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宋拓本《懷仁集王聖教序》 附釋文

宋拓本《懷仁集王聖教序》 附釋文

《聖教序》釋文

大唐三藏聖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門懷仁集。

晉右將軍王羲之書。

蓋聞二儀有像。顯復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像顯而微。雖愚不或。形譖莫覩。在智者迷。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則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抆其旨趣。能無疑或者焉。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城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仰德而知虛。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途。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易遵。耶正於焉。分就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諧時而隆替。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是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抒理廣彼前聞。截偽存真。開茲後學。是以翹心凈土。法游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證。積雪晨飛。途聞失地。鶩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雲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弘達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窮歷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菀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一乘五津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垂。聖教缺而複合。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爰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今墜之端。惟人所託。壁未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花。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污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田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凈。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方翼茲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朕才謝珪璋。言慚博達。至於內典。尤所未閑。昨制序文。塗為鄙拙。唯恐穢翰墨於金簡。標瓦礫於森林。忽得來書。謬承褒讚。循躬省慮。彌蓋厚顏。善不足稱,空勞致謝。皇帝在春宮述三藏。聖記。

夫顯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微言。非賢莫能定其旨。蓋真如聖教者。諸法之玄宗。眾經之輒(足屬)也。綜括宏遠。奧旨遐深。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減之機要。詞茂道曠。尋之者不究其源。文顯義幽。履之者莫測其際。故知聖慈所被。業無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緣無惡而不翦。開法綱之綱紀。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塗炭。啟三藏之秘扃是以。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道名流慶。歷遂古而鎮常。赴感應身。經塵劫而不朽。晨鐘夕梵。交二音於鷲峰。慧日法流。轉雙輪於鹿菀。排空寶蓋。接翔雲而共飛。庄野春林。與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資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斂衽而朝萬國。恩加朽骨。石室歸貝葉之文。澤其昆蟲。金匱流梵說之偈。遂使阿(禾辱)達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闍崛山。接嵩華之翠嶺。竊以性德凝寂。麋歸心而不通。智地玄奧。感懇誠而遂顯。豈謂重昏之夜。燭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澤。於是百川異流。同會于海。萬區分義。總成乎實。豈與湯武校其優劣。堯舜比其聖德者哉。玄奘法師者。夙懷聰令。立志夷簡。神清齠齔之年。體拔浮華之世。凝情定室。匿跡幽岩。棲息三禪。巡遊十地,超六塵之境。獨步迦維。會一乘之旨。隨機化物。以中華之無質。尋印度之真文。遠涉恆河。終期滿字。頻登雪嶺。更獲半珠。問道法還。十有七載。備通釋典。利物為心。以貞觀十九年九月六日奉。

敕於弘福寺。翻譯聖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塵勞而不竭。傳智燈之長焰。皎幽暗而恆明。自非久值勝緣。何以顯揚斯旨。所謂法相常住。齊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同二儀之固。伏見御制。眾經論序。照古騰今。理含金石之聲。文抱風雲之潤。治輒以輕塵足岳。墜露添流。略舉大綱。以為斯記。

治素無才學。性不聰敏。內典諸文。殊未觀覽。所作論序。鄙拙尤繁。忽見來書。褒揚贊述。撫躬自省。慚悚交並。勞師等遠臻。深以為愧。

貞觀廿二年八月三日內府。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沙門玄奘奉詔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帝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 菩提僧莎訶

般若多心經

太子太傅尚書左僕射燕國公于志寧

中書令南陽縣開國男來濟

禮部尚書高陽縣開國男許敬宗

守黃門侍郎兼左庶子薛元超

守中書侍郎兼右庶子李義府等奉

敕潤色

咸亨三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侶建立

文林郎諸葛神力勒石

武騎尉朱靜藏鐫字

【關於集帖】就是集合很多人的筆跡刻石,然後作成拓本供人鑒賞或習字之用,而集字聖教序就是集王羲之的字重刻而成的。咸享三年(672)建於京城長安弘福寺,太宗李世民親身撰文,太子李治並為附記。諸葛神力勒石。朱靜藏鐫字。碑石高9.4尺,寬4.2尺。共30行,行80餘字不等,現在陝西西安碑林。「集王」一格,首推《聖教序》。其碑字由釋懷仁借內府所藏王羲之真跡,歷時25年集募而成,故為世所重。此碑雖屬集字,但字畫神韻、轉折起落肖似王書。加以懷仁特有的書法造詣和章法安排,使其更具王書神韻和風采。清王澍曾言此碑有唐拓,但未流傳。宋亦有肥瘦二本之別。碑石宋以後中斷,隨著捶拓日久,筆劃漸細,後曾洗剜。歷代摩刻頗多。現存宋拓本較多。宋拓本中最突出者,當推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本。其字多半肥大精美,筆鋒使轉處即細絲可見。《懷仁集王聖教序》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稱《七佛聖教序》。

《聖教序》結字的正側、開合、勻豁、侵讓、斷連、參差:

開合:行書結字的開合,最能造成風格的多樣,往往開者欹側洒脫,合者含蓄蘊籍,一幅字不可能都開或都合,總是開合結合的,《聖教序》過於放縱的字似乎不多,開少合多造成《聖教》的含蓄。

勻豁:字固然有疏有密為好,但一味講究疏、講究密,便會造作起來,它須有停勻一面,《聖教》的總特徵就是停勻美,只看到它的停勻,而看不到它的疏密,就往往會說王字不生動。停勻是王的主菜,疏密是山珍海味,偶一啖之才覺過癮,只有在平淡中顯出奇崛才是王的精髓。勻豁便是停勻與疏密在黑白關係上的巧妙應用。

侵讓:「侵」實質是一種不公平,侵佔人家的地盤,「讓」就顯得謙虛,在《聖教》中都有表現,空處可以讓其他筆畫得以伸展,但處處空白都被巧妙運用,便窒息了藝術生命,所以侵讓要與疏密同盟,這是中國書法黑白的妙處。

斷連:「法」字筆筆斷開,「有」字一筆寫成,都極美,全斷或全連不如時斷時連來得多元,辯證法在書法中倒是常常運用得很好,在臨帖時自然要有所注意。

參差:認為王字呆板無味的,是沒有發現它的參差,「征」、「誠」的結體是那麼錯落有致,可見淡茶可見淡茶細品是有味的,但處處參差,那就成鄭板橋了,還是「大味必淡」的話絕妙。

康有為說過:「蓋書,形學也」,說的是結字;啟功說:「軌道準確,如走熟路」,把結構放在第一位,可見結字的重要。無論怎樣正側、開合、勻豁、侵讓、斷連、參差,都要能精神相挽,這是萬變不離的中心,所謂「顧盼生情」當為結字所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愛好者之家 的精彩文章:

王羲之草書《轉佳帖》拓本
書聖王羲之鮮為人知的老師—王廙
北宋大師米芾《吳江舟中詩卷》墨跡
唐人小楷 《兜沙經》

TAG:書法愛好者之家 |

您可能感興趣

古帖圖片欣賞——《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拓本》
唐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吳聖法通臨《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第2組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賞析
查昇《臨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古帖圖片欣賞——《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懷仁集《七佛聖教序》賞析
高清碑帖|宋拓《聖教序》崇恩藏墨皇本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集字古詩
《集王聖教序》散談
宋拓《聖教序》崇恩藏墨皇本 高清掃描版
金丹:《集王聖教序》散談
淺談《懷仁集晉王羲之書聖教序》的讀與臨
唐懷仁集王聖教序筆法解讀
碑帖拓片之北宋拓唐集王聖教序
二玄社原色法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賞析
王鐸臨《聖教序》
書法課堂之《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絕美清晰!北宋拓本《聖教序》賞析劉正宗本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