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香港美術:多元格局下的傳承與匯通

香港美術:多元格局下的傳承與匯通

東方明珠(國畫) 144×365厘米 2017年 蕭暉榮

在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和藝術機構先後舉辦各類慶祝畫展,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把香港和內地緊緊相連。在這一歷史時刻,圍繞香港回歸主題,都產生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優秀創作?香港現代藝術的風貌是如何形成的?回歸祖國的20年間,香港的藝術生態有何變化?兩地藝術家都有哪些深入的探索與交流?記者試圖通過對兩地藝術家、學者的採訪,與讀者共同走近香港藝術。

典型場景重現歷史

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共同主辦的「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目前正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本次展覽不僅從5500餘幅全國來稿中遴選出159幅作品展出,還特邀了32位美術家參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主辦方為此次展覽專門組織創作了一批大型作品,分別是由徐里、譚乃麟創作的《香港明天會更好》,李翔、楊文森、張蕊創作的《香港回歸二十年發展成就巨大》,劉健創作的《省港大罷工》,劉金貴創作的《香港回歸祖國,特區政府成立》,劉泉義創作的《香港與抗日戰爭》,苗再新創作的《英國侵佔香港》,黃駿創作的《香港人民歡慶新中國成立》,陳鈺銘創作的《虎門銷煙》,王珂創作的《辛亥革命與香港》,以及蕭暉榮創作的《東方明珠》,這些作品藝術地反映了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香港的歷史滄桑,描繪了香港回歸祖國後取得的偉大成就,抒發了美術工作者對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美好祝願,同時也展現了中國畫在新時代的新發展。這組重大歷史題材畫作,力求將歷史與繪畫藝術有機結合,以典型歷史場景和人物形象重現那段歷史。畫作場面宏大,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深受參觀者和專家的好評。

香港現代水墨的先行實踐

如果說,20世紀前50年,香港藝術主要是受嶺南派藝術家的影響,那麼,從20世紀50年代起,香港藝術的活力來自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香港國際繪畫沙龍」「中元畫會」成為香港現代藝術家自覺探索現代藝術的標誌。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呂澎表示,呂壽琨、王無邪顯然是這一過程中取得成績最早的香港藝術家,「就傳統材料的實驗來說,呂壽琨是最早走向抽象實驗的水墨畫家之一,其學生王無邪的抽象畫是宋人山水在設計思想下的重新呈現,以致讓人們能夠看到自然精神的另一種物理情形。」上世紀60年代開始,呂壽琨和王無邪共同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校外進修部,分別教授水墨畫和美術設計課程,培養了一批具有探索精神的現代水墨藝術家。

說到香港現代水墨的發展不得不提到移居香港的劉國松。1971年劉國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開始了20餘年的現代水墨教學和推廣,培養出郭漢深、李君毅等一批不斷求索、自成一家的水墨藝術家,劉國松的學生還組建了「現代水墨畫協會」。同一時期,前輩畫家陳福善和方召麐的風格也趨於成熟,進入他們藝術創作的高峰期。陳福善經歷了半個世紀的藝術探索,將各種豐富的視覺元素乃至潛意識及夢境中的景象進行重組,發展出一條中國式超現實主義道路。而方召麐則嘗試打破傳統的皴法,代之以大刀闊斧的筆法,來表達她刻於心中的山川風土。

「回歸之前,香港畫壇的畫家與內地的美術界曾經長期處於疏離的狀態。香港回歸祖國,引發了香港畫家對自我文化身份的思考和強烈的歸屬感。」中國國家畫院都市水墨研究所所長、深圳畫院名譽院長董小明表示,因與傳統中華文化一脈相承,與當代中國美術轉型同步,香港水墨畫得以蓬勃發展。傳統中國繪畫藝術的現當代形態在香港的多元格局中應有的不可或缺的位置何以可見?2011年和2014年由香港美術界籌辦的兩屆「港水·港墨」現代水墨展的實踐與成果,為我們打開了一片清晰悅目的視野。作為展覽的策展人,董小明表示,香港現代水墨,一方面始終以革新的態度面對傳統繪畫,在中國傳統水墨現代轉型的進程中,具有先行意義;另一方面又堅持探求不同於純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路徑,彰顯了香港的文化品格,體現了今天香港畫家的文化責任。

蓬勃的藝術市場和

超前的收藏品味

作為一個成熟的國際化城市,香港健全的法律金融制度、發達的城市功能、連接東西方的地理位置等諸多條件,正吸引著國際上的藝術機構競相登陸,反過來也燃起香港社會關注藝術的熱情,推動著香港發展成一個「國際藝術之都」。曾任香港視覺藝術協會會長的呂豐雅介紹,從1997年回歸前後,香港就悉力建設「西九文化區」,在間接推動藝術經濟及市場之餘,更為亞洲策划了一所以「M+」為名的視覺藝術文化的藝術博物館。現在香港巴塞爾、藝術中心藝博會、香港國際古玩及藝術品博覽會、水墨藝博會、買得起藝博會及幾個酒店型的藝博會連續舉辦,國際及國內的藝術品拍賣機構及許多國際畫廊紛紛進駐香港。

呂豐雅說,在藝術市場的創建過程中,香港多元共生的環境來者不拒地為各方賣家及買家締造了一個全球化的中間市場。目前香港本地的創作者只佔極少數的市場份額,「雖然如此,整體市場那塊餅大了,本地藝術的銷售也增多了,機會也大了。」

而「超前」的收藏品位也是香港收藏界的另一亮點。近年來,香港收藏家、藝術館、博物館不再將眼光鎖定在古物、故紙堆上,當代藝術品、多媒體創作品等也被吸收進來。此外,一些收藏展品還被高科技演繹出立體化效果,收藏不再是歷史的回眸,更是對未來的展望。香港資深藝術推廣人賈士奇認為,香港正在用「收藏」重建自己的文化名片。

期待兩地藝術上的深度融合

畫會(或稱藝團)是香港本土藝術發展的特色之一,比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成立的以推動現代水墨為己任的元道畫會、一畫會及堅持以視覺語言為主導的香港視覺藝術協會,為香港培養了一批藝術創作的接棒人。實際上,香港至今還沒有專責及獨立運作的藝術大學。呂豐雅介紹,上世紀50年代只有香港中文大學的藝術系教授中國書畫及西方藝術的實踐,香港大學藝術系只提供史科訓練,直至60年代末期才在校外進修部推行包豪斯式的藝術學院模式的術科訓練。當時的藝術學科的發展資金全部投放到理工大學設計人才的培養,所以至今香港大學仍然沒有負責術科培訓的藝術學院。直至90年代,視覺藝術及多媒體創作培訓才分別由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全力推行。

不同於內地,香港在藝術體制上相對少了政府的支持,香港美協主席蕭暉榮表示,香港美協是體制外的團體,藝術家通過自己的勞動解決生活與創作問題。儘管如此,他們的藝術之路還是秉承愛國為民、承德盛業的原則,積極向內地藝術家學習,從傳統中汲取藝術創作的營養。相信隨著藝術交流的加深,兩岸在藝術理念、表達方式等方面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一致性。廣州美術學院教授陳鈉認為,香港的特殊身份以及商業化的介入,使得香港的藝術十分多元,而這種多元也相對讓香港的藝術顯得零散、不夠集中。「香港回歸後,與內地聯繫逐漸緊密,但我更期待香港藝術生態更多地與祖國內地接軌,多一些政府的扶持,例如藝術活動上藝術基金的項目投入,以及社會人士對藝術的關注程度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絕響—國鵬輯近世琴人音像遺珍》正式發布 復活20世紀珍貴琴聲
謝禮恆《烏鴉穿過玫瑰園》新書發布會亮相成都言幾又IFS旗艦店
迷妹「舔屏向」 鍾漢良在上海舉辦了藝術展
王敬恆藝術引發多種思考!
帶支柔毫去域外

TAG:雅昌藝術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鄉土中國 |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
金融科技元年:體量趕超美國,格局未定前路仍在探索
五度亮相北美車展,廣汽傳祺煥新國際格局
港珠澳大橋開通後,澳門迎來大灣區旅遊新格局
互聯網的新格局
海外油氣合作多元投資主體格局下的機遇與風險
交通與產業融合 「黃金圈」的新格局
全球石油和農業經濟格局正改變,中俄經貿或向2000億美元邁進
迪士尼713億美元正式收購福克斯 好萊塢傳統格局已改變
華為又一重磅晶元問世,高通、英特爾:晶元格局將因它而變
「歐洲新格局下的機遇和挑戰」論壇在上海舉行
俄媒:美國武裝印度同時瞄準中俄 南亞格局或重新組合
蘇聯美女間諜,探秘絕密計劃,策反科學泰斗,影響50年世界格局
玉米國際貿易格局及演變
美人妝與香港雅施化妝品中心戰略合作,共創美妝零售新格局
歐奈雅美妝擁有不錯口碑 打破歐美高端護膚品牌的格局
「多龍治水」格局下的湄公河
中國AI晶元格局全景
中美貿易摩擦不改變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總體格局
中國使出一絕招!或改變世界格局,多國紛紛示好,歐美始料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