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謖,魏延,趙雲,諸葛亮,曹操

馬謖,魏延,趙雲,諸葛亮,曹操

《三國演義》家喻戶曉,延續到今日,養活了很多文藝工作者。歷史當然不僅僅如小說那樣,但是,對於多數人來說,歷史和小說又沒啥區別,反正最終都是為我所用,從而表達一種意識和形態。

馬謖,魏延,趙雲是蜀國的三個名人,當然,三國的名人多了去了,也不僅僅是這三人。馬謖出名是因街亭失守,京劇《失街亭》的主角就是馬謖,諸葛亮還有司馬懿。其實,主角就是馬謖和諸葛亮。劇中主要表現諸葛亮此次用人不當,派馬謖守衛街亭,結果馬謖在下寨時偏偏下在山上,而非當道而下,結果被司馬懿圍困斷絕水源,軍心大亂,兵敗被斬。

那麼,馬謖的歷史是什麼呢?

馬謖只是一個參軍,而讓一個人沒有實戰歷練的參謀人員,去做衝鋒第一線且如此重要的崗位,顯然是諸葛亮的用人不當。結果,馬謖丟了性命,北伐失敗。

魏延此人,結局也不太好。和諸葛亮有關係,更和其自身性格有關係。首先諸葛亮本身就是一個謀臣,劉備一死,所有的擔子都壓在諸葛亮一個人身上。諸葛亮的長處是運籌,並不是統籌。長於運籌的人,往往缺乏膽氣,所以諸葛亮用兵一生謹慎。當然,劉備是一怒伐吳,結果死在白帝城。曹操是在赤壁對酒當歌,結果被周瑜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八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諸葛亮是有謀略,結果是鞠躬盡瘁地累死了。

團隊的事業,當然和關鍵人物有關係。但是,那也是前赴後繼,使命傳遞。

這裡面最善終的,當屬趙雲。趙雲一生赤膽忠心,有勇有謀,並且還長得好。要不怎麼二千年後還成了韓國女總統的偶像。然而,這是真實嗎?有分析說趙雲最終被追封為順平候,順平後啥意思?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一個武將,最終被稱為順平,可見他在當時的評價也就是平平而已。

所以,單單從人物分析,實在是撲朔迷離。因為,基本都有感情因素,都有戲說因素。

那麼,蜀國、吳國最終被魏國吞沒,是主要是人才用人問題嗎?

不可否認,與人才使用有很大關係。因為,歷史也是由人來創造的。但是,也不是那麼簡單。

以通行的說法,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曹操占天時,孫權佔地利,劉備占人和。

其實,曹操魏國三者都占!

以當時的歷史,中原乃是政治,經濟,人口,糧食產量的中心。江東也好,後來的蜀國也好,根本比不上。打仗打的是綜合實力,而非僅僅是史書上列出的幾個帝王將相。

那麼,單以人口一項來說,魏、蜀、吳各有多少呢?

蜀國有94萬人;吳國有230萬人;魏國有443萬人;魏國人口最多,吳國其次,蜀國最少。

單單人口一項,就可以看出魏國實力最強的。那麼兵力呢?

蜀滅時94萬人,只有兵10萬多一點。吳滅時230萬人,有兵20萬。而曹魏有兵50萬(443萬人口)。

所以,關鍵是實力,而不是幾個所謂的人才。真正勝利也不是如小說中靠那幾個將,或者幾次謀略。無論是財力、物立、人力,蜀漢已是遠遠落後於其他兩方,只能寄希望於孫氏聯盟才能得以苟延殘喘。人少,實力差,能用的將必然就少。所以,小說中才有「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說法。

至於說諸葛亮不採用魏延子午谷計劃,如何如何。其實,站在純軍事角度,不能說魏延提得沒有道理。但是,魏延幾次都提出,諸葛亮難道不會考慮?僅僅是諸葛亮謹小慎微?非也!

諸葛亮不僅僅是軍事家,更是政治家。他當然明白蜀國的實力,以及攻不下乃至僵持的後果。即便是當時攻下,以魏國的實力,必定會拚死反撲,且後面還有個吳國虎視眈眈。所以,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已經做了戰略分析,出祁山取下隴地,從而使蜀隴連成一體,以便發展壯大根據地。哪裡是什麼一戰就決定最終命運的。

其實,曹操統一了北方,就已經奠定了魏國吞併吳蜀的基礎。即便是赤壁之戰失敗,魏國也未喪失整體優勢。不過是讓吳國和蜀國多活多少年而已。關鍵是魏國已經被曹操把魏國這個平台,從地利(黃河流域主要農產區),人口(人和),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三方面打下了堅實基礎。想想後來的司馬懿是在什麼平台上跳舞?而諸葛亮是在什麼平台上?諸葛亮自己清楚的很,所以,他才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說白了,就是多活幾天而已。

所以,寫書者,特別是很多文人看問題,往往是馬蹄子哲學,就是以一點,往往是自己主觀喜好去臆想失敗和成功的原因。譬如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就是這樣。但是,這樣對後人的影響卻是長遠深入的。

至於劉備尋人、識人、用人,能超過曹操,那也是小說的演繹。對於這種尊劉貶曹的手法,毛先生這樣評價:

「曹操統一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全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制,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寫,劇里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讀了毛先生的這段話,我們再看看一些管理文章中對劉備所謂用人的演繹,典型的就是《水煮三國》類。其實,都還是受千年來這種尊劉貶曹的情結,以及馬蹄子哲學的錯誤思維方式所影響。

所以,還是要有理性精神的思維,系統的思維。

那麼,蜀國最終為什麼滅亡呢?

一是平台不如吳國,更比不上魏國。

二是由此人口不如魏國,人才也少,特別是後續人才少。沒有人才,諸葛亮用誰去?

三是沒有實現戰略目標,特別是諸葛亮隆中對與劉備描繪的戰略目標。

四是因關羽之死伐吳的戰略錯誤。

如此,天時,地利,人和(人口太少)都不佔,就靠一個「漢室宗親」的噱頭,以為這就是人和,並且後人也以為劉備有多大號召力。其實,都是後來文人的一廂情願而已。焉能不敗?

那麼,一個團隊真正發展靠什麼呢?

首先是戰略方向。其次是組織。再次是文化。然後是管理。這是一個平台的基礎。

其他,人才也好,技術也好,等等,都是要基於這個平台的,而非是超越或者凌駕於平台之上。華為為什麼說要「擺脫對技術的依賴,擺脫對人才的依賴」?那是因為華為看到了一個企業的核心是什麼。人永遠是變化的,人才也是變化的。而唯有文化精神是永恆的,戰略方向,組織,管理是相對長期穩定的。

所以,決定的因素是團隊整體的奮鬥精神和文化,以及戰略方向下的組織和管理,而不是僅僅個別的人才。

南無阿彌陀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建霖 的精彩文章:

關於思維方式的惰怠
騎車在武昌站附近轉了一圈

TAG:陳建霖 |

您可能感興趣

劉備,諸葛亮和曹操
諸葛亮為何要派馬謖去守街亭,不用蜀漢大將趙雲和魏延?
馬雲劉強東,歷史上的諸葛亮與周瑜?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為何不帶諸葛亮、趙雲、魏延、馬超呢?
夷陵之戰關乎國運,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以及趙雲、魏延馬超猛將?
諸葛亮多次北伐,是曹魏巨大威脅,司馬懿和鍾會怎麼看待諸葛亮?
劉備討伐東吳,為什麼不帶諸葛亮、趙雲、魏延、馬超呢?
夷陵之戰關乎國運,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以及趙雲、魏延、馬超猛將?
諸葛亮為何不讓大將魏延、趙雲守街亭,偏偏用馬謖?
街亭那麼重要,為何諸葛亮不選魏延趙雲,而選馬謖?
魏延、姜維和王平同為降將,為何諸葛亮只認為魏延會造反?
魏延為何比趙雲,更能獲得劉備與諸葛亮的重用?
諸葛亮賞罰分明,趙雲和馬謖同是兵敗,為何殺馬謖而賞趙雲?
若北伐丟失街亭的不是馬謖,而是趙雲或魏延,諸葛亮會殺他們嗎?
諸葛亮誇魏延是大將,魏延笑了
如果馬謖、魏延不被諸葛亮處死,和姜維等人一起,能否打敗曹魏?
諸葛亮殺魏延,與「奸雄」曹操有何區別?
諸葛亮那麼厭惡魏延,五丈原馬岱抽刀想殺魏延,為何諸葛亮救他?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為何沒帶上諸葛亮、趙雲或魏延?本篇揭秘真相
趙雲深受諸葛亮的信任,為何都說趙雲是被諸葛亮害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