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躺在天壇丹陛橋上「治病」也是種「病」

躺在天壇丹陛橋上「治病」也是種「病」

不知道,在丹陛橋上躺著「治病」的是何許人,究竟得了什麼病,但我們至少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公共景點、歷史文物上躺著治病,也是一種「病」。這種病的名字就叫「不文明」。

丹陛橋躺著治病的人圖片來自網路

文/西坡

丹陛橋是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前的一條長360米、寬30米的大道,因其下有兩孔涵洞所以稱橋。有人說它是北京城歷史上第一座「立交橋」。

天壇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永樂皇帝一定想不到,有朝一日這個神聖的地方會成為療病之所。

據媒體報道,丹陛橋早已變成一些人的「理療床」。一到夏天,許多人就會躺在橋上,有人說能治腿痛,比針灸還有效,還有人說女性俯卧能治婦科病。

我覺得首先還是要感謝一下時代。

丹陛橋上有三條道,正中一條叫「神道」,東側一條叫「御道」,西側一條叫「王道」。以往祭天時,皇帝走「御道」,王公貴族走「王道」,中間的「神道」是天帝專用,貴如天子都走不得。而我發現,「治病」的人躺的地方正是「神道」。

古時丹陛橋平民百姓連走都走不得,而今不僅能走,還能坐能卧了,豈能不感謝時代?

然而,即便這個時代足夠包容,但是看到照片上人們橫七豎八地躺在公園路中央,仍不免讓人心生不快。這些人顯然是沒把天壇當公園,而是當成了自家的「桑拿房」。「躺姿」可謂是千姿百態——脫鞋者有之、光膀者有之。的確,躺那兒倒也礙不著誰。公園管理人員也只能勸阻,而沒有理由制止。

天壇丹陛橋圖來視覺中國

從一個角度講,昔日的皇帝和今天的治病者對天壇的使用是同一性質——迷信。皇帝以為每年祭兩回天,就能五穀豐登、天下太平了。今人以為到石頭上躺一躺,就能包治百病、平安康泰了。兩者都有「寧可信其有」的自欺欺人心理。

儘管不知道,在丹陛橋上躺著「治病」的是何許人,究竟得了什麼病,但我們至少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公共景點、歷史文物上躺著治病,也是一種「病」。這種病的名字就叫「不文明」。

前段時間有個在動物園「薅駱駝毛」的老人,雖然動物園方面澄清並不會對處在脫毛期的駱駝產生不良影響,但是她的舉動仍引起了公眾的反感。原因也在於這種行為缺乏公共意識,認為公家的光不蹭白不蹭。

此前還有著名的老人擼天壇的廁紙,後來隨著天壇公廁硬體升級,廁紙沒法擼了,而在丹陛橋上躺著治病的人又多了起來。有些時候,有些怪現象,總是讓人啼笑皆非,而我們的社會越來越文明,無疑也有賴於這些零碎社會工程的改進。

西坡(媒體人)

編輯:溫文

本文為新京報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評論 的精彩文章:

上海出了新規定,「阿大蔥油餅」再也不用怕了
回歸20年:香港電影人風采浪漫依然
「蝦霸」持刀強賣小龍蝦,豈一個「目中無法」了得
娛樂至死時代,我們正在失去嚴肅的能力
向發動機撒幣「祈福」的老太,您有考慮過飛機的感受嗎

TAG:新京報評論 |

您可能感興趣

天壇里這條用磚石砌就的丹陛甬道為什麼叫丹陛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