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浙江衢州,常山貢面,小時候的味道

浙江衢州,常山貢面,小時候的味道

自小在華北平原長大,那大片大片的原野每年的秋季會播種小麥,經過一個冬季雪的覆蓋,春日到來雪水融化灌溉,油綠綠的麥田一望無際美不勝收,待到端午金燦燦的麥穗布滿天地,喜歡去摘幾支嫩的麥穗嘗一嘗,喜歡風吹麥浪的聲音。

所以,麵食是自小到大的主食,在我心裡,麵粉可以做出的花樣簡直數不勝數,而且大都非常好吃。不論南方北方角角落落,我想大多數人都還是蠻喜歡吃面的吧,起碼我就最愛。

當然,若是論最好吃的面,在自己的心裡當然是娘親做的手擀麵,一碗手擀麵是兒時最常吃到的美味,而到了如今,是出差旅行在外最最思念的味道和期盼。每每快要回家,娘親發來消息,回家想吃什麼?答:手擀麵。

在外面以往幾乎很少很少吃到過特別好吃的麵條,因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麵粉大都是精製粉,脫掉一層層的外衣,講究白了好看,而麵粉也失去了最純真的完整的麥香氣。

不過這一天卻在衢州吃到了非常讓人懷念的一碗面-常山貢面。

那天天氣還很熱,夏末的節氣里空氣中有著濃重的濕氣,我們驅車到了製作常山貢面的一個村莊里。這個村莊看起來並不是很大,走在村子裡人也不是很多,會有狗狗的 叫聲此起彼伏的傳來,然而叫上幾聲也耐不住熱氣,慢慢停止。

村子裡有一些孩童在玩耍,調皮又童真,門口還有許多花草擺放,有著閑適的生活情趣,後來跟一個十來歲的小姑娘聊天,她說,她們家以前也做這個麵條,可是現在不做了,爸爸去了杭州打工,她有時候也會去杭州。

而我在此之前並不知道在浙江衢州這樣的地方還會有被稱為「貢面」的一種面,甚至我還在心裡嘀咕,要說麵條,哪裡的面又能跟山西面相比較呢,能稱為貢面會不會誇大了說法。

到了老鄉的家裡,在這個家庭作坊里去看這對夫妻親自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來做貢面。

我們到的時候麵糰已經揉合好了,而且做成了盤形的條狀,開始用兩根筷架來纏繞上筷了。這看起來好像並不難,然而想要做的快速又均勻是真的需要時間熟能生巧了,許多小夥伴都親自嘗試過,纏繞出來的歪歪扭扭,只能是用可愛來形容了。

纏繞到筷架上,就可以按順序放到旁邊的木廂里,均勻的碼好,另一個人也會陸陸續續的開始上晾曬架子。這個過程並不是很快的完成,在我對於麵食的理解里,正好也可以讓面醒一下。「醒」這個字用的並不對,但是如果平時家裡經常做麵食就會懂得,把面揉合好要靜置一段時間,這個過程可以讓麵糰更光滑而且更筋道,而「醒」這個字又非常形象。

這個架子看著是實木製作,蠻重的,上面都均勻的打著孔,用來放置筷架,穿插進去後,麵條自然下垂,然後再來一根根的拉麵。拉麵的過程卻是要用巧勁,不然一不小心就會扯斷。麵條的發明我一直覺得特別神奇,麵粉的延展性也是足夠神奇。看著夫妻倆安安靜靜地扯著面,手臂一上一下,額頭汗水越來越多,然而面越來越細。

我在大叔旁邊看他扯麵,越來越細,自己心裡都有點緊張,生怕一不小心扯斷了,可是他遊刃有餘的自信樣子,自己又在心裡笑自己。我在他旁邊問他,你們要幾點起床做麵條呀?他說,很早,凌晨三四點吧。

看著他手中的面從粗粗的手指粗,到銀絲乍現一般,不得不嘆其技術,當時也從心底感嘆,這樣做出的面,從麵粉揉合到一塊的那一刻,傾注的是如匠人一般的心血與情感,一步一步按部就班,不急不躁,張弛有序,這樣做出的面又怎能不好吃呢。

等他們把一架子的面拉扯成銀絲狀,然後另一個大叔把這麼重的一架面抗到了外面陽光下,這是晾曬的工序了,等面自然晾乾,開始盤面,做成大小均勻的一束束,扎捆好,就能兜售存放許久。

兜兜轉轉,一套常山貢面的基本工序到了尾聲,而這時候後面廚房大嬸們喊著:「吃面咯。」

她們在後面廚房的大鍋里煮了好大一鍋的面,讓我們都來嘗一嘗,常山貢面真實的味道。我跑到廚房,一個大姐說,你自己挑吧,吃多少都行。我聞著一鍋的面香味,突然想起小時候那麼相似的場景來。一大鍋熱乎乎的手擀麵出鍋,拿著我的小碗等著娘親來盛滿,吃的肚皮滾滾圓。

我親自挑了一碗,因為素食,沒有加旁邊一大盆的肉鹵,只是舀了一勺煮麵的麵湯,加了一點點鹽。是的,我本來不想嘗了,因為我看著是肉鹵,然而轉瞬間我又想嘗嘗只吃面的話能不能嘗到我想要的麵條的味道。

端著我的一小碗面吃,被其他朋友笑話說,這沒有鹵怎麼吃,不過我卻覺得很慶幸,幸好我嘗了嘗,吃到了常山貢面最最本真的味道,除了淡淡的鹹味之外,滿口都是小麥的香氣,有著遙遠的思念的味道,是許久許久沒有吃到過的味道。我還蠻喜歡這樣的麵條,不需要過咸過辣過香,能吃到食材本身的味道。

後來我特地查詢,想知道「貢面」緣何成為貢面,也看到許多的傳說,雖然並無確切的定論從哪朝哪代開始正式成為貢面,但是這也無妨,我確實的知道,常山貢面從千百年前就存在,傳承至今依然美味如昨,就已足夠。

麵條在如今的城市裡就如快餐一般,許許多多的餐廳麵館林立,然而我們也知道,真正吃過能讓我們記住的卻寥寥無幾。曾經在家門口的商場里,有一個山西麵館家有一種面叫「羅漢素齋」,是我特別特別喜愛吃的,這碗面是純素麵,湯是用南瓜熬制的南瓜濃湯,然後搭配數種菌菇,豆芽青菜木耳豆腐和勁道卻又柔軟的面,一碗吃下去,美味又滿足。這是這些年裡在外面吃到的最好吃的面,幾乎每個周末都會去兩次,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有一天這家店關門了,寫著重現裝修然而我卻再沒等到它重新營業。

我們現在許多人會經常懷念媽媽做的飯菜的味道,懷念小時候的家鄉味,其實,懷念的不過是那時候緩慢的生活節奏里,用真正的情感傾注,用不急不趕的心態做出的一菜一飯,那時候的飯菜簡樸卻一直熱騰騰的留存在我們心底,從來沒有變涼過。那不是現在快餐的味道,做的人快速無情感,吃人的迅速無時間品嘗。

我曾經問過那家山西麵館的師傅,這南瓜湯要熬很久吧?他說:是呀,熬制時間不夠怎麼會好吃呢。難道只是因為需要的時間太久,所以沒有人再願意耐心等候?

只是今天慶幸的知道,不論怎樣,千年後的常山貢面依然有許多人在做,從凌晨天黑開始,傾注心血在其間,看似最簡單的一件事,卻用一生去詮釋,許多文化手藝的傳承就是這些匠人的貢獻。

曾經以為,日復一日做同一件事情得有多麼無聊,然而這一天我卻發現,如果,是如此這樣的日復一日,卻更像是一種修行一般。

我是極微細色

環球旅行

倡導素食 喜愛慢行

偏愛文字與色彩

鍾愛佛教國家

喜歡隨心所欲的行走

於我來說,旅行和攝影都是很私人的事情

是向內尋找大千世界的過程

【圖文版權,未經允許,不得商用和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微細色 的精彩文章:

看景動人,看人動心

TAG:極微細色 |

您可能感興趣

浙江老鄉音 常山貢面
上個世紀50年代初南越西貢面貌:表面繁榮,店家漢字很醒目
民國雙旗貢面印版 紅色收藏館之復興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