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科舉考試中,官府如何防止考生作弊?

科舉考試中,官府如何防止考生作弊?

科舉取仕是古代朝廷選拔官吏的主要渠道,寒窗十年的讀書人若能取得功名便可入朝為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如此大的利益吸引,致使從古至今想走邪門歪路作弊的人不可勝數,那麼過去的考試中是如何打擊作弊的呢?

防槍手

清末探花商衍鎏有言說:童試大弊稽查之尤難者,則為槍手代倩之風。要防作弊首當其衝就是防替考,防止他人代考主要有兩個方法——

其一是在准考證上描述考生相貌,胖還是瘦、黑還是白以及有沒有蓄鬍之類的。

其二是在考生入場前須有認識他們的人現場指證並簽字畫押,若時候發現冒名頂替,指證者負有連帶責任。

防抄襲

古人沒有門禁監控,要防止私帶「小抄」基本只能靠搜。明朝考場對此就比較較真,考生入場前基本要被扒光了搜一遍,從頭髮到腳踝,甚至肛門也要扒開來瞧瞧有沒有人「夾帶私貨」。

許多考生把「小抄」做的精密細緻,在河南洛陽曾發現的一本考場作弊用的《五經全注》,長寬不過五六厘米,卻寫滿了《易經》、《書經》、《詩經》、《禮經》、《春秋》五經和注釋,不得不佩服這些考生兢兢業業的想像力。

五經全注

為了杜絕抄襲,朝廷出了入場前給考生搜身換衣,還專門派駐大量士兵監視,有時候一個考生身邊配一個士兵盯著。

防賄賂考官

其實替考、抄襲只是作弊的下策,真正有錢有能力的考生對這些冒險不討好的手段沒有興趣,他們直接賄賂考官,而這才是最要命的!

科舉考試號稱廣開才路,豪庶平等,可一旦考官不得公正,那麼真正被延誤的只能是底層學子的仕途。所以為打擊賄賂,各代朝廷也都殫精竭慮,使出各種應對之法。

比如宋朝就有鎖院、糊名、謄錄等制度。

鎖院,即由皇帝自己委派「知貢舉」(主考),而且凡被指定「知貢舉」的官員,接受命令後即刻住進考場,並將考場封鎖,斷絕來往,這樣,使考試者無法和考官會面。

糊名,也叫「彌封」,即把考生試卷上的姓名,籍貫部分密封,代之以號碼,這樣閱卷官就不能確認手中答卷是何人所做。

可是名字雖可遮擋,筆跡卻仍可識別。於是就有了謄錄,把考完的試卷統統重新謄抄一遍,再送閱卷官評卷。為此還專門設有「謄錄院」,用大批吏役抄卷。

此外宋朝還有殿試,會試中脫穎而出的人到皇帝那去,要皇帝親自出題考問是否有真才實學,合格了才可就任官職。

作弊入刑

這可以說是最狠的一招,一旦被查出來,不僅基本上再無為官的可能,還要動用刑罰,舞弊情節惡劣者,往往被發配充軍甚至砍頭。如順治十四年,順天、江南、河南、山東、山西發生「五闈弊案」,最後江南闈16名主考全部被斬決,數十人被判流放到遼寧尚陽堡、黑龍江的寧古塔。

公正考試一方面是朝廷吸納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中央集權的需要,科舉將選用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手中收歸了朝廷。所以歷代各朝都嚴禁科考舞弊,走捷徑固然輕鬆許多,只是不得不掂量掂量作弊的後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清代官府為何無法禁止溺殺女嬰的陋習?
那些中國人為何毆殺傳教士?官府檔案里留下了密訪記錄
古代沒有照片,官府如何驗證考生的身份,不怕渾水摸魚嗎
秦朝人如何離婚?官府如何處置不孝子?
清朝舉人專與官府作對,縣令不爽怒出上聯,結果下聯成千古絕對
晚清影像:地方官府如何處決犯人?
清朝民間發生械鬥官府為何不加阻止?又有錢收了
他是蕭何後人稱帝後禁止官府與民爭利厲行節儉,要讓黃金與土同價
在沒有真實照片的古代,官府是如何防止他人盜用身份的?
清朝官府賑災,災民全部逃離,他一怒之下取消官賑,災民紛紛回籍
歷朝歷代,官府明文禁止施展此「巫術」,神秘無比,仍有人用
5個歷史冷知識:官府強逼落榜考生喝墨水!
官府的傲慢與偏見:宋朝嚴禁訟師出現在審判程序中
官府在罪犯身上做啥?在古代被視為羞辱,如今卻被視作一種美
民國初年束胸的惡習,是官府強調必要平胸嗎?胡適先生對此怎樣看
細數中國古代官府的反作弊手段,最後一種厲害啦!
清朝女性捲入犯罪案件,官府能給哪些「優待」?
唐代的「不良人」是個什麼官職,為何有惡跡還能為官府效力
宋朝官府是怎麼斷案的?令人忍俊不住又掩卷沉思
明清時期,官府採取孤島隔絕的方法阻止麻風病蔓延,手段很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