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川農教授回應「Cell 論文重獎1350萬」:標題黨新聞誤人,科研工作者不為獲獎而研究

川農教授回應「Cell 論文重獎1350萬」:標題黨新聞誤人,科研工作者不為獲獎而研究

6月30日,四川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榮廷昭院士、校黨委書記鄧良基、校長鄭有良共同向陳學偉、李偉滔課題組頒獎。

近日,網上熱傳這樣一則消息: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陳學偉團隊因為發表一篇Cell論文,被重獎1350萬元。消息一出,引發了學界熱議。水稻研究所所長李平教授於個人博客發文回顧了論陳學偉團隊獲獎的前因後果,並表示「重獎1350萬」是有誤導性的「標題黨」,科研人員也不可能會為獲獎去研究。

撰文 李平(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

6月29日,我所陳學偉團隊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A natural allele of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rice confers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一個轉錄因子的天然變異賦予水稻對稻瘟病的廣譜抗性)的研究論文。該論文發現水稻的天然變異位點——編碼 C2H2類轉錄因子的基因 Bsr-d1的啟動子,其作用是可以有效提高對稻瘟病的抗病免疫能力,為防治稻瘟病提供了全新路徑。

據介紹,該論文能登上Cell,主要有兩大突破:

一是發現的天然變異位點極其難得,且在提高抗病性的同時,對產量性狀和稻米品質沒有明顯影響,應用價值大;

二是首次在水稻等植物中清楚完整揭示了這種抗病調控新機制。論文審稿專家們評論說「This outstanding body of work provides the rare combination of findings that will carry a high impact to both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ers.」(這是一項罕見的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人員都具有很高影響力的傑出研究成果。)

論文在線之後的中國時間6月30日,立即在國內外引起轟動。很多媒體大篇幅的介紹論文取得的成果和評論其學術價值,我們收到了業界滿滿的祝賀和祝福,學校上下無不歡欣鼓舞。正值學校下午要舉行中國共產黨成立96周年表彰大會,就增加了一個環節,即對Cell論文發表進行獎勵。

學校官網以「學校獎助陳學偉研究團隊1350萬」為題介紹了獎勵內容:依據《學科建設雙支計劃》,確認陳學偉和李偉滔作為第二層次人選,連續五年每人每年資助25萬元,一次性特支後補助50萬,共計300萬元。列入學科建設實施方案,單列資助陳學偉和李偉滔團隊條件建設費和專項科研經費每年200萬,5年共計1000萬元。依據《教職工獎勵辦法》,單列獎勵論文作者50萬元。

依據《關於調整基礎性績效工資和生活補助發放標準的實施方案》,提高陳學偉研究員基礎績效工資標準,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檔次執行。依據《專業技術崗位聘任管理辦法》,特聘李偉滔副研究員為教授二級崗。根據學術團隊建設的實際需要,特配陳學偉和李偉滔專職科研助手每年2名,5年共計10名

這下大家關注的是「1350」了,大多數還是正面評價學校的獎勵力度,有說多了,有說少了,也有說不應該重獎論文敗壞學風的,如此等等。

看了很多評論後,我也有些感嘆:一是標題黨害人,學校官網的「學校獎助陳學偉研究團隊1350萬」的標題確實奪人眼球,其他媒體衍生的標題更有創意,有些誤導。

二是一些人多少有些浮澡,沒有看清楚內容就開始發感嘆。只看到了1350,並沒有認真看1350的組成。如果認真看獎勵文件,其實只有50萬元是獎勵給團隊的獎金,其餘1300萬中,50萬元是一次性資助的科研經費,1250萬元是分5年資助的科研經費。好在大多數科學工作者看得清楚。

三是科研工作者不可能是為了獲獎而去開展科學研究,誰也保證不了科研過程中會遇到什麼問題,能取得什麼樣的成果,特別是從事基礎性的研究。從事科學研究也是一種職業,既不能推得太崇高也不能看得太低俗。與其他職業不同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艱辛,守得住清貧,還要接受得了一生無為的凄楚。

四是我們看中的也是最為高興的是能得到連續五年的持續經費資助,這樣可以讓陳學偉的科研團隊更加專註於科研,開展一些更有意義而需較長周期的研究課題。四川農業大學的教授沒有985等研究型大學和國家級科研院所專家們那麼幸福,學校沒有穩定的科研經費資助,只能靠教授們自行申請國家和地方的科研項目。所以,我們非常感謝學校給予的特別獎助!

Cell論文部分作者(四川農大)合影

陳學偉(左)與李平在頒獎會上發言

附1:陳學偉發言稿

尊敬的榮老師,尊敬的鄧書記、鄭校長等各位領導與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作為一名非黨人士,今天我極為榮幸能在「七一」慶祝活動上向大家彙報我們的一些工作和體會。剛才認真傾聽了6位優秀共產黨員代表的先進事迹,深受教育和啟發,他們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任勞任怨、團結協作,展示了我校優秀黨員的高尚風範,我感到由衷地欽佩。與他們相比,自己只是做了些分內本職的工作,獲得如此殊榮深感惶恐!

我全職回國到我們川農大工作已經六年整了,但與川農大結緣應從1993年我進入四川農業大學學習開始,到今天能夠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細胞》上發表學術論文,正好用了24年,兩個輪迴。在碩士研究生期間,周開達老師、李仕貴老師和黎漢雲老師對我關心備至,我的每一步成長進步都凝聚著三位老師的心血,感謝您們!自2011年3月回國入職川農後,我繼續從事水稻抗病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在鄭有良校長、鄧良基書記等校領導,水稻研究所李平所長、李仕貴副所長和吳先軍書記等所領導,以及王文明等老師的熱切關心和強力支持,我們才能夠在短時間內組建起水稻重大病害抗性機制研究團隊,感謝您們!同時,李仕貴老師把自己最優秀的博士生、碩士生分配到我的團隊支持工作,二教四樓三系實驗室的儀器設備、藥品試劑對我們團隊的同學都是全天開放、免費使用,為我們的研究團隊順利了開展各項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可以說沒有川農大、沒有水稻所就沒有今天的我,這裡不僅是我智慧啟蒙的地方,更是推動我科研工作進步的平台,感謝您們!

今天我們團隊能得這個獎的原因,是我們在科學發現上面找到了一點點前人沒有發現的關於水稻廣譜抗病上的一些規律。這些研究也不是我或偉滔個人做的,而是我們實驗室全體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包括水稻所李平、小麥所王際睿等老師們和學生們通力協作的結果。謝謝你們!借這個機會我要感謝學校以及水稻所的各級領導,你們高瞻遠矚、運籌帷幄,在美麗的川農校園中營造了一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科研生態,在我們實驗室籌建之初,就得到了「學科建設雙支計劃」「傑出青年培育計劃」和「引進人才啟動經費」等校內項目的資助,現在想起來真的是雪中送炭,是你們昨日對我們的團隊的悉心栽培、呵護,才成就了今天的水稻重大病害研究室。感謝學校人事處、科技處、財務處及其他很多「後方戰略支援部隊」,是你們積極支持、全力保障,使得我們團隊能夠心無旁騖、精力集中地投身教學科研工作。同時,我也要特別感謝國內外很多專家、老師和同仁們對我們團隊無私的指導和幫助,你們的一次技術指導、一句話、一個思路都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千言萬語只凝聚成一句話,謝謝!謝謝您們!

關於這個新型廣譜持久抗病的分子機理的研究,現在已經在學校網站的報道了,也許大家會覺得這不過是一段普通的抗病機制發現過程。但是,我們團隊研究的歷程卻相當艱辛,研究的方向和思路是在我正式全職回國前就開始構思了,6年里一直目標明確、堅持信念,基因組數據關聯分析、晶元數據篩查到構建重組自交系群體,從1000個相關基因到確定3個候選基因,從基因的功能驗證到分子機制的研究,從初稿的撰寫到反覆修改直至收稿,都留下了偉滔和團隊中其他師生辛勤的汗水,PCR、克隆、轉化,實驗室里經常通宵達旦加班,田間地頭隨時都看到頂著烈日、冒著酷暑做雜交授粉的身影,團隊中的有些學生如尹俊傑博士等連續6年都沒有過過暑假,為了我們的材料,在春節家人團聚的節日都遠在海南基地度過,正是這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碩士、博士們「前赴後繼」,對科學和真理的孜孜追求,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最終才使我們的研究成果受到《細胞》雜誌的垂青和認可。這裡,請允許我衷心感謝水稻所重大病害實驗室的全體成員,我將永遠銘記你們在本文研究中的積極投入與突出貢獻,尤其要感謝團隊老師們的家屬們對我們工作的默默支持和奉獻。

我還要再次感謝四川農業大學及水稻研究所的領導們對我本人、對偉滔以及我們團隊的關心、提攜和支持,我相信未來川農大將有更多的高水平成果源源不斷湧現。感謝小麥所王際睿老師及其科研助理程夢萍女士,感謝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陳茂盛博士、感謝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我的博士導師朱立煌先生等的通力協作,沒有大家無私合作的團隊精神,我們不可能在短期內將這一新型廣譜抗病機制貢獻給世界,我衷心祝賀合作單位老師和同行們在以後的工作中取得更多成果。

感謝學校對我們工作的肯定,把榮譽給予水稻所、給予水稻重大病害抗性機理與應用研究室。在過去的六年里,我、偉滔及我們團隊的同仁們在水稻重大病害防治領域努力探索,希望能為我國的糧食安全竭盡自己綿薄之力。作為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我深知探索未知的困苦繁難和任重道遠。今天獲得的科研獎助無疑是對我們多年科研工作的肯定和勉勵,同時也是一種鞭策,一份責任,榮譽將是我們繼續前進的動力,我們將揚鞭奮蹄、埋頭苦幹,不辱使命、爭取再創佳績!

謝謝!

附2 :李平發言稿

尊敬的榮老師,各位領導、同志們:

非常榮幸今天能代表水稻所在這裡發言。感謝陳學偉同志為我爭得這個機會,祝賀他帶領的團隊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我們有今天的成績,不得不提2009年1月15日,鄧書記和鄭校長履新後舉行的首屆教職工獎勵大會。在轟轟烈烈獎勵了教職工的各種業績之後,他們號召全校教師開展高端學術研究,發表高端學術論文,培養高端人才,開啟「學術為天」的征程。受此鼓舞,我所教師與其他院所一樣,積極響應號召,苦尋破題之策。我們認真分析了Cell,Nature和Science(簡稱CNS)等國際頂尖雜誌對論文的要求,梳理了現有研究基礎,凝練了研究方向,確定了幾個重點研究課題,引進了高端人才,堅持不懈,攻艱克難。幾年來,數度沖關,雖未大成,但近距離的接觸過頂級雜誌,收穫了一批很有影響的論文,比如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PNAS等國際一流雜誌上發表的多篇研究論文。這次陳學偉團隊在Cell上發表論文,實現了量變到質變,將我所的學術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我們同時收穫的還有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的大幅提升,人才隊伍的壯大,青年才俊的不斷湧現,業界美譽度的不斷提高。真可謂「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雖然我們取得了上述不錯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和不足。特別是在一流學科建設的規劃和論證中,我們深感在人才隊伍建設、條件建設和研究手段等方面與國內外先進單位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高水平論文的發表還只是在點上有所突破,數量還非常有限;水稻品種選育方面的優勢正被削弱;社會服務常感力不從心;國際化水平還不高,很多方面還是空白。

為此,我們認真研究,廣泛討論,決定從四個方面來推動我所的雙一流建設。

一是組建了以陳學偉為主任委員、全部由70後和80後組成的水稻所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統籌全所學術事務,營造學術氛圍,推動學術交流與高水平科技合作,並接受所學位委員會的委託開展全所博士生的培養過程監督與考核評估。

二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除繼續引進高端和拔尖人才外,擬從現有的青年才俊中遴選幾名有潛力衝擊傑青、優青、長江學者等國家品牌人才稱號的青年專家進行重點培育,在助手配備、條件建設和招生指標上予以傾斜。

三是團隊建設方面,針對現行的 PI 制小團隊存在的問題,擬在現有的九大課題組的基礎上,組建五大平台。分別是基因資源研究中心、品種改良中心、病蟲害研究中心、產業技術研究與推廣中心、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心。將人員聚類,凝練方向,聚焦目標,爭取在功能基因、病蟲害研究等領域向國際一流靠近;在雜交水稻新品種選育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重新確立我所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在社會服務和橫向合作方面推動水稻產業升級;在一帶一路國家進一步提升雜交水稻的影響力和影響面;在國際科技合作方面提升層級,招培留學生方面有新的作為。

四是加強條件和設施建設,特別是周年研究條件的建設,提高科研效率,讓科研工作者自豪而有尊嚴的工作。

如果我們的規劃能夠順利實施,學校的支持力度足夠大,我們有決心將我所建設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在1-2個研究領域達到國際一流、綜合實力較強的水稻專業研究所。

謝謝大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李平科研團隊博客,鏈接地址:

http://liping6575.blog.163.com/blog/static/902523552017633730131/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南開大學關乃佳課題組招聘博士後
「Sci-Hub 不可以死,至少不是現在」
南方科技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系張福才課題組招聘研究助理教授、博士後和科研助理
Nature、Science 一周論文導讀(下)
Nature、Science 一周論文導讀(上)

TAG:科研圈 |

您可能感興趣

ThinkPad X1 Carbon 2018震撼登場,文字工作者的利器,超長文分析
安徽100位歷史文化名人之3位科技領域工作者
5.30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丨致敬全國營養工作者
2018新iPad完整拆機,給教育工作者信心使用它
教育工作者必看的10場TED演講
MakerBot為教育工作者推出3D列印認證計劃
國家關於補貼科技工作者的通知.doc
1979年老照片:文藝工作者,陳冲好美!
講述︱最美科技工作者-蔚保國
紀念毛澤東誕辰125周年,新聞輿論工作者應該重溫這些教導
BBC教青少年辨別假新聞 派新聞工作者宣講新聞「生產過程」
1000餘名全國教育工作者 在自貢富順聆聽10位全國著名教師
2018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活動總體安排
2021年將有25%數位工作者每天使用虛擬員工助理
證書領取:2017年廣東、山東省社會工作者合格證書領取
創意工作者的頂級之選,惠普幽靈系列 HP Spectre x360 15 開箱上手體驗
48.1%受訪科技工作者遭遇焦慮 超1/5有抑鬱傾向
科學探索獎為青年科技工作者「雪中送炭」
黃三文|科研工作者親嘗180000枚黃瓜葉片,終於破解黃瓜苦味謎題!
2018國自然評審結果查詢攻略,十年沒中,堅持做樸素的科研工作者