按江湖規矩殘酷的懲罰了自己的兄弟「膠皮」。好了,情節就回憶到這裡。大家覺得,怎麼樣?是不是覺得和我前面講的東周的情況有點相似。

其實不用大驚小怪,歷史也是個江湖,只是歷史江湖的水更深。

我們把蔣天生看做是周王室、把各堂口的大哥看作是超級諸侯國,把陳浩南、山雞、大飛這些小混混看作是二級諸侯國。老大不行了,各堂口的大哥們自然想上位。當然,當這些老大誰也沒有絕對的把握造反成功的時候,

三三兩兩的組成團伙便成了他們最恰當的合作方式。這也就解釋了大國之間為什麼要頻繁聯姻。老大也不是好欺負的,但是「落魄的鳳凰不如雞」,當你沒有勢力了,那些堂口的大哥自然就不願意接近你了。所以老大把目光放在了一些小混混身上,這些傢伙,死了白死,用了白用,不會有多大影響,如果幸運,這些小混混裡面還會出幾個像陳浩南、山雞、大飛這樣能打能拼的,那就是老大的福氣了。而這些小混混呢,可以繞過自己堂口的老大,直接和自己的偶像大哥接觸,那自然也是美的屁顛屁顛的。這也就解釋了周王室為什麼和一些小國聯姻。當然小混混也很「煩惱」,他們要時常受自己老大的欺負,有時候老大闖了禍,卻要自己去扛。特別是當小混混倒霉的時候,很少有仗義的大哥出面,去保小弟。所以,當各道上的「大哥」不再給你面子的時候,那些二線三線的小「混混」們自然就聯合在了一起,雖然人數不多,實力也不太強,但最起碼可以充個數,能夠吶喊助威,嚇唬嚇唬對方,漲漲聲勢也是好的。這也就解釋了,小國之間頻繁聯姻的現象。

老大誰不想做,所以下面的人想上位,上面的人要保位。老大保位依靠的是什麼?除了自身的實力之外,還有一點就是「道上的規矩」。隨之也就出現了信奉這些規矩的小混混,如陳浩南,和不信這些規矩的混混,如「烏鴉」。大哥當然希望信這些規矩的小混混越多越好,但是事實證明,像陳浩南一樣守大哥定下來的規矩的混混只是少數。

《憑欄觀史》特約撰稿人:大鬍子二零/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周 的精彩文章: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民國與春秋戰國相似度達99%
東周爭雄稱霸,春秋戰國亂悠悠
周王得了便宜還賣乖,拒絕秦國請求,獲得韓國領土,兩國都沒得罪
西周曾出現過兩位天子並立的局面,還是有機會延續輝煌的,可惜後被此人終結了
他是史上最窮天子,沒封地沒宮殿沒百姓,寄人籬下度日!

TAG:東周 |

您可能感興趣

春秋戰國時期江西是屬於哪個諸候國?
春秋戰國的各諸候國社會共性之一:內外矛盾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